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时间:2022-09-04 13:38:35

《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初二备课组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会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

2、学会赏析诗歌,能用书面语言作批注,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1、给易读错字加点注音并划分诗歌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2、用正楷将诗歌抄写一遍。

3、口头译诗。

4、搜集诗人李贺的故事。

【课堂助学】

1、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1)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2)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3)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我要提问】

【当堂检测】

1、 默写全诗。

2、 根据要求默写。

(1)诗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2)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变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的原因。

2、《白鹅》和《白公鹅》对比教学教后反思

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不会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

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后反思

上次试教后,感觉真的不会上课了。怀疑自己的能力,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于是,重新研读文本,对教学流程作充分的预设。

引课部分,我直接导入叶圣陶先生的简介,走入课文。简洁,直奔文本。因为实在想不出花里胡梢的导课,还是简简单单才是真吧!

虽是第一课时,按照一般的流程,应该是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时,想到上次试教时,这部分时间花费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课外,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好这项工作呢!于是,临时改变策略,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改成了检查预习成果。我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其次检查,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第三,学贵有疑,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正如学生所提的问题。课文主要叙事,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句是写爬山虎的,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注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重点。但要理解这些内容,又必须在理解叙事部分内容之后,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之后,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同时,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小练笔──“具体事实与心里感受”相结合的写法,考虑到小练笔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深化主题服务,于是安排了叶至善先生为作者改写作文的练笔内容。学生写的也非常精彩。摘录几句如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其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功力不够。汗!

……

当局着迷,旁观者清。敬请各位提出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4、《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专题导入】

在一位西方女士眼里,中国的方块汉字是那样的有趣:“日”,象征太阳,又象征日子;“月”象征月亮,又象征明亮。一个“日”加一个“月”,就是一个“明”字,“明”字除了“明亮”的意思外,还含有“明白”的意义。她认为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因害怕它会失传,建议联合国把汉字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她就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为此她还写了《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一书。这几年,国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了中国汉字,掀起了学习中国汉字的热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

【活动步骤】

一、走进汉字

(一)趣味汉字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

1.猜字游戏 一物有千口,你有我也有(打一字)(谜底:舌)

三口紧相连,不作品字猜(打一字)(谜底:目)

2.看图猜字 象形字:日、月、山、川、牛、羊

会意字:休、采、看、牧、武,森

形声字:梅、杨、树、枯、桶、桐

3.故事趣说

某人于婚礼上送一横匾,上书“北比臼舅”四字,旁人皆不解其意,你知道吗?

(明确:那人解释说:“北字正如二人互不相识时背靠背的样子;比是一个向另一个开展追求的样子;臼是二人面对面互相倾谈的样子;舅字是二人结婚生下一男的样子。”)

(二)妙用汉字

1.文学作品中很讲究炼字,力求做到一字传神。体会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妙在何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体会下列广告词的妙用。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三)规范汉字

1.“为城市整容”。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广告牌,广告牌上有许多不规范字,给城市蒙羞。请以小组的形式检查商店招牌、路牌、广告牌上有哪些不规范的汉字,比一比哪个组找得多,改得正确。

2. 近日,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网络上一时议论纷纷,有支持的,更多的是反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四)汉英对比

(五)总结汉字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跟踪训练】

一、体会活动之趣

09年政协会议期间,有委员提出“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学校就此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你也参与了这一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学习小组在网上搜索到了这样一幅邮票图样,这枚邮票是为迎接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百年的纪念盛典而设计的,你能读出邮票上最大的汉字吗?请你揣摩一下设计者的创意。

【活动二:口语交际】你有个同学王玟在写“不屑置辩”这个词语时,将“辩”字写成了“辨”。你刚好学过了《汉字》专题中有关知识,为帮助他不写类似错误,你这样对他说:

【活动三:活动策划】为接受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价,学校开展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活动。你被同学们推荐为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请写出其中的两项并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

项目一:

项目二:

目的:

【活动四:辩论比赛】针对今年政协委员“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网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你们也举行了辩论比赛。说说你所在小组的看法和理由。

二、感受汉字之美

1. 广告折射汉字的文化之“美”——利用谐音,曲用成语。

订正下列广告词中的错别字:

