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2-09-01 17:33:1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教学目标:1、学习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机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

  2、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复述、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在生死关头,我们该怎样抉择?这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读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惊险,而是一个精神的榜样;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佩服,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二、阅读主场

  (一)按故事的一般结构给出提示,要求学生在确定各部分段落的基础上,分别用四个字(或两个字)对每部分内容进行归纳。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合作学习。

  1、请四个学生分部分复述故事情节,交流自己对各部分情节的归纳。

  开端:雾海夜航(夜航)发展:海难骤至(被撞)

  高潮:指挥救助(救助)结局:以身殉职(殉职)

  2、小组组织阅读(略读)第一、二部分。

  内容要点:

  第一部份:⑴时间、航线⑵海上环境(作用是:为海难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海难发生的过程及责任(“玛丽”号不懂雾海夜航必须减速行驶的规定)

  3、分角色朗诵第三部分的对话,请学生就为什么要把对话写得“简短有力”(简短对话的作用)和哈尔威船长的特点及表现进行交流。

  内容要点:

  ⑴对话长短受情景的限制,简短的话语能更好体现故事情节的紧张急迫。

  ⑵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4、小组组织阅读(略读)第四部分。

  内容要点:

  用有感情的描写体现作者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行为的赞扬。

  5、从课文中抽出下列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自由表述自己的见解。

  ⑴实际上一共有60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示范分析:真的把自己忘了吗?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应救之他人,确是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白,并未忘掉自己。沉船时的表现,表明他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⑵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⑶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⑷他把每件事情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⑸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

  弥漫   小心翼翼 一刹那湍急   势不可当

  窟窿   不可开交 酣睡  呼号   失魂落魄

  猝然   你推我搡  肇祸须臾  相提并论

  井然有序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有如铁铸,纹丝不动。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

  (四)家庭合作练习:

  向家长讲述哈尔威船长的感人故事,以“假如我是哈尔威船长”为题写一段的文字。

2、《论语》六则教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

  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

  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顺承,转折,修饰)

  5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最好用实物投影仪;用普通投影仪,可在教师巡回时,将胶片发给准备展示的小组,让学生用钢笔正楷字将译文写在胶片上;也可让学生将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

  6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诵读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谈学习的。

  2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

  4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教导人的态度。)

  5《〈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就形式而言,你能否从《〈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有“子曰”二字,结合p153注释①)

  明确:“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追问: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明确:不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论而成的。

  8小结:《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勾画美化板书)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松树金龟子(法布尔)

  教学目的:1、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特征。

  2、继续学习采用比较方法、采用拟人、描写方式形

  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技巧。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研读、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被达尔文称为“不可效法的观察家”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他的观察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一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知《松树金龟子》能否告诉我们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提示: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以下知识:

  1、松树金龟子的外形。

  2、松树金龟子的求偶。

  3、松树金龟子的叫声。

  4、松树金龟子的产卵。

  (二)先浏览课文,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自由阅读,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小组讨论时教师作以下引导:

  1、松树金龟子的外形——

  “长得仪表堂堂”,身披“闪着金属光泽”的、“点缀着白色斑点”的“黑色或棕色外套”。(形象描绘)

  2、流苏的作用——

  “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比较说明)

  3、折扇的作用——

  显示“发育成熟可以求偶”。(比较说明)

  4、动作习性——

  “满怀激情地展开”“悄悄飞去”“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余辉”“飞飞停停”“左右盘旋”“大献殷勤”“成双成对”“一动不动”“视而不见”“啃着松针”“钩着树枝”“重新在空中飞舞”。(形象描绘)

  5、音乐天赋——

  “连雌虫也一样能歌唱”“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发出了声音”“歌声用来表达痛苦”。(比较说明)

  6、产卵过程——

  “用腹部末端的产卵期挖土”“爬进挖好的坑里”“有时土齐肩,有时土齐头”“开始产卵”。(比较说明)

  (三)分类举例整理有关知识

  1、将(二)中的有关材料连缀成一段“松树金龟子”的文字,口头向同学介绍。

  2、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

  金龟子折扇作用(求偶)——(相似)

