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唱歌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通过本课教学,除了引导学生领略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还要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场面描写。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整合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网上资源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之喜悦。
二、媒体设计思路
基于网络环境,该课媒体设计思路如下:
1、课伊始,在学生对“云南的歌会”一知半解时,通过教育信息平台,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提供宝贵而实用的资料。
例如:歌会盛况;对歌、独歌的视频;云南民歌的音频等。
2、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媒体技术平台充分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文章,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最需要的资料解决问题。
例如:“知识窗”、“兴趣园”、“问题小博士”等栏目。
3、设置“课堂讨论区”界面,使学生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展开交互式讨论。
4、利用“网络公告”,以消息框的形式发布学生的优秀写作片段。
三、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学生登录“云南的歌会”专题网站,伴随着以大理风光为背景的主页面的出现,优美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传达着云南地域文化奇葩的浓郁气息。)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云南歌会就是云南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云南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有如万顷波涛,徜徉在历史长河上;又像涓涓细流,潺潺于丛林溪谷之中。
2、打开“影音库”网页,学生欣赏“歌会盛况”,感受云南民歌文化的无限魅力。
(网页提供了电影《五朵金花》片首“集会传歌”的视频、《阿诗玛》中独歌的视频、云南民歌的音频等,学生在网页上自由选择观看,同时网页上还链接了“云南民歌网”、“民风民俗网”等相关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3、了解作者:学生点击“知识窗”网页,上网搜集、整理、交流沈从文的相关材料,走近沈从文。
(网页提供了沈从文的照片、简介,并链接了“凤凰,从沈从文的笔下飞出”、“沈从文和《边城》”“涛声中的沈从文”等相关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家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⑴学生点击“课文朗读”网页,选择朗读的背景音乐。
⑵教师范读1、2段。
⑶推荐三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4—6段。
(网页提供了《蝴蝶泉边》、《小河淌水》等乐曲,学生自主选择背景音乐;伴随欢快的音乐,面对网页的情境,师生入情入境朗诵。)
2、引导学生准确概括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⑴学生打开“课文分析”网页,点击屏幕,在横线上填写最贴切的词语,概括三个场景,并将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反馈到老师机的屏幕上。
①山野对歌②山路漫漫③村寨传歌
⑵学生点击屏幕归纳三个场景的描写角度。
①人物描写②环境描写③场面描写
3、模拟采访,深入学习“村寨传歌”部分
①过渡: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走进村寨,去看看这古老的歌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番盛况。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好的学习形式。
学生点击屏幕,自定学习方式:A课本剧;B自读积累;C记者采访(以下假定为“记者采访”方式)
②布置采访任务:女生扮演记者,到云南采访歌会;男生扮演一位经验丰富的云南老大爷,介绍歌会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明确要求:
⑴记者必须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问题;
⑵老大爷必须认真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提问的角度,利用课文及网络资源找取答案。
③利用“课堂讨论区”界面,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展开交互式讨论,记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大爷可以点击课文及网络的相关资料,寻求答案。
4、学生模拟采访,领略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5、学生评点采访过程。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朗读“村寨传歌”的内容(第5段),分别出示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的文字。
2、学生点击“问题小博士”网页,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⑴阅读“村寨传歌”中全景的文字,分析排比的作用。
⑵阅读“村寨传歌”中特定的文字,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
(四)搜索网络资源,盛赞民族文化
1、读民风民俗资料
学生通过搜索引擎,上网搜索民俗风情的相关资料,摘选感兴趣的民风民俗内容,做成电子文摘卡,然后汇报学习收获,盛赞中华文化。同时网页上还链接了“民风民俗网”、“民俗网”等网站,供学生课下阅读。
2、说家乡风土人情
引导学生说一说当地的民风民民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写家乡风情文章
以“家乡风情”为主题,搜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形成文字,注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并将优秀片段用消息框的形式发布到全班同学的网络公告上。
(五)课后结语。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2、摇曳那一朵云南文化的奇葩——《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唱歌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通过本课教学,除了引导学生领略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还要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场面描写。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整合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网上资源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之喜悦。
二、媒体设计思路
基于网络环境,该课媒体设计思路如下:
1、课伊始,在学生对“云南的歌会”一知半解时,通过教育信息平台,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提供宝贵而实用的资料。
例如:歌会盛况;对歌、独歌的视频;云南民歌的音频等。
2、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媒体技术平台充分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文章,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最需要的资料解决问题。
