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分析一年级(下册)教材和学生学习基础可知: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朱老师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是: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讲例题时采用媒体创设直观操作的情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红花片和蓝花片,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基础先“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接着,教师明示并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只要从13个里去掉8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 - 8 = 5。这样,引导学生完成从“看出”到“算出”的进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把握了这些要点,就基本上把握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朱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有几点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让学生从几个实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受篇幅限制,只用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算法。教师在设计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复习题、例题、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做,显然符合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实际。
第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教学某个知识,如果先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显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老师在设计中注意这样做。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两种花片一一对应排一排,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排一排”这个方法是“一眼看出”的需要。又如,引导学生从一一对应排一排的方法看出两数相差多少,过渡到利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两数相差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当红花片、蓝花片很多时,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方便吗?为什么?怎么办?这样设计,显然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用计算方法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需要。
第三,详略得当,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同前者方法一样,仅是回答不同而已。所以朱教师采用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处理,显然是合适的。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今天下午听了谢红芳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感触颇多。谢老师将一趟简单的二年级的口算练习课上的如此不简单,令我心生感慨,赞叹连连。谢老师用她优秀的教学基本功,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练习课上的如此灵动、活泼,激情,实属不易。下面具体的谈一谈整节课给我的感受: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谢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大比拼”。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为后来的新授埋下了伏笔。谢老师带领孩子们从简单的口算题中回顾了算法,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们觉得题目都不能难,这是谢老师抓住机会及时问道:“你们觉得简单在哪里?”一句恰到好处的提问,直指学习的核心——因为里面有整十数。接下来,谢老师顺水推舟,出示了不再是整十数的口算(不进位)43+25,学生通过总结已有的经验,很快地得出了答案。这时候,谢老师及时提问:“看来不用老师教,大家就都已经会了。可是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通过学生的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口算方法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一致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丝毫的说教,只是通过简单又智慧的引导,让孩子找到了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从不进位加法到进位加法的口算,谢老师是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来过渡的:她设计了“我来出题”的环节,通过提问:“你能出点更难的题目吗?”已到学生提出了43+29,43+28等进位加法口算。过渡的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同样,老师将思考的权利充分给了孩子,不作任何讲解,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和同桌在讨论中解决。果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总结,让孩子们愉快的得到进位加法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平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计算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数学的教学中谢老师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
善于让学生在比较中总结,也是谢老师教学时的一大绝招。不论是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算法的比较,还是练习题中针对性的将上下两组题目让学生比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计算中不断反思,以便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算理。令外,谢老师还重视估算的教学,通过“估一估”,“我来编题”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练习中更深刻的掌握什么情况下才会进位。最后设计的开放题,更是一绝,50元可以买2件礼物,可以是哪两件?答案不唯一。即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全班在一首轻松的儿歌朗诵中结束,学生学的愉快,教师教的轻松灵动。整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一节好课。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多位数加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李老师以学生乘船去鸟岛看鸟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探求解决的方法——广泛交流——发现并体会计算方法——尝试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李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李老师利用了课本资源,把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条船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
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取,公平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三、引导学生设计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许多方案,但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好,而应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判断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
四、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计算方法,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五、李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计算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
4、《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评课稿
听完这节课,心中最大的感悟就是刘老师的“精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课堂导入语、课中过渡语和课末的结束语的选用非常的到位,都是精心撰写而成,并非率性而为。其二、对教材的分析理解透彻,主要表现在教学“44+38”的口算方法时,学生回答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60+12=82;先算44+30=74再算74+8=82;先算40+38=78再算78+4=82。我们一般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就会到此为止,而刘老师继续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引出了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先算44+40=84再算84-2=82。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其三、注重计算习惯的养成教育。课上,刘老师并没有仅仅“就事论事”,而是将估算与口算“联姻”,让学生先估一估加法算式的和是几十多,再通过多种口算方法加以验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如果长久使用,对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其四、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被表扬、被肯定的期待。学生更不例外。课上刘老师的课上虽然没有整齐划一的“啪啪啪”,也没有红花等小礼品,几句真诚的话语虽无形却能很好地流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涧,所以整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集中的。作为一位新数学教师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陈菊老师讲授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收获及黎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首先,我觉得,陈老师的引入很自然,好从拍手欢迎教师到来听课的.拍手中,很自然的引出数学问题。如,啊,你们刚才的拍手是没有规律的,你们看,老师是怎么拍手的?(老师试范拍手)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拍了多少下。同学们回答说:老师拍了4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拍拍手呢?同学们说:能。老师说,成那你们拍手看。同学们拍了手。老师问:你们刚才拍了几下?同学们回答:我们拍了6下。老师问:从刚才我们的拍手中,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回答说[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能。接着,老师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老师比我们多几下?老师问: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同学们比老师少拍几下?陈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小结了一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我觉得:陈老师的引入很自然,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信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其次,陈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①小亮比小明多得几朵?