  ⑴天牛长长的须角

  ⑵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

  金龟子的发音原理(摩擦发声)——(相似)

  ⑶湿手指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

  ⑷橡皮在玻璃上摩擦

  ⑸屎克螂腹部伸缩摩擦鞘翅后翼

  金龟子叫声的含义(叫声表达痛苦沉默表示欢乐)——(相似)(相异)

  ⑹躲在洞里产卵的蟋蟀妈妈受到惊吓发出悲鸣

  ⑺被抓获的天牛竭力鸣叫,危险过去不在大叫

  ⑻纺织娘稍有异常不再发声

  ⑼知了被捉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

  ⑽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

  金龟子的产卵(产在土中,利用泥土的湿度繁殖后代)——(相似)

  ⑾落花生开花后,花钻入土中,在土中结出果实,果实再生根发芽

  ⑿一种在土里的野豌豆……。

  3、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

  ⑴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六苏会向扇面般展开活合拢。

  ⑵担当起慈母责任的雌虫……

  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

  ⑷连雌虫也一样能歌唱……

  ⑸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

  ⑹分开埋在碗豆般大小的坑里。

  ⑺像植物播种一样。

  4、描写方法的运用(拟人):(学生举例)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练习(积累词语):

  仪表堂堂左右盘旋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炫耀魅力献媚天赋冒犯

  它们的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

  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三)课外作业:

  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题为“金龟子”的短文,并读给家长听。

4、《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教学目的:1、培养、建立孩子独立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

  识。

  2、学习以恰当的线索组织材料叙述事情的写法,理

  解富有的哲理性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复述、研读讨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在词典里,“男子汉”是一个带有褒义色彩的响当当的称呼,指的是体格健壮、性格刚强的成年男人。当男人拍着胸脯说“我是男子汉!”时,就常常给人以放心踏实的感觉。男子汉的承诺如山,男子汉的宣言如铁。可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王安忆的作品里,“男子汉”竟然是一个几岁大的小孩,而且是一个不加引号的“男子汉”!

  二、阅读主场

  (一)研究题目

  学生比较:我们家的男子汉——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什么作者选择的题目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而不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加引号表明他已有男子汉的某些特征,但还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不加引号这表示他已经是真正男子汉了。后者更能显示出发自作者内心的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文章写作时的巧妙构思。(“我们家的男子汉”让我们想到的可以是父亲、哥哥,不会想到是姐姐家的只有几岁大的小孩。)

  (二)研究课文基本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整理各部分所记述的主要故事的内容,再自荐复述故事。

  ⑴他对食物感兴趣,什么都吃。(兴趣)

  ⑵他十分崇拜父亲,认为爸爸是无所不能的。(崇拜)

  ⑶他能独立地去买东西。(独立)

  ⑷他不轻易流泪。(流泪)

  ⑸他勇敢的爬进窗口,踏上去合肥的火车。(爬窗)

  2、讨论:串连几个故事的线索是什么?

  小男孩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

  (三)重点文段阅读

  1、“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两部分(体会人物性格寄给我们的启迪。)

  ⑴文章是如何刻画“男子汉”的形象的?(用什么方法?)(找出相应句子,小组交流后发言。)

  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⑵小男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性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何重要意义?(小组交流后发言。)

  独立。

  2、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文章语言的哲理性。)

  ⑴“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文学和艺术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是最真实的。

  ⑵“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让孩子们独立成长,给他们空间,别太束缚他们。

  三、阅读尾声

  1、课堂练习:“探究·练习三”

  2、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课外作业:

  ⑴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爸爸妈妈回忆你小的时候与众不同的事,挑选其中一两件有意义的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⑵查阅资料:

  ①王安忆与小说《长恨歌》

  ②茅盾文学奖

5、《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一面(阿累)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2、学习按时间顺须记叙见面经过,表现人物特点的

  写法。

  3、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积累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知道鲁迅是位大文豪,写过许多文章,又很高的成就,可不一定知道鲁迅的为人。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位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按记叙要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作口头叙述:

  时间——

  “1932年秋天”~“一天下午~还要等半个小时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

  地点——

  “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起因——

  “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卖书缺

  结果——“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文章回忆的四十年前的往事:作者去内山书店避雨,和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鲁迅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这是一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人物回忆录”)

