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发言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

时间:2022-09-11 15:29:02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发言稿的您有所帮助。

1、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郎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郎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

  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我认为复习的内容太多,如辨认老师列举的这些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这太简单了,本节课无需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单位与本节课联系不紧密,也无需复习。教师应该在这里争取时间,让学生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2、教师处处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时,先提示学生正方体长、宽、高相等,再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所以学生不到一分钟就讨论好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少提示,让学生的讨论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3、《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3月24日,江油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在诗城小学举行实践研修。本次活动由罗锡菊和康艳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紧扣“有趣和有效”两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知识,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此,两位老师都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和《孙悟空智捉鲤鱼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老师都利用实验让学生体会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特别是罗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一组实物:笔、苹果、纸盒都要占据空间,再延伸出你要占据空间吗?我要占据空间吗?桌子呢?循循善诱,引人深思,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以及老师与学生,笔与笔袋的对比,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很抽象的“体积”概念学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认识体积单位时,为了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认识立方米时,两位老师都采用“1立方米的空间能站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在快乐中体会。

  三、精准的数学语言,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精确性与完备性,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精确的、完备的概念,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领域中有一种"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的心旷神怡的感觉。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数学知识,例如:罗老师坚持让学生说清楚谁占谁的空间,苹果占盒子的空间大,苹果的体积就大,笔占盒子的空间小,笔的体积就小。有的孩子说玻璃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时,罗老师就反问玻璃的厚度够吗?

  四、敢于放手,变铺路为服务

  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质上是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孩子探索的空间。在引入用体积单位

  来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时,两位老师都呈现了两个长、宽、高均不等的长方体,让学生先猜一猜谁的体积大。学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但是两个老师在引导时做法却不一样:

  A教学:

  罗老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来?

  生1:比表面积;生2:分一分;生3:排水法;生:4:给两个盒子里装水或装米,再比较水或米的多少

  罗老师:我用分一分的方法(分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现在行了吗? 生:不行,标准不一样

  罗老师:那分成什么形状才行?

  ……

  B教学:

  康老师:(出示图片:小红吃了5片,小青吃了7片,小青说:我比你吃得多)小青说的对吗?

  生:不对

  康老师:为什么?

  生:标准不一样

  康老师:老师把他们分成这样的小正方体,行不行呢?

  ……

  很明显,康老师铺垫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罗老师不断创设矛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想办法解决矛盾,让学生不仅知道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要选择小正方体做体积单位。

  在这40分钟里,两位老师有张有弛,把握得很到位。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1.康老师在引入部分,只创设了实验情景,没有进行实验验证,致使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强烈;在猜想橡皮擦大约有多少立方厘米时,如果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橡皮擦包含了几个1立方厘米,这样对后面运用体积单位判断物体的体积时就会水到渠成。2.罗老师在课堂节奏上应再紧凑一些,让练习的时间更充足一点,同时注意练习应注意多样化。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5、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6、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听了四联小学叶柳芬老师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受益非浅,现评课如下:

  一、依纲靠本,导入自然。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现提出共同探讨的地方:

  上课期间,能否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上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同学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等。

7、《体积及体积单位》评课稿

  《体积及体积单位》一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体积?二是体积单位有哪些?如果单单从考察概念入手,学生会很快,很容易的背下来。关键是体积的理解,要想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体会体积及空间,才能更深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老师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学生的参与度高而有效

  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体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空

  间”。为了理解“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准备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把一满杯大米倒到一个装有一块积木的杯子里,发现大米有剩余,从而学生发现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还有的学生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装满水的浴池里,水会溢出来,说明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洗菜时,把菜放到盛满水的盆里,水会流出来,说明才占有一定空间等等。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在此同时对体积的认识也水到渠成。这不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

  二、 学案的设计有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听课过程中,看了看老师所设计的学案,她的学案的设计层次

  清楚,学生易操作。既有读书,又有操作,还有学习检测。这样的学案,如果学生不读书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结论。所以说本学案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设计有检测题,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使自己对所预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三、 教学目标适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是理解体积,二是了解和掌握体积

  单位。吉老师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操作,举例说明,检测预习效果等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两个教学目标而进行。既没有有意的拔高教学目标,也没有故意的.放低教学目标。正因为教学目标定的适切,一节课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好像是一种享受。

  下面我再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本节课不像是从学生已经预习过的角度而设计的,给人的感觉像是学生没有预习过。如过这节课能这样设计我感觉会更好,更能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和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一上课,就让学生谈什么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师追问,看来大家都知道了体积和体积单位,那么你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体积吗?首先,三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展示理解的方法。

  体积单位可以用检测的形式进行,比如出下列的检测题:

  一、 填一填。

  1、 体积单位有:()、()、()。

  2、 边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边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3、 ()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二、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 游泳池的体积是3500()

  2、一个牙膏盒的体积是()

  2、 一个魔方的体积是512()

  4、一块草坪的面积是()

  5、亮亮的身高为129()

  6、一瓶钢笔水有60()

  7、一堆铁块的体积是2.6()

  8、一个木箱占地0.5()。

  通过以上的检测,可能更能体现预习服务课堂,课堂学习是预习的延伸,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预习和课堂学习孤立存在,显着脱节。

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多,鉴老师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感觉到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在教学导入环节,老师问学生“如果把字典放进你的书包中,你选大的还是小的”引入体积的回忆,“用包装纸分别把它们包起来,哪种更节省包装纸呢?”又引入了对表面积的回忆,使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字典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然后让小组合作交流所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让整理的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前展示,各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现,就像鉴老师说的“通过展示不同的整理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这已的整理方法,体验各种整理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所整理的知识开始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先是提供了“水槽里装水”这一简单而又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情景,让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由问题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然后在解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让学生说出解决方案,又充分的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不仅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小组的合作精神。

  不管是求水槽的体积还是水槽中石块的体积,这还都是看得见实际事物,接着老师又提出“你知道你的心脏的体积吗”?心脏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求体积呢,这时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提示心脏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此时同学们很快想到测拳头的体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并让同学们以日记形式记录测量的整个过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总结整节课堂课那就是:

  1、引入自然。

  2、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地由学生自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

9、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听完这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实在在。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一方面:成功之处

  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

  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年轻的郭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10、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幼儿园发言稿推荐 小学开学典礼报道稿 大学生排球赛新闻稿 高中开学典礼新闻稿 国庆节诗歌朗诵稿我爱我的祖国 小学生中秋节诗歌朗诵稿中秋忘 小学生中秋节诗歌朗诵稿春江花月夜 中秋慰问通讯稿 安全稿件 中学开学典礼主持稿 小学生中秋节的发言稿 局长离职发言稿 小学秋季开学典礼主持稿 街道综治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销售公司年会主持稿 保险公司年会主持稿 篮球赛新闻稿 新生入学大会新闻稿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

最新发言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评课有感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比例尺的优秀评课稿 从现在开始优秀评课稿 初二家长会班主任讲话稿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种瓜得豆的评课稿

相关信息 单位账户自查报告 单位财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600字范例 单位员工年度工作计划模板 单位职工工作计划范文 单位部门采购合同协议格式 单位消防自查报告 单位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模板 单位销售代理合同协议范例 单位驾驶员年终总结1200字 单位劳务合同协议书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