1、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我希望在我死后,也能够继续活着”这是安妮在日记中写的话。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读完这本书时,总会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吗?现实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她的确做到了。
这本书读起来是轻松愉快的,不像闻名遐迩的名著那样枯燥无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每当我想起战后的满目疮痍,安妮的悲惨结局,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绪的落差就像高高飞起的风筝一下子被人扯了下来。
这本日记记录了她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每一个充满未知、危险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以及激烈的战况和她内心深处的思考与疑问。在这两年时间里,安妮一家一直居住在一间密室里,每一举一动都受着限制。尽管我与安妮年龄相仿,读起这本书来有着强烈的共鸣感,但我仍然无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与世隔绝、不自在的环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这么想,有时甚至把新的战况当成一个逃离的新希望。她有着一颗无比乐观的心,就这点,让我无比钦佩。
我承认我总会被安妮乐观的心态打动。“如果从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没有自由又喜欢嬉戏的小羊羔;但在内部,指引我的则是美好的那一面的我”她总是向往着美好的自我,美好的未来,而并非自己的悲惨的下落和战后的惨状。这不由得引发我的深思:对生活感到烦躁厌倦时,难道就一定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吗?还不如静下心好好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案,朝着美好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应彻底放下希望,失落只会让阳光更难透过紧密的乌云,照耀到我们身上。
的确,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乐观仍然在影响着全世界。她仍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每次在遇到所谓的“人生大起大落”时,想想这个女孩,我都会觉得,一切一定都会好起来。
2、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记》的书,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本书是犹太女孩安妮·法兰克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真实纪录。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九四零年希特勒开始攻打荷兰,安妮的全家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日子。在她十五岁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纳粹发现并送入了集中营。一九四五年三月死于集中营,那时她还不到十六岁。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的震惊,想不到希特勒是如此的残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就连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觉得已经很血腥了。换个角度来说,希特勒的身上充满了暴力,整天把所谓的不优秀的人种是不应该存在的这种思想往人的脑子里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优谁劣,希特勒那种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勒还把抓来的男人当苦力,那些幸存的苦力出来后就像是骷髅一样,皮包骨头。女人和孩子就把他们杀死后烧掉,用他们的脂肪作肥皂什么的。让人看了都觉的十分震撼。
再来想想我们的现在,整天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胆下过日子好多了呢?我们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记里虽然都写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在文字中还是能发现她也是十分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的美好。我十分佩服她,我们需要的就是她的这种精神。生活是美好的,用心去体会生活,你就会获得很快乐。即使像安妮一样很小就死去了,但是能在快乐中生活,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勒,是他扼杀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这样乐观的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3、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女儿今年10岁,最近她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安妮日记》回来读,我没有读过这部作品,只知道他是反映二战题材的,于是问女儿能不能看的懂,女儿说:“看得懂,语言很直白,”没想到女儿看的很入神,都不愿意丢开这本书,于是我像他倡议,既然如此好的书,就写一篇读后感吧!女儿说:“妈妈,你也看看这本书吧!”我说,“好的,我们各写一篇读后感!挂在自己的博客上。”
小安妮确实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13岁生日之后,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清剿,随着家人开始了躲藏的生活,一开始,躲藏是令人兴奋地,就像是冒险,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匮乏,精神的紧张,战争的深入,躲藏变得岌岌可危,随时有着被发现的可能,发现也就意味着死亡……
躲藏的时间太久了,小安妮在一天天长大,裙子、鞋子的变小,思维的成熟,感情的丰富,小安妮用她犀利的笔调描述了躲藏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形象,使我们从他们情绪的变化上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和无奈……
虽然日记中没有战争的场面,却从一次次的轰炸,电台里的播报中我们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惨烈,和人民在水生火热中的生活。
安妮是伟大的,安妮是真实的,虽然安妮最后也难逃纳粹的魔掌,但是她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其实从日记里,还可以看出,战前的犹太人还是很有生活品质的,不像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可能很多东西都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是如今的中国人,也还有很多人没有达到他们当时的生活水准,真的是汗颜啊!
