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时间:2022-08-19 16:30:40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一、 之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四、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五: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六、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七、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八、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九、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2、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一、 之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3、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九年级下册

1.《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句)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举例论证)

(6)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

2.《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降色。

(2)余立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yùn)衣处其间,略无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yè)余,长书以为(zhì),甚畅达。

(6)与之论,言和而色。

(7)我夸际遇之而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3.《曹刿论战》

(1)肉食者,未能远谋。(统领全文)

(2)小未,民弗从也。

(3)小信未(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虽不能,必以情。

鼓作

(5)一气,再而,三而。

(6)吾视其乱,望其旗(mǐ),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人之过者,受上赏。

谤讥

(4)能于市朝,闻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jiàn),门若市。

5.《出师表》

(1)不宜自,引喻失义,以忠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zhì)罚(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也。

(5)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咨诹

(7)陛下亦宜自谋,以(zōu)善道,纳雅言。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100)编辑整理

九年级上册

6.《岳阳楼记》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

(2)远山,吞长江,浩浩(shānɡ),横无际。(写景句)

(3)朝夕阴,气象万千。(写景句)

(4)日星隐,山岳形。(写景句)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畏,满目然,感极而悲者矣。(抒情句)

(6)至若春和景明,波不惊,上下天光,一万。(写景句)

翔集

(7)沙鸥,锦游泳,岸(zhǐ)(tīnɡ)兰,。(写景句;对偶、借代)

(8)浮光跃金,静影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写景句;比喻)

  (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旨句)

7.《醉翁亭记》

(1)回路转,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比喻)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心句;判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开,云归而岩穴(mínɡ)。(写景句;对偶)

(5)野芳发而香,佳木秀而繁,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景句)

(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liè)。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主旨句;状语后置,判断)

8.《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写景句)

(2)雾(sōnɡ)(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景句)

(3)湖上影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景句;白描)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景句)

(2)复行数十步,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写景句)

阡陌

(4)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tiáo),并怡然自乐。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小石潭记》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liè)。(写景句)

(2)青树翠,摇,参差披。(写景句;动静结合)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景句)

(4)日光下,影布石上。(写景句)

(5)(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xī)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景句;动静结合)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景句;比喻)

(7)其岸势犬牙(cī)互,不可知其源。(写景句;比喻)

(8)凄神寒骨,悄(qiǎo)幽(suì)。(抒情句)

11.《北冥有鱼》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tuán)扶而上者九万里。

(3)野马也,尘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虽有嘉肴》

(1)虽有,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心句)

(2)(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pián)死于(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夸张;定语后置)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5)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

(6)其真无马(yé)?其真不知马也!(主旨句;判断,设问)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八年级上册

14.《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写景句)

(2)重岩叠,隐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xī)月。(写景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至于夏水(xiānɡ)陵,沿(sù)阻绝。(写景句;正面描写)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

(5)春冬之时,则素(tuān)绿潭,回清倒影。(写景句;动静结合)

(6)清荣茂,良多趣味。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ɡ)。(主旨句)

15.《答谢中书书》

(1)高入云,清流见底。(写景句)

(2)两岸石,五色交。(写景句)

(3)晓雾将,猿鸟乱鸣。(写景句)

(4)夕日欲,沉跃。(写景句)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主旨句)

16.《记承天寺夜游》

(1)下如积水空明,水中、(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句;侧面描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17.《富贵不能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心句)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zēnɡ)益其所不能。

(3)人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于色,发于声,而后。(正面论证)

(4)入则无法家(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亡。(反面论证)

  七年级下册

19.《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

(2)斯是陋室,吾德(xīn)。(主旨句)

(3)苔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描写)

鸿儒

(4)谈笑有,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dú)之劳形。

20.《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yū)泥而不染,(zhuó)清(lián)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xiè)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心句)

21.《河中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中心句)

  七年级上册

22.《〈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不亦(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yùn),不亦君子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2)吾(wú)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习方法)

逾矩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个人修养)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5)学而不思则(wǎnɡ),思而不学则(dài)。(学习态度)

(6)贤哉,回也!一(dān)食,一饮,在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

  (7)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

(8)饭食,饮水,曲(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10)逝者如斯夫(fú),不舍夜。(珍惜时间)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养)

(12)博学而(dǔ)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

  课标有,教材无

23.《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初为(lín)雨之操,更造山之音。

  (4)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4、初中语文必须会背的180个文言文实词!

