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056—1121),字美成,号,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
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和巧妙地。《苏幕遮》就是一首将和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
此词以咏为中心,上片写,下片,表现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明确:是从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鸟雀的鸣声透露出带来的。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明确:从觉、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与尾部翕张抖颤的,这是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明确:“”和“”。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表现出小鸟和。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
的神态表现得。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找出原句,再用自己的话(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个美景。
明确:“”。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
参考:【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一片一片在微风中。】
8、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明确: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然后居高临下,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转移角度,进行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9、小结上阕: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乡;结合点:
词人的家乡在,那里有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作者的家在南方,可是长期羁留。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你们是否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表达词人对
的。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小结: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下片,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
三、课后练习:
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2、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2、《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使用说明:请在课前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和完成“基础过关”部分,请语文科代表把“基础过关”一、二、三小题答案展示在黑板上;第四小题可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质疑。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本词,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词中老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少有咏物之作。漂泊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积累写荷花的名句名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北宋 周邦彦《苏幕遮》
“五月荷花红满湖,团团荷叶绿云扶。” 元 廼贤《月湖竹枝词》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清王夫之《玉楼春•白莲》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东坡《阮郎归•初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二十八》
【基础过关】
一、初读,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窥檐语干宿雨
小楫轻舟芙蓉浦
二、二读,解释加点字:
燎沉香消溽暑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梦入芙蓉浦
三、三读,找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
四、四读,理解词意(知人论世,紧扣文本,反复诵读,质疑释疑)
【自主学习】
一、朗读、背诵(要求:紧扣情感的表达去揣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诵读提示:
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片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诵读时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二、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不是简单的翻译。以原句为基础,充分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口吻描述。)
三、词上片写眼前美景,下片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二、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为什么?(提示:可从两句构成的画面和炼字的角度去分析)
【巩固检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B、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语
出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
C、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充满深情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觉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D、“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朗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时语速要稍快,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2、背诵并默写本词。
【课外欣赏】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教材P51页《甘草子》《系裙腰》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欢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上片:写景(风荷)
幕见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乡)
4、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能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词作内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赏析词作情景交融、含蓄柔婉的抒情特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读并感受词人笔下“风荷”的神韵,体会周邦彦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词作情景交融、含蓄柔婉的抒情特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读并感受词人笔下“风荷”的神韵,体会周邦彦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自主学习】:
一、走进作者:
1、周邦彦是_________后期著名的________派词人,字????????????,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为闺情、羁旅,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2、朗读全词。
二、整体感知: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
??????????????????????????????????????????????????????????????????????????????????????????????????????????????????????????????????????
2、下阕写了什么情?
????????????????????????????????????????????????????????????????????????????????????????????????????????????????????????3、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
4、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
????????????????????????????????????????????????????????????????????????????????????????????????????????????????????????????????????
【合作探究】:
1、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些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
2、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
3、“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句有什么特色???????????????????????????????????????????????????????????????????????????????????????????????????????????
????????????????????????????????????????????????????????????????????????????????????????????????????????????????
4、全词抒情特点可以概括为:????????????????????????、??????????????????????????。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干宿雨????????????????????芙蓉浦
《苏幕遮》(燎沉香)中刻画荷花风采的三句是??????????????????????????,
????????????????????????,????????????????????????????????????????????????????。
《苏幕遮》(燎沉香)中词人借用虚构之景来抒怀的三句是??????????
??????????????????????????????????,????????????????????????,??????????????????????????????????????。
4、试填写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
????????????????????????????????????????,映日荷花别样红。
????????????????????????????????????????,早有蜻蜓立上头。
延伸阅读。??
??????????????????????????????????????????苏??幕??遮????
