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雨寄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2、《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法选择 诵读、比较与讨论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
(1)听范读两遍,跟读;(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2.预习其余三首诗。
3、夜雨诗意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魅力。2、把握行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领悟作者对夜雨所赋予的含义,感悟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教学的重难点:怎样理解“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被雨声阻隔的寂寥?”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题全解1、题目解说:《夜雨诗意》是一篇散文,单看“诗意”二字,就让人有种飘逸、浪漫、空灵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负载在“诗意”这个表象上,作者会有怎样的遐想呢?2、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学者和散文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二、课文分析:学生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并概括出课文的段意。第一部分(1~5):夜雨让人产生想象,让人产生思念,让人温馨。第二部分(6~10)通过夜雨写出人,特别是游子的家园情结。第三部分(11~16)夜雨的魅力在于消融一切张扬的东西。三、细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想想:作者在夜雨中联想到了哪些情景?有什么感受?
2、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一般的旅行者在夜雨中有什么心境?文中提到的法显、玄奘等历史人物在夜雨中有什么壮举?作者有此感悟到了什么?
3、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这些文字写出了夜雨有怎样的作用?作者有夜雨的魅力联想感悟到了人生、历史具有什么特点?
4、怎样理解“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有多种活法,有的忙忙碌碌,为名利所累,但我们一旦卸下包袱,在夜雨写、所营造的氛围中,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听雨打芭蕉,未尝不是另一种活法。没有谁规定必须叱咤风云,花团锦簇,平和温馨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5、《夜雨诗意》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也不象《下雨天,真好》有那么多故事,更没有写风景,那么,文章是靠什么打动作者的呢?(文中写雨的句子确实寥寥数笔,如“窗外夜色中时紧时梳的雨声”“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但作者就是用这几笔勾勒出氛围,写出读者之所想,起到使读者感到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作用。)6、概括课文的中心: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很有内涵,多富有新意,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语言具有浓浓的诗意和想象,既雅且新。
四、写法借鉴:1、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剖析夜雨中所蕴涵的诗意。作者用深情的笔在夜雨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文中有这样一句“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鱼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长的蔚帖;在夜雨中思念亲人,会思念到立即提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边的滋溶”。一番描述,使人顿生温馨的感觉。
五、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写雨的诗词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六、畅所欲言:
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4、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通过抓住文中关键字句,理解作者所主张的选择精华、深入研讨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你知道“扬州八怪”吗?郑板 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 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 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二、复习文学常识
2、作者:郑燮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三、复习重点词句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 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3)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参考译文:从古到今过目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4)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5)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6)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7)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8)更有 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 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 烂厨柜,臭油坏酱 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四、课文内容分析
1、作者是 如何来论证论点的?他列举了“过目成诵”的几个弊端?分别是什么
1)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 场中美色,一眼即 过,与我何与也。
2)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2、在论证第一个弊端时,作者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正面事实:孔子读“易经”东坡读《阿房宫赋》
反面事实: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用例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告诉人们读书要反复阅读,深入钻研。
3、在论证第二个弊端时, 作者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例证:读〈史记〉
喻证: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 亦耐不得。
道理:读书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
完成《点击》
作业:练习卷一张
_____________
附课文原文及翻译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
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了一下,心中匆匆而过,根本用不了多少心神,这样看来看去根本来不及,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他们又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多少遍,书里隐藏的细微含义,越读越明了,越钻研越深入,越读越没有穷尽。虽然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都勤学苦练,下足功夫。苏东坡读本书都不用读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洒脱而丝毫不觉得苦。难道就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而把书丢下不管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不再读书,之后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而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这种肮脏无法忍受.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顽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姻蕴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竞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也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译文
郑板桥晚年得子,爱子之心胜于一般之人。但因当时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妻儿在江苏兴化老家(不带家属,其清廉可见一斑),故不能当面教子,遂将管束儿子的义务托付给他的“舍弟”。他在信中嘱咐其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强调引导其子发扬平等、博爱精神,切忌以老子做官而傲视其他童伴。一个处于封建时代的上层人物,能够坚决摒弃等级世俗观念,实在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竟把“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视为“小事”一桩,而将读书“明理,做个好人”当作第一要事。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不但在当时显得高明,即使在当代社会亦属智者之列。他的这些远见卓识,不正是对“官贵民贱”之说、“读书无用”之论、“好人吃亏”之见,一通有力的批驳吗?!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人”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并嘱咐家人:“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那四首诗都是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惨重压榨和农民的苦难生活的。他在家信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信)读与郭嫂、饶馊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他极力反对有些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对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只重视考分忽视德育的倾向,是有裨益的。爱子,特别是爱独生子,是人之常情,但爱需要正确的方法、手段。正如郑板桥在信中说的:“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
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怪么?其实不怪。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已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认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关头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保是救贫的良法?沈曰: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无论时文、古文、诗歌、词赋,皆谓之文章。今人鄙薄时文,几欲摒诸笔墨之外,何太甚也?将毋丑其貌而不鉴其深乎!愚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侯朝宗古文次之;其他歌诗辞赋,扯东补西,拖张拽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串,以无真气故也。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朝宗古文标新领异,指画目前,绝不爱古人羁绁;然语不遒,气不深,终让百川一席。忆予幼时,行匣中惟徐天池四声猿、方百川制艺二种,读之数十年,未能得力,亦不撒手,相与终焉而已。世人读牡丹亭而不读四声猿,何故?
