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02 17:33:1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出自《孟子》为对话体论辩文,文章通俗易懂,文言知识点规范,且说理形象,论辩有力。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联系现实的能力。文章虽短小但思想文化意蕴丰厚。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授课班级是高一两个普通班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化思想的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思维训练中引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更关注中等生群体,让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从内容安排来看,教学有衔接,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初中学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孟子》中的文章。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完成本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鉴赏文本,掌握文言字词,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体会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性,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讨论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1.教材教辅: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与教材配套练习《阳光课堂》

  2.补充资料:《寡人之于国也》自主编制导学案

  3.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

  2.你想知道孟子为梁惠王描绘理想王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激趣导读跨越时空走近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具体要求:

  1.读准字音。

  2.知晓文章对话主体,找到论辩的话题。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课文

  2.回答论辩的话题是围绕“民不加多”展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埋下伏笔)

  (三)疏通文意:

  (文言层面)

  【教师活动】

  提问设疑:你在自主课完成导学案文言知识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2.学生合作交流,投影展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小结:

  1.一个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2.两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3.三个固定句式:

  或……或……

  直……耳……

  是何以于……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互助提升)

  (四)精读鉴赏:

  (文学层面)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整理自主课答案: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你怎样看孟子论辩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师板书。

  (1)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巧妙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释主张,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

  2.小组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投影仪展示: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学生口头展示,教师课件小结:

  投其所好,引君入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设计意图:理清文脉重点研读概括提升)

  (五)探究提升:

  (文化层面)

  【教师活动】合作讨论孟子列出的治国措施,试着概括出孟子理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小结:

  行王道,施仁政: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和谐、富强)

  (2)和谐仁爱,文明有序。完成合理精神追求。

  (和谐、文明)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实现天下顺之治国理想。

  (富强、民主)

  (设计意图:学贯古今古为今用文化传承)

  (六)梳理小结:

  1.文章中孟子思想的核心:行王道,施仁政,使民加多,使国强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治国安邦的价值目标。

  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有序。

  (2)善用比喻,从容不迫。

  (3)运用排偶,气势充沛。

  (设计意图:条分缕析亦张亦弛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业:

  1.中规中矩:

  (1)完成练习册《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2)阅读《阳光课堂》39页鹿义霞的《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2.更上层楼:

  (1)推荐观看《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孟子的智慧》

  (2)建议阅读2-3篇《孟子》选章

  (3)在日后的学习中通过积累尝试思考孟子与先秦诸子的异同。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是什么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什么

  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怎么办

  (九)课后反思:

  得意之处:

  1.找到本文的教学突破口,关注了古今文章的文学文化传承。

  2.兼顾了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3.教学思路连贯完整,循循善诱,步步为营。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文言知识掌握能力预估偏高。宾语前置句需要再补充夯实。

  2.课堂教学中存在急躁情绪。

  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领悟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回放。(《阳光课堂》37页)

  2.相关知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3.素材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基础】

  (一)字音辨识

  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

  孝悌()庠()序可以衣()帛然而不王()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

  2.然而不王者()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王无罪岁()

  6.养生丧生无憾()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谨庠序之教()

  (四)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内容梳理】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思考体悟】

  思考本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2、《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睢宁县中学

  高一语文学科中心备课教案(二次)

  日期 2014年4月 主备人 陈松桂 审核人

  课题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梳理、点拨。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等)三次备课(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时间:10分钟)

  1、划分段落。

  2、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细读课文。

  课中合作探究:(时间:12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明确:1、对比“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

  2、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诵读)

  2.善用比喻(学生可诵读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诵读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下面练习,在横线处解释词语)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o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u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鲁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争胜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对话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目的)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教学反思:

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示范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4、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核心价值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及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人教版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出自《孟子》为对话体论辩文,文章通俗易懂,文言知识点规范,且说理形象,论辩有力。既有利于学生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联系现实的能力。文章虽短小但思想文化意蕴丰厚。

  【学情分析】

  从学生情况来看,授课班级是高一两个普通班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化思想的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思维训练中引导,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更关注中等生群体,让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更充分一些。