180个必背文言实词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犹得备晨炊)

  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 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

  7. 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

  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 ⑤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

  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 ③将要。(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 ⑥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20. 得:①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③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①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 敌人(盖以诱敌)

  23. 吊:①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②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①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①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①怎么(恶能无纪) ②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①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④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⑤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⑥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⑦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①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②总共(凡三往)

  29. 方:①见方(方七百里)②长方形(方以长)③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

  31. 奉:①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①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②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③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①沿,顺着(便扶向路) ②搀扶(出郭向扶将)

  35. 拂①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②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①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①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②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③互相(更相庆) ④再、又(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①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②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③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①本来(固众人) ②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①回头看(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而不顾) ②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①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①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②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①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②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①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①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②到(及鲁肃过寻阳) ③犯过失(人恒过) ④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①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②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③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 ②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①回家(还以与妻) ②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

  51. 患:①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②忧患(无冻馁之患) ③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①恩惠(大王加惠) ②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①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②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①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②尽、到(南极潇湘) ③穷尽,动词(尝极东方)④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①平静(视端容寂) ②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①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②一会儿(立有间) ③ 参与(又何间焉)④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⑥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⑦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⑧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①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②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③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④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⑤知道(见往事耳) ⑥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①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②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③将要(公将战) ④搀扶(出郭相扶将) ⑤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①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②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①借(每假借于人) ②依靠(愿借子杀之) ③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①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③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①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②完成,达到 ③即使

  64. 居:①过了(居十曰) ②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①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②发动(举大计亦死) ③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④参加(董生举进士) ⑤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 ②具有(各具情态)

  67.决:①判断(孔子不能决也)② 分别(意难决舍) ③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①隔绝 ②极点(以为妙绝) 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④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①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②放晴(连月不开) ③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①苦于(苦秦久矣) ②使……苦(苦其心志) ③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①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②使……快乐(钟鼓乐之) ③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④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①类似(绝类弥勒) ②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①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②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③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④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①属于(世隶耕) ②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①真,实在(良多趣味) ②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①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②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③*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①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②鱼(呷浪之鳞)

  79. 令: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①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②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②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82. 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

  84. 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 ②上前(狼不敢前)

  86. 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况且(且焉置土石)

  88. 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①实情(必以情) 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 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②请求(曹刿请见) 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①喂奶(妇抚儿乳) ②奶头(儿含乳啼)

  97. 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还(而君前途尚可) ③尚且

  99. 少:shǎo ①一会儿(少时) ②稍微(意少舒 ③不多(饮少辄醉)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

  101. 射:①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①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①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①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 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②出使(使于秦) ③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①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①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②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①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②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①判断动词,是(我是鬼)②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

  111. 适:①往(抱而适市) ②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③舒适(其体不适)

  112. 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

  (得鱼腹中书)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

  113. 数:①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114.遂:①完成(已遂述数行)②就、于是(遂逐其师) ③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①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②“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①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②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③……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①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②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③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④整个(通计一舟) ⑤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⑥贯通(中通外直)

  118. 图:①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②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①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②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①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②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①堆积(大雪屯门) ②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①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②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①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②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是(此不为远者小) ④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⑥刻有(为人五) ⑦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⑧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①说(谓为信然) ②对(谓先主曰) ③是(太守谓谁) ④认为(予谓莲) ⑤商量(舍人相谓曰) ⑥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⑦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①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②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①听说(余闻之也久) ②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①攻下、攻克(蕲下) ②向下(曰光下澈) ③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①鲜艳(芳草鲜美) ②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①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

  130. 相:①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②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 效:①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①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②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①请问(使君谢罗敷)②道歉(长跪而谢之)③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①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④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①品德(性行淑均) ②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③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④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①赞成(杂然相许) ②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①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138.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不久(寻病终)

  139. 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①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②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①平(船背稍夷) 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③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①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③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③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③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 异:①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②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③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 易:①交换(寒暑易节) ②容易(难者亦易矣) ③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 益:①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②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③更加、进一 步(将以益治其文) ④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 意:①心情(意少舒) ②神情、态度(意暇甚) ③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 因:①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③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④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 引:①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②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③称引(引喻失义)

  152. 盈:①满(曾不盈寸) ②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 用:①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因此(遂用猖獗)

  154. 友:①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②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 余:①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②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 与:①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给(蹴尔而与之)

