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1950年,朝鲜长津湖战场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们穿梭在炮火中。敌人好几次压了上来,志愿军战士们就与敌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到最后整个连队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擦去眼泪,端起机枪继续奋战。朱彦夫大喊道:“来吧,敌人们,我死了也要拉个垫背的!”
敌人被朱彦夫洪亮的声音吓破了胆子,只能向高地投掷了手榴弹,正在装填弹药的朱彦夫被炸成重伤。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经过医生抢救,他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他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这位长津湖战场上的钢铁战士,后来怎么样了?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的人都在这个山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朱彦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原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间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然而乞讨得来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朱彦夫的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东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给儿子。
小小的朱彦夫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经常穿一些别人丢掉的破烂衣服。有时候乞讨不来吃的,还要去地里挖野菜,以此果腹。这时的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吃饱穿暖的一天,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朱彦夫14岁那年,解放军队伍来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对老百姓嘘寒问暖的那些战士,心里突然萌生了要参军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跟母亲商量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队伍。
朱彦夫穿上军装,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队伍的温暖。战友们看他年龄小,对他十分照顾,有时也会同他开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随着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举着红旗冲锋,跋山涉水,奋勇杀敌。
他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奋勇杀敌,负伤多次。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紧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务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这块充斥着鲜血的土地,给朱彦夫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荣耀。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爆发了一场拉锯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正是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握紧手中的枪,抵御着美军的进攻。此时正值严冬,气温已经趋近零下30多度。
战士们都冷得瑟瑟发抖,朱彦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驻扎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美军部队,整整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他们却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敌人没有率先发起进攻,而是用先进的武器来消耗饥寒交迫的志愿军队伍。他们不断地向高地上投掷炸弹,在几百颗炸弹的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死伤惨重。
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朱彦夫却不能放下手中的枪去安葬队友,即便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去守卫高地。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激烈的阵地争夺中,全连只剩下了朱彦夫一人。
2、感动中国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10月17日上午,嘉兴市民政局召开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全市民政系统110余位党员干部齐聚一堂,认真倾听、用心感悟;审视初心,锤炼党性。
“福利院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从那时起就知道丽华阿姨自强不息的故事和乐于奉献的情怀,一直非常敬佩她。”听了朱丽华的事迹,市地名办主任朱瀛深有感触,“学习了丽华阿姨的先进事迹,她朴实的语言、崇高的思想,让我再一次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
民政工作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民政人工作努力的方向,民政事业任重道远,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具有敢于吃苦、勤于工作、迎难而上的精气神。身为一名民政干部,朱瀛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进一步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勇于难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工作业绩;养成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好品质,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朱瀛坚定地说:“我将把这份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进一步树立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对标身边的先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民政事业添砖加瓦!”
有相似经历的人,聆听朱丽华事迹的时候不只是感动,更有一份对她的敬佩。
10月25日,听着朱丽华讲述自己已经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的时候,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员陈美芳流下泪来。曾经是一线护士,陈美芳最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她聆听朱丽华的讲话时,心灵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学医的过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位盲人。”陈美芳感叹道,朱丽华一定是内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为嘉兴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在工作上,朱丽华刻苦钻研,治疗了300多例脑瘫患儿;在生活中,朱丽华又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行医过程中,医生都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困难,朱丽华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自主创业。”相似的职业经历,也让陈美芳特别有感触,“她决定捐献器官,也是燃烧自己最后一丝能量,为医学作贡献,真的非常伟大。”
3、感动中国十大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
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
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2014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4、感动中国十大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有这样一位88岁老人,
他从小加入人民军队,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参加过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他是特等伤残军人,昏迷93天,经历47次手术,坚强地活了下来;
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就是朱彦夫,2019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父亲这些年身体确实不好,无法与人交流,但这些日子他也一直关心着沂源,关心着国家,我们做子女的也会传承父亲的精神,来影响周围的人。”4月23日,朱彦夫儿子朱向峰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虽然老人年事过高,各种不便,但老人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变化。
他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1933年出生的朱彦夫有一个不幸的童年。10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要饭,尝尽人间疾苦。
幸运的是,14岁时朱彦夫加入了人民军队,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并光荣入党。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朱彦夫励志永远为国家奉献自己。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2月,在争夺某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朱彦夫头部、胸部、腹部七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昏死在阵地上。后来,增援部队把重度昏迷的朱彦夫从雪中扒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却永远失去四肢和左眼。
朱向峰回忆说,父亲一直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当朱彦夫的意识逐渐恢复的时候,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第一次喊出的是“我没有手了,还怎么打敌人,扣动扳机?”
