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诗》诗句解释翻译
【释义】
大漠:广大的沙漠。
钩:古代兵器。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简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2、《卖油翁》重点句子解释翻译及课后习题答案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 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四、问题归纳
1.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 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 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3. 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5.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陈尧咨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用一个疑问句,再用一个反问句,表现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的性格特点。
6. 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明了什么?
是表明自己并非如陈尧咨所认为的“轻吾射”,呼应了上文对陈尧咨射技的评价,再次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是表明了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镇静的性格特点。
7. “康肃笑而遣之。”“笑”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陈尧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技艺心服口服,认输了。
8. 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我们如果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好吗?
不好。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 ,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揭示了 “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还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
教材课后习题
二、(1)“睨”“微颔”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这几句话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点拨:(1)“睨”是斜着眼看,“微颔”是微微点头,表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技虽说也持肯定的态度,但却绝不是高度赞扬。(2)这三句的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特别是第二、三句,语气尤其强烈,表达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轻视和不满。
三、1.自夸。
2.点头。
3.轻视。
4.打发。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意思解释与赏析同步练习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诗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附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词语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京城街道。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
诗句大意
京城的街道上下着纷纷扬扬的丝雨,它就像酥油般柔滑细腻,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嫩绿而略带黄色草芽,在远处看去,一大片满是的,可走近一看,却显得稀疏起来。
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
远远胜过杨柳堆烟的晚春。
诗句赏析
这是一首写给张籍的小诗,大概是诗人希望张籍能够出来看下春景吧,至于张籍去看了没,根据诗人的两首诗,应该是没有成行的。古时候的人排行都是整个氏族同辈分的一起排,张籍就刚好排到十八,所以就称“张十八”。
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只是虚指,以小见大,它实指整个京城,并不是说这雨就只下在京城的街道,也不是说只有京城街道的雨是柔滑细腻的。这春雨为什么给人“润如酥”的感觉呢?它跟春雨的特点有关,春天的雨细如丝,春风一吹,如烟似雾,洒到身上有“沾衣欲湿”的感觉,却又只是湿润,不会让人全身湿漉漉的。
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你冻不死它,也烧不死它,只要地下的根不死,它又能再次勃发。白居易诗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它不惧环境的恶劣,当春天来临,它会再次吐出新芽。朱自清说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先生先生说的是将要长成的小草,的确是“绿绿的”;本诗写的又略有不同,诗人写的是刚钻出来的草芽,它是淡绿而稍微带着黄色,当一大片连起来,在远处能朦胧的看到,可走近了,变得稀疏起来,就没有那么明显的视觉感了。“遥看”和“近却无”形成强烈对比,在其它万物还在积蓄力量时,小草就展现了春来的希望,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诗人还有一首诗写了看见小草吐芽的欣喜:《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这里更进一步:早春是春天最好的时候。确实,希望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早春,就是希望,就是基础。所以,诗人认为早春是最好的。
尾句“绝胜烟柳满皇都”。“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就到了晚春了,那时柳絮飘飞,落红无数,景色是优美,但春天也快过去了,古人一向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那诗人认为早春“绝胜”晚春,就理所当然了。晚春也是生机勃勃,可诗人或许还是喜欢早春的希望,也不足为奇。
4、七年级《短文两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重点问题解读及课后习题答案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译文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四、问题归纳
1.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 ,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教材课后习题
一、《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二、本文引用“何陋之有”,包含了“君子之居”的意思。作者在此暗指自己是君子。
第二问略。
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正而坚贞。第二问略。
四、略。
五、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代指“元方”。
5.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5、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诗句翻译重点问题解答
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6、12课《〈诗经〉二首》诗句注释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7、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诗句翻译等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生字组词: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鼻涕 感激涕零
巫:巫婆 巫术
多音字:
裳:shàng 衣裳
cháng 霓裳 (诗中衣裳遵循古音读cháng)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 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课文主题归纳】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背景拓展】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饱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8、《石灰吟》诗句翻译赏析
【释义】
石灰吟:赞颂石灰。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9、《墨梅》词语及诗句意思
【释义】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译文】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
10、诗句翻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释义】
呈:恭敬地送给。天街:京城街道。
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最是:正是。
绝胜:远远超过
【简析】
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11、《江上渔者》《游园不值》《泊船瓜洲》诗句翻译
【释义】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简析】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释义】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乐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释义】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
一水:一条河。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