同时我们也要感恩那些保护人,他们的精神境界真的是太崇高了,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吗?我们的生活中好像少了这样一些崇高的人!
4、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满意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安妮日记》
散发着单纯和安静气息的文字,安妮用最朴实的方式在我们面前解剖了战争,没有所谓的正义,没有所谓的利益,没有所谓的分歧,只有人性中深深的疯狂……让文字,图片,录象带我们回到寂静中。
荒风从沙漠跃起,伴随着装甲履带的轰鸣声,是一阵阵妇女儿童的哭泣,是一次次士兵冷漠的脸,一颗颗难名破碎的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中东贫瘠的沙漠之地,从极北荒地的苔原到哥伦比亚荒芜的山地,战火不熄,烽烟难灭。
从遥远的时代,人们就不断的发动战争。但人们为什么而战?膨胀的权力欲?极端的霸权?还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土地?为什么?要以他人生命为代价?
为什么要破坏别国幸福的家园,为什么让男人叹息,让女人哭泣…
--年西班牙一次知名的摄影展上,一张照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照片是一个女孩,十二三岁,身上穿着补丁的衣服,戴着翠绿的头巾,手中捧着一只和平鸽,可眼神却一片迷茫,一片彷徨,那是对生命的无奈,还是对和平的渴望?
照片下有标题:摄于巴基斯坦加沙地区。
这幅照片我端详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仿佛纠结起来。她同安妮一样,无辜地被卷入战火,惊惧每天折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而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在承受着战火的煎熬,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年,烽火在巴比伦上空燃烧,敢于挑战美国权威的伊拉克很快被击败。但战争的灾难并非只青睐战败--x的反抗与袭击,依然迫使美国驻军于此,时至今日,有多少美国大兵血撒异域!三年战争,两个输家!
死去的士兵们,他们之前可能是跳街物的嘻哈男孩,有的有了心爱的女孩,有的已经结婚,他们本该在家乡的酒吧与朋友喝着啤酒聊天,牵着爱人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可是,命运却被定格在了瞬间,僵硬的身躯,彷徨的眼神,迷离的泪水,冲突的双方,血与泪的过扬,你既无怨,我亦无悔,当伊拉克人用生命捍卫尊严时,美国士兵也在用生命捍卫着大国的霸权。
何时,何地,你我的眼中能没有仇恨,手执橄榄枝屹立夕阳下,让夕阳将彼此身影拉长,让微风拂乱彼此的头发…
5、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这星期,我阅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安妮日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安妮?;弗兰克的女孩,她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们躲进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间密室里。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整整二十五个月,期间安妮把她在密室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在了她的日记本上。通过她的日记,我看到了一位纯洁、乐观、坚强、富有理想的少女形象,她对战争、宗教、生活的种.种思考,无不令我为之佩服。
安妮在日记中无数次提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能结束?”从她的言语中,我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绝望,她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要坚强。
我最喜欢安妮说的:“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虽然密室的生活令人时刻提心吊胆,虽然安妮和她的家人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安妮从不放弃希望。她温暖而乐观,坚持自己的爱好,她渴望能接触外面的世界,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她不断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与命运和困境作不懈的斗争。
相比安妮,我们现在小朋友的生活真是命运多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可以尝试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有的和平岁月,好好学习,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6、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文章
我把《安妮日记》读完了,我今天不写希特勒和犹太人,而来写写里面的快乐小天使――安妮。她实在令我无法忘怀,她那灿烂的笑让我难忘,她与母亲的吵闹令我难忘,她悲伤时的痛哭更加令我难忘......
我总觉得她跟我的脾气一摸一样,)都喜欢大吵大闹,(当然也跟我一样喜欢和爸爸妈妈顶嘴,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心情都能那么好。而她却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一点也不快乐,我读书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她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话那会不会是另一个我呢?这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可是我知道我就是我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当然我不会为了这个问题而每天愁眉苦脸,你肯定仍然是会看到每天快乐的我哦!
