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现代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6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3、厚积方可薄发──《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白纸备课”活动,心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这篇教案我可以写得更好。我们组抽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设计的教案,却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情感的体验;本可以通过“以读促悟”的方法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却过多的设计了老师过多的引导、涉入;对课文应该在朗读上大做文章,我设计的教案对此却忽略了;课文的导入、激趣可以设计的更风趣些,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更强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为这些遗憾开脱,如备课时间不够充分,资料不够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细反思,如果将这次活动立足于对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要充实。
为什么在活动之后的许多好的想法,在活动时却没有及时的设想出来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澡忽略了积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中的优劣予以筛选。俗话说,功在平时,没有平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怎能做到厚积薄发呢?
我们组抽取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重点进行读的训练,如小作者的想象,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读中也可以进行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的训练,对“进化论”的理解等等。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却不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总结,将教学基本功练扎实。
4、发挥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现代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本质,它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46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动手做做看》教学片断与反思───关注课堂生成,历炼教学机智
【情景说明】
《动手做做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讲述的是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引了同学们的议论纷纷,他们的话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只有伊琳娜对科学家的问题心有质疑,在妈妈的启发下,她亲自实践,终于从实践中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抓住伟人的事迹启迪孩子,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另、志、题、提、朗、哄、喝、骗”9个生字;会认“鳞、伊、琳、娜、哎”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自己新手做做看。其中,学会生字,朗读课文,感受自己动手做做看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片断】
(生交流完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事迹的资料及搜集途径后)
师:小朋友想知道科学家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吗?
生(齐声):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58页,想读的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人大声朗读起来,读得很认真投入。)
师:认为自己读得很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读。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师(充满信心地):谁觉得自己哪个地方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读完后,再说说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但朗读仍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对自己的评价也只停留在字音正确,流利等上面。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对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身同感受。)
师(暗暗着急,依然微笑地):你能试着用心去体会课文人物心里的想法,并轻声地读出语气来吗?
(生领悟后,开始试着揣摩课文内容,并小声地读起来。)
师(充满期待地):谁想再来试试?把你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出来!
生1:(表情极为认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生2:(试着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说法)……
(在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朗读氛围中,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生(声音动听的朗读大王蔡博):(有声有色地朗读着伊琳娜“心有疑惑──动手实践──生气质问”部分,感情处理恰当,语气分明,为同学们起到了很好的范读作用。)
师:(欣喜地抓住这一契机,迅速分析、提炼,从学生蔡博的朗读中搜寻教学突破口,单刀直入):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百灵鸟,特别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读得真好听!你能把这句再读一遍吗?
生:(开心一笑,晃着小脑袋更认真地读起来。重音、感情、语气十分到位。)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伊琳发现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连忙追问):那科学家朗志万是怎么说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划上横线,并读一遍吗?
(生划线、读文。)
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科学家说的对吗?还是小伊琳娜做得对?
(生议论纷纷,老师趁机拿出一只大杯子、一个土豆、一块石头、养着金鱼的浴缸、舀子、水桶。)
师:同学们,还是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动手做做看,好吗?谁来试试?
(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指点一名能干的学生上台。她动作麻利,给杯子装满水,依次放进一个土豆,注水,放进一块石头,再注水,最后再捞起金鱼,轻轻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还是漫出来了!同学们一个个小眼睛瞪的溜圆,教室里鸦雀无声,直到金鱼入杯,水漫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多么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一个个小脸放光,自发地探讨起来,老师欣然面对,静观全局。)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抢着说。)
生1:我看见金鱼放进杯子里,水也漫出来了!
生2:伊琳娜做的是对的!
生3:科学家说错了!……
生(聪明好动的韩鸿洲,响亮、俏皮地脱口而出):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动手做做看才知道!
(水到渠成,难点突破了!老师松了一口气,舒心地笑了,继续趁热打铁。)
师: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大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大人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
生2:我以后有了问题,也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6、厚积方可薄发──《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白纸备课”活动,心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这篇教案我可以写得更好。我们组抽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设计的教案,却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情感的体验;本可以通过“以读促悟”的方法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却过多的设计了老师过多的引导、涉入;对课文应该在朗读上大做文章,我设计的教案对此却忽略了;课文的导入、激趣可以设计的更风趣些,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更强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为这些遗憾开脱,如备课时间不够充分,资料不够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细反思,如果将这次活动立足于对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要充实。
为什么在活动之后的许多好的想法,在活动时却没有及时的设想出来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澡忽略了积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中的优劣予以筛选。俗话说,功在平时,没有平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怎能做到厚积薄发呢?
我们组抽取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重点进行读的训练,如小作者的想象,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读中也可以进行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的训练,对“进化论”的理解等等。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却不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总结,将教学基本功练扎实。
7、在遗憾中成长──《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因遗憾而庆幸,因遗憾而成长。
8、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9、发挥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长城》一课与反思论文精品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发挥教学机智
应对课堂意外──《长城》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案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重点阅读课文,它引导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可是到了一个环节,我问:“课文哪些地方抒发了这些感情?哪个词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长城的艰辛?谁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有同学举手回答都不到位,乱猜。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样下去不行,以后的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把这句话放下来,通过别的句子的分析理解,再回到这句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但加深了理解,还在感情上得到了升华。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后来,我调节了教学步骤、方法,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发挥教学机智应对课堂意外──《长城》一课教学案例与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