例如:“知识窗”、“兴趣园”、“问题小博士”等栏目。
3、设置“课堂讨论区”界面,使学生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展开交互式讨论。
4、利用“网络公告”,以消息框的形式发布学生的优秀写作片段。
三、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学生登录“云南的歌会”专题网站,伴随着以大理风光为背景的主页面的出现,优美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传达着云南地域文化奇葩的浓郁气息。)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云南歌会就是云南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云南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有如万顷波涛,徜徉在历史长河上;又像涓涓细流,潺潺于丛林溪谷之中。
2、打开“影音库”网页,学生欣赏“歌会盛况”,感受云南民歌文化的无限魅力。
(网页提供了电影《五朵金花》片首“集会传歌”的视频、《阿诗玛》中独歌的视频、云南民歌的音频等,学生在网页上自由选择观看,同时网页上还链接了“云南民歌网”、“民风民俗网”等相关网站,供学生课外浏览。)
3、了解作者:学生点击“知识窗”网页,上网搜集、整理、交流沈从文的相关材料,走近沈从文。
(网页提供了沈从文的照片、简介,并链接了“凤凰,从沈从文的笔下飞出”、“沈从文和《边城》”“涛声中的沈从文”等相关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家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⑴学生点击“课文朗读”网页,选择朗读的背景音乐。
⑵教师范读1、2段。
⑶推荐三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4—6段。
(网页提供了《蝴蝶泉边》、《小河淌水》等乐曲,学生自主选择背景音乐;伴随欢快的音乐,面对网页的情境,师生入情入境朗诵。)
2、引导学生准确概括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⑴学生打开“课文分析”网页,点击屏幕,在横线上填写最贴切的词语,概括三个场景,并将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反馈到老师机的屏幕上。
①山野对歌②山路漫漫③村寨传歌
⑵学生点击屏幕归纳三个场景的描写角度。
①人物描写②环境描写③场面描写
3、模拟采访,深入学习“村寨传歌”部分
①过渡: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走进村寨,去看看这古老的歌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番盛况。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好的学习形式。
学生点击屏幕,自定学习方式:A课本剧;B自读积累;C记者采访(以下假定为“记者采访”方式)
②布置采访任务:女生扮演记者,到云南采访歌会;男生扮演一位经验丰富的云南老大爷,介绍歌会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明确要求:
⑴记者必须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问题;
⑵老大爷必须认真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提问的角度,利用课文及网络资源找取答案。
③利用“课堂讨论区”界面,以文字输入的方式展开交互式讨论,记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大爷可以点击课文及网络的相关资料,寻求答案。
4、学生模拟采访,领略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5、学生评点采访过程。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朗读“村寨传歌”的内容(第5段),分别出示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的文字。
2、学生点击“问题小博士”网页,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⑴阅读“村寨传歌”中全景的文字,分析排比的作用。
⑵阅读“村寨传歌”中特定的文字,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
(四)搜索网络资源,盛赞民族文化
1、读民风民俗资料
学生通过搜索引擎,上网搜索民俗风情的相关资料,摘选感兴趣的民风民俗内容,做成电子文摘卡,然后汇报学习收获,盛赞中华文化。同时网页上还链接了“民风民俗网”、“民俗网”等网站,供学生课下阅读。
2、说家乡风土人情
引导学生说一说当地的民风民民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写家乡风情文章
以“家乡风情”为主题,搜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形成文字,注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并将优秀片段用消息框的形式发布到全班同学的网络公告上。
(五)课后结语。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讲课人:顾国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4、《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云南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贵州省都匀市奉合中心校
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
科 目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情的分析 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这门母语学科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很难,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逐渐形成,但由于基础、兴趣爱好、自身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
学
目
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它们的作用;
2.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本地区民歌民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过程组织
教
学
活
动
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课前:播放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同学们,你们到过云南吗?刚才我们听的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昆明的温暖,丽江的静谧,西双版纳的多彩,梅里雪山的神奇,常常使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随着沈从文先生,踏入神秘而美丽的云南,在他的激情洋溢的文字中领略云南歌会的优美意境,感受纯朴的民族风情。
2、(幻灯片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3、走进作者(幻灯片显示作者资料)学生做笔记。
4、多媒体出示字词,抽样检查。
教学活动2
(二)学生快速阅读——云南歌会之初体验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领略云南的歌会的气势?会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谈初读的感受)
教
学
活
动
3
(三)整体感知——展示歌会画面
1、云南的歌会是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课文里,沈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读三幅歌会画面的课文,想一想沈先生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幻灯片出示)
2、学生们读课文,思考,整理归纳。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从三幅画面里,你感受到了云南的歌会的什么特点?