  157. 欲:①想(欲至宛市) ②将要(行欲至宛市) ③愿望(从民欲也)

  158. 援:①提出、引(援疑质理) ②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 缘:①缘故 ②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 杂然:①纷纷地(杂然相许) ② 交互错杂(杂然前陈)

  161. 再:①第二次(再而衰) ②两次(曰再食)

  162. 曾:①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③尚、还(曾不盈寸)

  163. 争:①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②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 指:①手指(人有百指)②指明(不能指其一端)③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 至:①极点(寡助之至) ②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周到(礼愈至)

  166. 志:①记(故为之文以志) ②标记(寻向所志) ③做标记(处处志之) ④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⑤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 质:①询问(援疑质理) ②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 致:①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②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③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 诸:①“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②那些(其西南诸峰) ③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 主:①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②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 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 ②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172. 著:①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 ②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 ③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 缀:①点缀(缀以珠玉) ②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 资:①天资、天分(吾资之昏) ②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75. 子:①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②您(愿借子杀之)③儿子(子又生孙)

  176. 自:①自己(并自为其名) ②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④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 足:①脚(蛇固无足) ②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③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④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⑤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 卒:①士兵(卒买鱼烹食) ②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 作:①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②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 坐:①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②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通“座”,座位(满坐寂然)④犯罪(何坐?坐盗)

5、【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题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七: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02

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 ,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隋文不百姓而惜仓库( )

(2)末年( )

(3)天下储积( )

(4)益其奢侈( )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竟然。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1)爱怜 (2)等到 (3)计算 (4)只是

  4.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5.示例: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6、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与重点句子解析

我会写:

  援:援引 支援 援建 援军 孤立无援

  俱:俱全 俱乐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弗:弗去 弗许 自愧弗如

  辩:辩驳 辩护 辩证 分辩 争辩 辩论

句子解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5、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7、22课《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流放)

  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

  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

  古义:征发;今义:产生,发生。

  2.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见面,会见。

  3.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4.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5.上使外将兵

  古义:臣下对皇帝敬称,这里指秦始皇;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高处的。

  6.今或闻无罪

  古义:有人;今义:或者。

  7.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今义:空隙。

  9.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器;今义:表示约数,十六或十七。

  11.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1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今义:身体。

(三)一词多义

  1.为坛而盟(筑)

  为屯长(担任)

  若为佣耕(是)

  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3.置人所罾鱼腹中(……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

  5.不当立(应当)

  当此时(在)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往,去)

  行收兵(行军)

  7.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8.令辱之(使,让)

  召令徒属曰(号令,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四)词类活用

  1.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死国可乎(名词作动词,为……而死)

  3.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4.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忿恚尉(动词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铠甲;武器)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④二世杀之(代词,代指扶苏)

  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代指事情)

  2.其

  ①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指扶苏)

  ②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指他们的)

  ③以激怒其众(代词,代指吴广的)

  ④皆刑其长吏(代词,代指当地的)

  3.以

  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③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④祭以尉首(介词,用)

  ⑤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4.而

  ①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②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

  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

  ④为坛而盟(连词,表承接)

  ⑤收而攻蕲(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七)成语积累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②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形容投身战斗。

8、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超实用!

  01

  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句)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举例论证)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

  《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统领全文)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

  《出师表》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图片

  02

  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ɡ)汤,横无际涯。(写景句)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景句)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景句)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抒情句)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景句)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ɡ)兰,郁郁青青。(写景句;对偶、借代)

  (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写景句;比喻)

  (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旨句)

  《醉翁亭记》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比喻)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心句;判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ɡ)。(写景句;对偶)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景句)

  (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主旨句;状语后置,判断)

  《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景句)

  (2)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景句)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景句;白描)

  图片

  03

  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景句)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景句)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石潭记》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写景句)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景句;动静结合)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景句)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景句)

  (5)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写景句;动静结合)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景句;比喻)

  (7)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写景句;比喻)

  (8)凄神寒骨,悄(qiǎo)怆幽邃(suì)。(抒情句)

  《北冥有鱼》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心句)

  (2)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夸张;定语后置)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主旨句;判断,设问)

  图片

  4

  八年级上册

  《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景句)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写景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至于夏水襄(xiānɡ)陵,沿溯(sù)阻绝。(写景句;正面描写)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

  (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写景句;动静结合)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ɡ)。(主旨句)

  《答谢中书书》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景句)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景句)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景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景句)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句;侧面描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富贵不能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心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正面论证)

