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阅读第二段:
1、掌握诵读技巧: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_______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________,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要读出________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判断文言句式:
(1)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三段:
1、掌握诵读技巧:
本段的三个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调要略______(高或低)一些,______语气要读出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_______之感,速度较前要_____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要用____________的语气读出。
2、解释加点词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判断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5)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编年鲁国左丘明善于描写战争记述行人辞令史学文学公羊传谷粱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通史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年体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别体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断代史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甲戊庚壬癸寅巳戌六十甲子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
1、氾南(fàn)2、佚之狐(yì)3、缒而出(zhuì)4、不闕秦(jué)5、逢孙(páng)
(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诵读提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用课文内容回答)
(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秦晋围郑,交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原因
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二(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
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史官__________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________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___________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______________: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__________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______________: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______________: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________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___________、乙、丙、丁、_________、己、________、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__________、卯、辰、___________、午、未、申、酉、____________、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_______________。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二)字音字形:
1、氾南()2、佚之狐()3、缒而出()4、不闕秦()5、逢孙()(三)通假字:(提示: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假字: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通假字: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提示:指出加点字属于哪种活用类型,并作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且贰于楚也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越国以鄙远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阙秦以利晋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活用类型: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亦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一段:
1、掌握诵读技巧: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________,尤其是“_______”字处应稍作停顿,“______________”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______”“______”二字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______词活用为_______词,当“驻扎”讲。
2、解释加点词语: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判断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文段大意:(用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生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 B.楚成王C.屈完 D.昭王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6、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枣庄六中高一语文学案(003)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寄语:说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命题人:龙广春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几个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言句式
4.理解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5.体味抓住关键点说服人的方法
【故事背景】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途中经历了八个国家,每个国家对他的态度都各不相同。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一个大臣叫“叔詹”的对郑国国君说“晋公子重耳与众不同,很有天子之姿,我们应该礼遇他。”但郑文公说“每天路过的公子那么多,怎么能一一礼遇呢?”将不礼。叔詹又谏曰:如果不礼遇他,不如把他杀了,以免后祸。郑文公不听,放重耳过去了。晋公子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子飨之”,给他很好的待遇。然后楚成王就问他“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我?”重耳答曰:若将来万一晋楚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以报(三舍即90里)。后晋楚真的发生了一场战争——城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和楚原本是盟国。后楚国将被打败的时候,郑国抛弃楚国,向晋国靠拢,以渴望能得到晋国的谅解。可是并没有得到晋国的谅解,两年后,晋就以郑在城濮之战中“贰于楚也”也就是对楚国有二心。发起了这场战争。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只要有一个借口就行。
【了解作者】
1.《左传》简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__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蛤方面定额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三传:《春秋》微言大义,十分难懂。后人多为做传,其中三家传比较好,被称为“春秋三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其中《左传》的文学价值是最大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氾()佚()缒()瑕()逢()孙
2.复述故事内容
【深入探究】
1.借助注释和辞典解释下列10个词语。
贰:军:
辞:鄙:
陪:敢:
济:肆:
阙:与:
2.归纳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若:说:
辞:鄙:
微:之:
3.找出本文中的几个通假字
4.写出本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并分析。
5.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②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话中,你认为那句话最具有语言魅力,或最能打动秦穆公?
③秦军退了,晋国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
④说一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编订。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7、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吗?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的战争:烛之武退秦师。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祥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三、背景简介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如何理解这个字?
明确:“退”说退
第一部分:为何退?
第二部分:如何退?
第三部分:退的结果。
五、具体研析
(一)为何退?
1、原因:A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B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
2、第一段除交代原因外,还有何作用?
明确:为下文说“退”秦师作铺垫。
3、如何理解秦师攻郑?
(二)如何“退”?
1、(1)亡郑有害
(2)存郑有利灭郑:阙秦利晋
(3)晋忘恩负义
(4)晋贪得无厌
2、烛之武打动秦伯的原因何在?
