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7 16:30:10

木兰诗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影

  设片

  情导

  境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

  背

  景

  解

  题

  认

  识

  时

  代 (师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诗初

  歌步

  诵感

  读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

  整走

  体近

  感木

  悟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

  决心(    )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

  与亲人(  )。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 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

  人品

  物读

  赏探

  析究

  (课件展示)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

  体互

  验动

  反释

  思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

  总加

  结深

  存印

  储象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八、

  拓练

  展习

  延巩

  伸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学生课下完成。

  板

  书

  设

  计

  深明大义   巾

  木果敢坚强   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雄

  教

  学

  反

  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2、《木兰诗》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歌词或对联的形式,给木兰写赞语

3、木兰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习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4、木兰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第10课木兰诗课型¬

  主备人参与人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  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3、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4、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重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阅读《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基础梳理”部分。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伤口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感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个人展示,师生点评。纠正错误之处。

  ③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将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小组解决。

  ②师生共同释疑。

  ③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观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这两句该如何翻译?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3、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根据各段内容口头复述课文内容。

  4、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品味诗歌的语言。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5、木兰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目标定位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读准下列加点字音:可汗(hán ) 鞯(jiān )胡骑(jì ) 戎机(róng )

  朔气(shuò ) 金柝(tuò )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1.积累词语: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大意疏通

  1.《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难点突破

  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认识一个字:杼zhù

  ①筘②古代也指织布的梭:机梭。木部左右结构。注意与“抒情”的“抒”字区别。

  掌握一个词:但

  ①仅;只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②只是;不过。欧阳修《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③徒然;白白。班固的《汉书食代志下: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但赊之。④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品味一句话: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渲染了军中悲壮,严酷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揣摩一个点:情节曲折动人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富有戏剧性。比如,那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思、那十年征战浴血疆场的建功、那拒拒赏辞官还乡团聚的淳朴、那伙伴见木兰是女郎的惊忙,等等。这些情节结构扣人心弦,让人时而担扰,时而紧张,时而感叹不已,时而忍俊不禁,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背诵一联诗:自恨罗衣格诗句,举头空劳榜中名——晚唐诗人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她并非无能之为“使一男子,必有用之才”(《唐才子传》可是,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只是给男子提供了发挥才智的机缘,而罗衣女子无论有何等才学,也不能够攀贵折枝,有所作为,无奈落得望洋兴叹。此诗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身为男子而参加科举,内里却蕴含着对那个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社会现实的怨怒,其深刻的含义,一般围怨之作无可比拟。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选自《200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试题》

  2.考题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

  3.考题答案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6、木兰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燕山 胡骑 啾啾戎机 朔气 金柝 策勋 阿姊 红妆 霍霍 帖花黄 著 鬓

  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

  教学重点

  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3.朗读第三部分。

  (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

  (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

  (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4.朗读第四部分。

  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

  五、分析木兰形象

  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

  (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

  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七、写作练习

  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采用电影语言形式,尽量展现情景。

7、木兰诗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字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花木兰,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二、背景解题

  1、《木兰诗》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2、《乐府诗集》

  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3、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

  燕山yān胡骑jì戎机róng朔气Shuò

  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

  四、整体感悟,概括文章大意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五、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串译文章。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六、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

  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梳理诗歌展现的木兰的传奇经历,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第一部分(1——3.)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6)比喻作答,赞美木兰。

  本文叙述了木兰女拌男装,代父从军、万里转战、凯旋而归、不贪功名、解甲归乡、全家欢聚的故事,洋溢着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拌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与才华,着实让人惊叹。所以故事具有传奇美。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2、概括木兰的形象

  ①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②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③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④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领悟诗歌的语言美。

  1、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结构相同,由4个句子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句,用来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句,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4、反问: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5、顶真:

  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6、复沓句:

  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现在一般叫叠句或重复。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展现征途遥远,行军神速,衬托木兰思乡之情。这些句子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

8、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影

  设片

  情导

  境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3―4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二、

  背

  景

  解

  题

  认

  识

  时

  代 (师课件展示)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等。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注意将语文学习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诗初

  歌步

  诵感

  读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学生认真听课文,勾划词语。

  学生各抒己见,点评。

  学生指出自己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其它同学帮助理解。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学生比读,互读互评。

  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四、

  整走

  体近

  感木

  悟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  )

  决心(    )

  从军(  )奔赴(  )

  十年(  )拒赏(    )

  与亲人(  )。

  提问两名同学复述。之后,其它同学评价。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请几名学生回答。

  “叹息”、“替父从军”

  “准备”、“战场”

  “征战”、“高官厚禄”