  (4)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反面论证)

  图片

  05

  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主旨句)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描写)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心句)

  《河中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中心句)

  图片

  6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2)吾(wú)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习方法)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5)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习态度)

  (6)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

  (7)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

  (8)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10)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养)

  (12)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

  图片

  7

  课标有,教材无

  《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初为霖(lí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4)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9、【文言文】语文常考默写题易错300字重点标注

  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特别警示:“砺”的右半部分不要误写成“历”;“知”不要误写成“智”)

  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楫”的左半部分是“木”)

  3.积土成山–蛟龙生焉(特别警示:“蛟”的左半部分是“虫”)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特别警示:“跬”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至”不要误写成“致”)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特别警示:“锲”的左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木”;“镂”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

  6.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特别警示:“黄”字不要误写成“皇”)

  图片

  《逍遥游》13处

  1.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特别警示:“抟”是较生僻的字)

  3.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特别警示:“芥”的上半部分不要误写)

  4.而后乃今培风–而莫之夭阏者(特别警示:“培”的左半部分是“土”;“阏”是较生僻的字)

  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特别警示:“反”不要写成“返”;“犹”不要误写成“尤”)

  6.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特别警示:“蟪蛄”是较生僻的字)

  7.翼若垂天之云–且适南冥也(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

  8.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特别警示:“合”不要误写成“和”)

  9.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特别警示:“沮”不要误写成“阻”;“辩”不要误写成“辨”或“变”)

  10.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特别警示:“己”不要误写成“已”)

  图片

  《师说》10处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特别警示:“受”不要误写成“授”;“孰”不要误写成“熟”)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特别警示:“庸”不要误写)

  3.无长无少–道之所存(特别警示:“道”不要误写)

  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特别警示:“犹”不要误写成“尤”;“耻”不要误写成“齿”)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特别警示:“遗”不要误写)

  6.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特别警示:“齿”不要误写成“耻”;“欤”不要误写)

  7.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特别警示:“攻”不要误写成“功”)

  图片

  《阿房宫赋》14处

  1.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特别警示:“覆”不要误写成“复”;“骊”不要漏掉左半部分的“马”;“折”的右半部分是“斤”)

  2.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特别警示:“蜂”的左半部分是“虫”)

  3.春光融融–而气候不齐(特别警示:“融”不要误写成“溶”)

  4.开妆镜也–渭流涨腻(特别警示:“妆”不要误写成“装”)

  5.尽态极妍–缦立远视(特别警示:“妍”的左半部分是“女”;“缦”不要误写成“漫”)

  6.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特别警示:“砾”的左半部分是“石”;“逦迤”不要误写成“迤逦”)

  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特别警示:“锱铢”是较生僻的字)

  8.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特别警示:“呕哑”的左半部分都是“口”)

  9.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特别警示:“拒”不要误写成“距”或“据”)

  10.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特别警示:“暇”的左半部分是“日”)

  图片

  《赤壁赋》12处

  1.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特别警示:“属”不要误写成“嘱”;“窈窕”的上半部分都是“穴”)

  2.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特别警示:“斗牛”不要误写成“牛斗”)

  3.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特别警示:“溯”不要误写成“朔”;“渺”不要误写成“缈”)

  4.如怨如慕–余音袅袅(特别警示:“慕”不要误写成“幕”)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特别警示:“蜉蝣”的左半部分都是“虫”;“渺”不要误写成“缈”;“粟”的下半部分是“米”)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特别警示:“瞬”的左半部分是“目”)

  7.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特别警示:“清”不要误写成“青”)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特别警示:“藉”不要误写成“籍”)

  图片

  《氓》6处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特别警示:“匪”不要误写成“非”;“愆”的下半部分是“心”)

  2.泣涕涟涟–载笑载言(特别警示:“泣涕”不要误写成“涕泣”)

  3.其叶沃若–于嗟鸠兮(特别警示:“嗟”的左半部分是“口”)

  4.士贰其行–士也罔极(特别警示:“罔”不要误写成“惘”)

  5.至于暴矣–咥其笑矣(特别警示:“咥”的左半部分是“口”)

  6.不思其反–亦已焉哉(特别警示:“反”不要误写成“返”)

  图片

  《离骚》10处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特别警示:“哀”不要误写成“衰”)

  2.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特别警示:“犹”不要误写成“尤”;“未”不要误写成“末”)

