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严》公开课的评课稿
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的《尊严》,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它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此次的课堂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以小班化的教学理念为依托,体现小班化的教学特色,达到预期的效果。走进四(5)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位的排布,基本上是6、7个孩子为1组,一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会开小差或私底下交流,事实上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和包老师合作非常默契,互动也很有效,令人耳目一新。
听了包老师的课,我学到了不少。
首先,学案中设置了前置性的预习作业,这一环节的增加,确保了预习效果。以往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那都是口头的,孩子们有的是无的放矢,没有重点;有的是偷懒耍小聪明,反正老师没法检查,所以预习的质量很低。包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进行归纳,概括内容用填空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也能顺利并且有效地完成。
其次,小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在这堂课中,包老师共设计了3次小组合作交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包老师能够给予足够多的时间,照顾到每个小组,让每个孩子都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合作中来。
第三,包老师能牢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文是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的。课堂上,包老师逐层递进,围绕哈默是先吃饭还是先劳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之间的一段对话进行展开。这段对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哈默请求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第二层次他表达了自己我不劳动不能吃饭。第三层次他坚决的表示,我要先劳动,再吃饭。包老师引领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哈默坚定的想法,以及他激励维护的自己的尊严。
听了包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感触也不少,但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有效地落实到位。我从一年级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他们并不能把握重点进行交流,反而老师会为课堂纪律而分神,而且小组合作比较费时间,无法准时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能高效地完成合作交流,我还是比较困惑的。
2、《角初步认识》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3、语文公开课《晚上的太阳》评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由我来评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我只是像只蜜蜂,而吴老师的课堂就像是个花园,我不是来评课,而是来采蜜的。吴老师是位钻劲很足、力求完美的老师,和她在一起研究课,总能听到她充满智慧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听完这节课,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吴老师丰厚的教学底蕴。现在我们不少语文老师都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好多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那我们为什么会把简单的事情反而搞复杂了呢?原因有一条,就是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今天吴老师这节课,表面上看上去,也很平淡,也没玩什么花样,但是简单中求真,简洁中求实,上得扎扎实实,亮点就藏在那一个个精心处理的环节中。下面我就把从吴老师课堂上采集到的花絮和大家一起共享:
第一:我认为吴老师突破文本的切入点抓得好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吴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抓住爱迪生说的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引领全文的教学,使烦琐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清晰,从这个切入点进去,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很顺畅,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让教者、学者、听者都能感受到两个字“轻松”。可见吴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钻研得很深。从吴老师的这堂课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运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一种简约。
第二、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情感体验的激发点抓得准
吴老师抓住“急“和“爱”两个字做全文的情感点,在读中感悟,在说中体会,我感觉做得非常好。让学生感受到急,吴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吴老师问:这段话中,哪句话最牵动你的心?一个学生读了第二句。吴老师就问他:你心里感受到什么?可那个学生一下子没有答出来,冷场在那里,这时吴老师没有请他坐下,而是鼓励他说:你可以再读一遍,相信你能感受出来。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这个学生答出来了,吴老师又说:我觉得你读得还不够急,你再读一遍,那个学生又读了一遍,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就是这个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了急,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那种感受。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其实首先就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体会出来了。吴老师这节课中,就很注重围绕一个急字、一个爱字,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三、我认为吴老师在这堂课中语言表达的训练点抓得实
吴老师的课堂上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这节课上,吴老师的两个故意和两个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故意是把课题上的双引号故意漏掉,让学生去发现,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机会,还有一个故意是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漏掉,让学生体会到这几个词语的重要性,即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创设了说话机会。两个对比,一个对比是手术前后人物表现的对比,吴老师出示插图,创设一个说话的情境:手术前医生怎么样,妈妈怎么样,爸爸怎么样,爱迪生怎么样?现在手术成功了,医生会怎么样,妈妈会怎么样,爸爸会怎么样,并出示一个简单的提示句式,在这个对比中,学生前后联系,情感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还有一个对比是开头和结尾的一个照应对比,开始教学的时候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晚上,全文结束了。老师又问:刚刚上课时,同学们说了这是一个风雪交加油灯很暗的晚上,是一个妈妈突然生病,急需手术的晚上,是学完了课文,再想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晚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地被调动,也再一次的被故事所感动。听完吴老师的课,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的话: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温暖。吴老师的课,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字词的温暖。