??????????????????????????????????????????????????范仲淹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5、《苏幕遮》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056—1121),字美成,号,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
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和巧妙地。《苏幕遮》就是一首将和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
此词以咏为中心,上片写,下片,表现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明确:是从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鸟雀的鸣声透露出带来的。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明确:从觉、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与尾部翕张抖颤的,这是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明确:“”和“”。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表现出小鸟和。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
的神态表现得。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找出原句,再用自己的话(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个美景。
明确:“”。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
参考:【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一片一片在微风中。】
8、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明确: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然后居高临下,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转移角度,进行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9、小结上阕: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乡;结合点:
词人的家乡在,那里有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作者的家在南方,可是长期羁留。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你们是否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表达词人对
的。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小结: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下片,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
三、课后练习:
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2、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6、《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明确: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明确:“呼”和“窥”。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找出原句,再用自己的话(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个美景。
明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
参考:【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8、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明确: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9、小结上阕: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乡;结合点: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作者的家在南方,可是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从友人角度落笔,抒情有层次。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15、小结:这首词的上片,写一个五月的早晨,一场宿雨驱散了潮湿闷热的暑气,檐头鸟雀报晓,鸣声中带着雨后放晴的快乐。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这首词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三、课后练习:
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2、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明确: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7、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苏幕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关于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2、创作背景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二、预习思考
1、给下列字注音。
燎()溽()楫()浦()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小楫轻舟()
叶上初阳干宿雨()梦入芙蓉浦()
侵晓窥檐语()()
3、思考: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2)本词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温故知新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情与景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探究二、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些字表现出来的?选两个字作赏析。
探究三、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探究四、找出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法相同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妙处。
【课外拓展案】
一、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被困长安。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清辉:月光 。
5.虚幌:透明的窗帷。
6:双照:互相照见。
思考:《苏幕遮》中“五月渔郎相忆否”体现了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全国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8、苏幕遮(周邦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
苏幕遮词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韵)前的字表示韵脚。)
典范词作: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到: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周邦彦:宋代一位在文学史上有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出门观荷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
久客思乡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9、《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3--12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
一、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2、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3、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词本的词眼及感情基调(B级)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B级)。
3、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4、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5、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愁?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
三、课堂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五、当堂检测
背诵这首词
《苏幕遮》
【知识链接】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2、走进作者: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正音后、朗读全词。把不会读的音写在下面,并查工具书。
2、朗读全文并进而试着背诵。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3、下阕写了什么情?
4、《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5、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下片,表达了。
四、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词。
2、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
窥檐语清圆
3、翻译下列句子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10、《苏幕遮》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苏幕遮(范仲淹)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 山
•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 斜阳芳草萋萋家
• 芳草
九、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十、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十一、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
十二、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二.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
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赏析:
苏幕遮①【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诗解释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1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苏幕遮》学案(23)
主备:康建英时间:3月31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学习过程
导读
1、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2、作者简介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一)词的上片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意象: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二)词的下片
问题一:这首词上片,下片,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景与情的关系:
词人从眼前的想到,转入虚构的梦境的描写。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很自然地过渡到
之情,而不着痕迹。
问题二: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直接写,而是用的手法,反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小结:
此词通过、、以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之情。
全词语言,别具一格,词境。
导练
1、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2、背诵这首词
12、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
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思乡之情
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答: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
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
答:因为押韵,韵脚是:1.暑、语、雨、举。2.去、旅、否、浦。
四、讲解课文
(一).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我们先看上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的景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五月份左右,雨后的早晨溽暑侵晓
2.上片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答:鸟雀荷叶初阳宿雨
3.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窺言语”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问:此句写荷有什么特点?)
A.声色结合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细节描写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点面结合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总结:作者寥寥数语,就把荷花写的出神入化,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特别是一个“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就连荷塘月色中那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也不及它之生动简练!难怪王国维称之说“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4.总结上片,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答:嗅觉听觉视觉
(二).词的上片给我们展示了雨后清晨一个个优美的意象,我们知道不论是诗歌还是词,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一定的意境,那么作者通过写荷花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请看下片: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确:是思乡之情
1.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2)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
(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荷花。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3.五月渔郎相忆否?
问:同学们看看这句话的主语和上句的一致吗?