  3.宁溘死以流亡兮–鸷鸟之不群兮(特别警示:“溘”“鸷”都是较生僻字)

  4.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特别警示:“尤”不要误写成“犹”;“付”不要误写成“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特别警示:“芰”不要误写成“技”)

  6.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特别警示:“常”不要误写成“长”;“惩”不要误写成“成”)

  图片

  《蜀道难》13处

  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特别警示:“尔”不要误写成“而”;“塞”的最下部分是“土”)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特别警示:“摧”不要误写成“催”;“栈”的左半部分是“木”)

  3.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特别警示:“萦”“膺”都是较生僻字)

  4.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特别警示:“规”不要误写成“归”)

  5.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特别警示:“倚”不要误写成“依”;“砯”是较生僻字)

  6.剑阁峥嵘而崔嵬–所守或匪亲(特别警示:“嵬”不要误写成“巍”;“匪”不要误写成“非”)

  7.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特别警示:“青”不要误写成“清”;“咨嗟”都是较生僻字)

  图片

  《登高》6处

  1.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特别警示:“渚”是较生僻字;“清”不要误写成“青”;“萧”不要误写成“潇”或“啸”)

  2.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特别警示:“作”不要误写成“做”;“繁”不要误写成“烦”;“霜”不要误写成“双”)

  图片

  《琵琶行》19处

  1.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特别警示:“惨”不要误写成“残”)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特别警示:“犹”不要误写成“尤”)

  3.转轴拨弦三两声–弦弦掩抑声声思(特别警示:“拨”不要误写成“拔”;“抑”不要误写成“仰”)

  4.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特别警示:“幽”不要误写成其他同音字)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特别警示:“幽”不要误写成“忧”)

  6.四弦一声如裂帛–唯见江心秋月白(特别警示:“帛”不要误写成“绵”)

  7.血色罗裙翻酒污–秋月春风等闲度(特别警示:“秋月春风”不要误写成“春风秋月”;“度”不要误写成“渡”)

  8.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特别警示:“鞍”的左半部分是“革”)

  9.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特别警示:“妆”不要误写成“装”;“阑干”不要误写成“栏杆”)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特别警示:“涯”不要误写成“崖”;“沦”不要误写成“沧”)

  11.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特别警示:“鹃”不要误写成“娟”;“哀”不要误写成“衰”)

  12.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特别警示:“坐”不要误写成“座”)

  1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特别警示:“座”不要误写成“坐”;“州”不要误写成“洲”)

  图片

  《锦瑟》3处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特别警示:“鹃”不要误写成“娟”)

  2.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特别警示:“蓝”不要误写成“篮”;“惘”不要误写成“罔”或“枉”)

  图片

  《虞美人》2处

  1.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特别警示:“春花秋月”不要误写成“秋月春花”)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特别警示:“恰”不要误写成“洽”)

  图片

  《念奴娇·赤壁怀古》6处

  1.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特别警示:“郎”不要误写成“朗”;“壁”的下半部分是“土”)

  2.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特别警示:“豪”的下半部分是“豕”)

  3.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特别警示:“乔”不要误写成“桥”;“纶”的右半部分是“仑”)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特别警示:“华”不要误写成“花”)

  图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处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特别警示:“仲”不要误写成“中”)

  2.人道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特别警示:“住”不要误写成“驻”)

  3.赢得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特别警示:“皇”不要误写成“惶”;“扬州”不要误写成“杨洲”)

  4.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矣(特别警示:“颇”不要误写成“波”)

  图片

  《孔子语录》4处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特别警示:“愠”是较生僻字)

  2.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特别警示:“于”不要误写成“与”)

  3.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特别警示:“焉”不要漏掉)

  4.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特别警示:“己”和“已”要分辨清楚)

  图片

  《鱼我所欲也》5处

  1.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特别警示:应注意句中的“者也”连用)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特别警示:不要漏掉“可以”中的“以”)

  3.所恶有甚于死者–贤者能勿丧耳(特别警示:“勿”不要误写成“匆”)

  4.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特别警示:“蹴”是较生僻字)

  5.万钟于我何加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特别警示:“乏”不要误写成“泛”)

  图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处

  1.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特别警示:“志”不要误写成“智”;“忍”不要误写成“任”)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特别警示:“喻”不要误写成“谕”)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特别警示:“法”不要误写成“发”)

