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个人学习心得最新
2019年底,一场全面防疫的战争开始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经过了几个月艰苦的奋战,如今我国疫情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本地输出的病例大大减少了,目前需要防止境外输入。
在这场抗疫中,“90后”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主力军,大多数援鄂医疗队员都为90后跟00后,他们在这场战疫中功不可没。凭借他们的坚持,和奋勇之前向担当,我们在这场战疫中取得了巨大优势。他们就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面对这场这场艰难的疫情防控斗争,普通的年轻人都会畏惧,而这些勇敢的“90后”却迎难而上,主动面临挑战,接受挑战,他们申请加入援鄂医疗队,成为了这场战疫英雄。
是什么鼓舞着他们?是担当,因为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他们不能退缩,他们毅然而然主动申请加入抗疫斗争,只为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人、亲戚、好友,不过他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在关键时候,有的人推迟了婚礼,有的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果断跑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只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有着我们没有的责任心,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虽然他们没有超能力,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超级英雄”!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们应该向这些“90后”战疫英雄学习,学习他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以及为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总之,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不过我们当下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最新心得体会精选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17年,武汉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3、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最新心得体会精选
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包含我市援鄂抗疫医疗队在内的国内各地医疗力量纷纷驰援武汉,展开了战“疫”大行动,当地群众也对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前往医疗搏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满是感激。护理师、中共党员邓达丽是汕大医附一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抵鄂开展工作后,武汉普通市民们对汕头医疗队发自内心的暖心细节,让她满是“感动和温暖”,这也是我市援鄂抗疫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表示,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他们将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邓__介绍,援鄂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的感受就是感动和温暖。听得最多的话就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第二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支援武汉。”
“我们入住的酒店前台有2、3个经理,100多人入住后,他们不辞辛苦,不断给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像门锁、用电、清洁物品等各种出现的小问题,忙得像陀螺转,大堂经理下午接近2点了还没吃中午饭,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每次见到我们都给我们大大的微笑,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支援武汉。你们辛苦了!’”邓达丽说道。1月28日抵达汉口入住后当晚有些人因当地天气寒冷冻得无法入睡,一反映,有关部门立刻让人送了暖炉和电热毯,还给医疗队配了洗衣机用来清洗外套,种.种举动让人暖心窝。
1月30日上午,医疗队员们到在___超市在购买日常用品时,超市店员听到队员们聊天交谈得知是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后,对队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来武汉支援,谢谢你们,如果你们需要配送我们可以帮你们送到居住的酒店。”邓达丽称她听后随口感叹:“你们现在还有配送服务啊,真的很厉害呀。”超市店员解释说:“超市目前是暂停配送了,但是你们来支援武汉,我们真的谢谢你们,你们需要的话我们就配送上门,真的谢谢你们,你们温暖了我们武汉人的心。”
还有武汉市民自发捐赠生活用品的暖心行动,他们听说酒店有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入住,担心医疗队员一路匆匆,没有时间也不熟悉当地路况,可能来不及去购买生活的塑料桶和脸盆,就掏钱购买后送到酒店,悄悄放下后就离开了。另外,武汉市内的酒店还轮流热心援助医疗队的餐饮,爱心餐饮所附的便条写着:致敬可爱的白衣天使,谢谢你们拼尽全力守护这座城市,武汉加油!
4、最新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大全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
——题记
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位84岁的老院士,叫钟南山,17年前,这位老院士奋斗在抗非的最前线上,为抗击非典立下了汗马功劳。17年后的今天他临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汉的高铁,再次前往抗击疫情的前线;86岁的董宗祁老教授,他坐在轮椅上,一上午看了30多个病人,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救人”;73岁的李兰娟教授,知道国家有难,她毫不犹豫前往武汉,坚定地说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长期待在武汉,与那边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斗!”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致敬白衣天使!
致敬最美逆行者!
致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人!
