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2-08-01 21:36:07

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第6课《黄河颂》教案光未然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师: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请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内容研讨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板书:三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一)序曲:朗诵词

  师问: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明确: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学生齐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师问: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在“中华儿女”上。

  学生朗读序曲和尾声部分。

  (二)主体:绘黄河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3、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4、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板书:绘黄河

  (三)主体:颂黄河

  绘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朗读“颂黄河”部分。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四)尾声

  “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

  板书:黄河颂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

  -->伟大坚强--->形象、气势--->巨大贡献--->精神

  二、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三、拓展延伸。

  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李卫民

2、《黄河颂》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歌曲《黄河颂》,板书学习目标一

  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同学们想像的非常丰富!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板书课题)

  三、诵读全诗。

  1、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注意感情,其次是语音和停顿。

  师: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朗朗地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师生鼓掌)

  4、范读。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师朗读课文)

  四、朗读、品味。

  1、导入: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出示思考题)

  2、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3、小组交流。

  师:把你读懂的和没有读懂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你这个小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分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板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师:我们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说,别人说过的你可以不重复。

  a.

  我们小组读懂了“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的特征。我们没有读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b.我们小组读懂了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c.我们小组读懂了本诗是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我们不懂的是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d.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它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我们不懂的是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e.我们小组结合课后练习,读懂这首诗是属于风格豪迈的诗歌,而我们曾经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是属委婉含蓄的。我们不懂的是,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f.我们小组读懂了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不懂的是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老师板书集中讨论的六个问题)

  5、讨论明确。

  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我知道,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师:对,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老师刚才讲朗读要点已讲过,最后两句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师:对了,这里用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生:我觉得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师:你说的不无道理,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生:我认为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不是先描写,再歌颂﹖

  师:确实如此,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作了很好地铺垫。

  生:我想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五、拓展延伸。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板书教学目标四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生:黄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生:黄河的苦难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生:黄河,你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生: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配乐,一生领读朗读词,师生齐声诵读歌词。)

  六、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课后反思: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3、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概述: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是一首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般的颂歌。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

  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

  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

  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师: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二)主体:望黄河

  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师问:请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请欣赏歌曲《黄河颂》中的“颂黄河”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

  昨天老师把同学们的预习作业本收上来看了一下,在大家的提的疑问中老师归纳出了2条,在大家在老师前面讲课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小组交流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六:作业布置

  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片段。

  我好像看到一幅图画,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这是他们在暴风骤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达到了胜利的彼岸。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读朗诵词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生答:拟人。

  生答: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生答:望。

  生答: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生拿出预习本,自由回答。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生答:伟大坚强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1)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2)将小组意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例:“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的诗风格与之不同,显得委婉含蓄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巨大贡献精神

4、《黄河颂》教学设计

  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刘勇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感染、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附:《黄河颂》教学后记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5、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

  教学目的:1、体会三首歌词的内容,理解其鼓舞人民、振奋民

  族精神的作用。

  2、学唱三首歌。

  教学方法:自读、朗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歌词是配上曲调来唱的文字,是音乐化的诗。没有好的歌词就没有好的歌曲。这三首歌词,出现在不同的时期,但它们同样起到了鼓舞人民、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好歌,我们一起学;好歌,我们一起唱。

  二、阅读主场

  1、播放MTV歌碟,带学生一起进入歌词所创设的意境。

  2、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⑴“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中国印”的含义是什么?

  ⑵“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句话如何理解?

  ⑶“黄河”象征着什么?

  3、播放VCD歌碟,学生跟唱、学唱。

  4、请若干学生试唱。

  三、阅读尾声

  (一)抄写三首歌词。

  (二)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外作业:

  跟爸爸妈妈交流学习三首歌词的体会,并以“《______》告诉我——”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课外收集三位词作者所写的歌词,早读时与同学交流。

6、《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7、《黄河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显,教师应设法使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感情朗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视,诗歌是训练朗读水平最好的题材,况且这首诗歌感情澎湃激越,尤其值得朗读,故确立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通过导入语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和爱国情感)

  二、激发情感: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三、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内容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见板书设计)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见板书设计)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针对教学目标1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

  六、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七、布置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其它乐章的音乐。

  [板书设计]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绘黄河  颂黄河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7.最后一课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二、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心情和强烈的---------------精神。

  2、选择:

  (1)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B.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C.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2)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A.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B.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C.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D.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祈祷(qǐ)诧异(chà)和蔼(ǎi)宁可(nìng)

  B、膝头(qī)督学(dū)懊悔(ào)夹缝(jiá)

  C、惩罚(chěng)宛转(wǎn)郝叟(hǎo)哽咽(gěng)

