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2、《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
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 ,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刻舟求剑》(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刻舟求剑》(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简明扼要准确)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学习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坠遽契惑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四、学习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
自我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师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
5、《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周次:______周课型:_______备课时间:______主备人:高彬课时: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6、《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7、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三、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
汉……三国……东晋……
2、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辩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梦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
3、背诵课文。
8、《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设计教师—田应武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你还了解陶渊明的那些事情,写下来:
预习形成:
(一)、自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朗读练习:
要求:——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三)、朗读展示
——小组内展示朗读成果。
——全组(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五)、预习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
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
2.知识点归纳(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句子:古义:今义:
交通句子:古义:今义:
妻子句子:古义:今义:
绝境句子:古义:今义:
无论句子:古义:今义:
不足句子: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中
其中往来种作()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村中闻有此人()
此中人语云()
此
来此绝境()
村中闻有此人()
此中人语云()
说如此()
其
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各复延至其家()
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作
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不复出焉()
出
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既出,得其船()
闻
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之,欣然规往()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之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
具答之()
处处志之()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缘溪行()
行
缘溪行()
复前行()
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
得
便得一山()
得其船()
不复得路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捕鱼为业()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3)兼词:
不复出焉()
(4)通假字
a、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b、便要还家。()
c、处处志之。()
(5)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六)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个别抽查)
第二课时
(七)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1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2)、依据文中的描述,你能准确地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吗?
()
(3)、⑴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⑵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⑶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又是什么?
()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⑴是谁在“叹惋”?⑵“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5)、⑴你能找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吗?⑵试找出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绝境”?
()(7)、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8)、请找出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语句。()
(9)、桃源村人的生活景象怎样的?()
(10)、⑴“黄发垂髫”是指什么?⑵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1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说明什么?
()
(12)、方中哪个词写出了渔人看到桃源美景后的感受?()
(13)、“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
(14)、这明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文末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一事?()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的这一性格?
()
(16)、在陆游的诗歌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7)、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呢?
()
(18)、本文有些语句已经发展成了成语,你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主题思想探究
本文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景象,描绘了一幅自由平等、安乐幸福、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
(第三课时)
合作展示:
1.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讲故事(简单介绍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结构
4.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5.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6.看课本,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把你认为不妥当的地方画下来,指正。)
7.《时空连线》——与桃花源人面对面: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我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你有哪些问题想向桃花源人了解?
8.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检测反馈:
A、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B、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abc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5)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6)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7)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8)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C、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9、《三峡》(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2.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落实重要实、虚词,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她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点着中华大地。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笔端,去追溯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去的真容。(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文学家、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教师范读,要抑扬顿挫,带有惊叹赞美之情。
3.学生学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指导:
(1)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达: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要求译文用词考究,文笔优美。
(2)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书名、物名、官职、器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发语词,音节助词、重复多次的、表敬称贺谦称的词可以删去不译。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汝”换成“你”等等。
调——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固——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时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3)步骤
①(略读)把握文章大意,同时标记处要翻译的词、句。
②(细读)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敲。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③(回读)译完后,把答案带入原文,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提出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6.指名翻译全文,不妥之处随时指出。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
①或王命急宣
译文: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指导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停、断)绝巘多生怪柏(极)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曲折)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空谷传响(动词活用作名词,回声)
(4)其他重要字词
或王命急宣(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奔驰的骏马)(如)(快)
良多趣味(实在)属引凄异(连续不断)(延长)
三、自由朗读,小组内互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了课文,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美,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赏读奠定了基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巩固重要词语翻译。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