  从内容安排来看,教学有衔接,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初中学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篇《孟子》中的文章。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完成本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鉴赏文本,掌握文言字词,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体会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性,提高文学鉴赏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讨论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1.教材教辅: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与教材配套练习《阳光课堂》

  2.补充资料:《寡人之于国也》自主编制导学案

  3.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教学环节预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

  2.你想知道孟子为梁惠王描绘理想王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激趣导读跨越时空走近文本)

  (二)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具体要求:

  1.读准字音。

  2.知晓文章对话主体,找到论辩的话题。

  【学生活动】

  1.齐声朗读课文

  2.回答论辩的话题是围绕“民不加多”展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埋下伏笔)

  (三)疏通文意:

  (文言层面)

  【教师活动】

  提问设疑:你在自主课完成导学案文言知识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解决,归纳总结出关注度高的知识点。

  2.学生合作交流,投影展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件小结:

  1.一个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2.两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3.三个固定句式:

  或……或……

  直……耳……

  是何以于……

  (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互助提升)

  (四)精读鉴赏:

  (文学层面)

  【教师活动】布置小组合作整理自主课答案: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3.你怎样看孟子论辩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师板书。

  (1)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巧妙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孟子阐释主张,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

  2.小组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投影仪展示: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7)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学生口头展示,教师课件小结:

  投其所好,引君入瓮:

  (1)善比喻论证

  (2)善对比论证

  (3)善排比设问

  (设计意图:理清文脉重点研读概括提升)

  (五)探究提升:

  (文化层面)

  【教师活动】合作讨论孟子列出的治国措施,试着概括出孟子理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点。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小结:

  行王道,施仁政: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

  (和谐、富强)

  (2)和谐仁爱,文明有序。完成合理精神追求。

  (和谐、文明)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实现天下顺之治国理想。

  (富强、民主)

  (设计意图:学贯古今古为今用文化传承)

  (六)梳理小结:

  1.文章中孟子思想的核心:行王道,施仁政,使民加多,使国强大。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立身行事的道德标准,治国安邦的价值目标。

  2.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有序。

  (2)善用比喻,从容不迫。

  (3)运用排偶,气势充沛。

  (设计意图:条分缕析亦张亦弛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业:

  1.中规中矩:

  (1)完成练习册《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2)阅读《阳光课堂》39页鹿义霞的《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2.更上层楼:

  (1)推荐观看《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孟子的智慧》

  (2)建议阅读2-3篇《孟子》选章

  (3)在日后的学习中通过积累尝试思考孟子与先秦诸子的异同。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是什么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什么

  列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怎么办

  (九)课后反思:

  得意之处:

  1.找到本文的教学突破口,关注了古今文章的文学文化传承。

  2.兼顾了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3.教学思路连贯完整,循循善诱,步步为营。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文言知识掌握能力预估偏高。宾语前置句需要再补充夯实。

  2.课堂教学中存在急躁情绪。

  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文章内容及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特点,领悟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回放。(《阳光课堂》37页)

  2.相关知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

  3.素材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基础】

  (一)字音辨识

  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

  孝悌()庠()序可以衣()帛然而不王()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

  2.然而不王者()

  3.树之以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王无罪岁()

  6.养生丧生无憾()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谨庠序之教()

  (四)指出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内容梳理】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用原文的回答孟子提出“实现王道”包括哪些具体措施?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思考体悟】

  思考本文中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5、《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胡楚华 新疆省巴州和硕县高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方法和过程: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孟子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3班是高二理科班的尖子班,语文基础知识较好,学习的自觉性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课前的预习能力和课后的复习能力欠缺,对教材的探究能力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①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解读 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孟子的雄辩的艺术。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预习反馈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

  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数罟⑥数之以桑⑦衣帛⑧养生丧死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⑩王无罪岁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1.设置分角色朗读,读后学生点评,老师综合介绍背景资料、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抽问上节课内容,看学生掌握情况

  二、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也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谨庠序之教(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词,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梁惠王的疑惑是什么?孟子是怎样解其疑惑的?