完美无夏(空调机) 爱不湿手(洗衣机)

咳不容缓(止咳药) 骑乐无穷(摩托车)

(特别提醒:为了维护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我们要规范使用汉字)

2.人名折射人们的文化思想倾向。

探究一:舒舍予、林森、戈弋……

探究二:(红楼梦人名)甄士隐、贾雨村、冯渊、卜世仁

(方法提示:从字的结构、读音、人们的心理等角度来考虑。)

3. 汉字富有文学之美。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糕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赏析方法:根据字的结构考虑。)

4. 汉字能引起联想、想像,开启人的智慧。

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妹夫秦少游,在酒席上,吟出一首诗: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苏东坡听后说:我有一物两偏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苏小妹脱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跑不快,长翅飞不起。

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个字,你猜到了吗?

参考答案:

一、

活动一:

中间的字是个“华”字,繁体字“华”。

创意:①繁体“华”字体现中国,又突出红十字会成立百年的历史感;②十个“十”字,十个十即是百,这样使百年的概念得以展现。③ 中间“十”字显示“红十字”图标。

整个图案紧紧围绕“中国”“红十字”“百年”设计,创意巧妙。

活动二:

王玟同学,“不屑置辩”是“不值得争辩”的意思,因此,“辩”应该是“辩论”的“辩”,中间是个“讠”字,不能写成“辨析”的“辨”,你明白了吗?

活动三:

项目一:举办普通话比赛。二:举行普通话宣传讲座。三:规范字书写比赛等等。

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

活动四:

赞成1.不少简化字,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世界华人的交流,有利于申请世界遗产保护。

反对1. 使用简化字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简化字的推广,是历史的必然。

2.简化字已为国人所接受,如改用繁体字,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

1.瑕 释 刻 其

2. 探究一:如:舒舍予,名字是由姓拆分开来的,颇有情趣。

探究二:(红楼梦人名)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冯渊(逢冤)、卜世仁(不是人)

3. 这是一副“拆字联”。上联,“拆”的是“冻”“洒”二子。“冻字是“东”加上“两点水”;“洒”字自然是“西”加上“三点水”了。下联,“拆”的是“切”“分”二字。仔细分辨,

“上七刀”“下八刀”的意思,是不难理解的。

5、《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枣核》

[教学目标]

1. 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 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 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 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 课外作业

1 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 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要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

设悬念 释悬念

6、《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教学时数 2 课题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教学目标 1、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3、引导学生挖掘作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和做人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难点: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实践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

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主要部分),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板书: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二、知识讲解

陆游诗云:“天章云锦用在我,妙手剪裁非刀尺。”说的是写诗作文剪裁的重要性。所谓剪裁,就是根据写作的目的、表达的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取舍,是第一步,决定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用的材料也不能不分主次轻重一古脑儿都写到文章里,有的要详写,有的要略写。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也就是作者要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做到繁简结合、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详写,又称“详笔”,是指那些与表达中心思想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要写得详尽,用较多的笔墨和篇幅写充分、写清楚。在记叙文里,表现为交代得具体、叙述得完整、描写得细腻。在议论文里,表现为论证要充分、要全面。在说明文里,表现为说得清楚明白,重要部分说得更详细。

略写,又称“略笔”,是指文章中次要的又必不可少的内容,用少量的字数表达得精当简略。常用概述、压缩、删节的方法,甚至是一语道破,一笔带过。

知道了剪裁的重要性,至少要清楚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但要真正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还必须进一步明确以下三个方面:

1、 详写和略写,必须从写作目的出发,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凡与写作目的关系特别密切的,能够突出主题的主要材料、重点材料,要写得详尽、具体、集中,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主题、突出中心。次要材料则略写,通过交代、铺垫、过渡、照应、补充等,照顾全局,同样为表达主题、突出中心服务。这就要动笔之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从而考虑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行文过程中,详写部分写充分,略写部分写精要。修改润饰时,考虑是否该详的详了、该略的略了,详略是否得当。这样,把内容的详略落到实处。

