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低调二字不难写,奉献一生实不易。”的确,老英雄张富清,战功赫赫,深藏功名60载,生活在艰苦的山区,一辈子坚守初心,无私奉献。让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震撼,让广大党员干部深深感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们急于求,急于表现,好大喜功。张富清的事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人们惊讶于一个战斗英雄可以一生不显摆,人们震撼于一个战斗英雄甘于选择到最边远的山区奋斗,人们感触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转业到来凤的数十年,张富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带领当地人民干着一件又一件事实,在我们印象中战斗英雄就应该得到物质富裕的生活,这是用生命换回来的,这是理所应当该他们拥有的,我们不会嫉妒,我们会崇拜。但是张富清颠覆现在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原来英雄张富清可以做到不计得失,一心只为党为人民付出,真真做到不计荣辱,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英雄让人佩服,这样的党员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摆”张富清这么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些功绩都是和战友们一起用命换来的,战友们都倒下了,只是自己幸运活了下来,这些名誉、奖章都应该是牺牲的战友们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显摆。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震撼于他做法。一生想想也太长了,这种甘于默默无闻地生活,只做不说的人,实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老人不是故意隐藏军功,而是觉得不需要拿出来跟人炫耀,更不会以此向党和政府提要求,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令人敬佩,也让我们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张富清是一名共产党员,90几岁还在不断学习,一直向党,一心向党,把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们必须要以张富清老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如果你是一个党员,就应该在自己岗位上甘于平凡,做一个党员干部该做到的事。
2、学习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2019年8月10日,受9号强台风“利奇马”影响,宣城市绩溪县普降大到暴雨,绩溪县城70多公里的荆州乡,3小时降雨量达96.5毫米,多处出现山体塌方、道路中断。救灾抢险中,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冲在了第一线,傍晚时分他在护送群众的途中遭遇泥石流山体滑坡,不幸牺牲。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员,李夏同志的生平事迹,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初心不改,使命担当。共产党员,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是一种精神的代名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事业心,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李夏,一个普通的名字,一名普通的党员,将如夏花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抗灾抢险路上,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有这么一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李夏用忠诚奉献兑现了铮铮誓言,用为民服务赢得了群众褒奖,用担当作为彰显了先锋形象,为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走过九十八年,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豪情满怀。奔跑,向着目标加速;攀登,迈向新的高度;生长,汇聚蓬勃力量。有一种征程叫前赴后继,初心在誓言中镌刻,使命在奋斗中坚定。“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终是有限的,但因为有限的生命留下了无限的爱和美好的憧憬,生命的长度继而被延成无限。”
使命筑梦,不负韶华!
3、学习时代楷模李夏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李夏,洪水退了,大家伙都平安回家了,冲倒的树木及淤泥也都被清理干净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荆州乡的乡亲们热切的呼唤着,但是却永远也得不到回应了。
乌云密布、狂风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号台风“利奇马”突袭,导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广德、绩溪等地受灾严重。这场超强台风不仅留下了满目疮痍,而且带走了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李夏同志走了,留下了他面对危险坚定的背影、留下了他对工作的热爱、留下了人们对他的赞扬。
李夏同志把不畏风险、不惧艰难、忠诚担当、恪尽职守的精神带到了抗台抢险工作一线,用年轻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群众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他做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
学做基层“守望者”,当要有基层情怀。我以为,当好基层“守望者”,没有基层情怀是做不了的。就像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干出了许多骄人成绩。而要想获得“守望者”这份称号则需要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有时候还要有点痴情。同时在遇到困难挑战时,要能够敢于亮剑,冲锋在前,还要具备“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并且出差比别人都远,加班比别人都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也比别人少。更得到村到户、爬坡下田,到群众中去处理家长里短……所以拥有基层情怀就是当好基层“守望者”的不竭动力。基层干部必须坚持群众立场,在做事时,牢牢将基层情怀铭记于心。
学做基层“守望者”,重在有过硬本领。古人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夏同志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坚守基层,干出实绩,在于他练好了“台下十年功”,才能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唱好“红黑脸”。唱红脸时,他能勇于担当,心系群众,甘做群众的“遮阳伞”,更在超强台风“利奇马”来临之时,冒着危险,主动请缨转移群众。唱黑脸时,能做到铁面无私,敢于斗争,坚决揪出干部队伍中的“蛀虫”,将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这些事迹若没有过硬的真功夫,是难以登台演出并演的出色的。因而要想“守望”基层,广大基层干部就必须多学多做,勤练基本功,且要坚持红线原则,推动自我革命,成为基层的“万事通”。
学做基层“守望者”,定要能一以贯之。在古代,守望者可以是戍垦边关的战士。在如今,亦可以是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园丁”。不过纵观古今,他们始终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点,那就是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能够将自己的使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同理,作为基层“守望者”,也贵在一个恒字。李夏深耕基层,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会收获群众“有事情,找李夏”的高度评价。但是坚守基层却不是件易事,唯有把深耕基层的“初心使命”记于心、践于行,并以基层情怀为指引,用过硬本领为“法宝”,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耐得住坚守的“寂寞”。
李夏在调任绩溪县最偏远的荆州乡担任纪委书记时,其爱人心疼他到艰苦乡镇工作,他说了一句“工作总要有人干”。时下基层正是有无数像李夏一样的干部默默耕耘,才有无数基层群众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更应继往开来,当好基层李夏式的基层“守望者”,为基层航行保驾护航。
4、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_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 “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给这颗日后闪亮的学术明星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历经时代纷纭变化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的自称“农民教授”。
