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的端午节450字个人感悟
端午吃粽子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 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端午节的粽子品种繁多,在黔西南州最受欢迎的是肉粽、板栗粽、 火腿粽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节,如加入桂圆、蜜饯等甜口味的粽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于端午节 吃粽子的由来,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我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一位药 王,因为民间说法五月是“毒月”,这位药王就将药材包裹在粽子里分发给群众们吃,人们吃了粽子后都一直平平安 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个端阳节的时候包上粽子,除了具有纪念意义,更是希望自己及家人都平平安安。
挂艾条和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有一种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 草本植物,它也是一味中药,能提神醒脑、杀虫灭菌。每年端午节,黔西南州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头上挂上艾条和菖蒲 ,菖蒲可以驱魔祛鬼保平安,艾条则代表招百福,更可使身体健康,在安龙等地,尤其是妇女,在端午节这天都会随 身带上一两片艾叶,据说能僻邪驱瘴。
饮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黔西南州民间认为雄黄酒能让蛇 、蝎、蜈蚣等毒虫畏惧,于是在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让身体健康。
“游百病”。“游百病”是黔西南州端午节一种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当天人们总要到中草药市场逛一逛, 看看各种中草药,闻一闻满街的中草药味道,顺便带上一些菖蒲和艾叶回家挂在门口,据说这一闻就能驱除百病。
佩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在册亨县者楼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 布依族,每年的端午节,大人们就缝制一些小动物挂在孩童的胸前,以祈求驱邪避灾。在香囊中有的塞入艾叶,有的 撒上一点雄黄,以避除秽恶之气,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2、快乐的端午节450字个人感悟
端午吃粽子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 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端午节的粽子品种繁多,在黔西南州最受欢迎的是肉粽、板栗粽、 火腿粽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节,如加入桂圆、蜜饯等甜口味的粽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于端午节 吃粽子的由来,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我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一位药 王,因为民间说法五月是“毒月”,这位药王就将药材包裹在粽子里分发给群众们吃,人们吃了粽子后都一直平平安 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个端阳节的时候包上粽子,除了具有纪念意义,更是希望自己及家人都平平安安。
挂艾条和菖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有一种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 草本植物,它也是一味中药,能提神醒脑、杀虫灭菌。每年端午节,黔西南州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头上挂上艾条和菖蒲 ,菖蒲可以驱魔祛鬼保平安,艾条则代表招百福,更可使身体健康,在安龙等地,尤其是妇女,在端午节这天都会随 身带上一两片艾叶,据说能僻邪驱瘴。
饮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黔西南州民间认为雄黄酒能让蛇 、蝎、蜈蚣等毒虫畏惧,于是在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让身体健康。
“游百病”。“游百病”是黔西南州端午节一种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当天人们总要到中草药市场逛一逛, 看看各种中草药,闻一闻满街的中草药味道,顺便带上一些菖蒲和艾叶回家挂在门口,据说这一闻就能驱除百病。
佩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在册亨县者楼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 布依族,每年的端午节,大人们就缝制一些小动物挂在孩童的胸前,以祈求驱邪避灾。在香囊中有的塞入艾叶,有的 撒上一点雄黄,以避除秽恶之气,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3、端午节小学生感悟350字范例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节日,那就是‘端午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这个节日。
我刚起床,妈妈就给我戴上了荷包,手上戴上了五彩线。只见爸爸拿着两个葫芦,今天的早餐是粽子和鸡蛋,我津津有味儿的吃了一个粽子和一个鸡蛋,粽子里用俩枣。接着壮壮拿着鸡蛋来找我创鸡蛋来了,我怀着必胜的心情和她创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赢了,我高兴的蹦了起来。
