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蝈蝈与蛐蛐教案
叫化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邮箱: xinduan@21cn.com
2、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诗人是带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写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词句)有主旨句吗?
4诗歌是用来品读的:(朗读训练)
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悲、喜、愁、怒)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
(三)、根据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语调抑扬顿挫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5、诗歌是用来赏析的: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你喜欢哪一情景的描写?
点拨:可以从生动贴切的修饰词、修辞手法;巧妙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几个角度进行品味。
6、齐读全诗共同感受大自然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在莫斯科当过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在白俄军队服役,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整体感知意境:这是什么样的夜,你听,你看(静谧、温馨柔美)
你能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境?(闲适宁静—夜的静谧美丽使诗人陶醉,尽情享受这份恬静与安适。表现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钟爱。)
怎样读才能符合这样夜的气氛和心境?(轻柔的语气、舒缓的语调)
3.学生感情品读。
4、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同:感情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异:选材不同—盛夏冬夜蝈蝈蛐蛐的叫声;月夜下宁静的景物
意境不同—生机盎然静谧柔美
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6.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
3、蝈蝈与蛐蛐教案
叫化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邮箱: xinduan@21cn.com
4、《绿色蝈蝈》教案
执教者 李惊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
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
品味作者情感。
★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
(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
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
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
(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作者邮箱: lan-ze@163.com
5、《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生动
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巩固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6、绿色蝈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绿色蝈蝈
主备人:牛培峰审核人:李丽康颖敖霞课型:讲读
课时安排:2课时集备时间教学时间:2010年11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儿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导学展示(第二环节)
一、导入:猜猜看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蜘蛛)
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蜈蚣)
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蚊子)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带着下面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三、交流展示
1、漂亮、嫩绿、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2、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与蝉、四野蛙声以及其他虫鸣作比较)
食性:水果、肉类、青草,尤爱捕蝉(与螽斯、鹰、螳螂作比较)
3、蝈蝈称呼的变化:夜间捕蝉的蝈蝈——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四、研读赏析:
1、“我喜欢(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2、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质疑小结
六、课后巩固:
7、《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课时
课堂目标导航:
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蝈蝈的生活习性.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自主预习方案
◆导语设计: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教学建议<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先后写有“虫子”的书,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教学建议<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教学建议<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法布尔尊重生命、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形式,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2、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xiāo) 喑(yīn)哑静谧(mì)篡(cuàn)夺螽(zhōng)斯
>教学建议< 要读准字音,就要结合课文语境,利用工具书、注释,弄懂它的音、形、义。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教学建议< 理解字词的含义,除了字词的本义外,更应该注重字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结合文章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地分析研究。
3、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教学建议<梳理文章的结构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思路,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蝈蝈的,抓住关健词语、句子,然后归纳。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教学建议< 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整体感知内容,然后挖掘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尤其是抒情、议论的句子,仔细品味,进行总结、归纳。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教学建议<本环节,强调综合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为主,多以讨论课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读书笔记整理:
过渡语: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希望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百宝箱。
★摘抄文中优美的语段。
★名言积累: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教学建议<知识在于积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勤摘录、勤整理的习惯,到时就会派上用场。
当堂训练
一、基础积累
1、选词填空:
①让我们远离喧嚣(喧哗、喧哗、热闹)去倾诉、去沉思吧。
②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安静、平静、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2、提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私心到处存在,昆虫也不例外,加点的几个动词突出了蝈蝈的这一自私心的特点。
课后作业方案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勉强(qiang)
2、作者描写松鼠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松鼠聪明、勤劳的特点,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3、这段文字写出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聪明伶俐、勤劳。
4、第一句中带点的“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通常”说明了一般情况,但有个别情况存在,若去掉,就显得绝对化,语言就不准确了。
二、片断作文训练
试运用“津津有味、毫不犹豫、酷爱、夜色苍茫”四个词语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自行调整)。
夜,总是那么安静。大鹏鸟从陡峭的岩石上飞了下来,在草地上欣赏着这酷爱的夜色。夜色茫茫,它看得十分投入,津津有味。终于,它再也抵不住那美丽的诱惑,毫不犹豫地展开翅膀,飞向那动人的星空……龚万梅
8、《绿色蝈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突破策略: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成的《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二、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 喑()哑静谧()篡()夺螽()斯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优美
捕蝉为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9、《绿色蝈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2.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1.速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能力的一篇很好的素材。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猜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做饭香又甜。三姐织布到天明,小妹弹琴夜黑天。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蜜蜂、蜘蛛、蝈蝈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学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 )劫掠( )静谧( )吮取( )下颚()
篡夺( )鸟喙( )狩猎( )嗉囊( )螽斯( )
喑哑( )( )莴苣( )( )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明确:(1)xiāo jié mì shǔn ècuànhuìshòusùzhōng
yīnyǎwōjù
(2)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2.了解作者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用“我看到了一只的绿色蝈蝈”的句式描述你对蝈蝈的印象。
四.合作探究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在文中勾画出来,组内合作讨论。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作者介绍蝈蝈时,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用“我喜欢(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的句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称呼它;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例句:我喜欢“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句话,因为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与蝉鸣作比较,突出了蝈蝈叫声的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òu()猎cuàn()夺gōu()火静mì()
xīsū()()更胜一chóu()
2.选词填空
(1)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
(搅乱扰乱)
(2)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了。
(宽容宽恕)
六、课堂小结
法布尔通过对绿色蝈蝈的外表、叫声和食性特点的介绍说明,运用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使笔下的蝈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蝈蝈、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我们品享美文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维吉尔”的赞誉。
七、布置作业
1、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2、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