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8 17:33:36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种现象与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冷静反思一下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是小学语文教学完《小抄写员》一课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学生任选一题)

1、背诵父亲发现叙利奥帮他工作的那几段。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学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69人,有60人选择了2题,有9人选择了1题。学生选择2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寻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内容比一定要与全文一模一样,还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调查提醒我们,学生喜欢有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打开想像之门的作业。因而我觉得改变作业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抄抄词语,背背课文等之类的。要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活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等智力素质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另外还得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我们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给学生布置作业:

形式一:读一读,养成阅读习惯。

如教学十一册的积累运用二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课后去找找书,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觉得布置这样的饿作业:让学生翻翻书,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获与全班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去选择完成内容也会丰富精彩,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逐渐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认知领域。

如教学《草船借箭》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诸葛亮为什么会算准三天后有大雾?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演义》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知识。这样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找找查查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也逐渐原学,乐学,会学,善学。

形式三。想一想,培养想像能力。

如十二册中《田忌赛马》的教学,可设计一道题目;填写马字成语(马***,*马**,**马*,***马),这样可发散学生思维中的空白。

形式四:画一画,发挥创新潜能。。

此项作业在低年级运用较多。学生对形状、色彩这种形象的东西很敏感,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等来体现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发自我表现的潜能。

如十二册中《宴子使楚》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读了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形式六:编一编,丰富生活体验。

在十一册中。学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写景文章,教师可设计编一编的作业。如为此景编写广告词或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赞一赞,这样的作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试一试等作业形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放松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改变作业形式也很重要。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参与”的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我非常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观察插图,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学生终于领悟了“几痕”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粗粗一看,你也许觉得此教学片段很是平淡,学生更多的时候在读书思考。交流时,也没有出现那种智慧火花频频迸射,奇思妙想纷纷涌现的高潮,但这貌似平淡的课堂,却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语言。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也说:“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读,认真反复地读。真正做到基于“学好教材”上的“超越”。全国语文教育专家崔峦也说: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教师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美国流行一句话,让老师回到黑板上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些,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加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程度缺乏引进课程资源的条件。因此,老师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

4、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5、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我非常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观察插图,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学生终于领悟了“几痕”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粗粗一看,你也许觉得此教学片段很是平淡,学生更多的时候在读书思考。交流时,也没有出现那种智慧火花频频迸射,奇思妙想纷纷涌现的高潮,但这貌似平淡的课堂,却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语言。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也说:“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读,认真反复地读。真正做到基于“学好教材”上的“超越”。全国语文教育专家崔峦也说: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教师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美国流行一句话,让老师回到黑板上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些,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加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程度缺乏引进课程资源的条件。因此,老师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

6、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7、课堂减负功在课前──《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

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

8、课改呼唤反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我非常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观察插图,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学生终于领悟了“几痕”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粗粗一看,你也许觉得此教学片段很是平淡,学生更多的时候在读书思考。交流时,也没有出现那种智慧火花频频迸射,奇思妙想纷纷涌现的高潮,但这貌似平淡的课堂,却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语言。

9、《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歌声的呼唤

求索

按教材编排,《快乐的节日》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就想让孩子们先学会这首歌,然后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做一是考虑孩子们也习惯了按部就班,适当调整顺序孩子们也许会感到好奇的,再就是,既然课文是一首诗歌,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朗读,背诵之后再进行诵读的指导才更到位,更有效。基于这样的考虑,做了这样的调整。

上课的时候,我播放了《快乐的节日》的教学光盘,课件中只有第一段的歌声录音。但是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孩子听过这首歌,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但多数同学不会,从眼神中能看出他们的渴望。“想学这首歌吗?”我问了一句。“想”孩子们回应的真是出奇地响亮。“老师想满足大家的愿望,我们都来学习这首歌,不过,学习歌曲首先要做什么?”“记住歌词”又是异口同声。我又放了一遍录音,故意调了调胃口,然后对孩子们说:“第三节课就是音乐课,我已经和梁老师说好了,他准备就教我们这首歌。”“耶、耶”孩子们都要跳起来了。

“那我们就先来记住歌词吧!”

