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利亚的木匣子》评课稿
王松青老师的课最让我欣赏的是在教学上行云流水,教态上随和亲切,很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倾听老师的语言。
尤其是开头设计的很新颖,老师出示一个气球,让学生说一说看到气球的感受,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在教学中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发散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在复习生字时,没有让学生只是认字,并在认字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说我喜欢、我想吃。在教学中进行了练字的.训练,运用句子之间的对比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可爱的和真的。在学文史始终贯彻教学的新理念,注重学生的朗读,始终贯彻从体会心情开始,使学生和小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进入角色去读。尤其是音乐配得很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朗读一下提高了一个层次。并且老师抓教材抓得很准,可以看出老师的基本功很过硬,老师对教材钻研得很深。在教学中始终以前后对比为主线,前一部分体现科利亚很孤独,后一部分体现科利亚很高兴,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后面这一部分老师设计的有一些问题,学生对科利亚高兴的心情体会的不够深刻,没有与小作者产生共鸣。尤其是老师拿着一个画框,让学生扮演科利亚和同学们,在这里老师分工不明确,学生有一些乱。如果在课文最后能给学生一个表达心意的机会就更好了。
可以让学生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总之王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是一节不错的课。
2、《杨氏之子》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学科组长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三、重视书写训练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杨氏之子》评课稿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本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马老师的课堂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首先,学生自由读,相机学习生字,并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马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使学生读出了古文的韵味。马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后,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马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马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课文插图等。尤其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加入动作,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还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接下来,马老师提出问题“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让学生思考交流,通过精心指导,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聪慧礼貌和语言的风趣,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难能可贵的是这节课上配乐朗诵时,多数学生已经能将课文全部背诵下来,让我们感到课堂的高效性。
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
总之,综观马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扎实的语文课。
4、小学老师《杨氏之子》评课稿
桥下一小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下面,我就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位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位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下列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对文言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
《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觉得应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它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从而真正认识文言文。而老师虽然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只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它是文言文,就一带而过了。并未让学生通过交流,达到真正认识文言文的目的。
二、对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落的不实。
《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我认为,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这一环节公老师也处理得有点欠缺。我觉得在学生反复读了之后,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停顿,互相交流,教师再统一意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感情朗读、理解文意的目的。
总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5、五年级数学《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数量》评课稿
今学期在第8周学校举行了校级的数学教研课活动,李**老师上了一节教研课。我们六年级数学科组认真听了李老师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节教研课后,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评课活动,觉得这李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精心设计复习铺垫的知识,巧妙地过渡到新知识。李老师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字母公式,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广泛存在。并利用课本和练习本,从具体的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求总共的价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新知识时,注重知识的生成,通过让学生讲算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简洁的板书从而把重点、难点知识处理好。从用具体的数字到用字母表示,使学生明白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含义,更好地掌握知识。学到学习的方法。同时注意了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
练习的题材充分联系生活知识,让学生就小红的年龄取值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到学好数学知识就是为了今后的生活。练习层次分明,有梯度,练习时由一个字母发展到两个字母,形式多样。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套用关系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注重组织教学,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组织适当有效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展开讨论。以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意了学生的口述训练。李老师在练习时,注意了让学生说出式子的意义的训练。通过说,使学生更明白式子的含义。
6、《杨氏之子》评课稿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7、《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评课稿
上周四,在我们学校听了王老师讲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课,感受很深。
