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教学程序:
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
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2、《再别康桥》说课稿
李小凤 桥墩高级中学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作者邮箱: lxf198302@126.com
3、《再别康桥》说课稿【经典版】(人教版高一上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真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习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平台。
①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vs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习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中国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叠字)韵律美(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金柳夕阳青荇清潭......”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课内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偶然》、胡适《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4、《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再别康桥》,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两个教学重难点,而不确立其它重难点呢?其理由如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对意象的认识分析并不多,很难体会作者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充分合理的引导。
教学环节:
(1)学生默读。(2)个别朗读。(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4)配乐朗读(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课文学习)
然后进行提问: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5、《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说课
山东老师
说教材
(一)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水神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学习本诗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和体悟山水神韵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的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所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的理解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板书]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难点:对意象的理解
说教法
品读法:诗歌是读出来的,因此,声情并茂诵读贯穿整个过程。
探究法:鉴赏诗歌要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高一学生此点较难,因此只要求探究。
说学法,欣赏,研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有位才子诗人,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却把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新诗《再别康桥》。
(二)赏读文章
1、放欧洲田园音乐,配乐诵读,感受其魅力。
2、学生跟读两遍。
(三)赏析文章
先让几个学生自我推荐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教师评价其诵读,再让学生找美点(可从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方面考虑)。
举例:1、节拍上要准确,轻轻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2、意象选择
云彩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飘逸之美)拜伦谭-→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诗眼:再别康桥别
理感情:留恋→喜爱→伤感→依恋
五、背诵文章放抒情音乐,在音乐中背诵。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飘逸 灵动
意境别情建筑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徐志摩)
6、《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组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教学程序:
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
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7、《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必修一里的一首现代诗歌,是徐志摩在1928年重返英国剑桥时所写,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爱,又表达了作者的难分难舍的别离。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一生追求美、自由和爱。在这首诗中正体现了作者的追求,而且也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就把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向我们所描绘的康桥的美,作者正是在这种美中表达自己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爱的,作者喜爱康桥,而康桥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那么一定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来传达这种爱,在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康河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抓住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五个意象的色泽、特点来进行赏析,天上的云彩、夕阳下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天上的星辉,从色彩上来说,这几种意象是五彩斑斓的,与彩虹似的梦相照应,这几种意象在康河的波光里交相辉映,形成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美:天的云彩流动、色彩明丽,夕阳下的金柳的色彩柔和、水中的倒影在作者心中所引起的感情的涟漪;青荇在水中被水波冲击的状态,左右摇摆时对作者感情的冲击;榆荫下的清泉倒映出的彩虹的色彩斑斓,正引发出作者的梦,星辉斑斓引发出作者似梦似幻的联想……这正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作者正是通过这难以言传的美传达出对康桥的爱,作者在这种似梦似幻的意境里康河融为了一体: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通过这样的感悟培养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能力。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已经把握住了,然后再通过诵读,来体会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音乐美也称音韵美,就是本诗的韵律,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得到的;建筑美也称形式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本诗章节的划分,尤其是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复沓手法的运用,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的美,所以,学习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体会,既能感悟到其中的美,又能把握徐志摩及新月派诗的特点。
本节课的作业,我留的也是关于诵读方面的:诵读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莎扬娜拉》《半夜深巷琵琶》,体会徐志摩诗歌的感情追求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8、《再别康桥》教学预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07级孟小湲
《再别康桥》是人教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徐志摩,是现代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本篇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表达了对康桥的深沉依恋,体现了诗人唯美的审美风貌和放达的精神境界。其抒情的三个境界——意象、意境、意蕴,值得仔细揣摩品读。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单元目标提示: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实际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审美体验,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也就是要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人文情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多层次的美。据此,我拟定了两点目标:
1.学习用“三境美”鉴赏法赏析诗歌。
2.通过朗读、品析、联读等方式感受惜别之情
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方法的培养,故而重难点应放在学习用“三境美”鉴赏法赏析诗歌。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将主要采用范读法、读书指导和法点拨法来帮助学生树立诗歌“三境美”的鉴赏体系,而如何将概念转化为一种能力,需要学生运用朗读感知法、探讨法和练习巩固法来实践、检验。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课前我会播放《送别》的轻音乐,营造分别的气氛,同时也为后面的诗歌联读铺垫。然后通过相关影视片断的放映导入到课文,同时完成对作者背景的介绍。
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其次就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讨论,以期实现个性化解读,同时了解学生的鉴赏水平。
对于诗歌的鉴赏,我分为了两步:首先是词语的鉴赏,重点放在“沉默”一词。虽仅仅两字,却是人类深沉情感的一种表达,可以联系相关的诗词体会这种古今共有的情感,再联系自己的体验,进一步体会其中深意。然后是针对本课教学重难点——“三境美”的学习。通过介绍相关概念,联系文本具体分析的方式开展。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自主鉴赏《送别》一诗的环节,再联系本文进行对比联读,使学生感受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艺术境界。
朗读是贯通课堂的一条红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穿插。因为朗读,能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量化学生的吸收程度,体现学生的感知深度。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在联读环节,我设计了“精灵卡片”以增加新颖性,将课后作业组织专栏张贴以增加竞争性。
9、《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许晓梅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
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
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热这土地》。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
1、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灯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2、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在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4、“这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4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呕歌的是什么人?
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
10、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11、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题目是“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内容是“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八个方面。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步骤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 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 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
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