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啰嗦几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0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0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03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01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02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0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04
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01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0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03
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01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长之礼)
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蛇一样)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④(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于是项伯复夜去。
02
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哭着)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01
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0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治丧)
2、文言文知识点解答
问:《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读qí还是jì?
答:“骑”表示名词含义(骑的马或其他动物,骑马的人),推荐读qí(jì为旧读)。
这个字在古诗文中的读音有一定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qí;另一种则认为文言文中的“骑”不属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名词义仍应读jì。我们综合各类辞书注音及专家意见后,删去了原教材中的注音jì,即倾向读qí。需要说明的是,新旧读并不涉及词义的差别,不能简单地认为旧读jì就是错的,教师不宜拿此字读音来考学生。
除此处外,八年级上册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卷平冈”,“骑”字皆照此处理。
问:《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还是读shɑnɡ?
答:“裳”字一般只在现代汉语“衣裳”一词中读轻声shɑnɡ,古诗文中应统一读chánɡ。如八年级上册郦道元《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八年级下册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裳口中食”等。
问:《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中“行”的读音是什么?
答:推荐读xíng。
问:《孙权劝学》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权威的读音和解释是什么呢?最新版本的教材上的解释与之前的似乎有所不同。
答:“更”意为“另,另外”。推荐读四声。建议以最新版教材为准。
问:《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怎么解释?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表强调,翻译成’这样,如此’”?
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成“这样、如此”,是全句意译时补充的。
问:《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后半句是否存在语序不当?
答:后半句无表述不当。突出“鲁迅先生坐在那儿”的特征:安静、平和。
问: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教材现在的通假字基本改为同义字吗?通假字和同义字两者是有区别的。
答: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确实不同,但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避免“繁、难、偏、杂“的导向,以减轻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教材对三者不作专门区分,用“同”表示某字与某字表意一致。
八年级下册常见15个问题
问:《大道之行也》中“故外户而不闭”,为什么要译成: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感觉很别扭,还是原来译法好:外户:大门;闭,用门栓闩门。直接译成:大门不用闩(关)上,更加通俗易懂。
答:关于“外户而不闭”,教材的注释采取的是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说法:“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
这里的“关闭”特指用门闩把门闩上。语法上讲,“外户而不闭”中,“而”是连词,“不闭”是动词性成分,“外户”相应地也应该是动词性成分,而不应该是名词“大门”。
问:课本118页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是李白的诗《上李邕》第六句是“见余大言皆冷笑”,但是网上能查到的版本都是“闻余”,该怎样解释呢?
答:这是古诗文的异文问题。这首诗教材依据《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收录,其中的文字就是“见余大言皆冷笑”。
根据该书校勘记,的确有少数版本作“闻”,作“见”的更多。清人编纂的《全唐诗》选录此诗作“闻余”,《全唐诗》影响一直比较大,所以在网上查到的大都是“闻余”也是不奇怪的。
问:《马说》中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要把这个祗字当做通假字吗?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书下注释是“同‘衹’”,既然后面又说“衹”并非通用规范汉字,那为何不直接注释为“同‘只’”呢?这样更明白,更好记好写。
答: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
事实上古人在表达表达“只”这个意思的时候会有“祗、衹、祇、秪、秖”等多种写法,或者说,“祗、衹、祇、秪、秖”在“只有、仅仅”这个意义上是通用的关系(因为字形太接近了),但《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衹”是“只”的繁体字,“祇、秖”是“只”的异体字,而从“祗”不能直接到“只”,所以需要从“只”的正式繁体形式转一道,所以被迫采用了一个非规范汉字。
这样做更严谨,也便于理解“祗—衹—只”之间的关系。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代的读法,同时读dan还很“顺口”,否则“骑”“裳”等字又该惹来更多的争议之声了。
(2)如果是“应该读shi”,那后面的“至于、则”是不是与句子的意思不太符合?“至于、则”改为“而且、也”是否更符合句意?
答:(1)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认准“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修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出的第5版。
这个比较权威。这本字典“石”字只有一个音,就是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规定“石”作为量词读dàn,但也明确指出,“在古书中读shí”。
《马说》是古书里的文章,读shí没有疑义。至于其中的道理,请看相关文章《〈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到底读啥?》
(2)原文中的“至于……则……”是承着上一句来的,因为上一句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两部现代汉语辞书,这里另起话头说古代汉语辞书,用“至于……则……”并无不妥。
问:《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在这里通假吗?
