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活动的几点要素
——《大熊山》绘本阅读活动案例
作者:冒玉莹 单位:威宁路幼儿园
所谓绘本就是书中有图又有文,图与文有同等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图画的重要性还比文字要来得高。绘本的主要特色就是提供读者——尤其是年幼读者一在视觉方面的真实的或是美感的经验。
在一般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对整个绘本的理解。如何让幼儿理解绘本阅读故事通常是我们在绘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绘本故事本身除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外,往往还富有情趣,如何让幼儿在情景中感受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也应该是绘本阅读教学一个重点。
在《熊的故事》主题活动中,就有这样一个绘本故事《大熊山》作为素材点。《大熊山》是一本很有童趣的绘本故事,通过绘本的描述向幼儿揭示了近大远小的科学概念。远处有一块黑色的物体,像小山、像石头、又像小小的火车头,这么有趣的故事情节,从绘本的第一页起就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小老鼠的时而好奇,时而疑惑,时而开心,这些都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阅读。
在设计和实施这次《大熊山》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我通过绘本材料呈现的方式以及在绘本欣赏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的语言这几个方面,使整个活动鲜活生动。
一、绘本材料呈现的方式与手法
1.绘本材料呈现方式符合小班幼儿思考特点
原来的《大熊山》绘本每一页的呈现的维度不同,大熊山在整个绘本活动中是带领幼儿理解近大远小概念的重要线索,但在原绘本中呈现的维度不同,不再同一个维度上。我就把绘本呈现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利用开洞的形式,把绘本中呈现大熊的方式放在的一个维度上,使幼儿能更直观清晰地感受到近大远小的概念。
2.符号的添加培养小班幼儿读图的能力
幼儿在绘本阅读活动中的读图能力是整个阅读活动比较重要的一环。小班幼儿在读图中会关注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动作,甚至关注画面中的环境变化,但不会关注画面中的小细节。我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在绘本图片上添加了一些小符号。例如:小老鼠留在地上的脚印、大熊和小老鼠打呼噜的符号等等。利用这些细小的符号,引导幼儿来关注画面中的细节,帮助幼儿了解符号的意义,使幼儿习得正确地阅读方法。这些才是绘本阅读中真正对幼儿有意义的教育。
二、教师在绘本欣赏中的语言
1.引导性提问推动幼儿思考
在整个绘本阅读活动中我采用了大量的这类语言,引导幼儿思考,从而推动绘本阅读活动的进行。
例如:当幼儿在欣赏第一幅图画时,发现了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块咖啡色的物体,幼儿感到很疑惑,我就运用了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你觉得小老鼠在花园里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引导性的提问,幼儿纷纷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幼儿表示:“小老鼠在花园里发现了一座小山。”还有的幼儿说:“小老鼠发现的是一条泥土河。”等等,通过一个引导性的提问就帮助幼儿想象,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再如:当幼儿关注到小老鼠的表情时,我提问:“眼睛弯弯的说明是什么?”孩子回答是高兴。随后继续追问:“什么事情让小老鼠觉得开心啊?”用这样一个引导性的提问又一次带动幼儿进入了想象的世界,表达的空间。
2.设疑式语言激发幼儿兴趣
设疑式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推动幼儿积极思考。在本次绘本阅读中,我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设疑性的提问,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都保持积极探索的热情。
例如:“我们看一看,小老鼠是走掉了,还是怎么样了?”用这样设疑性的语言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
3.体验式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绘本
绘本阅读注重体验和感受,幼儿不仅在绘本阅读中能体验故事的情景和情节,还能在阅读故事时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我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体验式的语言,带领幼儿来体验故事中人物的的情绪,使幼儿在阅读故事时更有趣。
例如:当孩子们发现原来很小的山原来是一只大熊的时候,都发出了惊叹。我就问:“如果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这么大的东西,你会怎么想?”随着教师这样一个体验式的提问,幼儿纷纷从自身出发,感受起了小老鼠的情感。有的幼儿说:“我会逃走,大熊太大了。”、有的幼儿则表示:“想留下来看看,因为大熊很大。”这些都让幼儿充分融入了绘本的人物中了,带领着幼儿进入了绘本故事中。
通过这样的绘本活动学习,幼儿通过感知这本绘本作品,提升了语言的表述能力,使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且说得非常的好。我也深切体会到,对于优秀的绘本,幼儿还是比较喜欢的。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幼儿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幼儿在与图画书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