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4 09:45:09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理出文章线索;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声地自由阅读和听读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我们简介了作家,落实了字词,梳理了课文语句,大家已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想必已能解译出原文了,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概括全文常常要关注——标题;首尾段的重点句】

  2、据学情点拨【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作者出游的原因;说作者到醉翁亭一游或游醉翁亭——概括不全,因文章是写几次出游醉翁亭总印象的介绍】

  【这可以从文章中的“若夫”“至于”两段看是最明显,因为朝暮、四季的景色都介绍了;再从全文前后语气上看,也都不是一次游。】

  3、教学中插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全文主旨,你会用?(乐)追问:谁在乐?(太守、众宾、滁州人)他们为什么乐?(众宾:近取山肴野菜,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醉乎其间;滁人:一州人纵情山水,前呼后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总归“一乐”即“与民同乐”,也是作者抒发的政治理想。】

  4、提问:既然是几次出游总印象的介绍,那么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请同学们研读、探究课文,思考讨论:

  ⑴、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⑵、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作者的思路。

  5、提示,方法指导【1.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段意的总结,如果是一层意思,一般找中心句,或概括出来;如果是几层意思,则是几个主要意思的并列。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有关联,还是有共同点?】

  6、“随机”点拨【“统领关系”,即第一段统领后面的三段。因为第一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出了作者游醉翁亭的原因,也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的核心。而下文的朝暮四季景之乐、滁州人游乐、宴酣之乐、太守乐、禽鸟乐都是写“山水之乐”,且各段之间也有共同点,每一段都写“乐”:第一段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也”,第三段是“滁人游”“太守乐”,第四段是鸟、人、太守之乐,可见全文是以“乐”字为线索贯穿全文。】

  三、教学互动——品析各段具体内容及写法

  1段写醉翁亭的周边环境和得名缘由。作者从大处落笔,由全景到局部,由远而近,最后推出醉翁亭。接下来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了亭的来历。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其间,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最后点出文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全文的核心文意,也是情和景交融的着笔点,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2段写山中景色。先早晚,后四时: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其再现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用“风霜高洁”写秋,用“水落而石出”写冬,文字极为简约。作者写景用的是对偶句,写景之后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显出变化,我们阅读中要读出音韵和谐美。【点拨——用自己的话解说四季景物之美的语句——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3段由景物转到人事,先写滁人游,再写太守宴。四个句子句式完全相同:先具体描写画面,后概括画面内容。作者通过一幅幅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拨翻译滁州人出游的场面描写及其感受】

  4段写宴罢归去,揭示全文主旨。在这里,作者写了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而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直到篇末,作者才道出太守之名,解开悬念,文章至此也戛然而止,饶有余味。

  四、小结: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分四段,第一段从大环境写起,一步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醉翁亭,在交代了亭名的由来后,下文用“若夫”“至于”“已而”领起,展开了从景物——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面。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景物变化,寥寥数语,言简意丰,景物历历在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精警含蓄,一直沿用到今天,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3.句法骈散结合,词语虚实相间。本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文中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

  附板书:环境:琅琊→酿泉→醉翁亭

  醉翁亭{}并点文意

  得名:作亭者→名亭者→含义

  朝暮:日出……云归……晦明变化

  风景画{}寄情山水

  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石出

  滁人游太守宴

  风俗画{}与民同乐

  众宾欢太守醉

  回归图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

  五、回归文本,探究求解:

  1、贯穿全文主线的语句是?体现全文的主旨句?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2、第三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哪幅?为什么?为何要先写滁人游?(写了四幅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他三幅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滁人游如此心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作者的励精图治有关,写他们出游就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作铺垫。)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乐”的内容。(禽鸟之乐: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游人乐: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太守之乐: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与民同乐。)

  4、根据你的阅读,你能说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吗?(饮少辙醉,年又最高;家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教学中引述“六一居士”相关材料,略作点拨→悠然自得,豁然大度,宠辱不惊的性格)

  5、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示例:在逆境中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的态度而有所作为。)

  六、温故知新:

  1、课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2、与“饮少辙醉,而年又最高”照应的文句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描写四时之景变化的句子是:(野花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2011年1月11日

2、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背诵课下注释的词语解释

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4、《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相关资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阅读指导→整体感知→学案式学习→主题探讨→

  欣赏片断→背诵指导→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文本解读:

  1、板书作者的思路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以醉写乐

  醉情:与民同乐

  醉

  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句式灵活,骈散相间

  我们醉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文美

  板书设计2

  ①引入:亭子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从远到近)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名句)

  ②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③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④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3、重点难点内容处理方法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诵读方面,教师先背诵的方式,激起学生比一比较量一番的欲望;积累文言知识方面,采用学案式学习。