  2、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3、孟子认为要想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是什么?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二、拓展提升

  1、孟子描绘的美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3.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4、在如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孔子、孟子的仁政、重民等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四、总结

  五、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例题讲解

  随堂练习与学生展示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饿莩(piǎo)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颁(bān)白

  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无(wú)失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路涂(tú)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

  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②直不百步耳直:只有,不过

  ③王无罪岁罪:罪过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出发 ⑥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A.③⑤B。②⑥C。③⑥D。①④

  5.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秦人不暇自哀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没有像

  B.请以战喻请:请您谷不可胜食也胜: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兄弟友爱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官仓救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8.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9.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10.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12.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3.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B.请以战喻

  译:请让我打一仗你就明白了。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6、《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冠县一中 殷桂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孟子的有关情况;归纳课内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诵读、理解。

  3、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课文。

  二、孟子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四、体会孟子的说理技巧。

  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看看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仁政思想的。

  1、梁惠王有怎样的疑问?明确:民不加多。

  2、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3、如何理解“五十步笑百步”喻义?

  五、课文研读:疏通字词,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让学生借助注释,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词、句式:违、时、丧、衣 、树、畜、夺、谨 、教、申 、孝、 悌 、 义、王、食、 检、发、 岁、罪 、未之有也、是何异于。

  2、教师指导,检查学习情况,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梳理内容,理清层次,明确要点。

  六、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

  1、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2、气势充沛,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 。

  七、总结全文,拓展探究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他的治国理想,今天他的哪些理想已经实现?哪些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已经实现的有:

  1、政府已经减免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2、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仍需努力的:

  1、我们的经济与以往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2、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涸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 书

  寡 梁惠王 民不加多?

  人 孟 子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之 王道之始 排比

  于 仁政

  国 王道之成 排比

  也 态度

  作者邮箱: 751665161@qq.com

7、《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各自朗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朗读

  5.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词句,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步骤: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二.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完成课本练习三

  2.固定句式

  完成练习四

  3.通假现象

  学生自行归纳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2.学生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语文大视野》同步阅读训练

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师生就课文词句要点进行具体分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曰:——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②《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②《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②《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学生试背课文第1.2节

  4.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4)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5)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6)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学信息反馈

9、《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4、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教学难点

  1、本文“之”的用法;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孟子和《孟子》;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至今沿用,有很强的生命力。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与《孟子》

  1、学生自读文注○1和课后所附的方框内容;

  2、详见幻灯片。

  三、初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文注外的补充如下)

  王好战。 hào 谷不可胜食也。 shēng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y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wàng

  3、自由练习朗读,初步回答课后“练习一”的问题。

  四、翻译全文

  学生自读,结合文中注释在下面口头试译,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点难点词句(详见幻灯片)。

  五、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课后“练习三”:“数”、“发”、“直”、“兵”、“胜”。

  (二)、古今异义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或百步而止。 有的人。

  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

  树之以桑。 种植。

  (三)、古字通假(文注中确认的有如下几个)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只不过。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能“毋”,不要。

  无失其时。 “无”能“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能“斑”,斑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能“途”,道路上。

  (四)、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活动,击鼓。

  树之以桑。 “树”,名活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活动,穿。

  然而不王者。 “王”,名活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罪”,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罪”,即归罪。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固定句式

  直百步耳。 直……耳:只是……罢了。

  是亦走也。 是……也:这也是……啊。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而后止。 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收获是积累了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下节课,我们要进行阅读赏析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程序

  一、结构严谨

  (一)问题探讨

  1、梁惠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是怎样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的?

  3、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始”的?

  4、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成”的?

  5、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效”的?