答:“甫”本身就有尊称的意思,不必视为通假。
问:《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shu还是zhu?
答:读shǔ。
问:《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中冠的读音,这里用作动词,需要读作四声吗?
答:不读四声。“峨冠”是“高帽子”,这里活用为“(戴着)高帽子”,只是一种临时的活用,不必改读四声。读四声时,是使用它的固定下来的动词义。
如果读成四声,就不是“戴着高帽子”而是“高高地戴帽子了”。当然,这里也不一定非要理解成活用,译成“中间那个高帽子、大胡子的”也没问题,这样就更不存在读四声的可能了。
问:《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的“诎”原来注释是同“屈”,弯曲,现在为什么把同“屈”去掉了?它还是通假字吗?
答:去掉“同‘屈’”,就表示不是通假字。因为“诎”本身就有弯曲的意思,不必同“屈”。
问:《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一句”见”是读xⅰan还是jian呢?
答:读jiàn。
问:《诗经二首》中“钟鼓乐之”的“乐”究竟读“le”还是“yue”呢?
答:读lè。
问:《桃花源记》中“桑竹之属”中的“之”怎么解释?
答:跟现代汉语里“之类”的“之”一样。建议不要单独拿这个“之”字出来考学生,没什么意思。
问:《桃花源记》中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有”字,应该怎样理解?
我翻看教参,是把它翻译成“有过(汉朝)”。但查《汉语大词典》,“有汉”的“有”,是把它理解成助词的。类似的如:有唐、有宋、有明、有清。
我觉得,从句式的角度看,“有”作为名词词头,在“不知……无论……”句中是能够讲通的。怎么给学生讲清楚、讲正确?
答:从语感上说,把“有”解作虚词也通,而且从同时代的语料中可以找到不少“有汉=汉”的用例。
但是,目前没有有力的证据能够排除“有”作为实词的可能性,而且“有”作为实词是常见、常用的用法,如果意义上可以讲通,词法和语法上也无法排除,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其他。
问:文中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押韵的解释很牵强!
古人写诗用平水韵表,平水韵表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杜甫的这首诗中黑、裂、绝、彻同属入声字九屑。
答:平水韵反映的是中古音的押韵规律,如果我们能够用中古音读,押韵押得好好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的方言保留了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读起来也是押韵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拿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来读,听起来的确不押韵。
不押韵就改读硬押,既不是中古音,也不是普通话,等于生造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新式发音,是不可取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唐作藩教授(王力先生的弟子)在1980年代就写文章谈过这个问题,我的说法都是从唐先生那里搬过来的。
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更著风和雨”,还是“更着风和雨”呢?
答:“着”“著”两种写法都对。
问:《核舟记》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简”应该解释为通假字(如通“检”)吗?
答:不用。在古代文献中,“简”直接解释为“挑选”的例子出现得很早,也非常常见,因此一般将“挑选”视为“简”的固有含义,不必通“检”才能解释为“挑选”。
九年级下册常见7个问题
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
问: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的“被”怎么读?
答:按照词谱,“被”应为仄声。这里的“被”是覆盖义,读为bèi。
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旧版语文书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改为了“哀怜、怜悯”?
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
问:《送东阳马生序》中“容臭”的“臭”,读xiù还是chòu?
答:读chòu。《汉语大词典》中“臭(chòu)”字的第二个义项是:香;香气。容臭即香囊。
问:文天祥《南安军》中,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还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答:两种版本都有。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集》中是前者,教科书目前依据《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2017年版)用后者。二者都不为错。
问:《出师表》中“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教科书中注释为“功效”,整句话怎么翻译?
