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2、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27岁才发愤读书。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l€鷑) 辐(f€¢簦▃h n) 仆(p ) 辙(zh€椋?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su€? 寝(q n) 藻(z o) 荇(x€靚g)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资料链接】
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
遂()藻()
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三、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
1.tuíyùsuìzǎoxìng
2.(1)消散(2)四季(3)交相辉应(4)坠落(5)争相跳出水面(6)想要(7)愉快地(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信回谢中书的信(2)《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同:写景异:⑴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⑵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A
4、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5、《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和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背诵、默写和翻译课文。
概念性知识: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预习案
一、前置补偿:
1、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2、知识链接: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其奇者()未寝()
相与()遂()藻()荇()
竹柏()猿()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夕日欲颓()
相与步于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思想家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领会文章语言的韵律美。1.自由诵读。2.抽学生读。3.听录音朗读。4.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三、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堂小结:
训练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函又叫“”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如陶弘景的。
(2)也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苏轼的,陶渊明的。
2.课文原句填空。
(1),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2)自康乐以来,。
(3)念无与为乐者,。
(4)庭下如,,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四时俱备()沉鳞竞跃()
相与歩于中庭()但少闲人()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五遍,做到熟读成诵。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会解释文中的重点的文言词语。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写于此时。
《记承天诗夜游》
本文写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他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掉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作者微博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我学课文。
(一)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陶弘景()
(二)朗读课文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1.掌握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
《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是__朝的__家。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两遍,请你将课下注释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标注在课本上,能够试着翻译全文(用直译法)。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三遍,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5.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句子旁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
三、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7、教学设计: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日、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旸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é)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á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9、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
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
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
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
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