  图片

  《曹刿论战》7处

  1.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特别警示:“肉食者”不要误写成“食肉者”)

  2.弗敢专也–民弗从也(特别警示:“弗”不要误写)

  3.齐人三鼓–齐师败绩(特别警示:“绩”不要误写成“迹”)

  4.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特别警示:“轼”的左半部分是“车”)

  5.一鼓作气–彼竭我盈(特别警示:“竭”的左半部分是“立”;“盈”不要误写成“赢”)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特别警示:“靡”的最下部分是“非”)

  图片

  《邹忌讽齐王纳谏》7处

  1.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特别警示:“昳”的左半部分是“日”)

  2.吾孰与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也(特别警示:“孰”不要误写成“熟”)

  3.妾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特别警示:“于”不要误写成“与”)

  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王之蔽甚矣(特别警示:“廷”不要误写成“庭”;“蔽”不要误写成“弊”)

  5.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特别警示:“谏”不要误写成“见”)

  6.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特别警示:“廷”不要误写成“庭”)

  图片

  《出师表》11处

  1.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特别警示:“弊”不要误写成“敝”或“蔽”)

  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特别警示:“妄”的下半部分是“女”;“薄”不要误写成“簿”)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特别警示:“刑”不要误写成“邢”)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特别警示:“倾”不要误写成“顷”)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遂许先帝以驱驰(特别警示:“驰”不要误写成“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特别警示:“受”不要误写成“授”)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特别警示:“付”不要误写成“负”;“明”不要误写成“名”)

  8.以咨诹善道–深追先帝遗诏(特别警示:“诹”是较生僻字;“诏”不要误写成“召”)

  图片

  《桃花源记》6处

  1.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特别警示:“夹”不要误写成“加”)

  2.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特别警示:“俨”不要误写成“严”)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特别警示:“髫”是较生僻字;“怡”不要误写成“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特别警示:“率”不要误写成“帅”)

  5.乃不知有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特别警示:“具”不要误写成“俱”)

  图片

  《三峡》5处

  1.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特别警示:“亭”不要误写成“停”)

  2.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特别警示:“御”不要误写成“驭”)

  3.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特别警示:“漱”不要误写成“嗽”;“峻”的左半部分是“山”)

  4.常有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特别警示:“长”不要误写成“常”)

  图片

  《马说》4处

  1.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特别警示:“常”不要误写成“长”)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特别警示:“骈”的左半部分是“马”)

  3.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特别警示:“与”不要误写成“于”)

  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特别警示:“材”不要误写成“才”)

  图片

  《陋室铭》4处

  1.有仙则名–斯是陋室(特别警示:“名”不要误写成“明”)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特别警示:“鸿”不要误写成“宏”)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特别警示:“牍”的左半部分是“片”)

  4.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特别警示:“陋”容易写成同音别字)

  图片

  《小石潭记》5处

  1.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特别警示:“蔓”不要误写成“曼”)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别警示:“依”不要误写成“倚”)

  3.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特别警示:“俶”是较生僻字)

  4.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特别警示:“差互”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特别警示:“寥”不要误写成“廖”)

  图片

  《岳阳楼记》9处

  1.百废具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特别警示:“于”不要误写成“与”)

  2.横无际涯–朝晖夕阴(特别警示:“涯”不要误写成“崖”;“晖”不要误写成“辉”)

  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特别警示:“览”不要误写成“揽”)

  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特别警示:“萧”不要误写成“潇”)

  5.皓月千里–静影沉璧(特别警示:“皓”的左半部分是“白”;“璧”的下半部分是“玉”)

  6.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特别警示:“己”不要误写成“已”)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特别警示:“忧”不要误写成同音别字)

  图片

  《醉翁亭记》6处

  1.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特别警示:“尤”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2.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特别警示:“寓”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特别警示:“暝”的左半部分是“日”)

  4.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特别警示:“幽”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5.溪深而鱼肥–杂然而前陈者(特别警示:“鱼”不要误写成“渔”)

  6.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特别警示:两句中的“而”容易漏写)

  图片

  《爱莲说》5处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特别警示:“淤泥”不要误写成“污泥”;“濯”是较生僻字;“涟”不要误写成“莲”)

  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特别警示:“逸”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3.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特别警示:“予”不要误写成“余”)

  图片

  《记承天寺夜游》2处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特别警示:“起”不要误写成“启”)

  2.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特别警示:“盖”不要误写成“概”)

  图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0处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