  D、踱步(duó)号角(hào)喧闹(xuān)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起来了。

  (2)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3)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4)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暖和温和晴和B、暖和柔和温和晴和

  C、温和暖和晴和柔和D、晴和温和柔和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1)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2)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3)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穿戴。()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只要就虽然却B、只才而且还

  C、只才但是而且D、只就因为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A、老师穿了礼服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1),我多么懊悔!我这些(2)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3),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蒋冰

8、《黄河颂》教案(长春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泡子沿学校

  李淑梅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伟大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被喻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摇篮。______大家见过黄河没有?______没有。那就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黄河的画面。(播放黄河画面的视频)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沧桑,它与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气势激励它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二、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介绍。

  《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与音乐家冼星海合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歌词。《黄河大合唱》共八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传诵最广。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伟大而坚强的军民,怎不让他唱出豪迈的颂歌。

  三、既然《黄河颂》是一部音乐作品,那先让我们来听歌,好不好?大家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感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放歌曲)

  这首歌雄浑、高亢,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激动、振奋。用四字成语概括,那就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下面大家就带着这激动的心情、昂扬的热情进入课文的朗读,在没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扫清字词的障碍:

  1.注意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diānpéngpàikuánglán

  巅澎湃狂澜

  bǔpíngzī

  哺育屏障滋长

  下面大家就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把我们澎湃的激情宣泄出来吧!

  2.指导阅读

  ①.朗诵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欣赏朗诵视频

  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段朗诵比我们课文多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这首诗的朗诵词。

  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呢?提示、领起、铺垫的作用,还有揭示主题和渲染氛围的作用。

  4.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四、梳理文章的脉络:

  望黄河

  颂黄河伟大坚强

  赞祖国

  五、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歌颂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研讨第四个问题: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就好象面对黄河在大声呼喊。三次出现“啊!黄河!”很自然地把文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七、联想: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了《黄河颂》这篇文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谈谈你们的感想吧!

  课下延伸:1阅读《黄河大合唱》的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及其它歌唱祖国山河的诗歌。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3搜集黄河过去、现在的自然环境资料,然后写出个人看法。

  板书设计

  激励

  伟

  摇篮大屏障

  养育坚保卫

  强

  教学反思:师生交流的比较融洽,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在小结之后再加上学生的齐读课文会更好。

9、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第6课《黄河颂》教案光未然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师: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请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内容研讨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板书:三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一)序曲:朗诵词

  师问: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明确: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学生齐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师问: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在“中华儿女”上。

  学生朗读序曲和尾声部分。

  (二)主体:绘黄河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3、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4、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板书:绘黄河

  (三)主体:颂黄河

  绘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朗读“颂黄河”部分。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四)尾声

  “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板书: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

  板书:黄河颂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描写黄河--->歌颂黄河--->学习黄河

  -->伟大坚强--->形象、气势--->巨大贡献--->精神

  二、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三、拓展延伸。

  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李卫民

10、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沈秀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

  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

  1诗歌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自豪深沉赞讼豪迈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读?(练读)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用心,但是情感节奏把握不到位。

  师:那么我们来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听读)

  4:听完诵读后说说他为什么会读得那么好呢?

  读得这么好还源于作者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句的内涵,受到诗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让我们一起赏读课文,品读歌词

  二.赏读课文,品味歌词

  师:下面我们以朗诵词为例一起来揣摩读诗的方法,拿出你的笔把关键的词句画一下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范读)

  (一)品读朗诵词

  1: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2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品歌词

  运用这种读诗的方法做一个训练:下面我们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这组读望黄河,这组颂黄河的第一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用声音传递情感,边读边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应该怎样去读?并作有感情诵读。

  1品读

  2赏析

  3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读诗歌,升华主题

  1美读

  现在我们一起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对诗歌饱满的激情,以及对诗歌中关键语的把握。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乐,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给大家。(练读),

  自己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采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组中选择同伴合作,试着练一下,等会请同学们表演

  师:选择一组来读,你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的?(展示读)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有合作经验,这样来全班合作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老师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读第一段

  一个同学读英雄气魄那段

  女同学读第一节啊

  男同学读第二节啊祖

  剩下后面的一起读

  要求:读出关键词的语气,读出情感,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黄河滚滚东流的气势,感受到了黄河永往直前的气魄,也感受到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老师想问一下作者在这里只是想赞美黄河吗?

  2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课堂延伸知识反馈

  1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

  2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颂的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11、《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6黄河颂

  光未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阅读材料见《语文课课练》

  练习设计: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中考1-6册字词复习资料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项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黄河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黄河颂精品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黄河大合唱课后反思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黄河蜜瓜评价44句模板 黄河香瓜评价49句模板 黄河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