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语文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有幸聆听了韦红媚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后心灵受到震撼。课堂教学中,韦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努力践行着于读中体验,于读中感悟,于读中入情的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经历,使听者感受到读悟结合,升华情感的理念无处不在。
一、紧抓整体品读——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本文的情感主线清晰、明朗,教学环节中韦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等都能紧紧抓住文章的主线,以读为主线,辅之说、写、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字经历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全课紧紧围绕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展开教学。先让学生细读课文1至2小节,找出“厄运”的表现。在品读过程中,紧扣词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厄运带给谈迁怎样的痛苦?在学生自主多元的感悟中,在老师画龙点睛般点引下,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一位不被厄运打垮,有坚定信念的光辉形象。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默读第3小节,促使学生对谈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再次揣摩。
二、珍视多元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氛围。如:在品味什么是厄运时,老师质疑:为什么一本书稿被偷走了,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智慧飞扬,各抒己见:有的说谈迁是花了20多年的心血才完成的,而且此时谈迁已年老多病,家[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徒四壁;有的从文中的“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等找到了有力依据;有的则用上了“呕心沥血、毁于一旦”之类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说明……无论是谁,都说得入情入理。老师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而且还为学生创设情境,播放委婉、哀怨的乐曲,让学生带着用朗读读出谈迁的痛苦。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了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着主人公的不幸,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三、重视朗读——一咏三叹,荡气回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人文性强的文章更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韦老师教学重点段时,很好地借助于文本语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学生充分感受谈迁的厄运和信念。朗读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渐读渐悟,高潮迭起:一读读出谈迁的厄运;二读读出谈迁的决心;三读读出谈迁的艰辛。在体会谈迁创作第二部《国榷》所付出的艰辛时,韦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如“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谈迁在干什么?一个飞雪交加的晚上,谈迁在干什么?夜已很深了,谈迁又在干什么?谈迁病倒了,谈迁依然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层层引读下,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受到碰撞,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走进谈迁的内心,深切体会谈迁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孤灯夜战、与时间赛跑的饱满、清晰而又高大的形象。教学高潮推到极致,几近白热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的情是饱满充盈的,学生的意是荡气回肠的。
2、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评课稿
《杨修之死》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是四大名著中的选篇。杨修之死向来因为故事情节单一,人物个性鲜明,教师比较难处理课文。这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课堂另辟蹊径,对人物关系进行讨论,深入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语文老师该教什么呢?王老师把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对事件进行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归纳主要事件,通过完成表格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文中几件事情展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来把握人物性格。学生各持己见,合作探究完成这部分内容。如果我们教师把一篇学生本已经看懂的文章再掰碎了揉烂了喂给学生,那正是叫一个索然无味了。小说文本中有作者的视角,背后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让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积累,甚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训练,梳理结构的能力,品读赏析的能力,辨析能力。能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篇不错的教学设计。
王老师以“杨修真知曹操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带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故事结构,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把把握课文内容和琢磨文章细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握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细节琢磨又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总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有限,教师的功力单薄,课堂显得单调、枯燥。
这篇文章不仅是普通的小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实,读小说也罢,看故事也罢,我们要学习的是故事背后的文化,要的是文字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老师撇开了人物分析,却抓住人物关系,以“真知与否”为主线,展开了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既追寻小说的脉络,又直面小说的本质。显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是正确而且是独特的。在传统人物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讨论的话题,又升华了教学的意义。
3、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4、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优秀评课稿