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很不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抓住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听完这两节课,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记得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是精神的语文,语文是感性的语文,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是民族的语文,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无论是哪一种语文,必不可少的是情感,有情感参与,能激发出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流连忘返的课堂。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让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情感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情”促“情”,前一个“情”应该是老师的情,老师所表达出来的文本蕴含的情,后一个“情”应该是学生的情,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以情促情”,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情感需求出发,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自然和谐地交融到一起。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真正使情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情促情”,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并且要把自己的把握转化为学生的深刻感悟,不能总是游离于语言文字表面,丝毫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着自己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只能是肤浅,没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只是教书。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如果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能适时加入恰当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就不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就造就了肤浅的、冰冷的语文课堂。“以情促情”,还需要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还要注意情境氛围的渲染和营造。
8、《饮酒评课稿》评课稿
《饮酒》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篇饮酒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饮酒评课稿,一起来看一下。
一堂令人难忘的公开课,第一次知道了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扣人心弦,优美动人,让人回味无 穷。
我是带着欣喜的心情去听李东平老师的课的,以前听她讲过《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精巧的教学设计,诗一般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带着期望去听,相信她会带给我美的享受。
上课伊始,李东平老师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点出陶渊明隐居的山,同学们自然 说出陶渊明的名字。李老师顺势把作者的生平阅历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了解了, 所谓知人论世,学诗歌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自然要朗诵诗歌,富有文采的导入已经给学生创设了朗诵诗词和品味 诗词的情境,就为下边的步入《饮酒》的学习设定了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台阶。
齐读、泛读、范读,每一遍都有评价,每一遍都有提高,学生感觉不到吃力,第 二遍注意到了情感、第三遍注意到了语速、第四遍注意到了节奏的划分、第五遍 已经加上了古韵悠悠的意蕴,学生几遍读下来,由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到能读出 诗的意蕴和节奏并且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朗读,学生已经能 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了。 课前同学们都对诗歌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翻译这首诗很顺利的完成了。 进入诗歌的鉴赏阶段,李老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入了诗歌的学习:“人们都说, 在文人的体内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诗,而酒会化为笔下 的文字。陶渊明的诗洋溢着酒的清香,看看你能不能理解出诗中的那份酒意?” 巧妙诗意的衔接,完美。李老师用“诗中没有写到酒,而为什么以《饮酒》作为 标题?”和多媒体展示《饮酒》的序文以让学生从中得出什么信息的方式,深入 挖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第一句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作者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李老师以此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当时那些达官贵人的追 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老师一句话道出了那些所谓达 官贵人的世俗追求。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陶渊明的在此的心境如何呢?用一 个词回答。”“悠然”学生很快说出来了正确答案,学生热烈的讨论悠然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境,李老师说到“别人都是想着去做官的,有人为做官还专门跑到终南 山去隐居?
而陶渊明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里学生不但清楚了终 南捷径这个典故的意思还了解了典故背后的故事,不但扩展了知识面还增加了课 堂的趣味性。“陶渊明在这里做什么呢?”老师不失时机的抛出了这个问题。“采 菊”学生回答。“都说诗情画意,把这首诗画出来的话,你会用哪些色彩呢?” 老师的追问,让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描绘了美丽的菊花、棕色的栅 栏、绿绿的小草,同学们还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出了此景“清幽”的特点。“《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他只喜欢菊花呢?”老师的追问也没能难住 同学,“菊,花之隐逸者也,既然菊是花中的隐逸者,那我就做个人中的隐士吧。” 学生的回答也很巧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道出了菊花的生长的环境还有季 节,枯萎而不凋落的形象。“落英缤纷,大多数的花都是花瓣飘落在地上,而菊 花即使枯萎了也是生命的绝唱。所以古人有画菊的有赞菊的,苏轼就说过‘菊残 犹有傲霜枝’郑思肖也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这些诗句 让你觉得菊花有种超凡脱俗的美。”老师富有诗意的'话语让我们更能领会菊花的 高洁,也更加诗意的理解了作者的选择,菊花与诗人是融为一体的,老师又继续 追问:“陶渊明采这么多的菊花做什么?”,同学纷纷回答泡茶、泡酒、收藏?6?7 有一个同学说到了吃,很多同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菊花能吃,李东平老师顺手拈 来《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来解答,巧妙。“有人认为 ‘悠然望南山’更好,你觉得‘望’和‘见’哪一个更好?”老师的问题让同学 们跃跃欲试,而且几个同学都回答的很好。“‘见’更能体现出作者悠然的心境, 元好问在《论诗》中说苏东坡都认为见更好”,李老师很轻松地引经据典,展现了一个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鸟儿累了,回家了,孤零零的诗人也觉得累了, 想离开官场,回归田园了。经过师生的想象,同学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诗的内涵, 李老师继续挖掘更深层的意蕴:“作者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是作者 会说‘此中有真意,田园真是美’,而作者为什么却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呢?”一同学说说了就不美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 错’说了就反倒不美了”,精辟的点评。
陶渊明追名逐利的魏晋时期,是找不到 朋友的,“陶渊明饮的不是酒,是寂寞”, 在这里李老师给这一句网络流行语 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博冠博带,早也落失人烟,这一方平凡里偶尔回放着却能雕刻山河,镌刻人心的动人与满贯?6?7千年之后的今天,红 尘的喧嚣,世事的纷扰,有时会让你们感到无味,要不我们暂且浅尝于古人的风 采之风吧,斟一碗诗歌的烈酒,与千年前的桃风遥遥相对,然后在语文这一方天 地中,诗意的呻吟,品味余风的优雅。”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的课达到了 顶峰,让我们领略了语言更为华丽绚烂的一面。在师生互动中,很多优美的语言, 我无法在此一一描述出来,这样肢解开来说这一堂课,似乎已经破坏了课堂的完 美效果。
