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颗钻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课题: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1、了解童话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通过课文学习丰富的想象。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静夜里我们仰望星空,在正北方向,有排列成斗(或勺)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我们又叫它北斗星。在我们已有的知识里,北斗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这星座是怎么来的?这星座有什么神奇故事?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我们便知道了这一些问题的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交流关于作者和童话的知识(课前准备)
1、关于作者(略)
2、关于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安排两个学生(略作准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其他学生合书静听,看看所说的内容是否完整,如有遗漏作出补充。
(三)问题讨论(先学习小组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1、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表现?她的水罐神奇在哪里?
小姑娘的爱心行动表现有三次:
⑴“夜里”,“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⑵自己也非常渴,“真想喝个够”,但想到妈妈就不喝了,赶紧跑回家。
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喝水的时候,却又把这生命之水让给了一个不相识的过路人。
水罐的神奇之处在于自己会变:(变了五次)
⑴变出了水。
⑵掉下来时变得端端正正。
⑶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⑷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⑸变出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那七颗钻石又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
2、为什么要安排生病的母亲和口渴的过路人这两个人物?
安排两个人物都是为了更好体现小姑娘的爱心;安排母亲这个人物,还为了显示小姑娘爱心的来源(没有有爱心的母亲,就难有有爱心的小姑娘)。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我们从中能受到什么教育?
希望人们多一些爱心,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四)联系课文,自由发言:
如果没有想象……
(五)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向家长讲述这篇童话的内容和你对童话要反映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水流后来怎样?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2、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短文两篇(阎伯理《黄鹤楼》、张岱《于园》)
教学目的:1、体会古代建筑艺术。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还记得崔灏那首诗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讲述的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自古有“天下绝境”之誉的黄鹤楼(另两楼为“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我们再来读读作为文的《黄鹤楼》。
二、阅读主场
(一)学生朗读《黄鹤楼》,要求读准读顺,纠正错读音和错误停顿。
(二)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班上交流。
1、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州城西南隅(角落)尝驾黄鹤返憩(休息)于此
遂以(用)名(命名)楼观其(它)耸构(楼宇)巍峨
重(两层)檐翼馆亦荆吴形胜(美丽)之最也
会(遇到)集灵仙者哉
2、问题讨论: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鹤楼?
位置、命名原因、建筑特点。
3、研读第4句,用现代汉语流畅翻译,在班上交流。
(三)学生朗读《于园》,要求读准读顺,纠正错读音和错误停顿。
(四)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班上交流。
1、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
于园在瓜州步(水边停船之处)
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修建园子)也
主人处处款(殷勤招待)之
奇在磊(堆砌)石
缘(沿着、顺着)坡植牡丹、芍药
池中奇峰绝(陡峭)壑
俱以(凭借)假山显(闻名)
至于(到了)园无可憾矣
以(因)空奇
坐其(那)中
2、问题讨论: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于园?主要介绍的内容是采用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
位置、主人、地位、特点。
空间顺序图式为:
前堂石坡高二丈后厅临大池卧房槛外再后一水阁
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以)颓然碧窈(奇)
3、研读第2段“四奇”的语句,用现代汉语流畅翻译,在班上交流。
(五)再次朗读两篇短文。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
1、“探究.练习二、三”。
2、背诵课文。
(二)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外作业:
向家长讲述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并以“神游于园”为题,写一段文字。
4、《柳叶儿》(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柳叶儿(宋学孟)
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童年谈谈苦涩中蕴含乐趣的特点。
2、学习课文富有音乐感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自读、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有的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的人的童年是苦难的。作者的童年是苦难的,他们得用柳叶儿来充饥,而且这又苦又涩的柳叶儿还不易得到,得去“抢”。就让我们来感悟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人生的淡淡的苦涩。
二、阅读主场
(一)学生自读课文,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努力能够把握的角度作较深入研读。
阅读思考参考角度:
⑴课文分几层?