2、 详写不是繁冗拖沓,而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例如,《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鲁达的三拳,从味觉写,从视角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写出了神韵,而毫无多余之笔。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记叙“车站送别”时,详细描述了父亲买橘子一事,其中对“爬月台”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正因如此情景,“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泪又来了”。也正因如此,“背影”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详写,要从多角度观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用墨如泼,写全写细,写深写透,而又不能有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这就要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下一番工夫。

3、 略写不是平淡单薄,而要以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写了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虽然只一个“紧”字,却境界全出,意味无穷,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也多处用了略写。祖母的去世,父亲差使的交卸,家产的变卖典质,都一笔带过。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也仅仅寥寥数语。这些也是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这一主题服务的,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但仍深爱眷念着儿子。这些内容与“车站送别”相比,显得次要,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铺垫。正是在这般情景之下,更显现出父爱的深沉。因此,略写绝不可视若等闲,更不能以为是敷衍之笔,同样要认真对待,花一定的气力。它要求用少量的字数表达必不可少的内容,文字更为准确凝练。

详写和略写是相对而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详在必要之处,略得恰到好处。正如一幅好的山水画,绝不是整个画面都满满的,而往往留下一定的空白,有近景也有远景,笔画有疏有密,用墨着色有浓有淡。一篇好的文章,同样要求有详有略,相互配合,详略得当,各尽其能,各显其妙。

三、展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作文

1.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

[训练指导]

本题规定了取材的范围,记叙发生在双休日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所写的内容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题目中未作限定,其实均可。当然,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在双休日里的生活。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经确定,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本题,切忌平庸。不要流水账般记叙双休日的生活内容。如何写出新意,要好好构思。

[例文赏析]

中学生的一天

“叮铃,叮铃、、、、、、”

“小懒虫,快起来,没有出息的东西,第一天就这样,还想考大学!”

闹钟发出的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打断了我那均匀、酣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望望墙上昨天父亲为我制订的、也许墨迹未干的“晨读计划”,在连打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衣下地,飞快地抄起英语书,窜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

“李娜娜,76分,张秋梅,89分……”数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静寂的教室里回荡着,撞击着一颗颗颤抖的心。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王锋——我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数学科代表,哟,他这是怎么了:腿轻轻地抖动着,两只手不自觉地用力捏着钢笔,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巴,嘴唇颤动着,而且,每当老师念到名字的读音与“王锋”差不多的同学时,他脸上的肌肉就重重地抽动一下。再看看他的坐姿,简直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忽然,数学老师提高声调,宣布道:“王锋同学,91分,最高分!”只见王锋猛地一晃,身子顿时萎缩下去,像大病未愈的人,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我心中不禁一惊,做一名好学生真难啊。

午后的阳光,火一样炽热,烧烤着夏日的大地。蒸笼般的教室,刚才还吵吵嚷嚷,现在趋于安静,因为历史老师又利用体育活动课来“加班加点”。讲台上,她不厌其烦地讲着,喊着,试图感化那些矢志“学理”的学生。我同情地看了看历史老师那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悄悄打开了手中的《化学指南》……

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有人甚至“挥汗如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酷爱“自由”的人来说,后面有人在唠嗑,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学起来。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你会找到一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例文简评]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中学生的一天”。以中学生活的紧张忙碌为中心,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典型材料(如早晨那急骤的闹钟声,听成绩时的紧张,一面听课,一面复习化学等),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的某些扭曲的心理。本文语言生动,擅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如“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这个动作,表现了“我”在不情愿中的一种反抗心理;对王锋的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这个优等生的可笑而又可怜,让人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以“我喜欢夏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

[训练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写夏季,写出对夏季的喜爱之情。夏季里可写的人、事、景、物很多,题中的一段文学描述,对学生如何取材,写些什么内容已作了启示。如何写好本题,要注意三点:①“喜欢”是贯串全文的中心,无论写夏季的何种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表现对夏季的喜爱之情;②是从一个角度来写,还是从几个角度来写,都可以;③写景、写物、写生活情景等等,一定要写出夏季的季节特征。

[例文赏析]

夏夜

夜幕徐徐降临了。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此时已摇着小扇,喝着浓茶在院中聊天乘凉。

屋里太热。我也端了板凳来到院里。

夜,是多么恬静幽雅啊!