答:如果直译,可译作: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一可取得功效之事托付给我。也可意译为: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教学时,教参译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必逐字对应。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正确,具体表述上可适当灵活。
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答:“的”的使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唐宋时期,用作虚词的de,多写作“底”“地”,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实词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音,于是找了不常用的“的”字。“的”自元代逐渐替换了“底”和“地”(《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在五四运动之前,助词de主要采用“的”的形式。1919年“的”字带来的歧义现象又引发了一场辩论,当时的学者认为要分化“的”的功能,于是开始讨论“底”“地”“的”的分工并进行实践,但此后的二三十年,“底”不再有助词功能,而“地”“的”保留了下来。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3、20课《曹刿论战》原文 主题 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左传》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曹 刿 论 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三)词类活用
1.弗敢专也(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用)
2.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齐人三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也,表示判断)
②夫大国,难测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完整句子应为:“必以之分人”)
②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以及“衰”“竭”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五)成语积累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再衰三竭:形容军队逐渐丧失了开始时的锐气,战斗力越来越弱。
③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④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4、【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题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七: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02
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 ,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怜
(1)隋文不百姓而惜仓库( )
比
(2)末年( )
计
(3)天下储积( )
徒
(4)益其奢侈( )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竟然。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1)爱怜 (2)等到 (3)计算 (4)只是
4.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5.示例: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5、23课《出师表》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候;今义: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3.陟罚臧否
古义:批评;今义:否定。
4.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悉;今义:文章明白流畅。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这里表示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8.猥自枉屈
古义:辱,谦辞。偷着;卑鄙,下流。
9.臣本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并生出谢意。
11.庶竭驽钝
古义:表示期望;今义:众多。
12.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一词多义
1.而中道崩殂(半,一半)
宫中府中(内,里)
2.而中道崩殂(途)
以咨诹善道(方法)
3.今天下三分(分裂)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却)
然后施行(这样)
5.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清明)
以伤先帝之明(明智,贤明)
8.然后施行(做,实施)
性行淑均(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9.必能裨补缺漏(能够)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
10.有所广益(代词,代指人或事物)
优劣得所(处所,地方)
11.咨臣以当世之事(在某时)
当奖率三军(应该)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委任,任用)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职责)
1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近,靠近)
临表涕零(面对)
14.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15.进尽忠言(话,言论)
不知所言(说)
16.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7.此皆良实(忠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善)
1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的事)
4.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7.陟罚臧否(形容词作名词,赞扬和批评)
8.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
10.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11.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六)成语积累
①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②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③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④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6、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漂亮)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像,如同)
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示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③皆朝于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3.省略句
①朝服衣冠。(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
②皆以美于徐公。(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五)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7、词类活用常考知识点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
(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或师焉。(《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黏附在“者”的前面,作“指识其本名,说明白”讲。
(8)名词+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名词+名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做,从事”讲。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4.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
“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躬”,亲身,作“耕”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日记<后>》)
“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作名词。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作名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作名词。
6.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
8、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啰嗦几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0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0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03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01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02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0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04
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01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0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03
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01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长之礼)
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蛇一样)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④(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于是项伯复夜去。
02
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哭着)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01
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0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治丧)
9、文言文阅读必须牢记的知识点
熟悉特殊文言句式
熟悉文言实词辨析法
熟记常见固定结构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译:凭什么……?
②何所……? 译:所……是什么?
③奈何……? 译:……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 译:把……怎样呢?
⑤孰与……? 译:与……比,哪个更……?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 译:怎么能……呢?
②何……为? 译:……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 译: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 译: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 译:难道……吗?
⑥安……哉(乎) ? 译:哪里……呢?
⑦不亦……乎? 译:不是……吗?
⑧……非……欤? 译:……不是……吗?
⑨宁……耶? 译:哪里……呢?
⑩顾……哉? 译:难道……吗?
独……哉? 译:难道……吗?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译: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 译: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 译:只……罢了!
④一何…… 译:多么……啊!
⑤亦……哉! 译: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 译:……该是怎样的呢!
(4)表示揣度
①无乃……乎(欤)? 译: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 译:该不……吧?
③其……欤? 译: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译:或许……吧?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译: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 译:是……,还是……呢?
③其……,其……? 译:是……呢,还是……呢?