我再没提任何要求,也没有变换形式检查,但是,能看得出孩子们读得何等投入,有的亮开了嗓子,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上了眼睛……我知道,这是歌声在呼唤他们。

思考: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学得最多的是语文课,有了一定识字量的他们耐不住新书墨香的诱惑,多数孩子早早就进行了“预习”。从表面上看,这应该对教学是个促进,可事实上,课堂上再让他们反复地读、拼命地记,难免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孩子们乐于读书,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做一个语文老师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刺激”。

10、学生作文-哭泣的孩子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学生作文-哭泣的孩子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这一天,上海火车南站人头攒动,人们提着篮子,扛着包袱,身体强壮者搀着老人,牵着小孩,人们都焦急地盼着火车快点到站,把他们带到远离战争的地方。

突然,警报声凄厉地响起,刺耳的声音在车站上空盘旋。紧接着,人们听见了飞机巨大的轰鸣声:呀!不好啦!鬼子的飞机正向火车站的方向扑来!

“鬼子的飞机来了,大家快躲呀!”

“快,快,快躲起来!”

人们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可是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躲。炸弹落地的呼啸声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惊慌的人们如惊弓之鸟一般四处逃散。

一枚又一枚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人们的惨叫声、呼喊声、呻吟声与炮弹的呼啸、爆炸混合在一起,往日喧闹的火车站,如今成了人间地狱。

一对夫妻死死地抓住自己儿子的手,他们东奔西跑,无处藏身。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孩子的妈妈倒下了,她松开了孩子的手,用最后的声音喊道:“带好孩子。”

父亲扔下手中所有的家什,抱起孩子,在浓烟和尘埃中拼命地跑,要找一个让孩子安全藏身的地方。

终于他们跑到了铁道旁月台下,他一把把孩子塞进了月台下的空隙处。一声巨响,站台塌了,孩子的父亲不见了……

不知过了多久,爆炸声停息了,偶尔有建筑物倒塌的声音。月台下的孩子从空隙中爬了出来。他一边哭,一边喊着:“爸爸……妈妈……”他的哭声是多么无助,那么悲惨。周围没有人应答,死一般的沉寂,世界仿佛停止了呼吸。他跌跌撞撞地爬过一堆堆的坍塌物,爬到了铁道边。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周围没有一个人。他的手上、身上、脸上全是血,仿佛在屠宰场里摔了跤。

不知道哪是伤口流的血,哪是死亡者的血。他不明白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有人要将他们从自己的家里赶出去,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不见了。为什么,为什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例文哭泣的孩子,四下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11、《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我用了两节连堂课,我把课文的读和讲合在了一起,所以第一课时没有写字的教学,没有在揭题时书写“作、业”两个字,我将本课的生字进行了集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区分“作”和“昨”以及“玉”和“兰”。

本周开始,我重点在指导孩子的书写,所以在写字教学的时候,我把每个字都逐一带着在写,虽然很慢,但是想避一避他们,让他们的字写得好看一些。

在识字教学上,仍以集中识字为主,重点字随文深挖,并且指导学习了AAB的句型如:嫩嫩的、细细的等等,孩子都能说到。在朗读的指导上,有了词语的朗读指导如:特别、奇怪等等,课文的情感朗读还算不费劲,只是在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时,可能用力过猛,孩子读得很不自然,以后需要注意。

本课的朗读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就是抽读和齐读,只有一次男女赛读和分角色朗读,以后在朗读形式上还要加强训练。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12、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特别的作业》一文,作者赋予了“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作业”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儿,在故事中却由于它的“特别”让我们走进小姑娘小丽的心,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充满爱意的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爱护身边的花木。

故事浅显易懂,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读完故事,通过交流孩子们下意识地会爱护身边的花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我注意到了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去体会,去跟文中的人物找同感。

比如,在孩子们交流到他们最喜欢小丽的作业时,我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喜欢她的作业?我让孩子们先交流讨论,结果孩子们给出了精彩而动人的回答:“花朵也是有生命的,它那么美丽芳香,应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嫩绿的柳条有大树妈妈,它应该和妈妈在一起”……我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如果老师也给你布置这样作业,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跟小丽一样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

之后再启发学生想当时小丽画玉兰花那一刻心情怎么样,让他们带着这种心情再去读,反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效果非常好!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幼儿园反思推荐 学与问教学反思 小池塘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 蜗牛的奖杯教学反思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 狼和鹿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谈礼貌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减负呼唤新的“作业形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教学反思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反思 对当前“开放式”教学的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桂花雨》教学反思 四上10课《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学生迎新年活动方案 学生会主席个人工作辞职报告 学生会秘书部工作计划 学生个人德育操行自我总结报告 学生怎样写个人工作辞职报告 学生感恩母亲节演讲稿 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学生会实践部个人工作计划 学生会部门工作计划如何写 学生会年度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