讨论明确:秦与郑并无过节,秦晋围郑,除秦晋是军事联盟外,主要是秦伯想从灭郑中捞取好处,而烛之武似乎处处为秦伯考虑,指出灭郑秦国不仅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削弱自己,这深深打动了秦伯。
(三)、“退”的结果
a秦与郑盟
b晋亦去之
六、讨论探究
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
讨论明确:顾全大局、有卓越的外交才能、爱国……
七、重点字词语法归纳
(一)重点实词
鄙:鄙远:把……当作边界(名词作动词)
肉食者鄙:鄙陋
封:东封郑:把……当作边界(名词作动词)
西封:疆界
(二)虚词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以(2)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3)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4)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驻军,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使动用法)
(3)越国以鄙远(远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特殊句式
(1)以其无理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八、作业
课后练习
8、《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
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
B、晋军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烛之武退秦师自测题答案:1、C2、A3、“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4、C5、D6、B7、D8、B9、A10、C11、B12、B13、D(“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15、B16、C17、A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19、略。
[附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9、《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退”“师”各作何解释?
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
(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
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2.事件背景:
晋、秦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原因是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正如课文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直接原因或称导火线,根本原因还是晋秦两国为了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
在了解背景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所说的历史事件,并掌握“以”“其”“于”“贰”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生字词读音和句中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评议。
3.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课文,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效果: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概括每段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评议,明确:
第一段:晋秦围郑,郑危在旦夕。(起因)
第二段:佚之狐荐武,武临危受命。(发展)
第三段:武见秦伯,退秦师。(高潮)
第四段:晋军撤离郑国。(结局)
3.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梳理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①许
。例:“许之。”“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②微
。例:人微言轻(成语)“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微言大义(成语)
。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微斯人,吾谁与归?”(《岳》)
。例:见微知著(成语)
③鄙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越国以鄙远,公知其难也。”(《烛》)鄙:)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⑵词类活用:指出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共其乏困()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⑶通假字:指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⑷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文言虚词】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以:
①敢以烦执事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⑵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焉置土石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特点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⑶是寡人之过也。
(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
1.研读课文,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着重体会他在外交斗争中的智谋。
2.赏析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指名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研读课文:
1.细致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烛之武用那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点最关键?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研读烛之武的说辞,理解他讲的道理和事实,划分层次,概括要点,板书:
第一层:亡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第二层:存郑有利于秦。
第三层:晋缺乏诚信。
第四层: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2.思考、讨论:
晋秦历史上的关系一直不错,这次联合围郑又是建立在“争夺霸权,扩张领土”这个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瓦解他们的联盟呢?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结合全文,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交流看法;汇报思考、讨论所得;评议、明确:
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晋秦围郑,烛之武选择秦为瓦解联盟的突破口,因为晋秦围郑的直接原因,与秦无关,秦被分化是是可能的。
烛之武善于晓秦以理,动秦以“利”。烛之武的说辞,反复说明的就是“利”,就是如何“有利”,如何“不利”,这样就抓住了秦参与围郑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打动他。
烛之武善于利用晋秦的矛盾。晋、秦历史上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晋曾对秦言而无信。这次联合围郑,成功后利益如何分配,自然是双方都关心的问题,有前车之鉴,秦自然会产生动摇。烛之武的反间计成功了。
……
3.课本第15页的“单元提示”中说“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之美”,这篇课文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请学习下列评析方法,自选例句进行评析。
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这句话表面上交代了晋秦联军围攻郑国的客观理由,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理由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谓言约义丰。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找到有关语句,分析体会。
交流学习心得。
[这样的句子还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见秦伯。
秦伯说,与郑人盟。
子犯请击之。
……
(三)交流学习心得,阅读课后练习四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一文。
(四)拓展学习:
1.烛之武退秦师从根本上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了么?写一篇短文阐述这个问题。
2.我们读过《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等文章,请写一篇文章谈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郑危在旦夕
武临危受命
善于选择突破口亡郑利晋不利于秦
存郑有利于秦
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武智退秦师晋缺乏诚信
善于利用双方矛盾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晋撤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