每个人都是个天使只要做好真正的自己,不去为了学习而痛苦、不去为了问题而悲伤、不去为了亲人而长吁短叹,记住只有做好真正的自己,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7、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优质文章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知道,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知道,颓废,空虚,迷茫,不过是糟践自己;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知道,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8、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作文
在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我和女儿将《安妮日记》重温了一遍,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可爱的犹太少女,刚过了13岁生日的她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和家人躲在了狭小的密室里。在暗无天日的25个月里,她用手中的笔在心爱的日记本上记录了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宗教、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安妮在日记中写到“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开端。当我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当我和孩子读到这一段时深深地被安妮的乐观和善良所打动,常年被黑暗和恐惧笼罩着的密室,依然阻挡不了少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女儿红着眼眶对我说:“安妮如果和我生活在一个时代多好啊!她一定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实现她的梦想。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像安妮一样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困难。”我很欣慰孩子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我觉得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很有意义,我身边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长大了反而跟父母关系疏远了,我觉得陪孩子读书是拉近亲子关系很好的途径,陪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跟他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加以正面的引导,陪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护和重视。书籍不仅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的窗口,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讲一些生动易懂的小故事,有时鼓励她往下编,虽然只是简单的三言两语,但是我发现孩子的想象力真的让我们这些家长自叹不如。等孩子上了小学后,除了读学校推荐的经典书籍,我不强迫她必须读什么书,反而鼓励她到书店买一些她感兴趣的书籍。我会抽时间把她的书看一遍,我会和孩子讲,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做一个宽容的人。好的书籍不仅能让我们丰富思想,开拓视野,还能从书中吸取人类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经验,效果远远胜于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孩子从被动读书到爱上读书后,你会发现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是苦思冥想的凑字数了,我在读小孩作文时就经常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成事在勤,谋事忌惰”读书也是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和书籍一起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9、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作文
你大概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吧?少女的日记本该是记载日常的奇思妙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快乐的“流水帐”是青春期的文笔产品。却同样是日记,她的便多了一分沉痛的悲哀,但蕴涵其中更多的是令人怜惜与尊重的情感。
初读[安妮日记],便觉得安妮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她的日记中并没有任何华彩藻饰,挚扑的言语中透露出早熟的气息,她在用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感染着读者,这便是青春的魅力。她在日记中描写的生活仿佛是我亲身经历的一般,感同身受,我触到了战争的可怕,生活的艰辛,同类的凄惨……这不是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怎能承受的住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书一页一页的翻过,心中的痛不断牵扯——安妮的坚强,安妮的乐观,安妮的活力抚平了我心中沉积的痛。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幼芽在密室中茁壮成长。
生活在与世隔绝,不见天日的密室中,处处不尽人意。因为战争的胁迫,在断粮的日子中,只能吃着土豆,而最不能忍受的是行动受阻,总要小心翼翼,生怕发出响声被打扫办公旧楼的清洁工发现——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活,对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姑娘来说,比在白天逼着她上床睡觉更无法忍耐。但安妮似乎随时都能找到乐趣,在不能随意活动的日子中,她沉迷于书中。书籍让她得以喘息,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回归现实中去,性格怪僻的牙医杜塞尔先生,她那说话带刺,没有耐心的母亲,好激动易生气的凡达恩夫妇挑剔着她的不是,她只想从父亲的眼中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却发现他更爱的是姐姐。这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感受。不过很幸运,还有彼得——那个在她孩提时代就心生爱意的男孩。她梦见了他,这意味着她对另一个叫彼得的男孩滋生的特别情谊。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个孤单的少年,带着羞怯,走得更近了。在闲暇时,安妮总会走上阁楼,向他倾诉苦水。在日记中,安妮会写下彼得对她说的每一句赞美,并因此喜不自禁。青春中的一切都显得自然。