  2.不敢稍逾约–余因得遍观群书(特别警示:“逾”不要误写成“愈”;“遍观”不要误写成“观遍”)

  3.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特别警示:“辞”不要误写成“词”;“侍”不要误写成“待”)

  4.或遇其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复(特别警示:“叱”不要误写成“斥”)

  5.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特别警示:“衾”的上半部分是“今”;“覆”不要误写成“复”)

  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特别警示:“缊”是较生僻字;“敝”不要误写成“弊”或“弊”;“慕艳”不要误写成“艳慕”)

  图片

  《关雎》3处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特别警示:“窈窕”“逑”均是较生僻字)

  2.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特别警示:“寤寐”是较生僻字)

  3.左右芼之–钟鼓乐之(特别警示:“芼”是较生僻字)

  图片

  《蒹葭》4处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特别警示:“谓”不要误写成“为”)

  2.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特别警示:“跻”不要误写成“挤”或“济”;“宛”不要误写成“婉”;“坻”的左半部分是“土”)

  3.白露未已–在水之涘(特别警示:“已”不要误写成“己”;“涘

  ”是较生僻字)

  图片

  《观沧海》3处

  1.以观沧海–水何澹澹(特别警示:“沧”不要误写成“苍”)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特别警示:“萧”不要误写成“潇”)

  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特别警示:“里”不要误写成“理”)

  图片

  《饮酒》3处

  1.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特别警示:“喧”的左半部分是“口”)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特别警示:“气”不要误写成“汽”;“夕”不要误写成“西”)

  图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处

  1.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特别警示:“宦”容易误写成同音别字)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特别警示:“歧”不要误写成“岐”)

  图片

  《次北固山下》2处

  1.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特别警示:“潮”不要误写成“朝”)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特别警示:“生”不要误写成“升”)

  图片

  《使至塞上》3处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特别警示:“蓬”不要误写成“篷”;“胡”不要误写成“湖”)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特别警示:“圆”不要误写成“园”)

  图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特别警示:“与”不要误写成“于”;“郎”不要误写成“朗”)

  图片

  《行路难》5处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特别警示:“箸”是较生僻字;“拔”不要误写成“拨”)

  2.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钓碧溪上(特别警示:“渡”不要误写成“度”;“钓”的右半部分是“勺”)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特别警示:“沧”不要误写成“苍”)

  图片

  《望岳》3处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特别警示:“割”不要误写成“隔”)

  2.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特别警示:“眦”的左半部分是“目”;“凌”不要误写成“陵”)

  图片

  《春望》2处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特别警示:“惊”不要误写成“警”)

  2.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特别警示:“白头”不要误写成“白首”)

  图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处

  1.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特别警示:“渡”不要误写成“度”;“罥”是较生僻字)

  2.忍能对面为盗贼–唇焦口燥呼不得(特别警示:“燥”的左半部分是“火”)

  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特别警示:“衾”的上半部分是“今”)

  4.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特别警示:“脚”不要误写成“角”)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特别警示:“俱”不要误写成“具”)

  图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特别警示:“忽如”不要误写成“忽然”)

  2.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特别警示:“控”不要误写成“空”)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特别警示:“阑干”不要误写成“栏杆”)

  4.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特别警示:“掣”的下半部分是“手”)

  图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特别警示:“酥”不要误写成“苏”;“却”不要误写成“确”)

  图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处

  1.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特别警示:“吟”的右半部分是“今”)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特别警示:“畔”的左半部分是“田”)

  图片

  《观刈麦》4处

  1.妇姑荷箪食–相随饷田去(特别警示:“箪”不要误写成“单”或“担”;“饷”不要误写成“响”或“晌”)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特别警示:“暑”的上半部分是“曰”)

  3.岁晏有余粮–尽日不能忘(特别警示:“晏”不要误写成“宴”)

  图片

  《钱塘湖春行》2处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特别警示:“莺”不要误写成“鹰”)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特别警示:“迷”不要误写成“眯”)

  图片

  《雁门太守行》2处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特别警示:“摧”不要误写成“催”)

  2.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特别警示:“报”不要误写成“抱”)

  图片

  《赤壁》3处

  自将磨洗认前朝–铜雀春深锁二乔(特别警示:“磨”的下半部分是“石”;“雀”不要误写成“鹊”;“乔”不要误写成“桥”)

  图片

  《泊秦淮》1处

  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特别警示:“庭”不要误写成“廷”)

