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6 17:33:32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我设计的是谈话导入,由于上个学期学过《怀念母亲》学生已经搜集了季老的资料了,也从中知道了季老曾经在德国呆过11年,所以我简介了写作背景,让学生主要交流了德国的一些资料。但是学生的资料准备得不充分,比较少。我觉得我应该搜集一些德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得更多一些。初读课文时,是从课题入手还是从课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还是从作者回到德国回答朋友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最后决定从作者第一次到德国之后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自己的感受入手。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独特之处。这一课的教案反反复复改了好多遍,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揣摸一下学生时候能接受这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明白。可以说是千思百绪涌入心头。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我设计了一个问学生家里种花是为了干什么,一对比,学生跟季先生的感受就接近了。抓住关键词“家家户户”“都”,让学生好了德国人美好的想法。在这一段我补充了一段介绍女主人的资料,意图是让学生知道虽然女主人和季老是出租者和租房者的关系,但是他们相处的十年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从而感受到德国人与外人很好相处,平易近人,象花儿一样美丽,从而更加地了解他们为什么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可是课堂上没有点透,引导得不到位,所以这个环节让很多听课的老师感觉不知所云。也不知学生在心理感受到德国人那像花儿一样的美好心灵了吗?

第三自然段,主要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因为看到本组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所以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承接第二段让学生欣赏德国大街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看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学习季老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不知道是先学文还是先看录像比较能达到我的这个教学目的。

在课件上我觉得曹校长的意见给得很好,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图片一个一个的一次播放这种视觉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比我把好几张图片放在一起一次性放映出来好。

在理解“如入山阴道上”我没有弄懂这个比喻的用意,我理解成了走在街道上就如走进了两旁是密密的树林,走进去空气清新,心情舒爽。在评课的时候,曹校长说这里是说花儿的数量很多如山阴道两旁的树木让人目不暇接,我们都恍然大悟。呵呵,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问同组的一位老师,我们两个人揣摩了半天也觉得有点让人费解。曹校长这么一点拨,我们都恍然大悟。真是惭愧啊。在理解教材时还是应该用点心才是。在这个环节上,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实际生活,

纵观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上把握得还行,基本上完成了一课时的任务。在开头时,问题串联比较多。在指导朗读上,齐读得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单个朗读,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层次的的东西。同组的同事给的意见很好,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曹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曹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我心潮起伏的思绪吧。借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自己!!

2、《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5、《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6、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7、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9、 大自然,大课堂!──《影子》教学反思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坐在教室里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教。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排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较认真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问题能及时作答,有困难能及时点拨。但也有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录像、图片等来了解,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实,新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可以利用校园、大自然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如:有关植物的、季节的、自然现象的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真切地体验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影子》这篇课文简单易懂、有趣。上这一课时刚好风和日丽,所以,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看看它们出现在哪,像什么?学生在运动场上愉快地玩啊,看啊!瞧,他们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动作,有时几个小伙伴又在一起讨论交流……孩子们是在玩语文呢!最后,我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许多学生都了解了不少有关影子的知识,并且在回教室的路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大自然真是一个大课堂啊!

其实,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灵活地改变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0、《2008,北京!》教学反思:让低年级词句教学充满灵动

龚文娟

《2008,北京!》一文中的新词较多,而对于广大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多。就本堂课的一些难词难句教学,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片断(一)

“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2001年7月13日晚上,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到,北京就沸腾了。

师: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生:什么叫喜讯?什么叫沸腾?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有点难为情)有,老师,什么叫申奥?

师:欣赏你的诚实与谦虚,有同学有点了解吗?

生:(众摇头,茫然地注视着老师)

师:要理解申奥,咱们得从奥运会说起,奥运会知道吗?

生:是不是运动会?

生:大概是一种很大的运动会。

师:(小结并配以手势)对!奥运会是一种运动会,不过它可是全世界人民的运动会,每四年才举办一次。要知道;能参加奥运会或在自己的国家里举办奥运会那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国家曾多次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也是顶呱呱,可是奥运会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国家召开过,你们觉得可惜吗?为了证明我们是有实力的,我国政府便向负责筹办奥运会的最高机关——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小朋友,这个提出申请的过程就叫“申奥”。(齐读)同时申奥的还有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这四个世界著名的城市。那么北京申奥成功了吗?

