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探究孟子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学习选文第三则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五、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六、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七、练习《名师一号》
2、《菩萨蛮》(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菩萨蛮》(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体会这首词抒发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烟雨稠稠。“人人尽说江南好”,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根据教师示范及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设想情境画面。
4、鉴赏
(1)、构设MTV画面(包括背景画面及人物活动)
[设计说明]:学生在感知诗歌内容后,描绘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将其整合成一组MTV场景。
制作MTV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结合想象,重建诗歌意境;MTV中人物活动的制作,可以反映出学生所体会的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如何理解。
(3)、比较阅读并思考: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与本词都言江南好,他们各自认为,江南好在哪里?白词与韦庄此词二者同写江南好,各有何用意?
5、背诵诗歌
3、《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探究孟子义利观。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学习选文第二则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学习选文第三则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五、深度探究
1、儒家义利观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先义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2、诸子义利观
A、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4、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六、课文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七、练习《名师一号》
4、《人和》教案(《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境引入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由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入,引用佛家禅语进行印证,点出主题,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出主题。
学生听完故事后,回答提问。
明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分钟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考虑段落的分层。)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2分钟
分析:
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问,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5分钟
情境教学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走下课堂,指导学生选择相关出发点,启发学生。
4人一组,确定主题后,运用多媒体网络,运用便捷的平台,搜寻相关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8分钟
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讲材料提交。
通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多维性,辅助学生理解。
8分钟
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课件中的小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理解。
4人一组,讨论后,总结,进行陈述,由学生互评。
通过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
8分钟
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次上课的效果。
将本次学习后的心得,感言,放在论坛上,与全班同学分享,集思广益。
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5分钟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团结和洽(企业)
5、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三、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四、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七、教学后记:
6、韦庄《菩萨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点得1分】(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7、《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执教老师:高二级冼明开
一、教学内容:高中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孟子)。
二、授课班级:高二(五)班。
三、教学时间:第十四周星期一第三节。
四、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五、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六、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七、教学过程:第二教时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2、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1、朗读课文,并思考: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板书:A、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B、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C、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板书:)对比论证:A、“利”(谋求利益)(前面讨论“存在危害”)(正反对比)未遗其亲(君)者也。B、“仁”(勤勉行善)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
五、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六、巩固课文内容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七、布置作业:1、领悟书本P52(相关链接的意义)。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3、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8、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______________
2、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3、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
5、愿闻其指______________
6、然而不亡者______________
7、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8、舜之徒也______________
9、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__________
(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
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翻译: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翻译: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翻译: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翻译: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六、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间孟子分析了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又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主旨更加鲜明。在结尾处,又提?quot;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七、拓展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万乘之国______________
(2)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
(3)则苗渤然兴之矣______________
(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
(6)而良人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
(7)之祭者,乞其余______________
(8)此其为餍足之道也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兵"的用法。
(1)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___
(2)兵连祸结______________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_____________
(4)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胜"的用法。
(1)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__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文,做后面的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2)选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选择一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3)选文中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在说理的方式上,与课文有什么样的区别?
参考答案
1、(1)助词,相当于"的"。(2)动词,往,到……去。(3)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4)代词(5)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6)代词(7)动词,往,到……去。(8)助词,相当于"的"。
2、(1)兵器(2)战争(3)军队(4)士兵
3、(1)能承受(2)尽(3)胜利(4)超过(5)优美的
4、(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提示: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3)机智、勇敢、有正义感(4)略。
9、《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法设想】
1、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2、在自读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练读,在练读的基础上讲读,在讲读的基础上探讨。
3、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结合课文前的“引入话题”)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背景介绍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三、检查预习(个别回答后齐读)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宋牼将之楚kēng然而不王者wàng孳孳为善者zī
蹠之徒也zhí利与善之间也jià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上下交征利相互 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
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停止
愿闻其指 意向然而不亡者 这样而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类
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意动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先生将何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四、阅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五、结合注释,分章节串译(订正、补充、明确)
六、作业:
把握课文中下列语句的含义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4、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附:参考译文
1、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使他停止交战。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交战。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停止交战。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停止交战。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
3、盂子说:“鸡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类;鸡叫起身,孜孜营利的人是跖的同类。要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与善的不同。”
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朗读全文
二、简析第一则
(一、)分析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明确】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二)、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三)、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四)、总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简析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2、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的含义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
【提示】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B、行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6、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所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四、简析第三则
1、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2、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逐利——杀人魔王
五、巩固课文内容
1、小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3、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附:有关资料补充
1、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3、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4、诸子义利观
(1)、道家倡“无为”、“寡欲”,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2)、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
(3)、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5、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10、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11、王何必曰利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江泽涛
一、教学内容:高中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孟子)。
二、授课班级:高二(五)班。
三、教学时间:第十四周星期一第三节。
四、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五、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六、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七、教学过程:第二教时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2、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1、朗读课文,并思考: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板书:A、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B、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C、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板书:)对比论证:A、“利”(谋求利益)(前面讨论“存在危害”)(正反对比)未遗其亲(君)者也。B、“仁”(勤勉行善)不王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
五、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六、巩固课文内容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七、布置作业:1、领悟书本P52(相关链接的意义)。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3、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