从我们朱院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品质和个性,做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霸气十足,不作出一番事业决不罢休,正因为这样,他坚守自己的领域,一头钻进自己的植病学,一干就是几十年,行程万里,走遍大半个云南省,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农业的发展,为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朱院士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这首先得有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兼农业人口大国,然而现实不容忽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来讲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农民兄弟总是难逃脱贫穷的境地,作为农民的儿子吗,这样的现实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学高峰的那份执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农业一线,就不能和中国的农民心连心,情系情,把农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业来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迹已经传遍云岭的大街小巷,当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们都成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教导指引中国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为云南省本地首位晋升为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励了云南农大的所有人,振奋了5000万云南同胞,为云南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样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潜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辞辛劳,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书育人;不图享受,爱岗敬业。
5、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_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很多人会唱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这些浅显易懂的歌词是朱有勇为宣传科技扶贫,专门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写的,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正是他在澜沧的“家”。
蒿枝坝二组是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干净饮水等建设。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贫团队帮助这里争取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道路两旁和公共绿化带种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后增添了果树,村寨里有了路灯,新发展了马铃薯、蔬菜、水果等产业。20_年,蒿枝坝实现了脱贫。
家变美了,收入增加了,卫生习惯也改变了。“家家户户、公共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老百姓精神状态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说,“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科研精神
“家”越变越美的过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贫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刚到蒿枝坝住下时,朱有勇就给了村民们一份见面礼——每家10只小鸡、两只猪仔。“养大,卖掉,基本可以达到脱贫标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效果不好,“鸡猪养大后,都被村民自己吃了,变不成收入。这样的扶贫方式不可持续,还是得靠产业。”
反复地调研、思考、讨论后,朱有勇确定了科技扶贫方向和目标。
“中兴呀,你们的任务很重,但是澜沧不应该穷啊。”调研后,朱有勇语重心长地对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说。
在朱有勇看来,澜沧县发展的短板和优势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热资源非常丰富,但产业发展、科技应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专家一道,对澜沧县科技扶贫进行了定位——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依靠科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尽管已经有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也有实践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坚持不铺摊子,不搞冒进,必须在当地完成试点、总结,再推广。
寻找林下三七的示范点比较艰苦。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有块林地,土地、光热、人工林等条件都具备,但是没有亲眼看到水源情况,朱有勇一直不放心。当时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没有路,但朱有勇坚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捡了一根树枝当拐杖,朱院士就钻进树林里。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计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几跤,他不准扶,爬起来继续走。手脚都被树枝划破了好几处。”一同前去的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亲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范点。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蔬菜、水果等产业也基本完成了试点、示范,准备推广发展。
“朱院士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全县干部群众学习的标杆。”杨中兴说。
作为院士,他亲自给农民学员讲课,手把手传授技能,培养出上千名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来到竹塘乡大塘子村的实训基地,检查院士指导班的培训情况。
思茅松树下,60名来自各乡镇的学员正在练习林下三七的点种。朱有勇来到学员中间,接过一把耙子,示范起拉种植沟。示范几遍后,他让身旁学员操作。“轻一点,边抖边拉耙子。”“对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学员竖起大拇指。教完拉沟,他拿起几个三七种,摆放到种植沟里。“每垄地是1.4米宽,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对学员大声说,“每个人都来操作一下。过两天每个人发1000棵苗,就是你们的家庭作业,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懒,我们要到实地抽查的。”
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是朱有勇和扶贫团队的全国首创,针对澜沧县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由院士和专家授课,手把手讲解和传授农业实用技能。
中国工程院派驻竹塘乡挂职副乡长毛如志博士说,20_年以来,院士指导班已经招收了24个班1320名学员,学习内容包括了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中药材、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种植和养殖技术等。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院士指导班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澜沧县培育了一大批立足农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这一期三七班10月份开班,第一天军训,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课。随后的课程都在林子里的实训基地,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员现场实际操作。林下三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结业,能够学到林下三七从种植、管理、采收全过程技术要领。谦六乡和平村丫口寨小组学员张开明说,和平村来了6个学员,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资发展120亩林下三七,公司答应,他们结业了就可去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每个月会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资吧,等过几年我也想自己种些三七,收入会更高的。”张开明说。
他因地制宜找准突破点,把山区的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竹塘乡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获了第一批林下有机三七。“我的三七没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点懊悔。即便这样,三七还是给她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卖过三七花,可能有五六万块钱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学员。回家后,她投入2万多元种了2亩,家里还有其他产业,精力分散,三七地没有好好管理。“种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细。”李娜努说,“如果不是自己种出来了,真的不敢想象,我们拉祜族山区群众也可以种这么精细的东西。”
