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块奶酪》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
蚂蚁队长自己抬不动,需要七八只小蚂蚁帮忙,这块奶酪可真大啊!“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
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蚁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3.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叙述了蚁王在搬运食物时发现了诱人的的奶酪,它不搞特权把奶酪让给了最小的蚂蚁。
2.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3.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4.联系全文,谈谈蚂蚊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蚂蚁队长在搬运食物时抵制奶酪渣的诱惑,不搞特权,把奶酪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的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
2、《翼中的地道战》课后习题答案课文重点句子问题解析,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2.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3.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总结全文,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问题归纳
1.结合全文,说说地道战“奇”在哪儿。
地道构造之“奇”: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作用之“奇”:既能坚持生产,又能打击敌人。
防御之“奇”: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人。
联络之“奇”:“无线电”“有线电”。
2.“无线电”“有线电”为什么要加引号?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当前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奇迹:“奇迹”是对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的高度评价。
惊人:既坚持生产,又打击敌人,冀中人民的斗志确实“惊人”。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部分(4-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部分(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主题
本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11
课后练习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阅读的速度也出更快了。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关键2: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 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 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 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段落大意句子解析与重难点问题解答,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6):写豆荚里的五粒豆期待着做点儿事情。
第二部分(7-12):写五粒豆被孩子射到了不同的地方。
第三部分(13-21):具体描写了最后那粒豆的情况。
第四部分(22-24):写五粒豆的最终的命运。
句子解析
1.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色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事故时更加人性化。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恐怕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问题归纳
1.母亲虽然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豌豆苗支起来,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这体现了什么?
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寄托了对女儿获得重生的渴望,虽然她不相信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会创造奇迹,但她更愿意让这株豌豆苗陪伴着病中的女儿,给她带来获得重生的力量。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3.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说说你的理解。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课文主题
有五颗小豌豆出生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他们,便把他们当做气枪子弹用。有三粒被鸽子吃了,一粒掉臭水沟里了。最后一粒掉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最后病好了。
教材课后习题
2.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慢慢就变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姑娘,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她病就好了。
4、《蝙蝠和雷达》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夜间探路的雷达。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告诉我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教材课后习题
2.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这个片段讲了什么?
从写法上提问:介绍变态茎的种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片段中得到启示,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我们见到的变态茎还有哪些?说说它们暑语变态茎的哪一种?
5、《海的女儿》课文重点句子解析段落大意主题与重点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1、小人鱼知道,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后一个夜晚——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小人鱼为了爱情,孤身一人来到海上,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离开家人、族人,把自己的声音交给了巫婆,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遍体鳞伤,忍受苦痛的她,还要面临着死亡。多么伟大的小人鱼,多么可怜的小人鱼!
2、她看了看手中锋利的刀,又深情地看了王子一眼,他正在梦中喃喃地念着新娘的名字。
先看尖刀,再把目光转向王子,要么用王子的血让自己复活,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表现了小人鱼纠结痛苦的心理活动。
3、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细致地刻画了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小人鱼有了重生的机会,而她却选择放弃,为了她心爱的王子,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4、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深跳到海里。
“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她是在向自己深爱的人诀别,向自己的生命诀别。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善良、崇高的小人鱼选择了让自己化成泡沫。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0):美人鱼眼睁睁地看着王子娶了别的公主。
第二部分(11-13):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自己却变成了泡沫。
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讲小人鱼舍弃自己三百年的寿命来到王子身边,看着王子和美丽的公主订婚,宁可自己化为泡沫,也不忍心伤害王子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善良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小人鱼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
2、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对王子婚礼的盛大场面进行描写?
王子和公主神圣的婚礼仪式,是小人鱼羡慕而不可及的,看到王子幸福,小人鱼也就放心了。这里王子的幸福和小人鱼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小人鱼舍己为人、善良的高贵品质。
3、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人鱼为了能生活在王子身边,遭受了离家之痛,失声之痛,但这些却没有告诉王子。这部分内容从侧面体现了小人鱼的善良和执着,也为结尾小人鱼牺牲自己、成全王子埋下伏笔。
4、文中的巫婆、小人鱼的姐姐们的出现,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和表现小人鱼起到什么作用?