断句的标志性词语
直译的原则和方法
03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1)断句方法
①明确主谓关系,熟知常见句式。
②辨清首尾虚词,记住“曰”后断开。
③关注排比、对偶,前后句式一致。
(2)文化常识题辨析法
调动课内积累,辨清考查重点,结合前后文意。四个选项中通常有两个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文化常识,有些知识点甚至直接来源于教材注释,这部分内容主要依靠积累、识记来判断对错,务必将课本当作学习文化常识的基本立足点;剩下两个相对生僻、有一定难度的选项更多考查的是涉猎文化知识的宽广度,有些知识点还可能涉及与政史学科交叉的边缘内容。当然,根据选文上下语境排除错误选项依旧是重要方法。
(3)文意概括分析题常见“设误点”
①顺序错乱。时间顺序颠倒,空间安排错位。
②张冠李戴。人物与事件搭配错位,主语或宾语错乱。
③曲解文意。对个别文言词汇的解释不当或混淆、删减原文内容。
④无中生有。主观臆断,随意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
(4)翻译句子
基本步骤:
先整句意译,疏通大意;再推敲直译,关注关键字词、句式,落实“采分点”;最后重新审视译句,润色修改,使表达更加流畅。
考点对应:
①实词:实词无定数,常见实词就有120个,完全依靠识记显然不现实,更重要的方法是学会利用语境合理推断实词的意义。常见实词推断法包括:辨别词性法、代入原文法、语义搭配法、字形分析法、结构对称法、互文见义法、词根推衍法、形音相似通假法等。
②虚词:熟记虚词一词多义谱系图,掌握基本语法知识,通过语境确定虚词意义和用法。
③句式:熟记并理解基本句式、固定句式(详见“知识链接”相关内容)
翻译原则:
①在首选直译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巧妙意译,力求使译文准确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直译,强调字字落实,实词、虚词、句式均要对应文本尽可能精准译出;意译,相对灵活地翻译文本的大意,是直译的补充润色步骤。)
②准确译出句子语气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必要时适当添加语气词和关联词。
10、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解读及训练策略
统编教材共选编了14篇文言文,课后安排的学习任务,明确定位了教学的目标。本文依循教材中的文本、注释和习题,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梳理解读,提几点训练建议。
一、字正腔圆,夯实“诵读”基石
教材对每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诵读要求:“正确”——三年级时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具体操作方法;“流利”——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尤其是相对难读的句子;“背诵”——除《铁杵成针》和《书戴嵩画牛》之外的12篇文言文都要求背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即是小学文言教学统一的基础目标——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石。
(一)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生僻字和多音字是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的重点。
瓮 [wèng] 耒[lěi] 冀[jì] 堙[yīn] 囊[náng] 胤[yìn]
焉[yān] 媪[ǎo] 杵[chǔ]隼[sǔn] 矞[yù] 硎[xíng]
哉[zāi] 岂[qǐ] 鬻[yù] 巍[wēi] 曝[pù] 拊[fǔ]
搐[chù] 谬[miù]鹄[hú]缴[zhuó]盂[yú]
对于这类字的复习,可设计识字游戏、注音比赛等竞技活动,趣味巩固。典型的可以设计辨识练习。如,为相同的字注上不同的音。
(二)句句流利,停顿得当
1.句读:句读是文言学习的基础要点,是对文本理解的外在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典型的易错句读如:
有的句读颇有争议,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后面都是“以为”要陈述的内容,因此只要在大的停顿上没问题,小的细节因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细微的不同停顿,就像白话文中的同一个句子,重音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一样,只要不影响句意的感受,个人认为不必太过统一。
2.语调:文言文语调除了一些句中需要强化的词语外,最为明显的就是语气虚词,可在趣味练习中体会。
①找出有“哉”的句子,给它标标音调(符号不唯一),解说理由并朗诵。
【范例】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美哉↑(上扬以示展望),壮哉↓(坚定以示雄心);美~~哉↑(颤音以示沉醉),壮~~哉↓(以示豪情);美↑哉~~ (以示铺陈),壮↓哉~~ (以示努力后的勃发)……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②句式改变: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范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到,眼口自然(肯定)能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③找出课文中的叠词,结合注释,尝试用其他词语换一换,并说说不同的效果。
3.篇篇成诵,韵味无穷。
14篇文言文,其中90%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故事,《少年中国说》和《论语》选句也是“可聊”的话题。再如《两小儿辩日》与口语交际的辩论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有成效,故创设“消化”活动很有必要。
①由人物联想原文,进行记忆检测:
②人物“串烧”:将14篇文言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进行各种“串烧”式相遇,如: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总之,诵读不要一味地“小和尚念经”,角色分配读、情趣创设讲述、课本剧表演等等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的好方法。
二、说文解字,借用“注释”挖资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学文言的初级目标。教材中多达9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强调“借注释”,用以完成的任务有:学会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本及讲述故事等。