  (二)、归纳填表

  部分 起 止 段 意 层 意 分 析 角度

  一 开头——何也?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 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

  不违农时——结尾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仁政 阐述王道之始 惜民:发展农、鱼、林——养生葬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正面

  阐述王道之成 养民:发展林、畜牧、农;教民:办教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效 爱民:错误做法;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反面

  (三)、概括说明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善用比喻

  比 喻 手 法 目 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易于接受。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十步笑百步)不可…… 引王自答,自我否定。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子之矛,攻之子盾。

  三、气势充沛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阐述“王道之始”时用了三个排偶句,阐述“王道之成”时用了四个排偶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在朗读中体会其语言的磅礴气势。

  四、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结合完成课后“练习四”,可从两方面评价:

  第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第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

  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练习

  ——《中华一题》中的本课练习题。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作者;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孟子;

  5、《孟子》;

  6、正音;

  7、翻译;

  8、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9、课堂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严谨的结构;

  3、善用比喻;

  4、充沛的气势;

  5、孟子的“仁政”思想;

  6、总结全文;

  7、结束画面。

  作者邮箱: lu.fafu@163.com

10、《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①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①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②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③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3、诵读指导:

  第一段第一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句“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六、熟读成诵

  板书:

  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第2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2、3、4节

  1、学生齐读2、3、4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①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②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③“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的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朗读指导:

  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进入了圈套后,孟子“王如知此……”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要从容。

  学生试读。

  4、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背诵

  三、研习第5、6、节

  1、分男女读第5、6节。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①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②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找出四组排比句。

  明确:“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是孟子总医院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3、重点掌握词语:数罟树之以桑衣帛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背诵前6段。

  第3课时

  研习第7节,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第7段

  1、齐读

  2、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用严厉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3、理清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采取什么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对比提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他施仁政。

  4、重点词语:检发王无罪岁

  5、背诵这段。

  三、总结全文

  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五十步笑一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2、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3、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说来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4、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①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于比喻。如用“五十步笑一百步”喻梁惠王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四、总结扩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其中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在这篇课文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11、《寡人之于国也》(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本文结构内容:

  问政:民不加多的疑问(1)梁惠王于国尽心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与邻国

  民不加多的原因(2-4)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保民——王道之始

  教民——王道之成

  除虐政:涂有饿殍、罪岁不罪己

  本文写作特色:

  语录体议论性散文。语言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善用比喻辩论是非。

  知识巩固:本文重要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殍

  (二)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

  5、然而不王者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三)特殊句式: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是亦走也

  4、非我也,兵也

  5、未之有也

  6、申之以孝悌之义

  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

  3、请以战喻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弃甲曳兵而走

  6、或百步而后止

  7、邻国之民不加少

  8、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数口之家

  于寡人之于国也数扶苏以数谏秦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数罟不入夸池

  然而不王者王道之始也

  王梁惠王曰填然鼓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之寡人之于国也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系向牛头充炭直驴不胜怒,蹄之

  非我也,兵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兵穷兵黩武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日出江花红胜火

  草木皆兵予观夫巴陵胜状

12、《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三、诵读第五段。

  本段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措施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诸侯贵族狗彘食人食

  对比

  下层百姓涂有饿莩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第三课时

  重点字词及难点语法突破:

  一、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二、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三、识记本文通假字

  直——只颁——斑无——毋涂——途

  四、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五、掌握本课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六、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附[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在当时,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得国家了,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仗,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死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边又受到出国污辱。我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牺牲的人报仇雪恨,您说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土地见方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可以使天下归服。魏国这样的大国,王如对人民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督促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杂草,使年轻人在闲暇时间,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尽心尽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来侍奉父亲兄长,出去用来对待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拥有坚固盔甲、锋利刀枪的军队了。

  “秦国楚国征兵派夫,耽误老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子东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王若发兵前往征讨,谁能与您抗衡呢?所以说:‘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王不要怀疑。”

1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四)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句,了解设喻作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以诵读指导为主线;了解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儒家的王道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关注民生的民本思想与王道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 ”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勿失其时”与“勿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第一层:

  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

  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是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是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结句是否有省略?(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册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一等奖 《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一等奖:专题七:天下国家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一等奖:专题一:从孔子到孟子 习惯决定成功-----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预习策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老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感悟珍珠港》学案一等奖 社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相关信息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