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海萍 单位:普陀区大渡河路第二幼儿园
作为对普陀区教师四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我园通过教师自主发展意愿、综合评定等方式构建了幼儿园教师发展梯队,教研组长作为发展梯队中的核心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推动他们始终处于领先发展行列是幼儿园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方面,教研组长发展领先就能带动其团队领先,这对于我们这个规模较大幼儿园来说直接关系到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提高,为此我们通过框架式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多种平台,推动教研组长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引领组员共同前进。
框架一:例行会议,在商讨教研工作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培训
推动教研组长领先发展的框架一就是通过教研组长例行会议上实现,传统的会议一般是幼儿园教研工作商讨,但是我们赋予会议以更多的内涵。每一次的教研组长会议一般包含三方面内容:1、工作小结2、下月安排3、专题培训。其中前两方面属于事务讨论,但是最后一项则重在教研组长的专业培训。作为一项培训策略,也是推动教研组长发展的第一框架,每一次学习的内容都是事先做好准备,通过每一次的培训,让教研组长稳步提升。
单纯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大家坐在一起读一篇理论文章,适当讨论对教研组长来说帮助不大,也不能触及灵魂。因此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贴近教研组长切实发展需要才能让她们真正有收获,有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发挥每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的培养需求,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1、主讲制
主讲制是由一位教研组长担当活动的主持人,对于相关内容开展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激发各教研组长自主学习意识,能处处领先,发挥个人专长。针对班级中特殊孩子教育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与这些孩子互动/?这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因此在教研组长会议上,开展专题讲座,由有着丰富特教经验的沈婷老师担任主讲,介绍该如何发现特殊儿童,面对特殊儿童教师要怎样与他们交流互动,特别是教师不能歧视这些儿童,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耐心的面对这些孩子。通过学习教研组长们树立更高师德修养,以更敬业的精神投入教育工作,尝试通过个案方式观察记录特教儿童的点滴,为今后尝试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大班进入下期,幼小衔接工作是重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由大班教研组长主持讲座,并抛出大班教师困惑问题让家研组长们共同商讨,进而不断完善幼小衔接方案。每一次的主讲,主讲教研组长都精心准备,在理论学习上先行一步,参与的教研组长通过聆听、互动在理念上不断提升,并辐射传达到各个教研组,让广大教师共同提高。
2、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是确定一个讨论题目,引发教研组长思考,在互动争论中探究当前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幼儿教育动态。教研组长会议后的学习形式多样更能激起教研组长们参与的兴趣,有时单纯讲座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有时讲座的内容可能不是大家当时所急需的,在听的过程中有一种隔靴抓痒的感觉。而专题讨论则有效地弥补了这种不足,是专题学习,听讲座一种有效的补充。我们抛出一个题目,让教研组长根据自己的实践交流讨论,由于自己的直接参与,所获得经验能很好的转化为自己所用。开展“如何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虽不是大班教师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出了许多有创新、可操作的建议,更好的完善了幼小衔接方案。“教研组长工作职责”讨论,通过大家共同商讨,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教研组长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承担怎样的职责,通过讨论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更积极的发挥领衔作用。
3、现场教研点评
现场教研点评是大、小教研组联动的表现,通过现场观摩一个小教研组的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情况进行交流、点评,目的在于提升每个教研组活动质量,在实践中提高教研组长组织调控能力。现场教研点评中让我们各位教研组长充分展现各自教研优势,是一种互动学习,共同提高的好方式。过去小教研活动,大家都是埋起头自己研讨,研究的方向究竟对不对,教研组长是否有效的把握了研究的动态,没有人评价、指点,教研组长自己也没有底,完全是凭经验办事,但是通过这一方式,所有的教研组活动不再是闭门造车,通过大家在一起的现场讨论,引导教研组长把握今天讨论的核心问题,为今后活动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奠基石。一般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或是大教研组、或是小教研组。在点评中教研组长充分表自己的观点,觉得组织调控中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最后园长点评。由于我园规模较大,采用这种方式对于各位教研组长,特别是新上任的教研组长如何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帮助非常大。