生:(观看录像: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的一段和人群沸腾的一段。)

师:孩子们,申奥成功了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是一大“喜讯”。(生齐读)

师: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沸腾”了。沸腾理解了吗?(生齐读)

生:齐读申奥成功、喜讯、沸腾这三个词,然后读这个句子。

自我剖析:以上的教学片断,笔者运用讲授法来理解“申奥”。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语文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教学中,当我们启而不发时,当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我们不妨来点讲授吧!

片断(二)

“让我为你搭座桥”

生:老师,什么是“将满”?

师:哦,注意!你把词儿搭配错了,应该是将/满把的鲜花[抛向天空。

生:那什么叫“满把”?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满( )?能说一说吗?

生:满地的鲜花。

师:意思是……

生:地上全是鲜花。

师:还有吗?

生1:满天的星星,表示天上有很多星星。

生2:满山的树林,表示山上种满了树。

师:那你理解“满把的鲜花”了吗?

生:手上拿着很多很多的鲜花,握都握不了。

师:对呀!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自我剖析:这个词语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而达到理解这一目的。教育学中有一个“桥”理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善于为学生牵线搭桥,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新知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寻找从旧知到新知之间的一座桥梁。

片段(三)

“唤起你的体验来”

生:老师,我还不理解一个词语:“不知疲倦”。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带有这个词的一句话。

生(读):许多人举着旗帜不知疲倦地飞奔着。

师:咱们班谁跑得最快?

生:×××。

师:请×××小朋友实话实说:让你手中举着五星红旗,沿着咱们学校250米的跑道跑上三圈,你觉得累吗?

生:当然累。

师:可在2001年7月13日的晚上,有许多人举着旗帜,沿着广场跑了一圈又一圈,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怎样?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申奥成功对我们来说,太兴奋了,太激动了。

师:这就是“不知疲倦”。

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自我剖析: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就是想努力体现让孩子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

片断(四)

“让有趣的表演伴你左右”

生:老师,“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这句话我不理解。

师:再认真读读这段话,或许你会有所收获,然后再读这句话。

生:(认真读这一小节)

师:有点理解了吗?

生:(一部分)有点理解了。

师:请你们上来。

(部分学生上来,站在老师的面前)

师:如果以老师为中心,这儿就是天安门广场,我这儿早已人山人海,你们是那些还在赶来的人们,你们该站在哪里?

生:(互相望了一下后,连忙分开来站,有的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各个方位也都有了)

师:孩子们,这就叫……

生:(齐)四面八方。

师:我读这个句子,你们赶来吧!

师:读句子。(生赶来)

(抓住一个跑得最快的)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

生1:我着急呀!我想,位置都没有了!

生2:我急着想看当时大家的喜庆场面。

师:所以文中用了一个“像潮水一般涌来”,速度是那样快。那是不是广场的人就只有你们这一拨?

生:(齐)不是。

师:(对下面的学生)那你们愣着干吗?行动!来,咱们上面的同学读句子,看他们有没有反应。(上面的学生读,下面的学生作四面八方赶来状)

师:人们还在一批又一批地朝天安门广场赶来,这多么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浪——

生:一浪跟着一浪涌上来。

师:对,齐读这句话。

自我剖析: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何使孩子们学得有效、高效,这是广大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以为,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孩子的兴奋点,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教学片段中的这句话理解是低年级孩子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景,将孩子带回当晚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表演,自悟自得,从而达到对难句的理解感悟。

以上就是本人在执教《2008,北京!》一文中的几段课堂实录和一些不成熟的反思,尽管是在同一篇课文的同一个教时中,但笔者就不同的难词难句予以不同的方法突破,使枯燥乏味的词句学习灵动起来。我觉得,尤其是低年级的难词难句理解,教师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课文的不同、语境的不同、词语的不同等),为孩子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我们的孩子学得有情有趣更有收获。

幼儿园反思推荐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后反思 创设情境 张扬个性──《威尼斯的小艇》教学片断及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让思维与想象碰撞出火花──《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反思 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探究阅读 实现自主──《索溪峪的野》的教学反思 珠成串,精彩自成──《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没有想到我如此的依赖父母记叙文 最好的早安问候语73句 最好听的微信爱情签名大全121句 最好的爸爸作文 最好的微信心情签名142句 最好听的微信个性签名女生小清新124句 最好听的伤感QQ签名134句 没有不能在一起的两个人101句 最好的故事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