②小明比小亮少得多少朵?
③小红比小亮少得多少朵?
④小明比小红多得几朵?等四个问题时,陈老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着重理解第①个问题,其余3个问题在已有的基础上解决,就容易得多。这样,能“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学得容易,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教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突破性性教学。是一堂好课。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
智慧教学需要方法和策略,宋老师这节课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迸发出了智慧与光芒。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序地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书本教学向生活数学转变;由获得知识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教学向互动式对话转变。重视探究不忘引导;重视合作不忘独立;重视发现不忘引领;重视训练不忘强化。在平实中演绎着精彩,在简约中升华着情感,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个亮点:
一、揭示课题,独辟溪劲
现代教育主张: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游戏环节老师能捕捉到生活现象,利用学生熟悉的“掌声”这一资源,引发数学问题和学生的思考,这个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我们的目标,而解决问题中怎样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们要关注的。宋老师通过“掌声”这个教学情境引入:师:根据(黑板表格上老师拍的下数和学生拍的下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以此导入课题,这种导入设计巧妙自然。独具匠心,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这里借用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战功经验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中的以学定教难点就是:
1、发现学生的问题。
2、让学生发现问题。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把暴露出来,然后按需施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的进入到自主探究之中。
2、注重生成、以人为本、自主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能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学数学的机会,,以“问题-体验-探究-感悟-潜化-拓展”为教学流程,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倍数”关系的策略方法。(转化)而且产生了一种追本溯源的求知欲望,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而“倍”是个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教师没有灌给学生“谁是谁的几倍”而是通过书本上的资源帮助理解。如:新课探究时通过摆小飞机让学生动手进行合作,在汇报交流时教师巧妙引导通过观察表格中数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引发数学思考。在从感性上升到理解认识的通过中实现了思维的一次飞跃。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有观形象地体会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从而抽象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类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用除法计算)。课堂上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探究的痕迹多,教师牵引的痕迹少了,能变传统教学中在问题上的零敲碎打为有效引导,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的“数学味”。
3、有效引导,由浅入深
本节课真正体现了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从新知建构到应用拓展各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次次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又一次次在认知和思维上得到提升。教师整个引导过程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未达、引而不发”是巧妙引导顺势诱导,因势利导。例如
(1)观察表格后,让学生汇报,孩子们说:“飞机架数一个比一个多一架,小棒根数一个比一个多5根。”然后教师相机引导:2架飞机是10根小棒,10里面有2个5,10就是5的2倍;3架飞机是15根小棒,15里面有3个5,15就是5的3倍,继而启发引导,那20里面就有……?25里面就有……?
(2)、在学生摆完了小棒后,老师说:孩子们,通过观察小棒的根数知道了15与5比,15是5的3倍,如果不摆小棒,你能用别的方法,求出15是5的几倍吗?引导列式:15÷5=3.