4、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5、公开课《开国大典》评课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呢卢雷老师《开国大典》的教学设计使我收到了很大的启示。
一,创设情景,落实目标,培养能力
卢雷老师将情境创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如:在课一开始,他就板书: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开国大典……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强加一个修饰词,又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对课题了解,朗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
又如:在学习"会场布置"这一部分,卢雷老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当场在黑板上画出了方位图,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记忆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激发情感
《开国大典》是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卢雷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
如:在学习"会场布置"时,卢雷老师先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加强指导,乃至复述课文,层层递进,引发激情。这不仅把会场布置清晰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而且训练了学生表达的顺序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宣告成立"时,卢雷老师让学生通过聆听声音,观看两遍录像,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手绘画地图等,把感官和文本自然,有力地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出感觉,读出内涵,读出激情,使朗读发挥到了及至。这是语言和思想的自然统一,是有效指导和主动学习的有效统一,水到渠成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小学语文公开课《普罗米修斯》评课稿
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我认为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对外国神话故事有所了解,知道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是英雄的化身,具有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三是激发学生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本课篇幅较长,胡老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细致阅读。在教学中抓准文章的主线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类心中的英雄,为什么会被人类牢牢记住?”这一切入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一、读中生情。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胡老师注重了两个方面的读,即默读与有感情地朗读,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中高年级应该注重默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默读中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朗读,真的是一遍胜过一遍,读得越来越投入,越来越深情,越来越让人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那种精神。
二、抓住关键词句悟情。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几个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从中能够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句话中,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又在个别重点词上。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句子中又抓住重点词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想象,体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多次设计了关联词语填空练习,此刻普罗米修斯只要(),就可以(),但是,他宁可(),也不().,通过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遭受各种各样痛苦的画面以及普罗米修斯顽强忍受各种痛苦,不顾个人安危的画面,还有普罗米修斯心里所想的,进一步体会他的坚强、勇敢与献身精神。
提个建议:,我觉得可以安排个写话练习,读写结合,培养能力。如“面对这样的一个神,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的写话练习,让学生进行练笔,实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在自然流露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对普罗米修斯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并且学习普罗米修斯的那种伟大精神。
7、小学语文公开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1】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8、公开课《小柳树和小枣树》评课稿
12月8日,按照学校博客擂台赛的统一要求,我听了胡姝姝老师主讲的一堂语文课,课题是《小柳树和小枣树》,听课过程中作了如下记录和评议:
一、过程记录: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出示课件,提问: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柳树长叶子要早些,枣树结果。
二、新授:
(一)整体感受,学习生字。
1、播放整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找生字,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二)分析课文内容。
1、播放第一自然段课文录音,找出它们的不同。
重点讲解“曲”字。
分析小柳树的话,猜猜它怎么想。(“喂,小枣树,你的枝干多难看,看我多漂亮。”)
2、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录音。
读读小柳树在春天的美丽。(1名同学读,齐读)
分析小柳树的话。(5名同学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3、播放第三自然段课文录音,提问:它们有什么变化?
又细又长 小小的叶子
4、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录音,提问:它们又有什么变化?
不结果实 结果实
小柳树又说了什么?
5、找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齐读。
三、归纳总结:
你喜欢谁?(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归纳:学会表扬夸奖别人。
二、听课评议:
(一)亮点:
1、教态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语言生动、简洁。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文内容分析得较清楚。
3、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朗读形式多样,时间较充分。
如分析小柳树的话,猜猜它怎么想,“喂,小枣树,你的枝干多难看,看我多漂亮。”这句话点了3名同学读,然后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读小柳树在春天的美丽,小柳树的话点了5名学生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
(二)建议:
1、生字教学有点浮光掠影、粗略,没有落到实处,不符合阶段训练目标。
在播放完整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后,要求学生找生字,标出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只粗略地读了一两遍就收场。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也只提到了一个多音字“曲”。还有“呗”字的读音也应着重强调。