《搭石》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朱乐乐老师上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正像这篇课文,质朴而不缺乏质美,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教学效果良好。下面我先从四个方面讲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朱乐乐老师的整个课时就围绕一个大目标:通过品读2~4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的人性美,进而升华情感,受到乡亲们人性美的感染和熏陶。有朗读的点拨训练、有情感态度的渗透等,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整个教学线索清晰,围绕大问题展开,先让学生自读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逐句突破,通过理顺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逐步提问引导、创设情境、美读感悟等环节,体会其中体现的乡亲们的助人美、协调美、谦让美及敬老美。课上铺垫式、启发式的提问等教学流程的作用正像“搭石”一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目标中。这样就把大问题化为学生可以跨越的小步子,比直接问学生课文体现了乡亲们的哪些心灵美要巧妙得多。从学生参与课堂程度、朗读的效果来看,他们确实在朗读、感悟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 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媒体运用适度娴熟
朱乐乐老师这一课时教材处理非常巧妙,他把握住教材的内在逻辑,灵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截取,截取了充分体现乡亲们美好心灵的语句进行集中研读,体现了一种“长文短教”的意识。整个教学主线清晰,采用“红线串珠”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重点来展开。而在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时,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在体悟和谐美出现思维跟不上的时候,朱乐乐老师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感染力,结合相关图片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氛围中去,从当时的课堂气氛来看,师生都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那种境界中,连听课的我也沉浸在其中。我认为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素质,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另外一大亮点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摆搭石”文段的时候,采用一种对比朗读法,先出示课文原句与删掉“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等关键词的句子让从对比中感受到这些关键词的重要,那么学生重读这部分词的意识也水到渠成了。
朱乐乐老师的课件非常素雅,没有多余的动画、链接之类,但确实起了一个课堂导向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件的一个辅助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素质
朱乐乐老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教态、设计的教学活动、课堂评价等均体现了平等合作的思想。如开始的游戏导入,在亲切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激起学生的热情;在引导学生回答、评价时态度非常亲切,特别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随便拔高要求,比如一个朗读程度较差的学生,只是注重引导其把句子读通读顺,凸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朱乐乐老师的教学板书、教学语言也是本课亮点。粉笔字隽美而有骨力,板书内容非常简洁有力,条理清晰;教学语言规范,注重语言的感染力,特别是说到把“一定”读得坚决些的时候,感情非常充沛。
四、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朱乐乐老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沉稳,在学生没有按老师预设的那样体会出其中的协调美时,他能稳住阵脚,另辟蹊径,巧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当时说了这么一句:“好,我们不急。”的确,让学生领悟协调、和谐美这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急不来。
总体来说,我觉得朱乐乐老师这一课上得实在,可以用“实用”与“审美”来概括。
可惜的是这一课时没有上完设计的内容,后来我继续听了第三课时,一句话形容:“好戏在后头”。这一课时通过继续品读关键语句,体悟乡亲们的谦让美、敬老美,最后升华主题,播撒“理所当然”之美。其间教师感情充沛的背诵,学生“紧走搭石”的演绎,教师对作者写作本文轶事的娓娓道来,生活实例、道理的辐射渗透,体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学习语文化”的理念 。整个课堂有起有伏,非常有感染力。
5、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评课稿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自己去吧》评课稿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于实践的精神,强调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并考虑到学生兴趣的需要,精心创设情境,巧妙的使学生通过思考、想象、交流、合作、表演等多种学习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圆满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吴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贯穿始终,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上课伊始,吴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激趣,并适时加以表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老师把许多设计精美的卡通标志送到学生的手中,更加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无疑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尤其是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同学来说,教师的亲和度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交流。因此,我认为教学氛围的好坏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上教师用亲切、生动、平等的语言组织学习活动,非常好。比如:“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一定会做很多事。”“你现在还小,还是未成年人,不能这样做,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做危险的事情。”等等。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谆谆教诲,不仅使学生感动,更使学生产生了与教师交流的渴望。在交流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当今世界是科技的时代,“终身学习”早已不是一句口号。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课文主题“自己去吧”很好的实现了“自己学吧”这一目标。例如课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很好的解决了问题。特别是在第四项中,教师更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给予学法指导。
四、环节设置进扣课文主旨,激发学生想象,培养“自强自立、勇于实践”的精神
本节课初始,教师问“谁来说说你自己会做哪些事?是怎么学会的?”直奔主题,初步渗透自己这一概念。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大胆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妈妈为什么让他自己去爬树摘果子?”“如果妈妈说:‘孩子,你在树下等着,妈妈给你去摘。’并且妈妈以后总这样,结果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以及“以后遇到困难时该如何解决”。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以读代讲,以学定教