  文章的主题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时采取讨论探究式。

  五、助读材料

  1、正音。

  林壑hè晦明huì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林霏fēi暝míng洌liè弈yì阴翳yì

  2、①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醉翁亭的环境/山-泉-亭(远—近,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设下悬念)

  ②琅琊山间朝暮之景日出-云归(朝暮之景)

  四季之景野花-树木-风霜-水石(春、夏、秋、冬)山水之乐(风景图)

  ③人们游琅琊山的四个场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风俗图)

  ④归结全文,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点明主旨-----与民同乐。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判断(者--也)

  4、解词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译句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山路曲折,看见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暮云四合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5、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6、附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背诵方法例谈——如何指导学生背《醉翁亭记》

  画图背诵法

  词语连缀法

  支点背诵法

  三个大的支点:朝暮——四时——乐亦无穷。如果再细化(词语连缀法):朝暮(日出……云归……晦明……朝暮……)四时(野芳……佳木……风霜……水落……)乐亦无穷(朝……暮……四时……乐亦无穷)

  第三段也可用支点背诵法。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支点可以支撑起整个段落。如果再细化:

  滁人游: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往来……滁人游也。

  太守宴:临溪……溪深……酿泉……泉香……山肴……杂然……太守宴也。

  众宾欢:宴酣……非丝……射者……弈者……觥筹……起坐……众宾欢也。

  太守醉:苍颜……颓然……太守醉也。

  第四段可分为两部分来背诵,前半部分为写景,后半部分为议论。前半部分用支点背诵法。后半部分用词语连缀背诵法。

  前半部分有两个点:太守归——游人去。

  如果再细化:太守归:夕阳……人影……太守……

  游人去:树林……鸣声……游人……

  后半部分词语连缀:

  禽鸟知……而不知……;

  人知……而不知……。

  醉能……醒能……者,太守也。

  太守……庐陵……。

  本文根据内容特点可主要采用以上三种背诵法:图画法、支点法、词语连缀法。但在背诵每个细节时还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辅之。如在背诵第二段时,还可兼用意境背诵法,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展示给学生意境图印证之。

  8、成语出处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语出《醉翁亭记》。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语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李建红

  2009/3/17

5、《心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请求,在公开课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文章?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心声”的内涵: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

  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

  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

  明确: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

  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课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6、《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培根说: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不足。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多才多艺的高占祥在《求知善读》一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作者:高占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他著的《人生宝典》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本文就是选自该合集之中的。

  3.背景:高占祥同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你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回答说:“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次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编写一本简练的、生动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德育教材。我写过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人生宝典》,就是因为当年抓德育建设时,发现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而当时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都有。我写书时就想,写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东西,尽量避免和政治挂钩,不跟着风头跑。现在厚黑学、撒谎术,迎合青年心理的这谋那术,太多了,而正经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书很难找,我曾建议文明办的同志,要让我们的德育教材更具有可读性。”

  二、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1.生字:

  jièmèixiāoruìbìngdǔjiàoyě

  慰藉愚昧骁勇睿智摒弃笃行  发酵陶冶

  ài

  狭隘

  2.积累词语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

  慰藉:安慰,抚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当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快。

  三、点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1.学生齐读题目后回答:

  从题目上,你们读出了什么信息?(是论述“求知”与“善读”的关系)

  2.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并梳理文章的思路。提示:画出每个段的中心句,想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显示如下填空)

  (1)根据文体直接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问题)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问题)

  (2)根据课文通俗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求知善读的作用)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为什么要求知读书)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求知善读)

  (3)根据课文准确地说: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读书是获取知识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求知学习既需要苦读,

  更需要善读的层面阐述中心论点。)

  3.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接着,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议论,阐述了求知读书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

  第二学时

  一.合作探究,学习技巧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第二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课文引用了“孙权劝学”.“凿壁借光”等故事讲述道理,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1.略。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围绕这句话,作者先总说“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再分说,再接着用一系列具体形象,阐述了为什么要求知的道理,得出中心句,最后引用培根的话和用比喻来强调读书求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该段中运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使论证极有说服力,更易让人信服。)

  二.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1找美句,说美点:

  (1)比喻句

  a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

  b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

  c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

  (a形象的比喻总说知识对铸造人格.成就事业和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B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求知的原因。C通俗易懂,有力地说明了读书要善于选择的道理。)

  (2)读(引用的)名句,品名句(略)

  2.摘(读书方面)名句,记名句

  3.仿名句,创“佳句”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书是航船,能帮助人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7、《醉翁亭记》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初二年级一班语文教师冯传振时间:二零一零年四月

  学习目标:一、掌握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二、正确诵读,由声入情,由声达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及用法。