他们的出现能使故事更加奇妙,情节更加曲折,更加引人入胜,增强了童话的魅力。他们对表现小人鱼起到衬托的作用,更能表现小人鱼的善良、大度、包容。
6、《陶罐和铁罐》重点句子解析,课文主旨,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句子解析:
1.“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铁罐发现陶罐“懦弱”,因此说话更加尖刻。
2.“住嘴!
“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课文中指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它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它听了陶罐的话后非常生气,并开始威胁陶罐。
因为陶罐的话句句在理,铁罐无以反驳,所以它恼羞成怒。“恼怒”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铁罐的理屈词穷。通过描写铁罐生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它的蛮不讲理的形象。
3.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两个罐子都被尘土覆盖,此时它们的命运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谢谢你们!
这句话表现了陶罐宽广的胸怀。铁罐曾经经常嘲笑、奚落它,可是陶罐出土后,却首先想到让人们挖出铁罐。
课文主题:
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有关互助、友爱的名言警句:
1、想与所有的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普菲费尔
2、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3、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瓦鲁瓦尔
4、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唐] 贾岛
5、最善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伊壁鸠
6、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宋] 司马光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墨翟
8、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歌德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句子解析课文重点问题解答,段落大意与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也许你跑得很快。不过要是你跟猎豹或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说明人奔跑的速度跟猎豹和鸵鸟相比,差得太远了。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
1.题目是“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开头两个自然段为什么却先写人和鸵鸟呢?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点明了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带着问题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度。
2.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这一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不是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果删去了,就会与事实不符。
3.课文第1至8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构:
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为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
每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
九、
第一部分(1-3):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写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写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依次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关。
十
本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等说明方法,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层层推进,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激发人们求知的兴趣。
8、《珍珠鸟》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课文主题
句子解析
1.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影子” “小嘴”是小鸟的剪影,透过剪影可以看出它们的自在。从“可爱、鲜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
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不去打扰它们,得到了它们的信任,这种关爱使珍珠鸟这种十分怕人的鸟与“我”越来越熟悉。
3.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
这是“我”对出世不久的小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此处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珍珠鸟可爱的样子,流露出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4.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绕、蹦来蹦去” 等动作描写,活画出一个像孩子一样顽皮的鸟的形象,那是一份回报 “我”友好地对待它的情意。“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独特的享受。表达出“我”心中温柔的爱意。这是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本文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
2.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我”和珍珠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意?
课文从珍珠鸟的外形、叫声、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了它的可爱:(1)小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大珍珠鸟发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小珍珠鸟“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3)小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4)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小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活动的范围由笼子到屋里,从桌面到“我”的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画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悠闲。这一过程反映 了“我”和小珍珠鸟之间亲密、友好的情意。
课文主题
这篇本文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信赖的关系变化过程。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爱的颂歌,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9、《四季之美》课文重点句子解析问题解答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第二部分(2):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虫。
第三部分(1):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1):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10、《燕子》课文分析、重点句子解析,重点问题解答
课文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色彩鲜丽、形态各异,看似一大幅活的画。接着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1、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第一自然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自己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2、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3、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4、本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及高洁的品格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夫限热爱之情。
佳句赏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挨挨挤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5.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这段话是作者沉醉在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因为在看荷花的时候,我把自己不自觉地当作一池美丽的荷花中的一朵荷花,沉浸在其中,感情高度投入,所以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说明荷花的美丽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问题归纳:
1、作者看荷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自己也想象成荷花?
因为面对这满池美丽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鱼共语。
2、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3、作者观赏荷花时产生了怎样的想象?
想象: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所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荷花,快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解读
作者看荷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自己也想象成荷花?
因为面对这满池美丽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鱼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