在本节课中,朗读占了很大部分。在朗读中,学生自读自悟能够很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简单地说,学生之所以能够读得出色,是因为对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所以以读代讲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以学定教,本节课体现的非常明显。从开头的激情导入到朗读语气的指导,再到联系生活谈感受,处处体现“以学定教”这个指导思想。
总之,本节课中吴老师使每位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了课堂活动,不但使学生悟出了做事要自立自强、勇于实践,而且使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7、五年级语文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有幸聆听了韦红媚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后心灵受到震撼。课堂教学中,韦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努力践行着于读中体验,于读中感悟,于读中入情的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经历,使听者感受到读悟结合,升华情感的理念无处不在。
一、紧抓整体品读——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本文的情感主线清晰、明朗,教学环节中韦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等都能紧紧抓住文章的主线,以读为主线,辅之说、写、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字经历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全课紧紧围绕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展开教学。先让学生细读课文1至2小节,找出“厄运”的表现。在品读过程中,紧扣词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厄运带给谈迁怎样的痛苦?在学生自主多元的感悟中,在老师画龙点睛般点引下,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一位不被厄运打垮,有坚定信念的光辉形象。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默读第3小节,促使学生对谈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再次揣摩。
二、珍视多元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氛围。如:在品味什么是厄运时,老师质疑:为什么一本书稿被偷走了,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智慧飞扬,各抒己见:有的说谈迁是花了20多年的心血才完成的,而且此时谈迁已年老多病,家[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徒四壁;有的从文中的“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等找到了有力依据;有的则用上了“呕心沥血、毁于一旦”之类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说明……无论是谁,都说得入情入理。老师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而且还为学生创设情境,播放委婉、哀怨的乐曲,让学生带着用朗读读出谈迁的痛苦。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了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着主人公的不幸,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三、重视朗读——一咏三叹,荡气回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人文性强的文章更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韦老师教学重点段时,很好地借助于文本语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学生充分感受谈迁的厄运和信念。朗读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渐读渐悟,高潮迭起:一读读出谈迁的厄运;二读读出谈迁的决心;三读读出谈迁的艰辛。在体会谈迁创作第二部《国榷》所付出的艰辛时,韦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如“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谈迁在干什么?一个飞雪交加的晚上,谈迁在干什么?夜已很深了,谈迁又在干什么?谈迁病倒了,谈迁依然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层层引读下,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受到碰撞,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走进谈迁的内心,深切体会谈迁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孤灯夜战、与时间赛跑的饱满、清晰而又高大的形象。教学高潮推到极致,几近白热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的情是饱满充盈的,学生的意是荡气回肠的。
8、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评课稿
在课堂伊始,教师并没有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用了鼓励暗示性语言引导学生用掌声来欢迎自己,潜移默化地为后文理解掌声做了铺垫,并拉开了《掌声》的序幕。接着教师在教学上突破了以往的一句一段平推式的讲法,将教材重组。先将小英的两种不同性格提炼出来,进行对比讲解,瞻前顾后;引导学生找出使小英心情性格产生变化原因的句子,读悟并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补白:
补白一:在体会友善掌声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现在我请大家都做一次小英,老师是小英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我吗?之后又转换角度:如果老师就是英子,自卑地不敢挪动自己的脚,你会对我说些什么?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种对话的情境,将掌声含义具体化,直观化,情感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掌声的魅力,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
补白二: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当英子在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时,她的脸上会流露出什么表情?课文中写过了她难过,伤心,自卑忧郁的神情,但英子一摇一晃走下讲台时激动兴奋的神情并没有描述。教师抓住这一空白,不仅让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而且使掌声焕发光彩。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补白的设计,才能叩响了学生的心扉,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一回英子,袒露心扉,树立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让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和谐共鸣,给了故事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赋予掌声深深的情意。
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比读,齐读,引读,使读与悟,思与品并重,使学生在每一次读中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很值得借鉴的一点
9、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评课稿
有幸聆听了韦红媚老师带给我们的一节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后心灵受到震撼。课堂教学中,韦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努力践行着于读中体验,于读中感悟,于读中入情的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经历,使听者感受到读悟结合,升华情感的理念无处不在。