5、学习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更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防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疫情防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作为“主心骨”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绷住劲,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具体要求,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防止出现疫情防控的“倒春寒”“凑个数”“扎堆堆”“歇歇脚”现象,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防止“倒春寒”。守战到底,就是春暖花开。随着季节的推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在全国各族人民上下齐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如何继续保住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战“疫”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增强对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认识的敏感性,继续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上下同欲,坚决防止疫情防控“漫不经心”“不作戒备”“无所谓”的麻痹思想,保证不出现“倒春寒”,以持续实干博得繁花尽开。
高度警惕厌战情绪,防止“只凑数”。真诚奉献、不辞辛劳。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星夜集结,千里驰援,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随着战线和时间的拉长,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关键的吃劲阶段,各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精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站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线,继续站好自己的“哨位”,守住自己的“阵地”。要高度警惕“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凑数”的厌战情绪,切实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化危为机,补齐短板,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高度警惕侥幸心理,防止“扎堆堆”。复工不等于放松,解封更不等于有恃无恐。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地相继拿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硬核”举措,构建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无数的血汗与牺牲让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成效。为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能够抓实抓好,我们也在分区分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仍需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警惕侥幸心理,增强对疫情防控的理性认识,坚决防止出现揭开口罩“扎堆堆”“搞聚会”“喝坝坝茶”的现象,防患未然,牢牢把握疫情防控工作主动权。
高度警惕松劲心态,防止“歇歇脚”。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一天不歼灭,我们的防控工作就不能退场。疫情防控是硬仗、恶仗,更是一场持久仗,连日来,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无论身处何地、什么职业,都在竭尽所能为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愈是到吃劲的关键阶段愈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清楚地认识到疫情防控还远没有到“歇歇脚”的时候。要继续落实好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自觉服从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工作之中。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是战“疫”底气,更是战“疫”要求。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就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后全面胜利,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会如期全面完成。
6、学习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
十七年前,我是躲在父母身后的90后;研究生毕业,我是选择到基层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90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是在“疫”线坚守和成长的90后。
“疫”线有我,集结出征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是母亲每年最盼望的节日。今年春节有些“特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年初一,虽然没有往年走亲访友那么热闹,但一家人安安静静待在一起就是新年。下午四点,当一家人正在边收看疫情防控视频边包饺子时,我收到了单位停休的通知,同时收到停休通知的还有作为医护人员的妹妹。母亲没有反对,也没有挽留,只是说:“下次回来,咱们去拍张全家福。”
在母亲眼里已经二十六岁的我永远是个孩子,临走时硬塞给我一份压岁钱,母亲说压岁钱有祈求平安的寓意,从我踏出家门起,母亲怀着不安的心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而我和无数90后一样,毅然奔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疫”无反顾,携手同行
回到单位我发现,当我能够和家人一起踏踏实实地吃顿年夜饭时,她却没能吃上一顿安稳饭,她是我的同事,她是我身边的榜样,她是挺在前面的逆行者,她是深耕基层二十多年的老组工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她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协调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我做出最好的示范。
当抗疫集结号吹响,我们单位所有组工干部没有却步、没有抱怨,大家迅速集结,踊跃投身抗疫工作,至今已连续奋战二十多天,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过休息。我们知道,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基层工作者。一分一秒在文字和数据间流过,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在与时间作斗争,工作事务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当看到抗疫防线越来越坚固时,大家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疫”战到底,奋勇冲锋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村队、社区防控力量,我作为乡镇下派干部的一员,来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看到社区工作者们用平凡的背影绘就了疫线靓丽的风景。我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被称为“钢铁侠”的80后巾帼,尽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疫线,拖着植入了6个钢钉的身体与疫情展开赛跑。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工作者们怀揣着“疫情不退,我们不休”的信念,团结一致、各尽其责,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没有特殊的装备,只有一个口罩,他们也没有钢筋铁骨,只凭着一颗责任心,为上千户居民保驾护航。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脚下沾满泥土,眼中却始终闪烁光芒!