失去了自由的安妮,犹如折翼的小鸟,透过窗帘后的玻璃张望着蓝天和阳光。她渴望再过一次无拘无束的生活,哪怕只有一个星期,只有几天,只有一个晚上——那却只是奢望。面对种.种不幸,安妮失望过,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她总能乐观地想:我们是幸运的,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在别人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时,我们甚至自私地聊着“战后”。战争是如此残酷,当时仰望幸福都变成了一种“自私”的资本。在不幸中,安妮已经发现总还会剩下的美——在阳光中,在自然中,在自己的心里。她用这去寻找快乐的自己,还有上帝,去找回那些早已失去的平衡。“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从遥远的国度跋涉而来,为了看看世间的阳光降临到这里——虽然现实是残酷的;她从死气的天堂飞身而来,为了闻闻世间的气息降临到这里——即使生活是悲惨的。她不会一天到晚总吟苦难的诗,来寻找梦中遥远的安慰。她深信日益临近她的是美好,是快乐,是继续幸福和学习的生活。“我很想帮帮你。”她总对彼得说。“可你一直在帮我。”他告诉她,“用你的快乐。”不管是谁,只要她幸福,她也能令别人幸福。拥有勇气和真诚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安妮用她的快乐传递着幸福。
她说她要做一个强硬的人,我想她已经成功了,多舛的命运早以压不垮她的肩膀,她用坚强负担起幸福的责任,以蓬勃朝阳的青春扼制命运的喉咙,她用她的笑容向一切的苦难挑战,向全世界宣示着自己的强大。密室中的青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祈祷和平,愿战争不再,愿苦难不再,愿天下的孩子可以幸福成长。
10、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作文
同一个安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呢?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只有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才会发生。我所读到的安妮,恰巧就被安排进了两种不同文学作品中,一个是日记体的《安妮日记》,一个是小说体的《楼上的房间》。
说来确实巧合,我竟然能在前后两个毫无关联的活动中,遇到描写同一个人(安妮)的两部作品,并同时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最先接触到的是《安妮日记》,那是我几周前在校园小蜜蜂读书活动节上买到的一本书,封面上那个坐在窗前的女孩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一身淡蓝典雅的长裙,一席乌黑光亮的长发,单手托着腮,凝望着窗外,那忧郁而期待的眼神一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断定这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可是,恰逢期中考试,我刚看了个开头,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就只好暂时将它束之高阁了。
近日,南京市小学生“找寻我爱的书”主题征文活动如火如荼得开始了,了解完征文信息后,就津津有味地收看起先锋中小学生网上作文平台里的“好书导读微视频”,在277集好书推荐的视频短片中,我随手点开了第P089集视频,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姚鑫老师在短片中向我们推荐了小说《楼上的房间》。随着她将故事梗概一层层铺展开来,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窗前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安妮!故事情节如此相似,竟然有如此巧合的两本书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迅速跑进书房,从书架中翻出了那本刚买不久的《安妮日记》,我捧着书,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读完这本书用去我整整三个下午的闲暇时光,我终于弄明白了。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13岁时所写,采用日记体形式,详细记录了她在两年多时间里躲避德国纳粹搜捕的生活经历,她终日躲在狭小的密室中,充满恐惧、痛苦和煎熬,就连最基本的温饱和自由都得不到保障,就连去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变得那么奢侈,一旦被纳粹发现,如花的生命就随时可能被终结,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她把密室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险,危险变成了浪漫,恐惧变成了新奇,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为她笔下的日记素材。不幸地是,最终纳粹还是发现并抓捕了她,这位犹太女孩16岁时死于纳粹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后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证据。
看完《安妮日记》,我对安妮的结局感到万分的悲伤,虽然这是历史事实,但我还是不忍心相信这样一个年轻少女的生命被敌人无情地扼杀。我立刻让妈妈帮我从网上预订了新书《楼上的房间》,作者约翰娜·赖斯根据《安妮日记》写就了这部小说,大概是出于美好的愿望吧,他为安妮重新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由于长期困顿于狭小的空间,导致她肌肉萎缩,行动艰难,但在小说的最后,安妮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她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和平与自由。我很喜欢小说的这个结局,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自由的可贵。
能够对照着阅读同一个故事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实在是个巧合,留给我更多的则是收获。通过这样的两本书,我既读出了真实的历史,也读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阅读,让历史上的人变得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感人,也让现实中的我更懂得有情有义,珍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