  图片

  《夜雨寄北》1处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特别警示:“涨”不要误写成“张”)

  图片

  《无题》2处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特别警示:“蜡炬”的左半部分分别是“虫”和“火”)

  2.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特别警示:“蓬”不要误写成“篷”)

  图片

  《相见欢》3处

  1.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特别警示:“钩”不要误写成“钓”;“清”不要误写成“青”)

  2.剪不断–理还乱(特别警示:“理”不要误写成“里”)

  图片

  《渔家傲·秋思》2处

  1.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特别警示:“角”不要误写成“脚”)

  2.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特别警示:“勒”的右半部分是“力”)

  图片

  《浣溪沙》2处

  1.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特别警示:“亭”不要误写成“停”)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特别警示:“燕”不要误写成“雁”)

  图片

  《登飞来峰》2处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特别警示:“升”不要误写成“生”;“畏”不要误写成“为”)

  图片

  《江城子·密州出猎》4处

  1.老夫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特别警示:“貂”的右半部分是“召”)

  2.亲射虎–看孙郎(特别警示:“郎”不要误写成“朗”)

  3.酒酣胸胆尚开张–何日遣冯唐(特别警示:“遣”不要误写成“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特别警示:“挽”的右半部分是“免”)

  图片

  《水调歌头》6处

  1.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特别警示:“阙”是较生僻字)

  2.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特别警示:“清”不要误写成“青”)

  3.低绮户–何事长向别时圆(特别警示:“绮”不要误写成“奇”或“倚”;“圆”不要误写成“园”)

  4.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特别警示:“圆”不要误写成“园”;“婵”的左半部分是“女”)

  图片

  《游山西村》2处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别警示:“山重水复”不要误写成“山重水尽”)

  2.衣冠简朴古风存–拄杖无时夜叩门(特别警示:“拄”不要误写成“柱”)

  图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处

  1.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特别警示:“麾”是较生僻字;“炙”不要误写成“灸”)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警示:“生前”不要误写成“身前”)

  图片

  《过零丁洋》2处

  1.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特别警示:“寥”不要误写成“廖”)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特别警示:“汗”不要误写成“汉”)

  图片

  《天净沙·秋思》1处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特别警示:“涯”不要误写成“崖”)

  图片

  《山坡羊·潼关怀古》2处

  1.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特别警示:“潼”不要误写成“童”)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特别警示:“阙”不要误写成“阕”)

  图片

  《己亥杂诗》1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特别警示:“作”不要误写成“做”)

10、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

  1

  而ér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2

  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何等。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通“呵”,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缉查盘问) (《过秦论》)

  (5)“何”的词组释义。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凭什么”“怎样”“为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

  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在。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②对,对于。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③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用于形容词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乃”的词组释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

  其qí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

  且qiě

  (1)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②表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7

  若 ruò

  (1)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代词。

  ①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③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若”的词组释义。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其五》)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8

  所suǒ

  (1)助词。

  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

  为wéi

  (1)动词。

  ①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②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⑤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3)语气词。

  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为wèi

  介词。

  ①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 (《桃花源记》)

  ②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因为、由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11、高中语文复习重点: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3步解题,全是干货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

【命题趋势】

1.命题特点

  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

  (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

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比对关键点

  1、比对关键词(多为实词)——防曲解文意

  2、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3、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4、比对句间因果关系——防强加因果、混淆因果

  5、比对时间——防时序颠倒

  6、比对表范围、程度等词——防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全

  7、比对地点(任职)——防空间穿越

05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

12、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

1.: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羿射九日》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练习 二年级《彩色的梦》生字拼音词语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附答案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写法指导与范文 《树和喜鹊》同步练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点解读 树和喜鹊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整理复习 《找春天》同步练习 二年级语文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分钟》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分钟》生字组词拼音笔顺等知识点预习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中考语文经典考题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同步练习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知识点解读预习

最新学习资源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答案 第22课《太空一日》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后思考题答案 《伟大的悲剧》教材课后习题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大合集 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与日积月累 《我们奇妙的世界》生字拼音组词与词语积累 从《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看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游记文体特性 第21课《〈庄子〉二则》课后思考题答案

相关信息 初中暑假心得优质范文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初中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 初中优秀作文:《镌刻在——上的约定》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名人传》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精选初中教案合集 初中教导处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初中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个弟弟 初中感恩父母的作文四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