  四、理解、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五、感受文章意境美。

  学习重点:三、四、五难点:二、四、五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散文,我们了解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北宋另外一位、和范仲淹一样具有“古仁人之心”的文学家。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神游《醉翁亭记》。

  二、谈一谈

  要求:师生介绍欧阳修。

  三、读一读(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通过正确诵读,培养语感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诵读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音并熟读下列词语:

  滁()州壑()琅()琊()暝()

  霏()伛()偻()野蔌()弈()阴翳()

  觥()筹()交错颓()然

  2、找出并熟读文中整句、对偶句,读出节奏美、音乐美。

  3、文中21个“也”字,起到舒缓语气、表达感情的作用,朗读时品味。

  4、本文全篇写“乐”,营造了一种欢乐气氛,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但在文章深处,也蕴藏着作者因遭贬官而造成的郁闷之情。朗读时要读得深沉、舒缓、充满感情。

  多媒体范读——自读

  四、说一说(小组合作、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一)解释重点词语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名之者谁?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故自号曰“醉翁”也

  8、云归而岩穴暝

  9、佳木秀而繁阴,

  10、伛偻提携

  11、临溪而渔

  12、宴酣之乐

  13、非丝非竹

  1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在解决了以上问题基础上,参照课下注释和《文言文全解》疏通文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想一想(组内合作讨论)

  1、第一段,作者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醉翁亭的?

  2、第二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琅琊山景色的?

  3、本文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写了哪几种“乐”?“太守之乐”与众人之乐有何不同?表现作者什么思想?联系文章说一说。

  六、写一写

  这一篇散文在词语运用、句式、材料安排、表现手法、主题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抓住其中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在本子上,然后展示给大家。

  合作交流

  课堂练习

  一、文常本文选自《》,作者,他是时著名的家,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二、解释下列词语。(10分)

  1、林壑尤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暝

  6、佳木秀而繁阴

  7、负者歌于途

  8、杂然而前陈者

  9、宴酣之乐

  10、太守谓谁

  三、翻译语句。(12分)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7.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四、按原文填空。(8分)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五、填空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  ”字,“  ”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_______”

  6、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的两种人是,《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7、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9、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            ,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10、《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

  七、解释下列画线词。

  1、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3、泉香而酒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

  4、而乐亦无穷也()游人去而禽鸟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______”字,“__________”字只是表象。

  学习反馈:背诵描写朝暮和四时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1作互动。

  2、背诵课文。

8、《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复习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

  2、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课内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

  预习要求:1、整理、记忆两篇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能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归类

  A《岳阳楼记》

  一、填空。

  1、《岳阳楼记》,作者,字,(朝代)文学家。是他的谥号。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前人之述”指的是,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阔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分别是。

  二、重要词语归类解释。

  1、圈画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

  2、用横线画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谪守巴陵郡长烟一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气象万千

  4、解释下列句中常见的文言词:

  越明年增其旧制予观夫胜状

  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登斯楼则有去国怀乡作文以记之

  忧谗畏讥、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芷汀兰、而或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微斯人

  吾谁与归是进亦忧、退亦忧

  5、一词多义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岁赋其二复若赋

  通北通巫峡政通人和

  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洞庭一湖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而感极而悲者矣然则何时而乐耶

  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庙堂之高

  会多会于此会宾客大宴

  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心则有心旷神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其增其旧制其喜洋洋者矣其必曰

  国则有去国怀乡死国可乎

  以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醉翁亭记》

  一、填空默写。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字永叔,号,又号居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中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

  ,,。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春、夏、秋、冬的佳句,请各举一例。

  春景夏景

  秋景冬景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6、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解释词语

  1、圈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之乐其乐也杂然而前陈者

  2、解释加点词语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负者

  饮少辄醉得之心而寓之酒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伛偻提携临溪而渔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非丝非竹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

  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3、一词多义

  谓太守自谓也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太守谓谁佳木秀而繁阴

  归云归而岩穴暝霏日出而林霏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若夫霪雨霏霏

  吾与谁归环环滁皆山也

  乐山水之乐环而攻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酿泉酿泉为酒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酿泉也

  名名之者谁意醉翁之意

  卷卷有爷名意暇甚

  遂以名楼意将隧入

  不能名其一处略无慕艳意

  颓然颓然乎其间者乎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碧窈得无异乎吾尝疑乎是

  之望之蔚然而朝而往,暮而归

  得之心而寓之酒蔚然而深秀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山水之乐水落而石出

  四、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问题探究

  1、《岳阳楼记》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湖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想紧密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nbs

9、《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不用再看其它的书了。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感知内容,感受作者的伟大抱负。

  二、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1.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首先请大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大体疏通文意。

  2、疑问之处全班交流。

  3、投影反馈翻译效果。

  A、重点字词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绕

  (2)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3)翼然临于泉上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4)饮少辄醉就

  (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6)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在山上

  (7)名之者谁命名

  (8)杂然而前陈者在前面陈设,摆放

  (9)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10)射者中射中

  (11)临溪而渔钓鱼

  (12)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地

  (13)树林阴翳遮盖

  (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B、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称呼

  太守谓谁为,是

  (2)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离去

  C、句子翻译。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解析: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听读,带感情,谈感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

  在疏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我们的“绊脚石”也搬了,下面我们带着感情听课文录音,并请同学们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1)、太守以何而乐?

