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题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年
朝()于齐 间()进
二、(一)解释下列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邹忌修八尺有余()4能谤讥于市朝()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期年之后()
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词类活用:(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三)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现在用来形容
,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词:。
(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邹忌:
齐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依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2、借助资料进行文言知识整理,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学生展示,师补充)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环节。(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进行班内展示)
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引导思考并讲解: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7)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探究》习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检查内容:本课实词、虚词用法(上一节课的总结)及特殊句式
二、品读赏析。
(一)学生背诵课文,(师导入本课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历史小故事,写的是齐相邹忌用自已的事情设喻,婉言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修明政治,可是文章一开头,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写什么?邹忌比美(板书)
(二)分析第一段。
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明确:开头用: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提问: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板书:问美明确:“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这三问三答语意要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小组讨论:说说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此处引发学生兴趣,利于他们动脑筋思考)
明确: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只是跟着妻的口气重复了一下。“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板书;比美]
提问: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
明确:“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5、你如何评价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几个字就将一位正直、忧国忧民之士,辗转反侧于床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6、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板书:思美)
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板书)
教师归结:邹忌从“问”到“视”,由“视”而“思”,因小悟大,终于解蔽,这不仅表现了邹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深刻地揭示了“凡事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这一段有声有色,富于情趣的描写是下段邹忌用暗示,比喻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三)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大意:讽谏(板书)
提问: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邹忌讽谏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王之蔽甚矣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板书)
2、教师补充归纳: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蔽甚矣”,他能由已及人,因小悟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四)分析第三段、第四段
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确: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问: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精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明确(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3、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王诸候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候震惊,皆还齐侵地。这是BC.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4、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
明确:正面写国内“三变“,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
三、总结全文
1、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们思考,是否学过“直谏“的文章,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同学们学过《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
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
2、文章“三三”结构
本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官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孰视……,窥镜自视,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一层,齐王纳谏一层,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结构层次很别致:
3、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语言生动幽默
四、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美
邹忌比美思美
妻私我——官妇左右私王
邹忌讽谏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王之蔽其矣
客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上、中、下赏
齐王纳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四国朝齐
(注:第一课时内容的整理部分让学生课前时间尽量完成,课上讨论补充,否则一节课完不成本课的教学。第二课时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可根据学情进行删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明确:“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②首先,你认为邹忌长得美吗?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美。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③邹忌长得美,但他知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有些不自信,于是问妻、妾、客:“吾孰与徐公美?”
④妻、妾、客三人是怎样回答的?(学生读文本中相关语句)
⑤等到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是邹忌“暮寝而思”首先要“思”的内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这是其次“思”的内容。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邹忌终于得出了结论,文本是怎么说的?(生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带学生一起分析:妻,偏爱他,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答得非常肯定;妾,由于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自然会说邹忌更美;客,有求于邹忌,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自然也会说邹忌更美。
⑥刚才我们分析的邹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他从妻、妾、客三人相同的回答中看出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2.“思”之讽谏。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
于是,由此及彼,他想到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他的这种思维是比较思维,也就是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家事和国事有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即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如同妻妾客对邹忌。异中求同也就是类比。
追问:邹忌怎么就想到了国事呢?(邹忌是一位宰相,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从一件生活小事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说明在他的心里装着国事,齐王能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十分幸运。)邹忌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受蒙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受蒙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向齐王进谏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类比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
3.“思”之验证。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
明确:齐王回答“善”,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听取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悬赏也分为三等(上赏、中赏、下赏)。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说明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
(3)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明确: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也说明“王之蔽甚矣”。(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写齐王纳谏和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类比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
四、总结收获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明确: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的缘起受蔽—皆以美于徐公清醒—私、畏、求“我”生活小事进谏的内容根据—私、畏、求王结论—王之蔽甚矣类比推理齐威王纳谏除弊—进谏有赏效果—皆朝于齐国家大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5、《邹忌讽齐王纳谏》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6、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变: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7、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执教:孔祥跃
教学目标:
1、培养理解、领悟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训练朗读、背诵文言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表明见解的方法;
2、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理解古今词的异同;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讽喻艺术的运用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释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能否研究研究说话技巧,把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呢?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中有许多人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现在,我们来学一篇古文《~》,文中邹忌的说话正是如此。
1、释题,映出有关内容。
2、映出《战国策》资料。
3、交代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
二、录音范读(目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要求:1、给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字标上音以方便朗读;
2、注意句子的朗读停顿。
三、学生一读,教师检查朗读。(目标:同上)
四、学生对照注释阅读,(目标:初通文意)
要求:1、对照注释,粗通文意;
2、划出不懂的词和句子。(映出“文化常识”)
五、映出补充注释,展示重点语句、难解语句(目标:增强领悟能力,积累字词)
要求:学生作适当笔记。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目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掌握文章思路;
(二)理解设喻类比的讽谏手法;
步骤:
现在,我们从文章的内容上来看看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纳谏的。
1、全文是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文章的文眼,那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蔽)
2、那么哪些人受了蔽呢?(邹忌,齐王)
3、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邹忌受蔽的情况。
分角色朗读(师、男生、女生)开头至“明日”前,回答:
邹忌与徐公相比,究竟谁更美?谁让他受了蔽?(妻、妾、客。主要情节是三问三答。)
三人是怎样回答的?语气有没有不同?(三人的回答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美,反映了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一句,其赞美比妻差多了;客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4、齐声朗读“明日……欲有求于我也”,回答:
哪些话可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熟视、自视)
邹忌是如何发现自己受了蔽即悟蔽的?(三思)
5、点名朗读第二段,回答:
邹忌是怎样让齐威王“明蔽”的即怎样分析“王之蔽”的?(由侍、臣、民与妻、妾、客的三比)
6、齐读第三、四段,回答:
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三赏)
收到怎样的效果?(三变及战胜于朝廷)
你认为这个结果有无夸张的成分?