⑵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⑶课文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⑷“柳叶儿”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⑸课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⑹课文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二)小组讨论交流后,在班上作发言。
教师点拨⑷⑸:
⑷①柳叶儿是作者童年情感的寄托。
②柳叶儿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
③柳叶儿是全文的线索(抒发对柳叶儿的眷恋之情——回忆童年时代饥荒岁月里吃柳叶儿的往事——表达对柳叶儿的深情)
⑸语言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叠音词的大量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音乐感和意境,化艰难为有趣):
例:一片片打着细卷儿/慢慢舒展/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哗哗的摇/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天蒙蒙亮/湿润润的清凉/淡淡晨雾/缓缓地流淌/牙齿咯嘣嘣响/凉飕飕的/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上/肚子圆鼓鼓的
3、分小组、分部分诵读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
1、课堂练习(积累词语):抄写课文中的叠音词。
2、课外练习:将课文朗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讲述童年苦涩岁月的快乐故事,再以“我对柳叶儿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四)课后收集资料(早读时在班上交流):
昭通人现在还喜欢吃的野菜
5、《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三颗枸杞豆(程海)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认识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的意义。
2、学习文章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把握含蓄语言的含义。
学习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的是奋勇向前,还是打退堂鼓呢?你接触过不少的人,是否遇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的“三叔”呢?
二、阅读“主场”
(一)学生浏览课文,填充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弄清文章的大致轮廓。
1、“我”留恋小树林,经常逃学。
2、“我”第一次与三叔在小树林中玩耍。
3、“我”第二次与三叔在小树林中玩耍。
4、三叔送“我”三颗枸杞豆,激发“我”勤奋读书。
(二)阅读第一部分。
让两个学生诵读相关文字。
深入研究在浏览时获得初步认识——⑴“我”为什么“留恋小树林”?(对小树林的描写有何作用?)
那是一个使孩子得到无限乐趣的丰富的世界。(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符合孩子的心理,生动形象衬托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愉快生活。)
⑵“我”为什么“经常逃学”?(小组交流后发言)
太爱大自然,树林中有一片自由的空间,空气好;“我”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校读书太苦、太累,教师管得太严。
(二)阅读课文第二、三部分。
让三个学生分别诵读(“三叔”的话、“我”的话、其他叙述描写文),体会对“三叔”的描写及特点。
重点研究对“三叔”的描写及所表现的特点——
⑴文中对“三叔”的描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描写表现了“三叔”的什么特点?)
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之物;懂得珍惜生命,用实际行动去实践生命的意义。
⑵“三叔”为什么在小树林中观察花草?
对生物学的喜爱,想在生命的最后一些时间中多学一些,少些遗憾。
⑶从两个部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对“三叔”认识有怎样的变化?
认识逐渐加深。
⑷怎样理解“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这句话?
前用问号,是怀疑,因为“我”是小孩不是太阳;后用叹号,是鼓励,是希望,“我”就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有力量。
(三)阅读第四部分。
教师范读。
深入研究在浏览时获得的初步认识——
⑴“三叔”为什么送“我”“三颗枸杞豆”?(“三颗枸杞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什么含义?“三叔”的遗憾是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为什么文章以“三颗枸杞豆”为题?)
在文章结尾处提出来的“三颗枸杞豆”是“三叔”去世后留下的三个遗憾,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告诫“我”不要像他那样虚度光阴,遗憾终身。
⑵“我”长大后成了一个植物学家,是什么“征服”了“我”?
“我”在“三叔”的身上得到了启示,三颗红色枸杞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
1、讨论“探索·练习二、三”。
2、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其他问题。
(二)课外作业
1、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讲述给爸爸妈妈听,并结合课文内容,以《解读人生之“O”》为题,在提示文字的基础上续写成写一篇短文。
(提示文字:“O”是追求的起点;人生有多少个追求,就有多少个奋进的“O”,就像《三颗枸杞豆》中的“我”……。/“O"是成功的句号;人生有多少个成功,就有多少个完满的“O”,就像《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
2、查阅学习资料——“夸父逐日”,与同学交流。
6、《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巍巍中山陵(刘叙杰)
教学目的:1、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的精神
2、学习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
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研读、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孙中山,一个世纪的伟人。伟人,自有伟人的思想,自有伟人的追求,自有伟人的归宿!那巍巍的中山陵,就是伟人孙中山的归属。中山陵,有怎样的特征?中山陵,有怎样的气魄?巍巍乎,中山陵!中山陵,巍巍乎!