答:不一致。前面的主语是“我”,后面的主语是渔郎。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代王磁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难怪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任凝愁。”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高远眺,伫看游子归来。“误几回”已是灵动,后又进一层,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苏轼巨眼识得,认为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东坡是不曾以此许人的。
3.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总结下片:“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起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写自己的想象,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自己。“五月”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投接通现今,,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五.朗读全词,当堂背诵。
总结: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正如陈子龙赞曰:“以沉挚之思,而出之比浅近,使读者骤然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充满深情地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们说,这首《苏幕遮》词,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思想上也有相当可取之处,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13、《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诗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燎()溽()楫()浦()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梦入芙蓉浦()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看谁是小组里的“诵读明星”
诵读提示: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呼”,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写出小鸟东张西望的神态。作者的心情从“燎沉香,消溽暑”的郁闷,转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欢快。下阕朗读时放慢,末两句,充满深情、梦幻的感觉。
诵读明星:
推选的理由是:
二、局部探究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4、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当堂检测】
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我的反思与感悟】
悠悠荷花情
三十年多前,我作为一名下乡知青落户孟津会盟。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荷花,第一次被她的娇艳所倾倒,被她的清纯所感动。这种美丽的花,陪伴我度过了那段艰辛枯燥的日子,让我感知着生活的美好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时,我踌躇满志地告别了日夜相伴的荷塘,走进了大学的课堂。这些年来,多少次梦回故土,多少次想再看一看为之抛洒青春的村庄,闻一闻当年植下的荷花今天的芬芳……我心中的荷花梦一做就是三十年。
今年七月,一张“洛阳会盟荷花节”的邀请函,打开了我思乡的闸门,触动了我深藏在心中三十年的荷花情结。激情如火,归心似箭,穿越一座座城市,一片片田野,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情悠悠,思悠悠,情思满怀故乡游。徜徉黄河岸边,漫步北邙山下,流连会盟台旁,我努力搜寻着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但是,已经看不到往昔的窑洞和土坯房,映入眼帘的是连栋而起、整齐划一的新村庄,乡亲们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兴奋地告诉我:就在你当年劳动的滩涂地上,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万亩荷塘,现在正是看花的好时候。
荷花,凝结着我昔日依稀的青春梦,荷花,牵动着我今天厚重的故乡情。
畅游十里荷塘,这一望无际的绿荷呀,浸一身水乡的清灵,铺一池蓊郁的碧秀:圆阔如伞的荷叶,或轻浮于湖面,如片片碧玉;或挺立于青波,似层层绿浪。满眼的绿色,蓬勃茁壮,青翠欲滴,蕴涵着无限的清新和生机。感受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淡雅,品味着烟雨绿荷染蓑笠的田园意趣,引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
畅游十里荷塘,这千姿百态的荷花呀,仿佛一个个云髻高耸的仕女,端庄典雅,洁身自爱的娉婷在水中央;又象是一群纤尘不染的仙女,身披轻纱,含笑伫立。这里的荷花以白荷居多,雪团似的晶莹花瓣,如白玉般玲珑润泽,凝珠嫩蕊中捧出一抹娇艳的黄,辉映出静如处子的庄重,把阵阵淡远的清香,送入游人的心脾。让人不由得想起“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妙比喻。粉色的荷花远远近近地,这里半池,那里一片,更增添了荷塘别样的韵致。那花朵粉中透红,酥胸微露,散发出脂粉般的香气和少女般的妩媚,在绿叶的映衬下,在清风的微拂中,飘逸着袅袅娜娜的绰约风姿。更有那尖角才露的小荷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亭亭玉立,恬静淡雅,却掩不住那百般柔情、千种娇羞。置身一望无际的荷花之中,顿觉满眼生碧波,天地染荷香,禁不住想吟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诗句。
畅游十里荷塘,这美不胜收的景色呀,引得游人们驻足于亭前桥上,忘情于柳荫荷旁。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荡过清水绿波,推开层层涟漪,分开过头的荷叶,轻抚白荷红莲,便有了荷塘铺画卷,人在画中游之感。流连忘返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想与荷叶亲近,与荷花对话,与荷塘为伴。伸手摘一朵莲蓬,品尝那略显苦涩的淡淡清香,任思绪在清风流水中会晤历史风云,依稀可见龙马负图,凌浩渺烟波;伏羲画卦,演一画开天;武王伐纣,会八百诸侯;盟约誓旗,迎猎猎长风;唐诗宋词吟盛世韵律,王铎神笔写俊秀飘逸。
走进荷塘旁边的农家野趣餐厅,品茗着颇具特色的荷叶茶,品尝着风味独特的荷叶饺,品味着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田园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在我的脑海里被定格成永恒的瞬间!乡亲们自豪地说:俺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洛阳会盟荷花节”,接待游客十几万,实现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
告别荷塘时,我再次流连于无边的荷花丛中,深情地俯下身去,赏她那玉洁冰清的倩影,嗅她那清新隽永的芬芳……
我还会回来的,回来看故乡的荷花!
关于荷花的名句:
1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周敦颐
7、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白居易
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
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10、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