  (二)阅读讨论

  描写方法 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中景 (1)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裳,咬着烟嘴 坚强不屈

  尽心尽力

  忘我工作

  近景 (2)面孔黄白,瘦,长发直竖,胡须浓黑

  (4)黄白的脸,瘦,直竖长发,牙黄羽纱长裳,“一”字似的胡须,捏着黄色烟嘴

  特写 (3)竹枝手指(5)脸——瘦(6)手多瘦

  画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语句,分析其特点,先在小组讨论,再推举一个同学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完成下表:

  (三)文中的外貌描写,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鲁迅先生“瘦但又精神”的深刻印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刻画,还大量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选读文中的语言描写,看看我们还能获得关于鲁迅先生怎样的印象。(学生选读,在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发言)

  (热情温暖、诚恳慈爱)

  (四)研究题目《一面》设置的好处

  “一面”时间虽然短暂,但鲁迅先生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让学生找出显示给“我”巨大鼓舞和力量的段落,并抽取关键的词语加以体会。)

  (五)学生举例,交流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作者在用遣词造句方面所显示的的感情色彩。

  (提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缅怀鲁迅先生的,因而,遣词造句感情极其浓烈,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或含义

  ⑴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分析作用)

  ⑵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分析含义)

  2、背诵“这是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二)课外合作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述你对鲁迅先生的新的印象,并以《梦中与鲁迅先生交谈》为题写一读篇短文。(要求短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特点与课文中的相吻合)

  教学资料——

  *鲁迅与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又日本社会活动家内山完造开设。内山完造1913年来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数次访问中国。1959年访华时,病逝北京,遗体葬于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中。

6、《录音新闻》(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7、《松鼠》(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松鼠(布丰)

  教学目标:1、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感受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

  地对事物进行说明。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解、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松鼠是我们人类特别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可以说是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小宠物。但我们一般人对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是不多的。著名的法国作家布丰用他形象生动的笔墨满足了我们了解松鼠的愿望。

  二、阅读主场

  (一)在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小组内交流对本文说明顺序的看法,然后在班上发言。

  (二)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特点 从几方面说明

  漂亮 1、面容美丽,眼睛闪闪有光2、美丽的尾巴一直翘到头上3、常常直竖身子坐着,最不像四足兽

  驯良 1、经常在高处活动,从不接近人的住宅2、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3、常吃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乖巧 1、用尾巴当帆和舵2、十分警觉,跑跳轻快,爪子锐利,叫声响亮

  1、窝干净暖和、宽广坚实2、窝口朝上,端端正正,有一个圆形的盖

  全文的说明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分说部分的顺序:

  (三)引导学生理解生动形象的说明。

  (教师举例并作示范分析)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形象。比如说: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加点的形容词写形貌漂亮,形象生动。)

  再比如说:

  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加点的动词写生活习性——驯良,写得生动活泼。)

  你还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略作分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如有价值,再由小组推荐在班上交流。

  (四)播放一组有关小松鼠生活、活动的幻灯,使学生加深对松鼠特点的了解。

  (五)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交流关于松鼠的其他知识(课前准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驯良乖巧玲珑矫健蛰伏苔藓褐色

  (四)布置作业:

  利用课文知识,向家长介绍小松鼠的特点。联系所学课文,以“写在学习《松鼠》之后”为题,谈谈你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感受。

8、《“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作者:“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教学目标:1、学习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机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

  2、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复述、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在生死关头,我们该怎样抉择?这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读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惊险,而是一个精神的榜样;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佩服,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二、阅读主场

  (一)按故事的一般结构给出提示,要求学生在确定各部分段落的基础上,分别用四个字(或两个字)对每部分内容进行归纳。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合作学习。

  1、请四个学生分部分复述故事情节,交流自己对各部分情节的归纳。

  开端:雾海夜航(夜航)发展:海难骤至(被撞)

  高潮:指挥救助(救助)结局:以身殉职(殉职)

  2、小组组织阅读(略读)第一、二部分。

  内容要点:

  第一部份:⑴时间、航线⑵海上环境(作用是:为海难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海难发生的过程及责任(“玛丽”号不懂雾海夜航必须减速行驶的规定)