朱彦夫在医院这段时间,看到自己残缺的四肢,终日郁郁寡欢,一度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
“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医院主治医师的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朱彦夫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治疗,入院初期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已经全部被追认为“烈士”。
5、感动中国十大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朱彦夫老家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曾是远近闻名的乞讨村。当年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在张家泉村村民王恩喜眼里,村庄的变化全靠着朱老的努力,在老书记身上,值得学习地方有很多。
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干了25年。张家泉村有一条长2000米的沟,最宽处50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得名赶牛沟。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的可用耕地,于是朱彦夫想到了棚沟造地。他带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让零碎的农田连成了片。起初做这个决定,村里不少干部反对,生产队农活繁多,恐怕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劳力造地。朱彦夫听后急了,他拿着拐杖敲击着地面喊道,“我一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当年,朱彦夫的一举一动被永远镌刻在村民的记忆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园。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朱彦夫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这是在拼命啊!”
当书记的时间内,朱彦夫带领村民高山架电,使张家泉村成为周围十里八村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苹果园面积达到60余亩……,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6、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1950年,朝鲜长津湖战场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们穿梭在炮火中。敌人好几次压了上来,志愿军战士们就与敌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到最后整个连队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擦去眼泪,端起机枪继续奋战。朱彦夫大喊道:“来吧,敌人们,我死了也要拉个垫背的!”
敌人被朱彦夫洪亮的声音吓破了胆子,只能向高地投掷了手榴弹,正在装填弹药的朱彦夫被炸成重伤。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经过医生抢救,他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他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这位长津湖战场上的钢铁战士,后来怎么样了?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村落里。村里的人都在这个山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朱彦夫家也是如此。在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原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间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然而乞讨得来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朱彦夫的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东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给儿子。
小小的朱彦夫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经常穿一些别人丢掉的破烂衣服。有时候乞讨不来吃的,还要去地里挖野菜,以此果腹。这时的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吃饱穿暖的一天,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朱彦夫14岁那年,解放军队伍来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他看着对老百姓嘘寒问暖的那些战士,心里突然萌生了要参军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跟母亲商量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队伍。
朱彦夫穿上军装,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队伍的温暖。战友们看他年龄小,对他十分照顾,有时也会同他开一些玩笑。很快,他就随着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举着红旗冲锋,跋山涉水,奋勇杀敌。
他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奋勇杀敌,负伤多次。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紧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务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这块充斥着鲜血的土地,给朱彦夫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荣耀。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爆发了一场拉锯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正是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握紧手中的枪,抵御着美军的进攻。此时正值严冬,气温已经趋近零下30多度。
