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争吵”中反省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会给出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同的解决策略、不同的结果而相互争吵。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阻止,而应利用其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利用‘争吵”.发现幼儿在认知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利用“争吵“,可以真实反应幼儿对于问题的具体看法.促使幼儿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的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思维,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和同伴的争吵中进一步明确问题
当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相互问很容易发生“争吵”,那是因为大家起初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也是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及现有经验所决定的。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反思的习惯,出现问题的时候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而不习惯去思考自己的思路,有的幼儿甚至连自己解决什么问题都忘记别人的看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各持己见,尝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对或者错的理由,使幼儿通过相互表达和倾听,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在此过程中给幼儿不露声色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更有利于同题的解决。
2、在和同伴的“争吵”时进一步理清思路
数学活动中,当幼儿间发生矛盾时如果我们能耐心仔细倾听幼儿的争吵将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平时话少或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幼儿,在与同龄幼儿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口齿件俐、思路敏捷、用语丰富。为了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幼儿会非常努力地运用动作、浯气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可见,争吵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清晰理清自己思维的能力。当然,幼儿当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语言的情景性较强,因此,当幼儿发生争吵时,帮助幼儿理请思路,发生不同观点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3、在和同伴的“争吵”时进一步完善思维
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是由于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差异导致的,通过争吵,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明确.方法会越来越具体,也正是在这种吵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和分享他人思维的机会,并在观察、思考,争论的过程中接纳同伴的思维让方法变得多样和丰富。其次,通过这种争吵使幼儿明白不是任何时候自己都是对的,有时候别人比自己考虑得更舟到,但同伴也不都是对的,不能别人一说有错就放弃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因此,遇到问题需要认真仔细地思考,反思自己思维的习惯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