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活动与幼儿数学教育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思是说散步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在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两个数字-100和99,虽然不能据此说散步与数学是有渊源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一下幼儿在园散步活动环节里的随机的数学教育,则能体会到看似无所事事的散步其实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数学教育内容:
1、约定散步的时间,发展时间知觉
散步大多是安排在幼儿午餐后进行的。因此在开餐前,教师可先告诉幼儿在餐后将组织外出散步,问问幼儿能在什么时间吃完,大约散步多长时间就回来午休等。因为幼儿都非常喜欢外出散步,他们会很乐意遵守“安静进餐”的要求,在规定的30分钟内将自己的一份午餐吃完。
因为已经约好了外出的时间,因此先吃完的幼儿也会耐心地等待同伴,而一旦指针指向预先约定的外出时间了,那么就会有很记事的幼儿来提醒:“老师,该去散步了。”长此以往,幼儿就会渐渐地养成良好的时间概念和遵守诺言的品质。
2、队当中的分类、计数、统计
虽然散步在形式上是个非常松散的活动,但外出之前如果能大致地排个队比一拥而出更安全。当然这时的排队不必像做早操时那么整齐,且在排成几路纵队方面亦不毖作硬性规定。 对小班幼儿,只需提出一个跟着一个或找个好朋友两人手牵手走就行了,提出要求后请幼儿通过点数的方式相互检查一下,看大家是否都按教师的要求两人一组。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可以提出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或提出一些不同的分类标准,如穿红衣服的站一队、穿蓝衣服的站一队……让幼儿在分类后排队,队伍的长短也许并不能反映绝对的人数多少,此时教师如能再进一步引导:“今天班上男生来得多还是女生来得多?…‘红衣队的人多还是蓝衣队人多?多多少?”幼儿则会非常有兴趣地进行检查并点数每队的人数。这样,在轻松的氛围里将分类、统计等数学经验就自然地运用进去。
3、随机丰富数学经验
不同年龄班在不同的楼层学习生活,下楼时要提醒幼儿靠右边楼梯走,这个规则同时也可帮助幼儿分清左右的空间方位。
从一楼到三楼,每层楼梯在10级左右,每天幼儿边走边数,正计数或倒计数等,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数序(正、逆)关系、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从而促进其建立数概念。
在园中散步时,身边的一草一木甚至阳光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数学教具。在温暖的阳光下,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清晰的影子,比一比谁的影子长?谁的影子短?花坛里今天又开放了几朵花?什么颜色的花开得最多?哪些花丛中的蜜蜂多?哪些少?秋季时可观察每棵树上的叶子有几种颜色?相同品种的树各有多少棵?和小树比比谁长高了?……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而在其中获得数学经验,将令他们对自然的喜爱除了本能之外,变得更理性,在观察时也更细致、更专注。
4、估算的远用
幼儿在散步时也许会被户外的景色深深吸引而不愿或忘记规定的午休,大声提醒幼儿回寝室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如果换成另一种催促的方式也许效果更好,那就是让幼儿自己估算一下,从当前的地点回到教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或现在是几点几分,如果要在几点几分到达教室我们该走多快呢?第一个问题是让幼儿以自己希望的速度走回教室,并通过看时间(钟)来验证自己的估算;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幼儿估算一下应有的速度。当然不论哪个问题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自我的提醒和估算能力的提高。
数学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在普通的散步活动中都有如此多的数量经验等待我们去发现,并将这些发现呈现给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