一、紧抓整体品读——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本文的情感主线清晰、明朗,教学环节中韦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等都能紧紧抓住文章的主线,以读为主线,辅之说、写、悟,让学生对课文的文字经历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全课紧紧围绕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展开教学。先让学生细读课文1至2小节,找出“厄运”的表现。在品读过程中,紧扣词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厄运带给谈迁怎样的痛苦?在学生自主多元的感悟中,在老师画龙点睛般点引下,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一位不被厄运打垮,有坚定信念的光辉形象。于是,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默读第3小节,促使学生对谈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再次揣摩。
二、珍视多元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老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教师站cn-teahcer.com)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氛围。如:在品味什么是厄运时,老师质疑:为什么一本书稿被偷走了,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智慧飞扬,各抒己见:有的说谈迁是花了20多年的心血才完成的,而且此时谈迁已年老多病,家[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徒四壁;有的从文中的`“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等找到了有力依据;有的则用上了“呕心沥血、毁于一旦”之类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说明……无论是谁,都说得入情入理。老师不仅首肯了不同的理解,而且还为学生创设情境,播放委婉、哀怨的乐曲,让学生带着用朗读读出谈迁的痛苦。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了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着主人公的不幸,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三、重视朗读——一咏三叹,荡气回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人文性强的文章更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韦老师教学重点段时,很好地借助于文本语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学生充分感受谈迁的厄运和信念。朗读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渐读渐悟,高潮迭起:一读读出谈迁的厄运;二读读出谈迁的决心;三读读出谈迁的艰辛。在体会谈迁创作第二部《国榷》所付出的艰辛时,韦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如“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谈迁在干什么?一个飞雪交加的晚上,谈迁在干什么?夜已很深了,谈迁又在干什么?谈迁病倒了,谈迁依然在干什么?”在老师的层层引读下,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受到碰撞,思想一次次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走进谈迁的内心,深切体会谈迁不顾一切、奋笔疾书、孤灯夜战、与时间赛跑的饱满、清晰而又高大的形象。教学高潮推到极致,几近白热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的情是饱满充盈的,学生的意是荡气回肠的。
1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11月3日参加了武进区送教下乡,有幸聆听了庄**老师老师上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感受颇深。
一、上课伊始,教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一方法开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向能力、方法的转变。
二、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重点词句抓得准。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
四、人物情感体会得准。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1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一篇励志的文章。课文围绕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两次在困境中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紧扣题目中“厄运”、“信念”这两组词,表现了谈迁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教学中,赵老师紧扣结尾段,通过品读、感悟、交流、练笔等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不易,懂得树立信念的重要。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抓住主线,目标明确
三读结尾段,以点概面,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体会信念的重要。
在揭示课题后,赵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能给我们启迪的一段话,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一读这段话,指导学生理解“厄运”、“信念”,再到文中找出“厄运”、“信念”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
一部浸透了谈迁20多年心血的书稿,转眼间化为乌有。在厄运给谈迁带来的巨大打击面前,他站起来了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信念。二读结尾段,体会信念的重要
谈迁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二写”国榷。这部《国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只有谈迁这个人吗?还有什么?三读结尾段,让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通过熏陶、感染,让学生体会到信念的重要。
二、品读语言,知道辛苦
谈迁完成《国榷》容不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具体的数字,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谈迁为了完成这部《国榷》,受的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家境贫寒,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家徒四壁,家里穷的只剩下四面墙壁了,小偷实在没有什么可偷的,就把装有《国榷》的竹箱偷走了。谈迁二写《国榷》容易吗?他又受了那些苦?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体会信念的重要。
三、注重练笔,升华主题
1、家境的贫寒没有动摇谈迁完成《国榷》的信念,在历经艰辛,大功告成之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
2、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再写《国榷》他又做了些什么?围绕“终日奔波”,师设计了一组想象说话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不足之处:
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较少,整堂课的教学中“扶”大于“放”。
1、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还没有结果,教师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2、练笔的过程流于形式,安排不合理,解决问题的时间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