战士们都冷得瑟瑟发抖,朱彦夫也不例外。高地下驻扎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美军部队,整整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他们却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敌人没有率先发起进攻,而是用先进的武器来消耗饥寒交迫的志愿军队伍。他们不断地向高地上投掷炸弹,在几百颗炸弹的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死伤惨重。
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朱彦夫却不能放下手中的枪去安葬队友,即便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去守卫高地。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激烈的阵地争夺中,全连只剩下了朱彦夫一人。
7、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
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是枪林弹雨,子弹呼啸于耳边。有人说战争的样子应该是心惊胆战,出入于各个敌人部队当中。还有人说战争应该是表面看起来无风无雨,甚至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但是有人说,战争,它其实没有任何声音,敌人穿过他们的连队也没有发现他们,静谧无声的他们不仅吓到了敌人,还让敌人给他们庄严肃静的敬了个礼。这让人不敢相信的一幕其实是一支抗美援朝部队的经历,队伍里静谧无声的战士已然被冻成了冰雕。
四十度的气温下,他们依然不改自己的动作。这个场景已经过去了七十年,参与这场战争的兵将们大多已经看不到现在繁荣的场景了,而那场长津湖战役当中能够活下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就在这残酷的情况下,我们以为毫无生机可言的情况中,有一位英雄存活下来,尽管极其艰难。
有人不禁发问,能有多艰难?多艰难,那何止能用生死一线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英雄。经历过这场战役,他以后再也不能行走,不能抓东西,右眼眼神几近于失明,左眼呢?左眼......没有了。
这样一个人就这么坚强地活着,他就是从贫苦家庭中出来的一位英勇战士——朱彦夫。朱彦夫的童年是灰暗的,他不曾感受过童年的快乐,那个时候的他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活下去很难么?很难。没有吃的,却有敌人。兄弟姐们七个人,活活饿死了四个。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也被敌人抓去杀害。十岁的朱彦夫看到了,这个孩子心里仇恨的种子慢慢发芽。
这个贫困的家庭磨炼着这个年少的孩子,终于在十四岁的时候,朱彦夫离开了家,他去参军,自此以后,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不再是贫苦孩子,他成了一位战士。后来的朱彦夫积极进取,在各个战争的淬炼下,在部队的关怀下,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终于在四九年的时候,我国成立了,大家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当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等待新时代的到来,努力地发展。谁曾想第二年的时候,这场残酷的抗美援朝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将士们以为的和平被打破,为了保护边境国土,他们不得不远征。可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胆怯,朱彦夫就在这个远征的队伍当中。
这场战争的难度可想而知,敌人的精良装备自不必多言,单单是棉衣棉服吃食的营养,就不是我们的部队可以媲美的。但是我们的战士们英勇向前,与敌人共同抢夺二五零高地。疯狂的敌人拿炮弹当雪球一样砸在高地上,土地漆黑一片,整个高地都要被炸低了不少。
不断有战士应声倒下,朱彦夫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却无可奈何,凭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对抗得了对面潮水一般的敌人。面对这样的场景,朱彦夫都来不及难过,只能紧握武器,不断射击,死守阵地。可结局还是一样的,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剩朱彦夫自己。
武器没有被扔掉,他没有被吓到,射击射击射击,他不断射击,拼尽所有,他要多多击打敌人。直到几个手榴弹被扔到他面前,长期的训练让他下意识地捡起扔回去,可巨大的一声爆炸声过后,他没有了意识。
后来他醒了,没有像电影里面一样直接躺在医院里,他躺在雪地里,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寒冷让他分不清哪里受伤,哪里完好。只觉得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冰凉的,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
他爬呀爬呀,不知道爬了多久,不知道抱住多少去世的战友取暖,不知道吃了多少口雪,终于遇到了支援部队,他得救了,吊着一口气的他,被送往医院去救治,医生都忍不住惊呼叹息,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值得敬佩!被救治的时间是漫长的,他先后经历手术有四十七次,昏迷了一个多月,他醒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流泪,可他伤得太重了,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样子,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医生都忍不住大声斥责他,问他为什么要放弃,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凭什么朱彦夫自己不珍惜。
朱彦夫清醒了,明白了活下去的意义,他回到了老家,开始新的磨炼,他的自理能力成长很快,终于可以正常生活下去。在这和平的时期里,他对自己的磨炼依旧在,他开始努力学习知识,教授家乡人读书写字,创建图书馆,挑战自己的极限,写下了《极限人生》这本书,这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结语:朱彦夫已然是一位高龄老人,他却依旧坚强刚毅着,依旧执着着,这份意志,这份坚强,让我们忍不住为之赞美,为之高歌,且以他为榜样,继续前行!
