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时间:2022-07-14 19:34:27

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2、《小石潭记》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解

  析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使…听到

  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

  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

  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

  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 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答案】

  (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分)

  (3)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

  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

  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共3分)

  (4)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3分)

  【点评】“之”的用法:

  ①如鸣珮环,心乐之(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10课《小石潭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游记的线索:发现小潭(闻声 见形)→潭中景物(水 石 树 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 感受)背诵略。

  点拨:文章紧紧围绕“小潭”组织材料,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围绕“小潭”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二、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由“乐”到“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拨:文章前后内容的感情基调非常明确,关键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然后再分析这种表面上“乐”与实际上“忧”的情感。

  三、示例:小石潭给人“美”的享受:小石潭自身的美,周围环境的美,潭中景物的美,小石潭源流的美。感受略。

  四、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五、这段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属于“定点特写”。在这幅极美的画面中,作者写鱼,从字面上看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时,游动的鱼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忽然游向远处,好像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极具感染力。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4、第11课《核舟记》课文翻译

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望:对着,面对着。

  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5、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

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6、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

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7、第23课《马说》课文翻译

三、课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译文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8、10课《小石潭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9、10课《小石潭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第21课《〈庄子〉二则》作者简介 课文注释翻译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释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是:这样。

译文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鯈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注释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译文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大象的耳朵课文生字拼音组词课后习题解答等知识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羿射九日》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蜘蛛开店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有你,真好》习作指导与范文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要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要下雨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指导+范文 《长大以后做什么》范文同步作业 抗疫期间,我带孩子们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实录 《彩色的梦》词语理解重点句子问题解答及课后习题答案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交际方法指导与范文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交际指导与范文 《古对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课文8《蒲柳人家》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白杨》教学反思 课文5《孔乙己》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课文4《海燕》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小石潭记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课文6《变色龙》重点问题归纳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