  有说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等等。

  那么这山水之乐在欧阳修笔下是如何描述的?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这里写到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读读。

  下面我们来看宴酣乐:那么这太守的酒宴有什么特点?所有宴会上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十分简朴;而且场面气氛热闹、和谐。

  你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这叫做与民同乐。

  说到这个游人,除了和太守一起喝酒的宾客,还有哪个城的游人?文章中是怎么写的?“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咱们先一起读读。这么爽的游乐。那么

  (2)、从滁人游这一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滁州城的百姓时怎样的一种生活状况?(太平、安定、幸福),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自己也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做官,于是整个滁州城境内一时大乐,乐翻了天,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谁能如此轻松地把滁州治理得这么好啊!除了我庐陵欧阳修还有谁呢?哈哈,我欧阳修既是文人又是好官哪!

  所以他还有更深层的一份快乐,那就是因自己政绩而乐。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里的“每”是常常的意思,“了”是解决的意思。

  小结:这似乎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欧阳修啊!享受着这么美的山水,感受着这么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至于他醉了,其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困此点到了全文的核心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走进太守:(背景插入:欧阳修写本文时只有39岁,被贬前曾任朝庭的四大谏官之一,欧阳修等人一声奏言,对上至宰相的所有官员都可提出罢免官职等军政大权。当时欧阳修满腔热情支持新政,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人家皇上不听哪,把欧阳修贬了,被贬后落去朝庭职位,贬谪安微滁州。滁州地处偏僻,内心才华无法施展。)

  现在我们静下心来,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出太守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这种情绪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为何以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磋砣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B、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乐中含悲,当时他政治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心力憔悴,苍颜白发。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写乐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反衬出太守的大材小用,但又三其位谋其政,在打理政事之后写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经常喝酒,酒量应该不错,为什么饮少辄醉?

  这里我们齐读一下,感受感受他的心情。(然而禽鸟知山林这乐……)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一种隐喻。好似与心情有关。

  小结:所以说,文章中表露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但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他在努力找乐,于是与民同乐。这是一种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3、品味:“文为心声”,当他醒来之后自然用笔流露出内心的想法。

  有可能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这篇《醉翁亭记》轻松选入《古文观止》中,可是老师也发现这篇散文的虚词特点多,比如?(也或而等),古人文字表达向来惜字如金,能用两个字表述的绝不用三个字。为什么欧阳修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几个虚词有特殊作用,我们以第二、四节比较读读看,两者有什么不同?咱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大家推荐一下。好,咱俩比一比。

  “也”字的使用:使文章语气更舒缓。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那为何要舒缓语气?这么高兴的事情直接写下去不就得了?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小结: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使文章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小结:这就是《醉翁亭记》的魅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情感旷达,积极乐观。让我们学到许多,让我们懂得许多,这就是它选入《古文观止》的魅力所在啊!

  四、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于失意中不消沉,与寂寞中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有可能:A、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欧阳修:随遇而安的乐观,“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昂扬气概。

  D、李白:自我肯定的洒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潇洒豪迈。

  E、龚自珍:重振精神的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求贤愿望。

  同为政治家文学家,同样遭贬之厄运,虽情感、心境千差万别,但儒家精神实质上相通的——积极入世。

  五、拙见总结

  其实在没上此文前,老师对欧阳外长也是略知一二,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后,才觉得他这一生走得很不易,他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遇,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磨,肯定悲痛欲绝,我们都知道“人生识字忧患始”,“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欧阳修虽处处被贬,仍“志气自若”“超然独骛”(宋史《欧阳修传》)不改忧国爱民的初衷,不改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小结:这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笔写醉,处处谈乐,却又融入忧患,有条有理,让我们带着崇高的心境把文章齐读一遍。(注意文章的舒缓,把带有一种淡淡的醉意、以及淡淡的惬意朗读出来)。

  六、共勉收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教书之意不在鱼,在乎授之渔也。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社戏》互动课堂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最新中学教案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渔家傲秋思(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红楼梦》之《宝玉挨打》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蜀道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牧场上的家《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年级上册组数评课稿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人教版轴对称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