8、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950年11月,朱彦夫所在的26军在进入朝鲜战场后,分到了争夺朝鲜长津湖地区250高地的任务。可经历数次争夺战后,我军在250高地上的战士只剩下朱彦夫一人,虽然朱彦夫勇往直前,但是一人始终难抵美军的狂轰滥炸,他很快就被手榴弹炸晕。
恍惚间,朱彦夫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他,这让他清醒了点,不等他睁开眼,这被唤回来的一点意识又消散了,直接陷入了沉睡。等他再次醒过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了一张床上,入目是一片白,他浑身上下都很痛,嗓子也很干。
他意识到自己这是在医院,就想开口叫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他发不了声。幸好旁边病床上的志愿军战士发现朱彦夫醒了,赶紧叫来了医务人员。后来经过询问,他得知原来当时在战场上,有两名志愿军战士路过,他们将自己救了起来送到了后方医院。
可是因为他的伤势实在太重,后方医院治不好他。因此部队就派人将他送回了国内的大医院。他足足昏迷了93天,这93天内他总共动了47次手术。众人都认为他可能救不活了,可他的主治医师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对他进行治疗。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能奇迹般活了下来。
可活下来的朱彦夫并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他感到生不如死。原来,朱彦夫的左眼在战斗时被敌军炸毁了,四肢也因长时间躺在雪地里被冻伤而致肌肉坏死,医生们不得不给他做了截肢手术。看着自己残缺的身体,他想:“我才不到18岁啊,我之后的人生该怎么办?难道要拖着这副残破的身体过完一辈子吗?我再也不能上战场了,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朱彦夫满脑子都是自杀的想法,最开始是绝食,可当医护人员发现这事后,他们不停劝朱彦夫吃饭,不要有不好的念头,绝食的方法只能放弃。此后,朱彦夫还想到了很多其他的自杀方法,如跳楼,拒绝治疗等,这些都被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了。
部队领导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专门来到医院,对朱彦夫说:“朱彦夫,你这么做对得起和你并肩作战的兄弟吗?对得起拼死拼活把你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医生吗?对得起你的母亲吗?我知道你接受不了现状,但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怎么知道你未来不会有一番大作为?”
这番话如雷贯耳,让朱彦夫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想到了自己的战友,看着身边的医生和护士,又想起了家中的母亲,朱彦夫终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9、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982年,因长期超度工作的原因,朱彦夫病倒了,甚至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幸好救了回来。这使朱彦夫意识到自己老了,不能继续为村民们谋福了,若还待在党支部书记的位置,很可能会给村子带来麻烦,因此他辞去了这一职务。
这时,大家都以为朱彦夫会安享晚年。可大家都想错了,朱彦夫拿起了笔,开始写书。朱彦夫说:“我曾是26军中的一名战士,指导员曾说想将26军与敌军奋战的过程写下来,让大家知道我们当年与敌军战斗时的辛苦,指导员不想让大家忘记那段历史,可还没等他把那些事情写下来就牺牲了,所以我就想写书,完成指导员的遗愿。”
因为没有手握笔,朱彦夫就只能拿嘴叼着笔写,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其一,练习用嘴叼笔,这不容易控制力度,一不小心就会将字写花甚至将笔咬烂,朱彦夫不知练习了多久,咬烂了多少支笔;
其二,朱彦夫的文化水平不高,每当遇上不认识的字时,只能去翻字典,写书期间,他足足翻烂了四本字典;
其三,朱彦夫身体不好,仅剩的右眼视力只有0.3,再加上他身上有许多伤病,经常发作,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最艰难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
为了朱彦夫的身体,妻子将纸笔都藏了起来,不想让他继续写。朱彦夫得知后,急得直接摔下了床。妻子见状,只能哭着将纸笔还给了朱彦夫,嘴里一直念叨着:“你这是何苦呢?何苦要这样折磨自己!”朱彦夫只回了一句:“我要完成指导员的遗愿。”
一本33万字的书终在7年后,在这位没有双手的老人笔下写了出来,这本书的名字叫《极限人生》。朱彦夫写这本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完成指导员的遗愿,只为告慰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们。
在我们看来,朱彦夫一生是悲惨的,可他却不这样想。他说:“我是一名老兵,虽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可我一生是幸福的。毕竟我还活着,我还能为祖国做贡献,我还有子女,他们带给了我许多欢乐,比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觉得我已经很幸福了!”