晴朗的天空像一匹优美光滑的兰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

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中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曳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浓香。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每当这时,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铃铃”地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我想:这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吧?

我被这美妙的夜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时,隔壁的芸芸带着弟弟小凌子也来了。看到我这摇头晃脑的样子,忍不住笑开了。芸芸笑着问:“书呆子,在用什么功啊?”调皮的小凌子做个鬼脸接上话头:“在念和尚经吧?”待我要打他,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我和芸芸海阔天空地扯起来。谈着谈着不觉又转到了月亮上去了。“今天的夜色多美啊!”“是啊!”我故意考起芸芸来,“芸芸,你知道有关月亮的传说吗?”“这有什么难的。”她面无难色,滔滔不绝地将起来,“月亮里有个广寒宫,仙女嫦娥就住在里面……”“那广寒宫才凉快呢,是不?”小凌子又奶声奶气地插进来说。芸芸瞪了他一眼,刚要讲下去,话茬又被小凌子抢了过去。“我知道,月宫里还有一棵桂花树,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还有一只三脚蟾蜍,哦,还有一只小玉兔!”说到这里,他就咧开嘴,揪起耳朵,问:“像不像?”这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忍不住笑问他:“谁教你的?”“奶奶教我的!我还对奶奶说,长大了去月宫里做客哩!”他那一本正经的神气,又一次把我们逗笑了。

夜深了,芸芸和小凌子早回去安歇了。院子里安宁静谧。只有那蓝天中的圆月还笑眯眯地望着院子里。也许小凌子正在梦中乘着飞传到月宫做客,也许是吴刚正向他捧出桂花酒吧。

[例文简评]

首先,作者抓住了重点内容,抓住了“夏夜”的景物特征,用清新秀美之笔进行了精心细致地刻画:柔和的月光、香味四溢的花枝交相辉映,丝丝清风送来美妙的动物音乐会的各种音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夏夜月色图。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了描写:天真的童心讲述传奇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使全文情景交融,趣味性大增。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7、《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审核:初二备课组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会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

2、学会赏析诗歌,能用书面语言作批注,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1、给易读错字加点注音并划分诗歌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2、用正楷将诗歌抄写一遍。

3、口头译诗。

4、搜集诗人李贺的故事。

【课堂助学】

1、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1)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2)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3)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我要提问】

【当堂检测】

1、 默写全诗。

2、 根据要求默写。

(1)诗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2)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变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的原因。

8、《白鹅》和《白公鹅》对比教学教后反思

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不会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

9、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10、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1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仿写诗歌还不是很多。

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韵味。而体会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语言写赞美秋天的诗文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教学环节分为六大块: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㈡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三读法

㈢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为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㈣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自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帮助。

㈤拓展想象,升华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㈥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感受较深: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其次,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

第三,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

12、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的教后反思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教李京京语文的程老师要上一节全区的公开课,讲课的内容是小说《万卡》。老师设计的课上有“表情朗读课文”,并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学来朗读。李京京因为嗓子沙哑的厉害,没被老师选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读一段,因为他的经历与课文中万卡的经历太相似:在城里上学的他因为爸妈总吵架,妈妈总打他,他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九岁在外当学徒工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万卡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奥尔迦”,他也有一个好朋友妮儿。正因如此,京京对《万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赵小桢奶声奶气地练习朗读时他叫道“不是这样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树林子里读。公开课的那一天,在赵小桢因为害怕不敢起来朗读的情况下,李京京举起了手。他声泪俱下的朗读征服了程老师,也征服了在座的听众。

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当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的时候,而得到的却是“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我们可以想像此时李京京的失落与悲伤。的确,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教学中实在太常见。

首先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学生只是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兴趣、追求,渴望获得肯定、表扬,渴望成功的体验,而且因为生命的稚嫩,这人格正处于建构时期,一点微小的伤害就可能导致其一生的转变。文中写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成功。”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还体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每一个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反思推荐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鸟岛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反思 暖流教学反思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9词两首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甜甜的泥土》听课反思 《唐朝的牛》教学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反思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反思 《品质》教学反思 《鸟啼》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 《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后记案例反思教学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