(三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唱歌的场合遍布野外、山路和村寨,唱歌的人遍及男女老幼。)
5、教师小结: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的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
学
活
动
4
教
学
活
动
4
(四)欣赏、品味三个场景中的民俗风情
1、研讨歌唱方式:
研讨内容:在“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主探讨、小组交流碰撞。
3、品味赏读: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幻灯片出示主问题)
4、师生交流,研读结果:
(幻灯片出示板书)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唱歌人
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唱歌的场面
教师:“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山路漫歌”着力描写歌唱人所处的优美环境;“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三个场面有层次,有侧重,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这种生生不息的热情,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民族原动力。
5、小结过渡:三幅画面,分别突出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和唱歌的场面。人、自然、艺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风情画面!
教
学
活
动
5
教
学
活
动
5
(五)感受云南少数民族民俗
1、师生交流:沉浸在云南的歌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是否感染了你?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句子,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2、教师引导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3、师生交流总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的颂歌。这一点,也可以从这句话的“活”字探入到作者最原始的意愿。活,就是鲜活生动;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也是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教
学
活
动
6 (六)体会身边的民俗生活
1、教师引导:这堂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作者借云南的歌会,写了人们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最后,让我们欣赏家乡民俗民歌风情视频,在美景与歌声的交叠中,再次感受那民俗中纯朴自然的生命气息,诗意土壤上的明媚与湛蓝。
2、展示家乡民族风情
(幻灯片)文字:神秘美丽的土地——都匀市奉合水乡风光;图片:古老的榔木水寨、蜿蜒起伏的群山、精巧别致的吊角楼……
(幻灯片)文字:勤劳质朴的人们——榔木水寨风情;图片:耕种场面,歌舞场面;
(幻灯片)文字:家乡民俗;图片:水族的端节、苗族的六月六、布依族的七月半、吴姓水族的吃新米节……。
图片与背景音乐《水族芦笙小调》一起出现。
教
学
活
动
7 (七)教师结语
本文是一篇民族风情味较浓的散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感悟到了云南歌会的美,感受到了人物、环境、风俗美。领会到了我国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爱家乡那乡土风情味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6、《雪》(鲁迅)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背景: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今春南方北方都多多少少下了几场雪,孩子们对雪也极为喜爱。在这样的情景下教授本课,能够极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分析:
《雪》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我们学习本文,就是引领学生去感悟这种感情,理解这种匠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怀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A)本文选自《》。作者是,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主要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散文诗集《》。
(B)“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斯诺写给被誉为“民族魂”的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人的 先生的挽联。
(2)积累生字词
(A)a.粘:粘结粘连b.旋:旋转旋风
c.褪:褪色褪下袖子d.脂粉奁
(B)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让你们猜:
(大屏幕显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
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大屏幕展示雪景图片)
学生可能说的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归结导入:同样是写雪,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那么对于鲁迅先生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雪,我们会读出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内涵呢?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2、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3、学生齐读课文: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男生齐读4——6段。
思考:老师为何这样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学们都读出了不同的画面和感情了吗?