就在今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葫芦,都插上了艾蒿,都吃了粽子和鸡蛋。这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征。
4、端午节小学生感悟350字范例
李隆基曾在《端午》中写道:“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到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回到了奶奶家。奶奶带着我们一起包亲情飘香的粽子。
奶奶先给我做示范。奶奶熟练地把粽叶围城甜筒状。再把糯米放了进去,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粽子捆得紧紧的。一个穿着绿军装的小粽子就完成了,可爱极了。如此简单,我也赶紧动手包起来。第一步倒是很顺利,但第二步我可遇到了难题。糯米如同一个个晶莹闪烁的珍珠,从下面的洞漏了出来,又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从大滑梯上滑下去接着跟我玩起了捉迷藏。我试好几次,可糯米们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大逃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奶奶。一边笑一边说:“你呀,动动脑子嘛。粽子里除了糯米还有花生呀,可以用花生米堵住那个洞啊!”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方法果然管用。花生堵住洞口后,米就乖乖躺在里边啦,这让我欣喜若狂。可乐极生悲,在捆的过程中由于我用力过大,糯米跳出牢笼,蹦了我一身。没有想到,第一次包粽子竟然来了个“狗啃米”,把我弄成了“糯米鸡”。但是我没有放弃,继续包,,很快我也可以成功包好粽子了。
终于包好了粽子,等粽子熟了,我们就开吃啦!真香真甜,品味着带有亲情的甜粽子,心里甜甜的。吃着粽子,我想起了当初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让鱼虾不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向江中投粽子才有了今天吃粽子的习俗。哦,对了!这枣粽也大有寓意呢,在古代,枣粽也是“早中”的意思,当人们去考功名时,早上都会吃一个,企盼自己能早早高中。
正因为粽子中充满了亲人对我们的爱和浓浓的甜蜜的期盼,粽子才会又甜又香。五月粽情飘满家乡。
5、关于端午节感触450字例文
我们老家过端午都是炸东西吃,这次端午没回老家,妈妈说:“不炸东西了,我们也学学城市过端午——吃粽子 吧。”我和弟弟听了一蹦三尺高。
我们一大早就开始了,我负责把江米放到一个大碗里,用水泡一泡,妈妈去菜市场买粽叶——粽子外面的皮儿, 还有蜜枣。在家的我把黄豆、花生、红豆、绿豆等各种豆也泡到水里边了,因为我想吃点新花样,我翻遍了我家大大 小小的柜子可就是没找到黑米,要知道那么多品种的粽子,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黑米粽子了!
这可怎么办?找不着黑米。那我想做的黑米粽子不就泡汤了吗?我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最后的结果 可想而知,我愣是没找着黑米。
恰在这时,妈妈回来了,我仿佛看见了一线希望,急忙跑过去问妈妈还有没有黑米了,妈妈说:“我们的黑米吃 完了。”我听了向泄了气的皮球。
不过我还是该干就干,我们把泡好的米、都放到粽叶上,然后放进去一个蜜枣,最后把粽叶包成一个立体三角形 ,就这样一直重复,大约包了七八个,我们的米就用完了。
我和妈妈把这些粽子放到锅里,然后填了足够的水,开始煮了,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粽子的香味时不时冒出来 ,馋的弟弟直流口水。
终于出锅了,看着一个一个又大又圆的粽子,我们开心的笑了,指着自己亲手做的粽子,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6、关于端午节感触450字例文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现在浓。
7、端午节学习个人感悟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在江边仰天长叹投身进江,人们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还有那好吃的粽子。
今年端午,我由衷的感谢屈老先生,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我们这三天的假期。但星期五上午,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自己亲手包一个粽子,我听了以后感到十分惊喜,我最喜欢吃粽子,今天终于可以自己包一个啦。
中午回家,我强烈要求姥姥教会我包粽子。我拿起一个粽叶学着姥姥的样子把它卷成一个三角形,往里面放上事先泡好的糯米和花生,铺到这个粽叶三角的三分之一,再往里面放上大枣和枣蜜,还可以加一点红豆。我小心翼翼地放好粽子的馅料,慢慢地用其他的粽叶包成一个三角形,可是突然他散架了,但我并不灰心,重振旗鼓花了十分钟,包好了人生第一个棕子,心中无比比高兴。
后来那上锅蒸,可是掀开一看却只剩下碧绿的粽叶在向我招手,而糯米已灰飞烟灭。虽然第一次失败了但他却给我带来了乐趣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8、端午节学习个人感悟
又是一年端午节,往常,过端午节时,都是吃别人包的粽子,今年,我要向郑阿姨拜师学艺,自己包一次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
我们先把粽子叶洗干净,把粽子叶冷冻起来,包粽子之前再把粽子叶拿出来用开水煮一煮,那翠绿的粽子叶在锅里翻滚着,不一会儿,粽子叶就煮好了!忘记说了煮粽叶之前要糯米和红豆提前泡上两个小时哟,这样好熟!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包粽子了。我们先把材料准备好,先把粽子叶的“屁股”剪掉,再拿两张粽子叶,把它们错开,窝成一个圆锥形,往里面放材料,第一层是花生米,再在上面盖上一层糯米,在放几个大枣,再盖一层糯米,在放点葡萄干,红豆。再往上面盖一层糯米。在包粽子叶一盖,再来个五花大绑一个粽子就OK了。可是,我不会“盖帽”,于是阿姨有耐心的教起我来了,终于,在阿姨的的悉心教导下,使我这个莘莘学子满头大汗的第一个作品终于大功告成了!