7、归纳“讽”的方法:类比。
七、学生朗读背诵(目标:背诵文言文)
映出四幅图片帮助背诵。
八、问题讨论:
1、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政权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故事三:见《触龙说赵太后》(或布置为课后阅读)
九、扩展阅读(目标:巩固提高)
阅读《语文读本》第238页75课《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的态度及结果。
8、《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9、《邹忌讽齐王纳谏》高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解题:
①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②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链接材料】2——《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1、读准字音。
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 间()进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能谤讥于市朝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期年之后
3、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4、一词多义
①、修
a.乃重修岳阳楼()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c.雨村便急忙修书()d.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于是入朝见威王d.朝服衣冠
③、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④、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帝感其诚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
5、古今异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③明日,徐公来。()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二、探究展示: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6、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7、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8、讽谏的结果如何?
9、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10、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11、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1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1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1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反馈:
(一)、词语解释
①闻寡人之耳者。②邹忌修八尺有余。③朝服衣冠,窥镜。④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⑧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⑤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⑨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⑩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选择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地方千里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乃下令。(乃:于是,就)
8.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9.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10.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郡下,诣太守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徐公不若君之美更若役,复若赋D、能谤讥于市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3.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1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四)、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4、讽谏的结果如何?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7.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8、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0、《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作者:余映潮加入日期:10-08-18
11、《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2007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白云区)(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变化”与“启示”各2分,共4分])
2007年贵州省铜仁市5.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齐王接受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获得了的巨大成效。5.(依次为)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1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或“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事”)1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只答“战胜于朝廷”只给1分。
2007长沙市10、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10、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分)11、(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哈尔滨市2007年)
14.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3分)14.(3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5.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15.(2分)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除弊纳谏的积极作用,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艺术;;
3.理解文中的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读准、读懂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快乐链接】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体验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质疑,推荐重点字词(上板)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中写徐公美貌的句子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或“弗如远甚”。
(2)邹忌给齐王什么样的建议?齐王采用该建议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
成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理解课文,体会邹忌的劝谏技巧;
2.学习文中通过设喻和类比进行说理及推理的方法。
【体验学习】
1.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识记重点字词;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来劝谏齐王的?
设喻说理(具体生活小事),类比推理(邹忌、齐王皆受蒙蔽)
2.赏读、品析课文
(1)研读第一自然段
A.课本剧表演: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注意通过语气、表情等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想法。
妻,由衷赞美;妾,拘谨平淡;客,陈述句,更冷淡。
B.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受蒙蔽。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2)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A.邹忌跟徐公比美的事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情有何关系?
为下文邹忌向威王进谏埋下伏笔。
B.齐王与邹忌是否有同样的情况?如果有,在哪里?
威王处境与邹忌类似,受蒙蔽也是必然。
C.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迷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却被讥讽羞辱……向国君进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道理。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呢?他的劝说方式给你你哪些启示?
设喻说理,由己及人,由家而国。忠言也顺耳。
D.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齐王形象?
开明,有作为。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3.拓展延伸
(1)发挥自己的想象,用邹忌或齐王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复述或改写这个故事。
(要求:忠于原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人物性格;无论是邹忌还是齐王都要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在人物心理、动作、肖像、语言及活动环境等细节方面可以点化、创新)
(2)你身边的人有哪些不良习惯,运用邹忌的劝谏技巧,给他提些建议。
如:劝谏同学们课堂上不要讲小话;不要沉迷于网络等。
13、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题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阅读训练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 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文段二
1.(1)名词作状语;当面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2.C 3.B 4.D 5.A(的人)
6.(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
(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
7.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的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7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