明确并板书:对比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润美艳“但是”蓬勃地奋飞
三、合作探究,赏析美文
1、反复研读课文,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深切涵义分别是什么?
“滋润美艳”,何为“滋润美艳”?“滋润”有三个义项:①使湿润,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选哪一个?选②
追问: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的特点?
——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
追问:“美艳”何意?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江南雪的“美艳”了?
——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衬)很洁白,很明艳,目光灼灼
请一女生从第一段读出滋润美艳之美
朔方: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找出能表现“蓬勃地奋飞”的动词?——生光,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请一男生读出“蓬勃地奋飞”的气势。
注意:在这里老师一定要跟上读的指导。前一部分我指导学生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后一部分感情与之截然不同。我先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激情,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1)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回忆和对现实中朔方雪景的描画,分别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体会分别是怎样不同的感情吗?请你在课文上做些圈点批注,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师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美丽多彩的江南的雪怀有一种眷恋、渴望、快乐、童真童趣
而对独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怀有一种赞颂、敬仰之情。
(2)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抒情性的文体,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诗。试着用文中的句子将两种不同的画面和诗人的不同感受改写为两首诗。
学生自由改写。写完后小组内分享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推荐出的优秀作品用稿纸誊抄出来张贴在班内的宣传栏内。
老师的范文:
(一)
报春的江南的美雪
看那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还有冷绿的杂草
那都是开在江南的雪野中的
春姑娘的眉腮和眼睛哟
那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哟
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之雪呀!
更让孩子们快乐的
是他们呵着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塑成的雪罗汉
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二)
蓬勃地奋飞的精魂
朔方的雪花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雨的精魂……
归结两首诗:一柔美一粗犷,一清丽一豪迈,风格迥异。
四、拓展延伸,深究内涵:
1、作者在这篇散文诗中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特点,融入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仅仅是要表现这些吗?
补充投影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落了一场大雪。鲁迅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在这一天的日记里,他破例地写下这样富于诗意的文字:“晴,大风吹雪盈空际。”过了十八天,鲁迅就把他的创作激情和深刻思索,凝结成了《雪》这篇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此文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归结写作目的:
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现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眷恋和渴望;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的雪,表现对寒冷的环境的反抗,对不惧孤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归结主题:
本文通过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2、你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有没有疑难问题,请提出来研讨。
3、推荐阅读: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可自行搜集其他优秀诗文、歌曲在班内共享)
五、作业布置:
描绘一下你童年的雪景与现在的雪景,体味你投入的情感是否不同。
7、《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如沈从文笔下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我们黔西就有很多民俗文化,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身边就有很多,所以本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二、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能激发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图片欣赏、走进作者、了解生字词。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2)通过村寨传歌渗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和诵读的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诗云:“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你们去过云南吗?那我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云南。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三、检查字词
凤哕(huì)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忌讳:忌怕而隐避。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比较阅读
对比项
场面 描写
对象 地点
形式 参加
人员 对歌
内容 对歌
方式
特点
山野对歌
人物描写
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四方高手(特别是一位年轻妇女)
多是情歌和,也唱其他故事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答解、互赞互嘲等
别开生面、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
漫歌
环境
描写
乡下赶马路上
赶马女孩子
本地
山歌
自由歌唱、自然成趣
自然、淳
朴的本色美
金满
斗会
场面
描写
院子里、屋檐下
男女
老少 《十二月花》、本地好听的曲子
唱和相续
传歌、民歌展览的大课堂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3、有人说:
《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太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为使文题相符,建议将文中自然环境的部分删掉!
(1)“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这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朴素、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2)一位研究沈从文的专家这样讲:“他在自然环境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4、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热爱生活,因此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流淌而出。
五、由“金满斗会”部分引入法制教育
1、川剧变脸的秘密泄露事例引入立法法问题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九条、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损害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讨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1)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
(2)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大力宣传民族文化;
(3)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4)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3、请你设计适合中学生的两种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形式?