(3)、在例3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校园艺术节主题图。师设疑: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必须知道什么?为什么?让孩子说出理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了数量关系,尝试节解决问题,35÷7=5,以上几处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发,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引导是润物无声的,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达成了目标。学生在口答后教师又问:单位名称是谁?师进而强调表示“倍数”关系是不可以写单位名称的。(孩子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是探索不出的)。此时教师能关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更加丰满,此处教师的角色就定位在:就像劝别人喝酒,三种方式:一种是不喝硬灌,二种是自己带头喝,三种是点燃别人喝酒的愿望。这三种方式运用到教学中那就是一是灌输式。二是说服式,三是需求式,那宋老师的'这节课就是点燃别人喝酒愿望的人。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数学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数学思考。此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才能由学浅走向深入。
4、回归生活,体验成功
回顾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真正是把生活引入了课堂。在建立数学表象的基础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如:①在做一做中:利用生活中的现象,班级同学获得小红旗面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语文课本生字“确、川”两字之间笔画数的倍数关系。②贴近学生生活吃早餐情况之间的倍数关系等,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某校二年五班的54名同学吃早餐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训练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训练)。师:看到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话要对二年五班的同学说一说?教师抛出这几个问题后,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建议,在深化训练中让学生知道了“营养均衡”,明白了在包含上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道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此处又为本课掀起了一个高潮。
总之,这是一节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课,教师能站在高起点上审神这节课,设计这节课,把握这节课。高效课堂建构理论中提到,一节最理想的课堂,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宋老师这节课在关注点上,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关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教学风格上,朴实而细腻,扎实而有深度,是具有浓郁数学味的一节好课。
7、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朱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了画“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线段图,并且知道了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2、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3、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8、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我听了钟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现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这节课理念新、设计巧、思路清、特色明,体现了“简洁而充满活力,朴实而富有情意”的设计理念。
1、激趣引入,重视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快乐直通车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自主探究,成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钟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时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不仅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重视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
4、重视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同学们的估算能力真强!”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正是由于
9、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评课稿
有幸听周老师的一节《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课的开始,周老师就设计了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口算,以及减法中各数名称复习的环节,让学生从已经学习的知识中逐步过渡到今天的所学,让学生不会感觉知识的突兀,增加学习的连贯性。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能很快理解到总数以及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很快入境。
抽象的关系是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讲解算法时,光靠嘴说从一共里面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抽象且枯燥,学生就会学得不快乐。周老师充分理解了这点,在课堂中,老师借助手势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把抽象思维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们也通过自己手势的操作,来降低了对例题的理解的难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也确实很快就能理解并正确解题。这道例题的重点处理也为下面的讲解作好了良好的基础。在处理几道练习题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法,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进行理解,给他们以思考的空间,利用差异共同提高,最后全班交流。练习题中两题的比较设计的很好,以防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的出现按照了从扶到放的过程,比直接按顺序平铺直叙效果要好。
经过这课时的教学,相信学生们都基本掌握了今天的数量关系,在练习时正确率应该很高,整体课堂效果较为流畅,不过中间练习时有点沉闷,如果教师能在开头和结尾处穿插一些游戏,调动一下课堂的气氛,相信课堂的效果会更好。
10、《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宋老师上了《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扎实有效地注重学法指导,循循善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从本课教学内容看来,教材编得越来越细了,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和“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分别列出来,作为两个新知识点进行教学,这也说明了,这两个知识点是一年级学生掌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抽象的关系是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讲解算法时,光靠嘴说从一共里面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抽象且枯燥,学生听了很乏味。因此宋老师借助于直观图形和学生去年所学的扩线图来降低例题的难度,便于学生思考。在教学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想求吃了多少个桃,该怎样求?开始的时候,有几个学生说的很好,说用一共的.桃减去剩下的桃等于吃了的桃。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们,但发现还有许多小朋友不会用语言表达,也有学生还不理解解题的方法。所以老师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当图一出示,许多学生很快理解了数量间的关系,很容易说出:要求吃了多少个桃,用一共的桃减去剩下的桃。这时宋老师由点到面,先指名说想法,再同桌说,最后全班说,达到了班级大多数学生会说出解题的方法,然后指名列算计算,强调单位和口答。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做,都很自如。
课堂上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而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把自主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和权利交给孩子,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过思考、交流,学会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的一般方法,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11、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分析一年级(下册)教材和学生学习基础可知: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朱老师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是: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讲例题时采用媒体创设直观操作的情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红花片和蓝花片,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基础先“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接着,教师明示并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3个比8个多多少,只要从13个里去掉8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 - 8 = 5。这样,引导学生完成从“看出”到“算出”的进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把握了这些要点,就基本上把握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朱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有几点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让学生从几个实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受篇幅限制,只用一个例子就要求学生概括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算法。教师在设计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复习题、例题、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做,显然符合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实际。
第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教学某个知识,如果先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显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老师在设计中注意这样做。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两种花片一一对应排一排,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排一排”这个方法是“一眼看出”的需要。又如,引导学生从一一对应排一排的方法看出两数相差多少,过渡到利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两数相差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当红花片、蓝花片很多时,用排一排、比一比的方法方便吗?为什么?怎么办?这样设计,显然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用计算方法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需要。
第三,详略得当,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实际问题,同前者方法一样,仅是回答不同而已。所以朱教师采用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处理,显然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