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

时间:2022-07-15 09:45:28

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

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2、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二、桃花林属于自然环境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鲜艳的桃花,在溪流的两岸格外惹眼,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桃花源中重点是人文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百姓善良、好客,他们在享受着桃花源中幸福、和睦的生活的同时,担心受到外界的打扰。这些都让我们在羡慕桃花源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替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担忧。

  三、1.第一问:渔人“具言”,主要是回答桃花源中人的问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今是晋,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点拨:作者不正面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述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很好地反映了陶渊明文章的语言风格。

  第二问:桃花源中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政权变更之频繁,百姓们会遭受无穷的苦难。因为桃花源中人就是“避秦时乱”来此的,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

  2.第一问:“如此”包括自己(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进入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整个桃花源中和谐、宁静、幸福、太平的生活氛围。

  第二问: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显得有些啰唆与重复了,因为这些内容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同时这样安排也增强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为后来“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点拨:结合原文不难弄明白渔人所说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表达效果可以从表现主题,与下文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1.作为;向。2.离开;房屋。3.于是,就;竟然。

  五、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六、“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桃花源中的美景,(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②桃花源中人幸福、和谐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到处是

  一派幸福、快乐的景象;③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桃花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课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4、第11课《核舟记》课文翻译

翻译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望:对着,面对着。

  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5、第12课《卖油翁》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 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6、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结构与翻译

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7、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

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8、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9、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文注释翻译 相关资料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0、第9课《桃花源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第9课《桃花源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问题归纳

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12、第21课《〈庄子〉二则》作者简介 课文注释翻译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释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是:这样。

译文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鯈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注释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译文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13、第9课《桃花源记》作者 故事背景 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青蛙卖泥潭》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蜘蛛开店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 《千人糕》同步练习 《枣核》生字词拼音等知识点、练习 《咕咚》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荷叶圆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棉花姑娘》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交际实例 《忆读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猫》课后习题答案小练笔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交际指导与范文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课文8《蒲柳人家》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白杨》教学反思 课文5《孔乙己》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结构游戏的种类与指导 课文4《海燕》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结构设计年终总结精选 课文6《变色龙》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6《变色龙》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人物对话性格特点 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