(一)借注释,讲故事
借助文中注释的词语作为关键提示语,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将所有故事类文本做成签,抽取后出示关键词,要求说出词语的意思,讲述时必须将这些注释内容嵌在其中。
以《精卫填海》为例,讲述者依据提示,在讲述之初交代自己为大家讲述的故事起源,对于“炎帝”和“精卫”这样的人物有所交代,尤其是对“精卫”的外形应该有详细的描述。而在情节处理中,必须出现“小女儿”“溺水”“因此”“填塞”这样精准的词语描述,其他语言不作太多强求,充分体现自由发挥与规范引导的结合。
(二)借注释,解句子
六年级课后训练出现翻译句子的要求,形成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积字(词)而成句的方法如:
(三)借注释,猜人名
课文中对于相关人物的解释,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如:请根据描述,说出具体的人物。
还可开发出借注释(或图片)猜器物:瓮、耒、练囊、铁杵、干将、硎、缴、车盖、盘盂;猜动物:萤、隼、鸿鹄;猜事物:牛、太山、株、锦囊玉轴、股,以及其他描述性名词。
(四)借注释,玩哑谜
文言中动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往往一个字(词)就形象地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动态或状态。通过出示文中注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我“演”(不出声)你“猜”。
【范例】
出示“释:放下”→表演者将手中物件“放下”→队友猜出“释”。
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动词和形容词,动态描写诸如:迸、冀、溺、堙、弈、下问、识、陷、诣、鼓、搐、耻、掉、探汤;状态描摹诸如:恭勤、方、矞矞皇皇、八荒、漫浪、急、沧沧凉凉;行为描摹如:感其意、还卒业。
(五)借注释,看视频
老师依照文本中的注释,收集相关对应的视频片段,学生联想相关文言语句。
(六)借注释,知细微
对于典型的文言常识类注释,作知识性识记是必须的。此类词语如:皆、因、故、尝、唯、信然、哉、夫、乃、善哉、若、然之、之、弗若、然、以、孰、汝。
以典型的“之”为例:①了解“之”在文本中的几种常见意思。②找出教材中所有带“之”的句子。③将其分类归档。
(七)借注释,学分辨
阅读文言,有些词语必须借助注释,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需要集中对照。
(八)借注释,知关联
知识,形成模块记忆更牢固。
1.近义解释:运用近(同)义词直接替换式解释。
2.关联贯通:有这样几组相关联的词语,可以贯通感受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表现过程中内在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九)借注释,学解析
教材注释就是解析词语的模板,练习要求很低。
1.组词法。
文言有“单字成词”的特性,可利用选择
性组词还原其意思。在教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解释,如:
庭(庭院) 好(喜好) 诲(教诲) 敏(聪敏)
为(因为) 通(通晓) 志(心志)(情志)
2.“联系上下文”法。
此类练习教学中应该细致引导分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情节及人物语言,可见“誉”是一个动词,得出“赞美、夸赞”的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弗”与“不”是可以直接替换的,直接借用文中原句即可帮助感受。)
不可同世而立。(这个“立”单独理解较为困难,需结合上下文经历意思变迁的过程:“立”最初形象地表示向上的“直立、竖立”→然后抽象为“树立、建立(制定)”→再由“制定”“建立”推及建立或制定的人,表明其特殊的地位“(君王)立位”→转而既有了尽快执行的“立刻”之意,又有了不可更改的“确立”之意→结合文本“同世而立”即表明了其“存在”之意。)
思援弓缴而射之。(文言中的“之”是极为常见的,如悟空一样善变的“之”所指代的事物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中这个学生“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决定了此处“之”即代指“鸿鹄”。)
孔子不能决也。(此处的“决”自然是要结合前文中两小儿之辩斗内容而作出的“决断”“判断”。)
三、开疆拓土,打开“链接”广阅读
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文言课后实践操作性的开放习题、“资料包”及“阅读链接”,目的就是为学生更丰富的阅读推开一扇门。
(一)题后注释,由点到面
每篇文章课题的注释都是文本的原初典籍,本身就列出了一系列书目。
(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如《少年中国说》之后练习可分步完成:①搜集资料,分组进行;②处理资料,制作小报;③进行小报展览评比。
(三)个性解读,多元思维
《守株待兔》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要求:“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既承接体现了整个寓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又是拓展的阅读思维训练。可继续深入:种田人所“守”的和去楚者所“守”的同与异?还可横向超越: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趣味改写,表达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类似的设计如下表:
(四)比照阅读,传承文化
课标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而文言课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实现此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伯牙鼓琴》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可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比照阅读:
这样的比照阅读,读出汉语言文体、语码、内涵、思维等诸多特质,利于学生多重阅读意识的形成性培养。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及情感取向决定了每个“探囊者”所取之“文”是不同的,让阅读有了无数种“链接”的方向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