2、教师没有挖掘好教材的教育意义,学生对课文的.思想认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
学会表扬夸奖别人这一主题地挖掘不够准确。准确来说应是: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胸怀宽广,做到别人在挖苦、讽刺你时还能坦然面对,还能去称赞别人。当然也包含有学会表扬夸奖别人的意思,但不是主要的。
3、以听录音代替自由读,简化、省略了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每个自然段的教学都让学生先听课文录音,然后展开教学。如此千篇一律,只重视了学生听觉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多种感官并用的作用。
4、读得较多,但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只是枯燥地堆积。
比如一个学生读了之后,让另一个学生再读,上面提到的小柳树的一句话点了5名学生读。没有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读得再多,可能效果也不太好。
5、按课文情节内容串讲,虽然层次清楚,但主体生动性不够,模式单一。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应是课文的重点,课堂中若能抓住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两个一组自由搭配比赛读,读出各自的语气,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用过多的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非常明白。
9、《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公开课评课稿
一、教师素质
这是一节参加工作才第二年的新教师公开课,鲁老师能镇定自若地把一节课完整地上下来,已很不易。教师自身的素质总体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语速适中,普通话标准,堪比一个老教师的教态。鲁老师在上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找了很多地理相关图片,而且补充了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教
学课件制作精美,能将图、文、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起到教学辅助作用。
板书字体端正美观。与学生互动自然,能基本操控整个教学课堂。这都体现了一个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比较欠缺的是,可能接触地理教学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地理专业术语应用不够精确到位,大多用“白话文”表示,不够精炼,甚至有极个别错用词误出现。
二、课堂过程
(一)、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鲁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陈述法等轮番上阵。但教学手段相对比较保守,缺乏新意。即使学生探究思考中,也没“大胆放手”。
(二)、课堂过程
1、导入
鲁老师的导入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上课主题。但作为一节公开课,缺乏新意没能一下抓住学生眼球。
2、知识点
整堂课下来,鲁老师把该节内容的知识点基本能讲到了。而且充分结合地理教学,特别是区域地理特点,在知识点讲述中,结合我们学生实际,穿插大量地图,引导学生一起读图析图。在教学过程中,鲁老师还注重教学方法指导,如怎样分辨淡水湖与咸水湖,能将解题指导自然融入,对一个新教师而言,做到这一
点难能可贵。在讲述本节重难点河流水文情况分析,通过四条有地方代表性河流对比解说汛期来突破重难点。但对其他的水文特征,如含沙量、冰期等仅简单解说,没有展开,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在知识点的过渡上,上下承接不够自然。整个教材没有进行重新整合。
3、活动设计
一个精彩的.课堂活动,会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入高潮。鲁老师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有讨论、有集体回答、有个别回答,类型多样。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突出,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活动设计中,不少题目太过表面化,而且题意表达不够清楚明了。甚至有些完全是教师自己总结概括,让学生记忆。对高中生而言没有成就感。在活动做最后点评时,鲁老师还不够到位,有些没点出出题意图。活动设计“量”、“质”有待加强。
4、时间安排
45 分钟课堂时间,把握刚好,能合理安排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整堂课给听课者明显的“紧—松”感觉。重难点在时间安排上也不突出。
5、板书设计
作为新教师,能注重板书,而且设计合理,已经很不错了。但板书不仅仅写在黑板上,还需要能充分利用,搭建知识建模。
6、教学环节完整性
一堂公开课上的基本环节,鲁老师基本都走到,但从课堂完整性考虑,少了课堂小结。如能利用板书,再度回顾知识点,对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个框架体系,能更好掌握知识点。
这是鲁凌云老师平时上课的真我展现,而不是“秀”一堂课。虽然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新教师比上学期已有很大进步。相信随时间推移,教学经验积累,鲁老师会再一次突破自我,更上一层。
10、《尊严》公开课的评课稿
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的《尊严》,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它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启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强,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此次的课堂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以小班化的教学理念为依托,体现小班化的教学特色,达到预期的效果。走进四(5)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位的排布,基本上是6、7个孩子为1组,一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会开小差或私底下交流,事实上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和包老师合作非常默契,互动也很有效,令人耳目一新。
听了包老师的课,我学到了不少。
首先,学案中设置了前置性的预习作业,这一环节的增加,确保了预习效果。以往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那都是口头的,孩子们有的是无的放矢,没有重点;有的是偷懒耍小聪明,反正老师没法检查,所以预习的质量很低。包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进行归纳,概括内容用填空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也能顺利并且有效地完成。
其次,小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在这堂课中,包老师共设计了3次小组合作交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包老师能够给予足够多的时间,照顾到每个小组,让每个孩子都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合作中来。
第三,包老师能牢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文是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的。课堂上,包老师逐层递进,围绕哈默是先吃饭还是先劳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之间的一段对话进行展开。这段对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哈默请求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第二层次他表达了自己我不劳动不能吃饭。第三层次他坚决的表示,我要先劳动,再吃饭。包老师引领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哈默坚定的想法,以及他激励维护的自己的尊严。
听了包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感触也不少,但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有效地落实到位。我从一年级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他们并不能把握重点进行交流,反而老师会为课堂纪律而分神,而且小组合作比较费时间,无法准时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能高效地完成合作交流,我还是比较困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