在忙忙碌碌中,我与社区工作者们已经一起奋战了20天,我们在阵风可达七级的室外全天执勤,在零下六度的寒冷天气里清扫冰雪,每天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用早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登记信息……但是每当想起居民说“看到你们在,我们很安心”时,我们便能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听到居民说“你们辛苦了”时,大家一整天的疲累就消失了。
“疫”路有爱,共待花开
在这场战“疫”中,传递着爱和温暖。当宝贵的物资送到社区,社区工作者不舍得打开,赶紧把暖贴拿给全天在室外值守的安保人员,被冻得耳朵通红的保安大哥却也不肯打开使用,当我们问他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不肯使用时,他笑着说:“我想把暖贴留给晚上值守的人,我知道晚上更冷。”听到这里,大家鼻子一酸,眼泪又在眼窝里开始打转。随后,镇里下派的包社区干部自费一千多元,为大家买来充足的暖贴,只希望能为寒风中的抗疫战友送去一丝温暖。在参与社区抗疫工作时,我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有位居民让保安大哥转交给我一个手工编织的红色手链,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总为我钩织物件的母亲。原来,当我们坚守疫线时,不只远方的亲人为我们牵肠挂肚,还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也在关心关爱着我们。
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在散发光热。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居民们遵守规定、主动配合,积极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心的居民还为我们送来了很多物资,一瓶酒精、六个口罩、一箱手套、一壶热水、四个苹果、四盒草莓……居民们用点滴温暖汇成爱的汪洋,每个举动都让我们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信心倍增、充满力量。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众志成城,用心铸就钢铁长城;我们同舟共济,用爱凝聚磅礴力量;我们坚定前行,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7、学习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
响彻全国的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一批又一批白衣战士奔赴一线,这其中有很多90后挺身而出,在抗疫战斗中逆行闪光。正如成都网友“基层观察者”在《战“疫”青年说》中所说:“在狂风暴雨中,在艰难险阻中,用稚嫩的肩膀驱散疫情阴霾,扛起了希望,照亮了前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一批批热血青年闻“疫”而动,加入战“疫”大军,年轻的白衣天使瞬间化作冲锋的战士,英勇无畏,披挂上阵,危难时刻显身手,用行动诠释着中国青年的样子、中国未来的样子。
“危险的时候肯定不能退缩!”——武汉市四医院的一名95后男护士许汉兵的誓言掷地有声。疫魔袭来,白衣勇士——病毒“阻击手”们挺身而出,笃定“该冲锋的时候就要冲锋”的信念,慷慨请战,他们无所畏惧,毅然决然地披挂出征,铿锵步履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度”,展开了和死神抢人的博弈。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客运暂停,湖北荆州90后女医生甘如意靠骑自行车和搭车,日夜兼程,4天3夜赶回医院汇集后奔赴武汉战场;26岁的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护士王珲,推迟婚礼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她坦言:“战胜疫情是最好的结婚礼物”;90后医师时秋,脱下婚纱披“战袍”:“这是我这一生最勇敢的决定,也是最自豪的决定。”“地有界,心无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数万名白衣战士生死相依、性命相托,心连心、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护佑人民的生命防线。
“我想成为你们的恺甲。”——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CU护士的承诺暖人心扉。17年前那场SARS“战役”,自己被保护的那些瞬间,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脑海里。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难防控的战疫中,如张司恺一样,诸多医务人员怀揣一颗颗感恩的心,以血肉之躯与病毒短兵相接,冒着极高的被传染风险,面临着治愈患者、打败疫魔的焦灼与重压,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但年轻的他们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以钢铁般的意志为遏制疫情蔓延拼尽全力,为守护患者生命贡献全部。“莫黑不怕(武汉话:不要害怕的意思),紧握我的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护士陈颖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特别幸福。”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也门撤侨、汶川地震……这些被共和国保护的孩子,此刻成为了战疫魔驱病毒的中流砥柱。一大批90后白衣战士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前线,成为为党分忧、为国担当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护士李慧的请求直戳泪点。由于长时间佩戴医用装备和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很多人的脸颊都过敏红肿甚至掉皮出血,脱下口罩和护目镜后露出“毁容”般的创伤、压痕;有的因过敏而面部肿胀,眼睛只剩下一条缝,“只要还能睁开眼,我就不能退”;被汗水浸久的手泛白、生皱,频繁使用消毒液的手上遍布血口子;“为了救人,咱生命危险都不在乎了,哪里还在乎头发呢”,言语中尽显“舍我其谁”的精气神;27岁的刘畅是武汉市武昌医院的医生,只要进ICU就至少要待12小时,在生死瞬间,他要做那个“比死神跑得更快的人”。日夜相伴,情同亲人,却因着一身防护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救了我的命,我却连你真正的样子都没见过”是病房里最真实的写照。白衣天使们用挥汗如雨的汗水、精湛的医术甚至生命,唱响了战疫时期的武汉版《为了谁》。
磨难孕育不屈,逆境成就非凡。在征服疫魔的战场上,在治病救人的队伍里,年轻的你“守医者初心、担健康使命”,勇挑重担、报国奋斗,你的付出和奉献,必将让你在人生旅途上拔节生长,必将换来没有病魔、没有恐惧的岁月静好。“天使力量”和“天使智慧”凝成了这个春天最美的战“疫”姿态。
8、学习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精选
疫情突然袭击,过年的一切娱乐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串门、没有聚餐、没有庙会……人们为躲避病毒的侵害,只能呆在家里。然而这时却有一批逆行者,他们不顾生死安危、挺身而出、闯入疫区医治患者。他们用逆行,描绘出最美的样子。
钟南山,一位84岁高龄的医学院士,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毅然选择前往武汉一线。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卧铺就在餐桌前小憩,他那仰头休息的样子,怎能不让人心疼、使人动容?