二、阅读主场
(一)学生快速自读课文1-5段,获取介绍的主要信息,画出气泡图,小组交流,班上发言。
1段:交代中山陵的方位:“位于南京东郊中山南麓”
2、3段:交代中山陵建造于中山南麓的原因:
⑴地理环境有巍巍气势
⑵人文环境丰富
⑶中山先生生前愿望
4段:交代中山陵的设计方案、特点及修建经过:
⑴钟形图案
⑵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大面积绿化
⑶1926年1月—1931年10月
5段:交代中山陵的具体位置。
(二)按“研究.练习二”的要求,研究6-11段。先找出标号①-⑩所代指的建筑物名称,在班上试作游览解说交流。
(三)由(二)的交流引出对说明顺序的归结。
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
(四)重点阅读2、5、9、10段,划出段中描写的句子,体会并交流描写在说明中作用。
2段:描写山形——
“山顶坡陡崖峭”,“山腰以下渐趋平缓”,紧接着又以“大自然图画”作比喻,展现了林海与山的幽美景色。这些从上到下的描写,气象宏阔,生动的衬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5段:采用描写手法,从道上写到外丘岗坡坨。
道上是“浓翠蔽日”,丘岗坡坨上是“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极力渲染了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
9段:展现中山陵的建筑特征。
“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变幻无穷的四时景色,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山河辽阔壮丽,钟山巍巍气势,陵园庄严肃穆,这正是中山陵建筑的特征。
10段:对孙中山的描绘——
“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再现孙中山的神韵风采,使瞻仰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五)由(四)的交流引出对说明方法的归结。
1、作描写(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打比方
3、列数据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积累词句,抄在课堂练习本中)
1、词语:
叱咤风云松柏阴森,草莽绵连深刻精妙,令人叹服
中西合璧林丛复叠,莽苍深邃浓荫蔽日刻嵌
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穹窿
2、句子:
①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的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②留下了无数可歌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
③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
④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⑤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⑥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二)课外作业
1、向家长朗诵自己积累的本课中的优美句子,并以“中山陵解说词”为题,写一段文字。
2、查找资料:找一篇描写或记叙或说明中山陵的文章,与课文对比后,在班上交流。
7、《录音新闻》(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8、《七颗钻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
课题: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1、了解童话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通过课文学习丰富的想象。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静夜里我们仰望星空,在正北方向,有排列成斗(或勺)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我们又叫它北斗星。在我们已有的知识里,北斗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这星座是怎么来的?这星座有什么神奇故事?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我们便知道了这一些问题的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交流关于作者和童话的知识(课前准备)
1、关于作者(略)
2、关于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安排两个学生(略作准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其他学生合书静听,看看所说的内容是否完整,如有遗漏作出补充。
(三)问题讨论(先学习小组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1、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表现?她的水罐神奇在哪里?
小姑娘的爱心行动表现有三次:
⑴“夜里”,“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⑵自己也非常渴,“真想喝个够”,但想到妈妈就不喝了,赶紧跑回家。
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喝水的时候,却又把这生命之水让给了一个不相识的过路人。
水罐的神奇之处在于自己会变:(变了五次)
⑴变出了水。
⑵掉下来时变得端端正正。
⑶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⑷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⑸变出了七颗大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那七颗钻石又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
2、为什么要安排生病的母亲和口渴的过路人这两个人物?
安排两个人物都是为了更好体现小姑娘的爱心;安排母亲这个人物,还为了显示小姑娘爱心的来源(没有有爱心的母亲,就难有有爱心的小姑娘)。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我们从中能受到什么教育?
