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观察法”收集评价资料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或准自然状态下,对评价对象的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做出评定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在运用观察法收集资料的时候,观察者在事件现场及时记录行为的发展过程,对于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等,要力求保持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而避免主观的思想或推断。
观察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抽样观察和描述观察。抽样观察是一种比较严格、系统的观察方法,它要求预先作出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常用于正式的研究中。而教师的课堂观察通常采用描述观察的方法,对幼儿自然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描述和记叙性的语言记录幼儿的动作、对话、活动和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描述观察的好处是灵活方便和生动形象,观察者在观察时不受限制,看到的也是活生生的形象,教师甚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当然,观察幼儿的最好时机就是在他们进行操作活动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进而分析其数学发展水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小班幼儿在进行“按数量匹配实物”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兔子的数量送相应数量的实物(花片)。我们观察到,尽管幼儿大多能够完成这项操作任务,但是不同幼儿的操作方式是不一样的。幼儿甲先是看了一眼卡片,知道卡片上兔子的数目是3个,然后从一堆花片中数出3个来,放到分类盒中和这张卡片对应的格子里。幼儿乙则是点数出卡片上兔子的数目是3个,然后就开始取花片放在相应的格子里。不过他并不是一下子数出3个花片来,而是一个一个地将花片放到格子里,当他放了3个以后,便停止了动作。幼儿丙也是先点数出卡片上兔子的数目是3个,然后就开始取花片放在相应的格子里。他像乙一样,将花片一个一个地放在格子里。不过他每次取出一个花片,总要先将它和卡片上的某个兔子碰一下,再放到格子里,甚至我们可以看到,3个花片在格子里排列的方式也和卡片上兔子的排列方式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幼儿不同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反映了他们数学概念发展的不同水平。幼儿甲在感知数量3的时候,已经完全摆脱了点数的动作,而且,他已能真正做到按数量对应两个集合,而不是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显然这是比较高的水平。幼儿乙虽然也能做到按物点数和按数取物,但是他对数的抽象水平显然不及甲。而幼儿丙的表现非常有趣,他的动作反映出他的集合对应能力还比较弱,还完全不能摆脱具体的动作,同时他将3个花片摆放成和兔子卡片一致的方式,也暗示了他还缺乏数目守恒的能力。
上面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不仅要观察幼儿“做什么”,还要观察他“怎样做”。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在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其次,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个别幼儿,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追踪每个幼儿的发展过程。下面就是观察者对某小班幼儿近一个月的观察,从中可以了解该幼儿对“标记”意义的理解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观察(时间:11月7日)
教师布置的任务:将片片先按特征分类,然后从红、绿、圆、方四种标记中选择两张插在分类盒中。幼儿第一次分的是绿圆片和绿方片,插的是红绿颜色标记。第二次分的是红片片和绿片片,插的也是红绿标记(正确)。第三次分的是绿圆片和绿方片,插的还是红绿标记。(分析:该幼儿总是从最靠近的地方取标记,而不考虑标记的意义。)这时,教师注意到该幼儿的错误,并且加以纠正,但幼儿并不接受:当她玩第四次(按红绿分)时,观察者故意将红绿标记放在远离她的地方。起先她想拿红、绿标记,但是够不着,便拿了靠近她的圆、方标记。(分析:可见,尽管她对标记的知觉是正确的,但并不理解标记的意义。)
第二次观察(时间:II月13日)
幼儿仍不能正确地选择标记,但她每次总是拿同一个层次的标记,如圆和方、红和绿,如果给她红标记和方标记,她则认为这样不对。(分析:幼儿仍然不理解标记的意义。)
第三次观察(时间:11月28日)
幼儿终于能够正确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了。她把片片按颜色分在两个格子里,然后拿了一张红标记插在红片片的格子上。观察者说:“把它插到这里(放绿片片的格子)行不行?”幼儿说:“不行,它的颜色不对。”然后便插回到红片片的格子上,又拿了一张绿标记插在绿片片的格子上。观察者又拿出两张圆、方标记,问她行不行。幼儿指着圆标记说:“这是圆标记,它表示圆的东西。”(分析: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幼儿这时已经理解标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