10、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21年热播的电影《长津湖》让71年前的那场战役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二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区域,为后面的胜利谈判奠定了基础。
可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要打赢这场战争,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饿死、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有的连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下,为了伏击敌人,因长期卧伏在雪地里,最终整个连都被冻成了冰雕。被人们称为“冰雕连”
透过这部电影,长津湖战役和“冰雕连”再次被人们知晓。可是却鲜然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还幸存下来一位“冰雕战士”,他在这次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个眼球,在昏迷了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顽强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精彩,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出生在1933年,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居多,因为穷得没有粮食,朱彦夫原本兄妹7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个孩子。在父母的终日劳作下,一家人勉强度日。10岁那年,朱彦夫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从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受外国人的欺负。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种子已经悄悄生了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1947年,碰到了前来招募士兵的解放军,才14岁的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朱彦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团结,他肯吃苦,不怕牺牲,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役,可谓战功赫赫!而最惊心动魄的战役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第9兵团被派往长津湖地区与美军争夺“250高地”。
长津湖地区有着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当时正是50年一遇的严寒天气,雪花飞舞,到处都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毫不退缩,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整个连拼得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他看着同志们一个个死去,心里无比痛苦,战场上的情况却容不得他悲伤。
他把周围唯有的三挺机枪搜罗到自己身边,不顾一切地轮换着疯狂扫射,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丢失阵地。这时忽然飞来几个手榴弹,朱彦夫习惯性地抓起手榴弹就往前扔,当他想继续扔第二个手榴弹时,只听“轰”的一声,朱彦夫就失去了直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竟醒了过来,这时候,战斗早已结束。迷迷糊糊中感觉脸上有一个黏黏糊糊,冰冷的东西滑到了嘴边,饿极了的朱彦夫来不及多想,就把嘴边的东西吞了下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来的眼球。
他尝试着想爬起来,却发现手脚都没了知觉。又饥又冷的朱彦夫又昏了过去。后来,增援部队过来,发现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的医院。医生看到他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的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血肉模糊,腹部肠子已经流到了外面。
送到医院后,迅速做了手术。由于伤势太重,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却始终有着呼吸,连医生都惊叹他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经过了47次手术后,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痛苦地发现,他的双手双脚因为冻伤太严重已经腐烂,都被截掉了。他现在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肉轱辘,还少了一只眼睛,剩下的那只眼睛也只有0.3的视力。只有18岁的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吗?想到这里,他一度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却没有成功。
后来,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们经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在死神那里抢过来的,也是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过来的,怎么现在就说不想活了?”经过这么一点,朱彦夫冷静下来,是啊,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们,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11、感动中国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战场受伤依旧发光发热
后经鉴定,朱彦夫身上的伤十分严重,唯一的右眼视力也下降为0.3,加上他的四肢都被截肢,因此被评为特等伤残病人,国家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以及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之后的日子有保障。可朱彦夫却觉得,他不用其他人帮助也能自食其力。
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后,朱彦夫的身体情况很快有所好转,他也被转到了休养所进行休养。在休养所那段日子,朱彦夫受到了极其优越的照顾,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他不想只能躺在床上被人照顾。
1956年,朱彦夫从休养所离开,回到了老家张家泉村。从接到朱彦夫要回来的消息时,母亲就开始期待了,她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孩子了,她心想:“孩子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有没有长高?战场上那么危险,希望不要受伤啊!”就这样,母亲每天都坐在村门口等待,终于她等到了儿子,可当她看见儿子的模样时,直接吓得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看见坐在床边的儿子,看着儿子残缺的四肢以及眼睛,她抱着朱彦夫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彦夫啊,我的儿啊,你怎么成这样了?明明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回来就成这样了?早知道会变成这样,娘当初就应该拼命挡着不让你走!”