辩论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
六、教师心语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关注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8、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从年龄上,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再者,根据本班学生较为沉闷的情况,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提示、启发。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四、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2、增强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意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正音识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1、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媒体展示)
舞台 演员 表演形式 节目形式
搭建专门场地 专业或业余演员 提前排练好 歌舞小品为主
山野、小路、村寨 男女老少 即兴发挥 对唱
(板书)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2、把握主要内容
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请你分别概括一下他们的内容及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媒体展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发挥,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三、品读赏析
1、品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2、品析人物(这里以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为例•)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小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学生的反映适当分析赶马女孩、吹鼓手等人物形象。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传歌中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这里又有着怎样的环境呢?
3、品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四、拓展延伸
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关注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9、《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10、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发现美点、欣赏美:
1、感知歌会:与朗读带一起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小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提问过渡: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美)
2、说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选择欣赏一个美点)
A、引导分析、欣赏美点:
按照提示填空,欣赏歌会的美:(多媒体显示)
1)山野对歌美,美在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令我赞美。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需要才能。
因为这些人的勤劳开朗活泼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赞美。
a、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2、3自然段中的描写的人物。
b、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哎,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和谐美,因为这里写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以此衬托了人们的欢乐。比如描写了。
a、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后,师生一起齐读美句:
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b、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以环境来衬托人们的欢乐。
c、师小结:这句话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生在美丽的绿林,长在美丽的绿林。自然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当我们在自然中高声放歌的时候,同样也会引来百鸟来和鸣。而这个句子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
学情分析:也许一派学生说她唱家乡。因为这时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那样迷人;花茸茸的戴胜鸟和扶摇盘旋的云雀的歌声是那样悦耳,这么美的景让她想唱就唱,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不是有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她肯定明白这个理。
也许一派学生不同意。他们说这女孩多不过十四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向往山外的世界,书中有“由呈贡赶火车进城”为证,她没有赶上火车,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缤纷,这时色彩斑斓的山坡和嬉戏鸣叫的鸟儿更加勾起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情到深处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许还有反驳这两种的,他们认为:赶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写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声,这歌声浓缩着云南人民的热情奔放,率真纯朴,这赶马女孩只是作者所见的一景……
师小结:其实老师让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这唱什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告诉我们有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的确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时间之长让我们惊叹,比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特写了一个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满斗会。
美在它热爱生活的人多!因为他们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洁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4)小结歌会:(多媒体显示)
观看了这场歌会,我想为鼓掌!因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师小结,屏幕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3、归纳作者的情感:
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总结: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欣赏了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歌会,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习美点、创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过渡: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2、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屏幕显示课后练习: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B、训练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
请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学生即兴唱上一段歌曲,让学生采用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描写这个“歌手”。
三、总结升华: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11、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问题驱动四环教学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校:南门中学
授课教师:余龙翔
参与备课成员:余龙翔、刘志成、夏敏先、黄丽芳、刘舵
课题:《短文两篇》之一——《陋室铭》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设计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短文结尾“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核心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策略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竞赛激励法、拓展提升法。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简介——铭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学习,探究疑难。四、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出示
课件
2——5 1、“铭”的意思
2、了解作者
3、检查字音
4、了解学习目标 学生
自由发言、
观看
ppt课件 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完成导学案第1题⑴⑵小题,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预习不仔细或记忆不好的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5分钟
培养自学习惯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6—10
1、画出朗读节奏,标出韵脚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读课文,其他人点评。
学生练习
学生诵读
学生点评
学生通过练习、朗读、点评,完成朗读训练,并在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 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10分钟
培养朗读能力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 出示课件11—21 1、学生分小组交流互译课文
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3、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分小组接力翻译课文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 15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22—33
1.交流讨论。
2.背诵课文。 1.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思考题。
2.分小组竞赛抢答思考题。
3.学生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旨。 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10分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 出示课件22—33 学生为自己写座右铭。 1.学生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 学生通过学习,激励自己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指导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名句 4
分
钟 自我激励
课堂小结 出示
课件35 梳理脉络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
ppt课件 明确
文章主旨 1
分钟 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短文。
2、课后第二题第1小题、第3小题①.
3、课后第三题总结文言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