张定宇,一位身患渐冻症的院长,明知自己只有十年的寿命,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走进重症病房,与死神较量。而此时,他的妻子因接救病人也感染了病毒,他从不曾去探望过,为的是争取时间救治更多的病人。每当我的脑海浮现张爷爷的身影,眼圈总会湿润,难道还有比这更宽广、博大的胸怀吗?
还有那些主动请战的医生、护士,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那一双双被消毒水腐蚀的手、一张张被护目镜压得伤痕累累的脸,一个个理得像灯泡似的卤蛋头!他们不就是天使的样子、最美的容颜吗?
而我们呢?呆在温暖的家中,或浏览书籍、或啃着鸡腿、或躺在柔软的沙发上打游戏,甚至像知了一样反复埋怨:无聊……要知道,这看似无聊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守候的呀!
所以,谢谢你们——最美的逆行者。有了你们,人们不恐慌、有信念:只要团结更坚、胜利就在明天!
9、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感想最新
2019年底,一场全面防疫的战争开始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经过了几个月艰苦的奋战,如今我国疫情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本地输出的病例大大减少了,目前需要防止境外输入。
在这场抗疫中,“90后”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主力军,大多数援鄂医疗队员都为90后跟00后,他们在这场战疫中功不可没。凭借他们的坚持,和奋勇之前向担当,我们在这场战疫中取得了巨大优势。他们就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面对这场这场艰难的疫情防控斗争,普通的年轻人都会畏惧,而这些勇敢的“90后”却迎难而上,主动面临挑战,接受挑战,他们申请加入援鄂医疗队,成为了这场战疫英雄。
是什么鼓舞着他们?是担当,因为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他们不能退缩,他们毅然而然主动申请加入抗疫斗争,只为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人、亲戚、好友,不过他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在关键时候,有的人推迟了婚礼,有的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果断跑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只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有着我们没有的责任心,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虽然他们没有超能力,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超级英雄”!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们应该向这些“90后”战疫英雄学习,学习他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以及为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总之,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不过我们当下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0、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
为弘扬援鄂抗疫精神,发挥榜样作用,凝聚青年力量,贯彻落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宁同志关于关工委应助力讲好抗疫第一课的要求,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北京大学将于5月15日9:00-11:00在线举办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讲人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高级专家组成员。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在新冠疫情救援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深入临床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包括患者收治及分层救治的流程和方案,协调医护配合,严防院内感染,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董锦沛,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1991年生,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2月7日,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随队出征,驰援武汉。经过60天的奋战,圆满完成任务,于4月6日返京。
11、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
有多少中国人期待着,期待着2020的到来,期待着2020的第一次春暖花开,期待着一个个未知的奇迹,然而在这之前我们迎来的是一场“特别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这场战斗的参与者,尤其是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他们是“天使”,是“逆行者”,是“最美逆行者”!
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中,他们面对疫情逆风而行,用信念与责任为人民的安全护航,用坚持和勇气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为多少家庭换来了无数的希望。但我也想说,这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也不过是等待着大年三十回家吃团圆饭的爸爸,妈妈,儿子,或者是女儿,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思念,也会疲惫,但是这些只是被他们掩藏在了口罩下坚强的微笑里,藏在了护目镜后坚定的目光下。所以致敬那些可爱可敬的逆行者,致敬那份勇敢奋斗在前线的每一位。
现在众所周知,病毒扩散十分可怕,不被感染便是为国出力,由最初几人爆发至上千甚至上万人了。无需接触,病人口中的飞沫即可使人感染。所以医护人员们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但即便这样,仍有无数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倒下了。他们长期劳累,休息时间非常珍贵,但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一丝后悔,如果没有逆行者们,抗击病情就不会有进展。我们将一直生活在病毒的阴影下,正是他们,不顾“小我”,为“大我”奋斗,才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过年,而他们在帮我们过关。无论是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还是任劳任怨的志愿者,无论他们普通与否,在奔赴抗疫前线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伟大,注定应该得到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尊重。
尤其让我们为之敬佩的是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他几乎可以说是这次逆行者的领头人,他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风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未变。他该成为我们为之赞叹的偶像,当之无愧。同时慨叹,该有多少这样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生死前沿何所惧,白衣英雄大爱仁心;逆流而上斩死神,危险时刻唤醒春天的声音。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定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每一位逆行者也能尽可能的注意自己的身体,平安凯旋,一起见证车水马龙,一起迎来春暖花开,繁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