李老师讲了一堂非常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公开课,她的课传达的是语言、是 文化、是文学,是一种游走于字里行间的惬意。听她的课,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她 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听者在她的引领下到中国文学的王国里游历了一翻。从中 感受到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现代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折服和敬仰。 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和文学热爱的精神传 达给了学生,有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来影响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在 她的感染熏陶下一定会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使有一天这学 生不学习语文了,他也会深深陶醉于这种文化的氛围中,自觉地摄取文化的养料。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年教师,一个紧紧抓着时 代脉搏的有活力的教师,一个有着方法指导有着责任心的人民教师,学生有这么 一位好的老师是一种幸运。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关于文化关于文学关于人生。 我想这是她这堂课最大的优点,也最深入人心的东西,优美的语言萦绕 在学生心中久久难忘。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饮酒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9、《科利亚的木匣子》评课稿
王松青老师的课最让我欣赏的是在教学上行云流水,教态上随和亲切,很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倾听老师的语言。
尤其是开头设计的很新颖,老师出示一个气球,让学生说一说看到气球的感受,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在教学中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发散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在复习生字时,没有让学生只是认字,并在认字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说我喜欢、我想吃。在教学中进行了练字的.训练,运用句子之间的对比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可爱的和真的。在学文史始终贯彻教学的新理念,注重学生的朗读,始终贯彻从体会心情开始,使学生和小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进入角色去读。尤其是音乐配得很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朗读一下提高了一个层次。并且老师抓教材抓得很准,可以看出老师的基本功很过硬,老师对教材钻研得很深。在教学中始终以前后对比为主线,前一部分体现科利亚很孤独,后一部分体现科利亚很高兴,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后面这一部分老师设计的有一些问题,学生对科利亚高兴的心情体会的不够深刻,没有与小作者产生共鸣。尤其是老师拿着一个画框,让学生扮演科利亚和同学们,在这里老师分工不明确,学生有一些乱。如果在课文最后能给学生一个表达心意的机会就更好了。
可以让学生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总之王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是一节不错的课。
10、《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中华文明的曙光》评课稿
《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初一教材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抱着期盼、兴奋的心情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如何通过老师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感到学习历史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这节课老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亮点一:“史由证来”——注重养成学生的“证据”意识:
“史由证来”是史学的基本意识。根据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证据意识即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解和释史实”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1)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历史资料。
老师提问“你认为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历史?”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用图示进行归纳:通过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学询问长辈、历史网站等途径获得的实物、图片、文献、口述等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黄帝和炎帝”一目的内容,则是由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读《上下五千年》、到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从考古图片材料、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中,老师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骨骼化石图》、《北京人的.工具》、北京人用火的遗迹》等一组北京人生活、生产的考古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合理想象,拉近学生与探究的距离。特别是在观察北京人用火的遗迹图片和文字时,老师提出:“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留火种”、“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也有的说:“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从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初步具有了“证据”意识,用从考古图片资料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作为证据,解决问题、言之有据。
(3)判断不同历史材料的价值。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的英雄。神话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的历史都离不开神话。怎样让学生理解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故事后,老师提问:“大家觉得故事可信不可信?”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可信与否?能不能找到证据呢?”在学生疑虑重重的情况下,老师采用了文物证史的方法,展示一组考古图片,并说明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当时同一时期甚至比传说时代更早的出土文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如:“布纹陶钵”、“丝织残片”当时已经养蚕、纺织;“船形陶器”只能说明当时有船,但不能说明是谁发明了船;出土的石镰、碳化水稻说明当时发明了原始农业;出土的七孔古笛、陶埙证明当时有了原始音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被考古发掘证明的内容是可信的,没有被发掘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4)整理历史信息。
新课结束前,老师提出:“在这节课中有哪些可以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学生回答:出土文物、口传资料、文字资料。课后作业则是要求学生模仿老师所做的表格,整理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这节课白老师自始至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亮点二:“神入”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给学生营造“神入”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头问道:“你想从历史中了解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古代人的交通、服装、怎么生活),老师话题一转:“历史这门课包括了过去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用通俗的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了历史这门课的内容。通过观察一组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图片,让学生想象“用火以后北京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取暖、照明、驱逐凶猛的野兽、吃烧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人时代,“如果你是北京人,结合北京人生活的特点,你从早到晚是怎么过的?”这个问题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既具有科学性(合理想象)又有趣味性,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学生的讨论分热烈,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一大早出去打猎、找回一些树籽,在火上烤,烤熟了之后让妇女和孩子先吃”、有的说“天刚蒙蒙亮,我召集大家到森林里挖陷阱,一头鹿掉到陷阱里了;然后大家有在河边用树枝找鱼,在树上摘植物的果实。”学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在课堂上闪烁出的智慧火花,当他们的回答不断得到老师的赞扬时,他们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始终在一种宽松、有趣、兴奋的氛围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