回归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农药化肥,是品质优良的有机产品,价格高效益好,因此对技术要求高,投入也较大。
根据林下三七的产业特点,朱有勇和扶贫团队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当地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深圳田丰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龙宝集团公司、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业到澜沧县落户,使林下三七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院士专家团队还制定了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规程,坚持规划控制、坚持严格审批,严格种植标准、严格基地管理,力争将澜沧林下有机三七打造成为全国三七行业中的著名地理标志。
当地的农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获得了不错的收入。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3户279人。20_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45人,贫困发生率达90%。20_年至20_年,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小广扎村民小组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280亩,农民通过租赁林地、为企业管护林下三七,成功实现脱贫,20_年人均纯收入达4674元。
“我们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妇女日子最好过了。手机比我们的好,一人有一辆摩托,树林下上班,不晒太阳,皮肤还白。”李娜努说,明年她还要接着种林下三七,多种一些。
“澜沧江边蒿枝坝,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万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写日记,过几年,他想把在澜沧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20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初冬,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田地里,村民正围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听他讲解种植注意事项。在他的团队推广下,冬季马铃薯已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金宝贝。朱有勇常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问题从田间来,成果到田间去
“用化学农药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用什么控制病虫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试时被这个问题难倒。此后,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项题为“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60%以上。
灵感来自朱有勇与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发病程度却很轻微。
从田间地头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朱有勇团队解决农业难题的钥匙。在建水,他们成功推广了以科学灭虫“酒石榴”的技术,当地石榴产业逐渐壮大。如今,他又带着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项目研究来到了澜沧。
研究林下三七项目10多年,在澜沧这个天然大实验室里,朱有勇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思茅松松针的化合物,对三七的病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松林环境可以提供天然“凉棚”。不使遮阴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在保证药材优质生产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为当地开拓出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径。
●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服务“三农”
“要研究真问题和好问题,尤其是农民关心的问题。”朱有勇常常这么告诫学生。
20_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云南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学校奖励的200万元,成立云南农大“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学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他把被企业高价求购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把扶贫企业给予的15%技术股全部拿出来分红。
从事科研几十年,朱有勇始终以技术推动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到了60岁,这些毕生所学成为科技扶贫中的法宝。
朱有勇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学生。作为云南农大教师,毛如志在竹塘乡挂职副乡长,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每个项目劳心劳力。云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朱书生追随他从北京回到云南,又来到澜沧,为林下三七种植环节技术把关。
科技人员的长期驻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效益。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后,越来越多的教授、专家加入到扶贫队伍。
●授人以渔,科技力量生根发芽
今年4月,马铃薯评比大赛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院士科技小院举行,村民马正发、卫成金双双问鼎“薯王”。
马正发是朱有勇在澜沧开办的冬季马铃薯班第一期学员,为期3个月的培训里,朱有勇和专家从选种到定植,从种子处理到后期管理,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每个技术环节,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协调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朱有勇创办了“乡(镇)农技人员+学员+农户”模式的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以澜沧各个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
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资源与种植、畜禽养殖……在院士培训班上,近1500名农民学员学成而归。像马正发这样的学员,返回村寨就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一起收获。
朱有勇想得更远,要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未来会有更多培训班、职业学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带头人、新一代农民,我也会接着做下去”。
6、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低调二字不难写,奉献一生实不易。”的确,老英雄张富清,战功赫赫,深藏功名60载,生活在艰苦的山区,一辈子坚守初心,无私奉献。让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震撼,让广大党员干部深深感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们急于求,急于表现,好大喜功。张富清的事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人们惊讶于一个战斗英雄可以一生不显摆,人们震撼于一个战斗英雄甘于选择到最边远的山区奋斗,人们感触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转业到来凤的数十年,张富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带领当地人民干着一件又一件事实,在我们印象中战斗英雄就应该得到物质富裕的生活,这是用生命换回来的,这是理所应当该他们拥有的,我们不会嫉妒,我们会崇拜。但是张富清颠覆现在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原来英雄张富清可以做到不计得失,一心只为党为人民付出,真真做到不计荣辱,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英雄让人佩服,这样的党员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摆”张富清这么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些功绩都是和战友们一起用命换来的,战友们都倒下了,只是自己幸运活了下来,这些名誉、奖章都应该是牺牲的战友们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显摆。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震撼于他做法。一生想想也太长了,这种甘于默默无闻地生活,只做不说的人,实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老人不是故意隐藏军功,而是觉得不需要拿出来跟人炫耀,更不会以此向党和政府提要求,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令人敬佩,也让我们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张富清是一名共产党员,90几岁还在不断学习,一直向党,一心向党,把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们必须要以张富清老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如果你是一个党员,就应该在自己岗位上甘于平凡,做一个党员干部该做到的事。