  “团聚” 通过学生复述及分组探究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五、

  人品

  物读

  赏探

  析究

  (课件展示)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勤劳孝顺。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机智、谨慎。

  学生讨论明确: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认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深入体会诗歌语言方面的特色,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六、

  体互

  验动

  反释

  思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挥合理的想像,先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之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通过情境教学法,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

  总加

  结深

  存印

  储象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通过回顾、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印象。

  八、

  拓练

  展习

  延巩

  伸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学生课下完成。

  板

  书

  设

  计

  深明大义   巾

  木果敢坚强   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雄

  教

  学

  反

  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9、木兰诗教学设计(共3课时)

  知识与技能: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释词、分析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分析并翻译句子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串译课文:抽学生翻译。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壮志未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残酷,英雄凯旋。(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8、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成语?对木兰的赞美。扑朔迷离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1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12、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第三课时(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深入分析课文,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齐背课文。

  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家人迎接   ——详写木兰改装   ——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六、拓展延伸: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木兰诗——双兔为喻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10、木兰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木兰形象的理解。

  2.各种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3、“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11、《木兰诗》教学设计方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大理地区漾濞一中初中部 马金彪

  课题名称 《木兰诗》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

  教学时间 二课时(90分钟)

  学习者分析 1.小学时学生接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本诗篇幅太长,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2.古诗意义的翻译因篇幅的长度而增加,背诵难度加大。3.花木兰的故事因媒体的推广家喻户晓,学生会乐学,从中激发他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写作方法的妙处探究,学生会粗心。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多读和多说,激发学生对木兰可亲可近的情感,学习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

  二、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指导背诵方法,看有关图片,视频,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有关乐府诗知识,背诵古诗词。能够翻译课文,归纳中心思想。

  2. 学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训练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和翻译。

  2.详略得当的方法。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男女生背诗比赛:参赛成员为全班男女生,一人背一首,正确的一分,错误记零分。

  教学活动2 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1听录音范读,给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注音。

  2同桌学生互读互听读,指正读错字因音。

  3指名读,齐读。

  .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中是遇到不会译的字词句请画圈,及时拨打 老师的求救热线。2口述:难译字词句,师生互动共同解决。3.请几位学生翻译。4.复述故事,根据结构层次来说。

  教学活动

  3 1.口述: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2.口述:战斗英雄是如何英勇杀敌的?3.找到诗中描写木兰英勇战斗的句子。4.想一想:为什么不把惨烈的战斗过程描写得详细?小组讨论,师生归纳。5.本文语言运用中哪种修辞手法最典型?找相关句子,谈一谈这些句子的优点。

  教学活动4 1.看视频,谈想象。2.课堂小结。7.板书设计:木兰诗 纺织 征战 从军 还乡 勤劳 勇敢 机智 爱国 爱家 详略得当 排比--活泼明快,强烈感情

  基本信息

  课题 《木兰诗》 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

  作者及工作单位 大理地区漾濞一中初中部 学员姓名马金彪

  教材分析

  1.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朗读古诗,利用工具书疏通诗的大意,对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有自己的感悟。木兰的形象是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写作特色非常鲜明,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好诗。

  2.熟读成诵,训练语感。认识木兰的美好形象。

  学情分析

  1.小学时学生接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本诗篇幅太长,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2.古诗意义的翻译因篇幅的长度而增加,背诵难度加大。3.花木兰的故事因媒体的推广家喻户晓,学生会乐学,从中激发他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对写作方法的妙处探究,学生会粗心。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多读和多说,激发学生对木兰可亲可近的情感,学习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

  二、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指导背诵方法,看有关图片,视频,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有关乐府诗知识,背诵古诗词。能够翻译课文,归纳中心思想。

  2. 学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训练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和翻译。

  2.详略得当的方法。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疏通大意

  钻研课文,想象训练 ,熟读诗歌 组织背古诗比赛

  引导点拨范读

  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引导学生谈木兰故事。 男生女生积极背诵

  听范读,互读,试译,质疑,互答,复述故事。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质疑。

  讲故事

  熟读诗歌 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古诗。

  教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疏通诗意,进行口语训练共同进步。

  深入探讨课文思想内容,大胆发表自己对课文人物,写法等方面的理解。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乐府民歌》 详略得当

  木兰纺织 勤劳

  木兰从军 聪明

  木兰征战 勇敢

  木兰还乡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对偶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背古诗一首的一分。

  2,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是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否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能否复述故事。

  4,能否对人物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朗读问题不大,但是背诵较难,教学中对背诵指导不够,没有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分析细致。备课时见更加换位思考,在被学生上下大功夫。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责任伴我行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书愤》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狼》导学案、教案(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秋颂(七年级教案设计)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设计(共3课时) 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木兰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