  3、分角色朗诵第三部分的对话,请学生就为什么要把对话写得“简短有力”(简短对话的作用)和哈尔威船长的特点及表现进行交流。

  内容要点:

  ⑴对话长短受情景的限制,简短的话语能更好体现故事情节的紧张急迫。

  ⑵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4、小组组织阅读(略读)第四部分。

  内容要点:

  用有感情的描写体现作者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行为的赞扬。

  5、从课文中抽出下列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自由表述自己的见解。

  ⑴实际上一共有60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示范分析:真的把自己忘了吗?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应救之他人,确是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白,并未忘掉自己。沉船时的表现,表明他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⑵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⑶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⑷他把每件事情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⑸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

  弥漫   小心翼翼 一刹那湍急   势不可当

  窟窿   不可开交 酣睡  呼号   失魂落魄

  猝然   你推我搡  肇祸须臾  相提并论

  井然有序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有如铁铸,纹丝不动。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

  (四)家庭合作练习:

  向家长讲述哈尔威船长的感人故事,以“假如我是哈尔威船长”为题写一段的文字。

9、《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点缀牙龈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道树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点缀苦熬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10、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石缝中绽放的花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11、《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品味人物描写的语句,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格。

  难点:感悟船长在危难时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泰坦尼克号将沉时小提琴曲),营造悲壮气氛。

  导入语:无论是已经过去的汶川地震,还是刚刚发生的日本海啸,灾难的恐惧让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但灾难无情人有情,有许多的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让我们也记忆犹新。伴着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电影配乐,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个船长的感人故事。

  新课学习

  (一)检查预习,概述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通过检查学生对以下内容的填写情况,让学生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并达到训练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1870年3月17日_____________,哈尔威船长____________________驾驶着________________的“诺曼底”号,__________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突然,“玛丽”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哈尔威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问:从以上概述内容中,你能否看出这场灾难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灾难的发生原因是玛丽号的超速前进与大雾,与船长无关。

  (二)品读课文:圈划大家在灾难面前的表现的语句,谈谈你对他们的评价。

  1、乘客

  ①、灾难是一块试金石,它能检测一个人的意志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在灾难面前,人们的普遍反应是什么?请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惊恐万状、失魂落魄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11节。(师可示范朗读)

  2、哈尔威船长

  过渡语:灾难检验出了人在灾难面前有着逃生的本能,那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呢?

  (——不是,哈尔威船长就不是。)

  ①在众人的一片混乱和嘈杂当中,我们却能清晰地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第16—35节,看看这段对话在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表述?

  明确:分行独句成段;语言简短有力。突出形势的紧急,大家要以最简短的语言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②这样简短有力的对话以后,第35节中说:“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请问:这个伟大的灵魂是指谁?(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灵魂?

  明确:哈尔威船长在面对灾难,面对众人的慌乱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勇于决断,高度的责任感,让大家都被震慑了。

  追问: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这些品格的?

  明确:从船长问机械师和大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船长在混乱时的冷静、镇定;从他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的决定可以看出他的救人决心;从他对纪律严明上可以看出他在危急时的威严与果敢。

  ③再次分角色朗读,读出哈尔威的镇定、威严。

  ④最后,哈尔威船长以他的牺牲换来了所有人的安全,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时刻的船长留给我们怎样的印象?

  朗读第47节。

  题记中说道:“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哈尔威船长就是以他高度的自制力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一个伟大的强者。

  有感情地朗读47—50节。

  (三)探究质疑(机动环节)

  学生提出疑问,可以是预习中提出的还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堂中新生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

  例: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四)小结课文

  哈尔威船长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次巨大的悲剧,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了永恒。他伟大的灵魂不会被浪打风吹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作业布置

  1、在“照例、小心翼翼、猝然而至、失魂落魄、镇定自若、屹立、相提并论、忠于职守”中选用5个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抄写本上)

  2、朗读让你心动的语句,并说说你心动的原因。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背影》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旅鼠之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书愤》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冰心诗四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繁星》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伟人细胞》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垓下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山市》(鲁人版必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七年级感恩父母的详细描写作文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