7、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12月3日,普洱市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召开。市委副书记、思茅区委书记陆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肖峰主持会议。
陆平强调,“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是普洱、是云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线上涌现的杰出代表,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工程院要求,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忠诚践行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忠诚品质;学习宣传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屡获重大科研成果,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学习宣传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质朴情怀。
陆平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的热潮,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用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要求,一鼓作气,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对照先进典型、先进榜样,找差距抓落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的强大动力,不断汇聚推进普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普洱新篇章。
肖峰就深入学习好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
会上,部分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交流了心得体会。
8、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连日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中央宣传部近日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日晚上9时,朱有勇院士母校——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体收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发布会。发布会期间,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说,朱有勇院士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彰显守初心、担使命的共产党员本色,“他是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是全体师生的榜样!”
“朱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实至名归,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琼珍说,“目前,澜沧县正处于冲刺脱贫摘帽关键时期,任务重、压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进事迹的鼓舞,斗志更加昂扬,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摘帽。”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是朱有勇院士驻扎的村寨。村民刘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学员。“朱院士教我们种土豆、种三七,从种植原理到实际操作,每个环节都包懂包会。”刘明生说,他自己上个月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做一个像朱院士一样不忘初心、帮助群众的好党员。”
云南省科技厅厅长董保同说,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澜沧县脱贫攻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朱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科研成果用在广袤农村沃土的奋进姿态,更要学习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始终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
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在网络上也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留言表示,“这是国家的脊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之宝”……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厚感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范文800字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要让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需要科技力量注入,更需要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去打头阵。像“时代楷模”朱有勇这样的脱贫攻坚人才越多,贫困地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强。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落后面貌,为广大科研人员投身脱贫攻坚树立了一面旗帜,也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提供了更好的示范。
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要改变当地面貌,既要为脱贫“输血”,更要为他们凝心聚力“造血”。只有在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多一点引领和奉献人才,才能更好地让当地农民改变陈旧的观念,学会改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学会负重奋进、急起直追。像朱有勇这样的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科研带头人越多,脱贫攻坚战胜利就越能赢得先机。一贯以来,为了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朱有勇不仅把自己的专利无偿献出来,甚至为了和“民族直过区”落后村子的村民有心灵的交流,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改变老乡们的观念,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如此竭尽全力为边贫地区“造血”,才能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乡亲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精神倍增,加速前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领头羊”。只有多一点像时代楷模朱有勇这样的“科研利器”、“思想钥匙”,才能更好地在脱贫攻坚战中改变村民的思想,以先进科技生产方式去攻下贫困的堡垒,主动破除陈规陋习,为落后地区输入奔腾的“血液”,助力老百姓走出落后,用文明的风尚、勤劳的双手去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更美丽的家园。
今天,我们学习朱有勇院士,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广大科研人员,就要学习他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积极传承和发扬朱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体会800字范文精选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15年退休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澜沧县扶贫。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他把“家”安在田间地头,用5年时间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1500个村民,并让村子摆脱了贫穷。11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题为《“农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变贫穷》的报道,听了他的事迹,令人非常感动,值得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学习反思,并实践之、笃行之。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和大学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辈人才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珍惜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