朱彦夫说:“娘,我不后悔,如果没去战场我才会后悔。娘你别伤心了,我又不是完全没手没脚了,你看还能动的,我还能走起来。等我再练习一下,保准变得跟以前一样,娘,你要信我。”随着朱彦夫的安慰,母亲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她双眼含泪说:“彦夫啊,娘信你。”
之后,朱彦夫每日都练习拿勺子吃饭。因为没有双手,朱彦夫就只能用手肘处夹着勺子,其 困难可想而知。一个不慎,勺子里的饭就会全部洒掉,碗也会从桌上掉落,在砸了上百个碗,将饭菜洒了数百次后,朱彦夫终于掌握了用手肘拿勺子吃饭的诀窍。
此外,学习装假肢、练习走路也是朱彦夫每天的必修课,装假肢还好说,练习走路却十分困难。每次愈合的腿部伤口都会被假肢磨出血,他的房间总会传出一阵痛呼,这让母亲担心不已,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儿子。8个月后,朱彦夫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自从朱彦夫生活能够自理后,他注意到家乡毫无变化,他之所以参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好。可现在的生活还是十分贫穷,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揭不开锅。朱彦夫急切想助家乡脱贫,那他又能做什么呢?
成为村子里的朱老师
在部队接受过一些文化的朱彦夫,觉得要想让乡亲们富起来,就必须先提高乡亲们的文化水平。想到这,朱彦夫立刻与母亲商量,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当做村里的图书馆,他还用国家发给他的补助金买了200本书供村民阅读。
其实,村民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太穷,没钱读书。一听到朱彦夫在家办了个图书馆,还能让他们免费进去阅读,大家都立刻跑到朱彦夫家中。可一段时间后,村民们的热情褪去,朱彦夫家中的图书馆基本无人造访,这种现象让朱彦夫有些摸不着头脑。
询问得知,村民们白天都要去地里干活,没时间来看书,关键是他们不识字,有书也看不懂。朱彦夫又开始办起了夜校,自己当老师。村民一听竟有免费的书读,纷纷都报名这个夜校。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大都认识了些字,图书馆也逐渐迎来了许多人。
办这个夜校有一个十分困难的地方,那就是走夜路。虽然朱彦夫已经能在平地上走路了,可夜校离朱彦夫家有2里多路,一路上还有许多沟壑,若是白天还好,晚上黑灯瞎火的,朱彦夫经常因路面不平而摔倒。
不过朱彦夫一直都没有放弃,他觉得学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若累他一个人让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摘掉“文盲”的标签,他也是十分高兴的!
成为村子里的村支书
1957年,朱彦夫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张家泉村改变落后的现状,发展种植业。可朱彦夫对村子的地理以及土壤环境都不了解,他只能拖着假肢爬上村子的各个山头,观察村子的环境,为村子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
朱彦夫的假肢足有17斤重,长时间走路极累,村民们都劝朱彦夫不要出门,想了解什么问他们就行,他们去帮忙查。朱彦夫为了不让村民们担心,只能听从大家的劝说。当时,他并没有停止对村子地形的调查,只是将时间从白天挪到了晚上而已。
调查完毕后,朱彦夫带着村子里的村民在山头打造梯田,开垦出了200多亩可种植的良田。不仅如此,为了缓解村里水源困难的现象,他还带领村民到各个山头寻找合适钻井的位置。山路很难走,经常会有看不见的沟渠,导致朱彦夫多次摔倒。
某天,朱彦夫又和村民们分头在山上寻找钻井位置。可一不留神,直接摔进了沟里,他的拐杖和假肢都被摔掉了,他只能用残肢撑起自己,一点点爬出沟。可他怎么都够不着沟的边缘,身上也被沟里的小石子刮出了很多伤口。
幸好这时,离朱彦夫不远的村民听到动静赶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村民瞬间红了眼,他赶紧将朱彦夫从沟里抱出来,看到朱彦夫的模样,村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老朱啊,你这是何苦呢?为了我们值得吗?”朱彦夫回道:“值得!”
时间过去数年,村子里终于有了12口井,还种上了2万株桑树,10万株花椒,40亩苹果园。在1978年时,朱彦夫通过多方走访,成功让村里通上了电,这些都让原本贫穷的小山村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村子在朱彦夫及村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