我又按照这个方法包了几个,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
9、关于端午节的个人感悟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节,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去奶奶家过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那一天的上午,我们就要去买艾草。我们把买来的艾草插在门缝里,有的插在窗户上,还有的站在门口,一动不动,仿佛是威严的战士在门口站岗。那一天,整个小区都飘着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门上的艾草香千万条青色的丝巾在门口飘荡,十分美丽。因为这青涩的带着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们要给孩子系五色绳。颜色分别是:青、白、红、黄、黑,分别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绳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挂在脚上。五色绳不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们的美称也有很多,比如;长命绳、辟邪绳、快乐绳等等。
中午吃过饭,很快到了下午两点,大人们要给我们洗一次特殊的澡,这个澡的特殊在于它的水,洗澡的水是由艾草、鱼腥草、毛草等十几种植物熬水而制成。因为听人说,洗了这个“植物澡”,这一年身上就不会长东西。
很快就到了晚饭时间,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在各地工作的游子如果没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这一天桌上的菜可丰富了,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鸡鸭,象征着家畜兴旺等等。
吃过晚饭则又到了我们最兴奋的时候———买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状各异,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长方形的。不仅形状各异,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样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么小,里面装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样的小玩具。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
家乡的端午节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10、关于端午节的个人感悟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呷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样的儿歌,唱出了端午节的习俗,也唱出了属于端午的味道。
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相关,譬如元宵节的元宵,譬如中秋节的月饼,又譬如端午节的粽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粽子的香气里既是民俗风情,更是浓到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除了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吃的讲究,尽管因为地域差别这些吃食略有不同,但是煮鸡蛋、饮雄黄酒等风俗还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关于饮雄黄酒,看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人,一定会对这种让白娘子现出原形的酒印象深刻,进而也就对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印象深刻。
当下,早已经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管是粽子、鸡蛋还是雄黄酒,都可以随时买来吃喝。不过,这些东西的味道,只有在端午节里才更独特,因为那时候我们不只是在吃一种食物,更是在吃一种文化和传承。那一刻,端午的吃食在滋养着我们的胃,更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香甜的粽子在滋养着我们的胃与心灵,端午的习俗和活动更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求吉、纳祥、辟邪,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普遍主题。端午节的最初只有仲夏入暑时节祛病强身的意味,后来加入的.祭祀和纪念屈原的元素,实际上传说的成分更多。热播剧《思美人》中,有屈原过端午的场景,对此很多人口诛笔伐,说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本人怎么可能过端午呢?事实上,这还真不是编剧在戏说,在先秦古书《穆天子传》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划龙舟、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的记载,可见端午节要比屈原的出现更早。
纪念屈原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其实是中华儿女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却一再遭到佞小人的陷害排挤,更被楚王赶出朝廷流放他乡,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交加,毅然投江殉国。正是因为屈原对国家赤诚忠贞的爱,后世才愿意相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且将这样的纪念延续了2000多年。注入爱国主义精神的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正直磊落、忧国恤民、浪漫诗意的人文理念,也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情怀,是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也最能滋养人的心灵。
有人说端午节已经沦为了“粽子节”,这一点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和其他一些传统佳节一样,端午节的确存在“瘦身”的现象。可是关于端午节的保护,国家一直在努力,民间也始终在发力。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些努力和措施,都是在让端午的习俗和传统恢复,都是在让端午的文化传承和延续。
11、关于端午节的个人感悟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深厚民族文化精髓。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过对于传统节日的淡漠,以至于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稀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节庆活动,关心中国传统节日的青少年越来越少,知道这些节日与内涵的渊源和来由的也不多。给予传统文化和民俗以更加尊崇的地位,自豪地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传统习俗推向全世界,这是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尤其是文化大国的标志。
端午节蕴涵着的这种对民族精神品格的追求,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无价之宝。它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起蕴涵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精神传承。这一传承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就此断绝的话,对整个民族而言都将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对于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体现包容性,主动吸取它们的积极成分,但绝对不能失掉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包括端午文化在内的中国民俗文化倘若被遗弃了,那我们也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让人觉得是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很传统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活的话,你会觉得很舒服,要现代的有现代的,要传统的有传统的,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
总之,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能辩证地予以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必将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还应通过大众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地进行宣传。至少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让社会公众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