希望人们多一些爱心,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四)联系课文,自由发言:
如果没有想象……
(五)学生集体诵读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向家长讲述这篇童话的内容和你对童话要反映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水流后来怎样?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9、《三个太阳》(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三个太阳(黄传会)
教学目标:1、体会蕴含于课文中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学习崇高
的南极精神。
2、体味准确、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讨论交流
课时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南极”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名词,而南极又是我们陌生的一个地方。正因为陌生,才吸引了那么多的向往;正因为陌生,才凝聚了那么多的坚强。读完《三个太阳》,你便会知道——什么是南极?什么是南极人?什么是南极生活?什么是南极精神?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带着我们今天的感悟走向南极,走向那茫茫雪原、万年冰山……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为研究题目提供条件。浏览结束后,学习小组就为什么拟这样的标题,进行交流。
题目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意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二)教师提出课文每部分阅读要注意解决的问题,由学习小组自行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集中进行研读,确认问题的答案,在班上作专题发言。
1、第一部分在内容叙述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补叙。显示了画家遇到的重重困难。
2、画家为什么在临近南极前要投放一个漂流瓶?
瓶内的字条是画家的内心独白,表明她要把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万个人的喜悦,反映了她的精神高尚。
3、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为什么写这几件事?
与南极人一起修码头——共同战斗,接近大家,了解了每个南极人,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共同战斗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找到了融进这个集体之中的兴奋感。这为她的画打下了腹稿,为她此后的画达到神韵非凡打下了基础。
画下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直接展示他们热爱南极、献身南极的精神世界。
与南极队员一起跟风雪作战——具体反映南极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从另一方面写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4、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几个南极人都着墨不多,这是为什么?
着墨不多的原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南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写他们,不是这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
5、写队长和考察队员为女画家举行生日宴会的用意是什么?
一方面,为了安排她饭后前往后山去平静翻腾的心潮,以引出在后山顶上观察所见和下山发现地球物理所的小观测所时的感受;另一方面,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南极人的精神品格。
6、插入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
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是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情合理。
7、怎么看待女画家给长城站所作画的内容?
这幅画中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8、考察队员站在壁画前对女画家所作画的议论表明了什么?
南极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议论表明了画中“三个太阳”有丰富的内涵。
(三)学习小组从文中抽去描写南极风光的词句,组合成一段流畅的话语,在班上交流。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亘古步履蹒跚呕心沥血凌厉吞噬
铠甲伫立翩跹蹙眉审视粗犷
舷窗俯瞰
她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
蓝莹莹的星在望着她。
久久地凝望着这万古不变的永恒。
淡淡余辉缓缓的落在千年冰川、茫茫古海上。
(四)布置作业:
来到南极后,女画家曾将一个漂流瓶投进大海。请以这一情节为线索,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题目自拟。
10、《松鼠》(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松鼠(布丰)
教学目标:1、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感受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
地对事物进行说明。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解、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松鼠是我们人类特别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可以说是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小宠物。但我们一般人对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是不多的。著名的法国作家布丰用他形象生动的笔墨满足了我们了解松鼠的愿望。
二、阅读主场
(一)在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小组内交流对本文说明顺序的看法,然后在班上发言。
(二)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特点 从几方面说明
漂亮 1、面容美丽,眼睛闪闪有光2、美丽的尾巴一直翘到头上3、常常直竖身子坐着,最不像四足兽
驯良 1、经常在高处活动,从不接近人的住宅2、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3、常吃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乖巧 1、用尾巴当帆和舵2、十分警觉,跑跳轻快,爪子锐利,叫声响亮
1、窝干净暖和、宽广坚实2、窝口朝上,端端正正,有一个圆形的盖
全文的说明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分说部分的顺序:
(三)引导学生理解生动形象的说明。
(教师举例并作示范分析)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形象。比如说: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加点的形容词写形貌漂亮,形象生动。)
再比如说:
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加点的动词写生活习性——驯良,写得生动活泼。)
你还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略作分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如有价值,再由小组推荐在班上交流。
(四)播放一组有关小松鼠生活、活动的幻灯,使学生加深对松鼠特点的了解。
(五)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交流关于松鼠的其他知识(课前准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驯良乖巧玲珑矫健蛰伏苔藓褐色
(四)布置作业:
利用课文知识,向家长介绍小松鼠的特点。联系所学课文,以“写在学习《松鼠》之后”为题,谈谈你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