框架二:实践展示,在互动交流中把握课改的动向
教研组长作为教学的领头人,其教学实践能力应高于一般的教师,特别是听课评课能力,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整个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教研组长培养框架之二就是实践展示,在互动交流中把握课改的动向,提升教研组长实践能力,更好的推动幼儿园整体保教水平的提升。
每学期教研组长都要公开教学活动至少一次,既作为教研组长实力的展示,也是一次互动学习的好机会。每一次的展示教研组长们都是精心准备,把自己在日常中的学习所得能通过展示充分的与大家交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研组长首先也向大家介绍自己活动的设计思路,交流自己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每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大家能清晰的了解教研组长的思路,在观摩时能有针对性的思考评价。如对于沈婷老师的一节小班教学活动《七彩太阳宝宝》,沈婷老师认为小班孩子是情景中学习的,需要通过游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因此她创设太阳宝宝家的情景,让孩子感受太阳宝宝家的美,同时通过找太阳宝宝、送太阳宝宝回家,来了解太阳有七种颜色。
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对于青色不是非常了解,虽然简单的对应能够做到,但是活动结束后问孩子什么是青色,孩子还是不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大家展开讨论,认为青色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比较难,且创设的情景中青色是不正确的,因此孩子是不能理解掌握的,建议教师给幼儿正确的青色,并提供一些青色物品的图片,直观帮助幼儿理解青色。在这次交流展示中,教师们都认可教研组长在学习方面的领先,他们对于教学活动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想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机智非常好,这些都基于教研组长日常善于观察孩子,每一次的活动能深刻反思,日积月累不断递进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展示交流,教研组长们也发现学无止境,自己在实践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许多不足,有时设想的非常好,为什么在实践中却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呢?通过展示教研组长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对教研组长本身发展也是莫大的帮助,因此教研组长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实践展示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交流让自己提高更快。
框架三:外出培训,在观摩、聆听中提升提升自我
教研组长培养框架三是提供多样的外出培训机会,前两个框架是幼儿园自己内部的培养,而第三方面则是走出园门,利用各种资源多元的利用,让教研组长能接受更新、更快的教育信息,通过层次递进让大家共同提高。
每年区教研室都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重在提高教研组长组织开展教研工作的能力,在这个班上每次都有一些最新幼儿教育动态传达,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第一年派幼儿园大教研组长、现为保教主任的余海萍参加,后面三年每次派不同的教研组长参加,希望大家都有学习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有提高。每一次活动之后,保教主任都与学习的教研组长联系,了解本次学习的所得,结合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在哪些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并且保教主任把关,把幼儿园每一次的教研组活动记录评价,选择较好的一份发送到区教研室,让其对此评价,并好评价建议及时反馈给教研组长,让其他教研组长也针对建议修改自己的计划、记录,保证幼儿园各个大小教研组活动质量稳步提升。区教研室举办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我们综合自己的实力积极参与评选,在这其中教研组长们率先发挥自己的领衔作用,特别是参加去教研组长培训班的教研组长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使我园顺利获得区优秀教研组称号
我们不仅积极组织教研组长参加区教研室的教研组长培训班,更关注教研组长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因为教研组长应是全能发展才能更好的推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组织绘画特长的教研组长参加美术培训班,探索主题背景下的幼儿绘画教学。组织教研组长参观上海市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听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学习二期课改他园的经验。并同时组织教研组长观摩上海市优秀课例,并讨论,要求教研组长不拘泥于优秀而认为什么都是好的,要求点明优点,指出不足并设想如果自己开展这一活动会怎么做。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拓宽教研组长视野,让教研组长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并通过教研组长层次推进,实现幼儿园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从而推动幼儿园整体保教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