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色。而世间纤小之夫,专以此为能,谓文章不可说破,不宜道尽,遂訾人为刺刺不休。夫所谓刺刺不休者,无益之言,道三不着两耳。至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岂言外有言、味外取味者,所能秉笔而快书乎?吾知其必目昏心乱,颠倒拖沓,无所措其手足也。王、孟诗原有实落不可磨灭处,只因务为修洁,到不得李、杜沉雄。司空表圣自以为得味外味,又下于王、孟一二等。至今之小夫,不及王、孟、司空万万,专以意外言外,自文其陋,可笑也。若绝句诗、小令词,则必以意外言外取胜矣。
“宵寐匪祯,札闼洪庥。”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然亦有浅易之病。“逸马杀犬于道”,是欧公简炼处,然五代史亦有太简之病。高密单进士粮曰:“不是好议古人,无非求其至是。”
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东坡居士刻刻以天地万物为心,以其余闲作为枯木竹石,不害也。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设以房、杜、姚、宋在前,韩、范、富、欧阳在后,而以二子厕乎其间,吾不知其居何等而立何地矣!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斗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何足数哉!愚兄少而无业,长而无成,老而穷窘,不得已亦借此笔墨为糊口觅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古人云:'诸葛君真名士。' 名士二字,是诸葛才当受得起。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诸葛怀羞,高人齿冷?
5、夜雨寄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6、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教案
深圳市田东中学 詹泉洲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了解清初神韵派诗人的诗歌写作特点,领略这两首诗中的文化底蕴。
教学设想: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要求学生课外查找有关清朝初年神韵派诗歌创作的有关资料。查找有关诗人王士禛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让学生七嘴八舌讲自己所了解的情况。
三、老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体味诗歌特点。
五、体味这两诗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
六、领略这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从以上两首诗歌看来,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诗人着重写性灵的特点,诗歌句子简练蕴藉,富于神韵,同时又富于清新的气息。
七、背诵。
八、布置作业:准备默写。
作者邮箱: tdzqz@sina100.con
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夜雨寄北、论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并探究(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一、当堂检测:诵读。
诵读欣赏:
《论诗》学案赵翼
【学习目标】
1.能理解背诵默写本诗。
2.训练古诗赏析能力。
一、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菘,号欧(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诗人。35岁中进士。曾任广西镇安(今广西德保县)知府和广州知府,官至贵州分巡贵西兵备到,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晚年隐居常州家中,以赋诗论史度过了四十二的余生。他一生写了七部著作,其中四本是关于史学的,三本是关于文学的。在史学界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的诗不拘一格,自成一家,诗风开朗,时见雄浑,与袁牧,蒋士铨合称为乾隆时期“江左三大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自学指导】
1⑴论诗: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⑵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⑶江山:这里用来代称国家。⑷才人:指有才华的人。
⑸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人史中两座最早的丰碑。后来把关于诗人写作的事叫“丰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方和深远影响。
2翻译此诗
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千古,现在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人现在,各自都会在文坛上享誉好几百年。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全诗,作者就“论诗”提出了什么见解主张?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2)前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要评论李杜诗歌的“不新鲜”?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
三、当堂检测
诵读;理解。
8、童区寄传(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之”“虚”“易”“熟”等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学习区寄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习方法:1、熟读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子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基础夯实
1、了解作者:
作者,代著名文学家。字,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郴()州荛()牧儿也布囊()其口以fù()背刃虽chuāng()手勿dàn()jù()曰区()寄因大号()岂可近耶()是儿少()秦武阳二岁大()府吾得专焉()
3、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⑴之虚所卖之()⑵恐栗,为儿恒状()⑶州白大府()
三、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翻译一句话合作完成)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布囊其口行牧且荛贼易之微伺孰若吾得专焉
惮良久计曰白州得童奇之郎诚见完与恩
3、一词多义
幼愿耳即炉火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愿以闻于官即藏其尸一人去为市持童抵主人所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巩固提升
1、找出描写区寄处境险恶的句子,思考区寄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摆脱险境的?从中可以看出区寄有什么特点?
2、区寄在杀掉第二个贼盗时为什么“大号”?又为什么“愿以闻于官”?
3、课文写官府对区寄杀死两个贼人的事层层上报是为了说明什么?大府为什么要“召视儿”?区寄不肯“留为小吏”,反映了他思想品质。写“乡之行劫缚者”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4、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了简洁的笔点画勾勒,却处处动人心魄,但文章仅为了写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故事吗?如果不是,透过字面,作者真实的目的会是什么呢?
5、找出反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6、归纳课文主题:
自古英雄出少年:
智勇双全少年天子——康熙擒鳌拜
天资聪慧——曹冲称象
人间天使——音乐神童莫扎特
谦逊有礼——孔融让梨
冷静沉着——司马光砸缸救友
9、《三口之家父母子》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三口之家:父、母、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趣谈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对父、母、子这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的介绍,及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所包含的意义,又丰富了学生的心灵感悟,理解了亲情的真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整合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展开交流的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过程和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自己与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理解亲情的真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理解亲情的真谛。
课前准备
学生:回顾本单元与亲情有关的课文内容及生活中对亲情的认知和体验,奠定交流的基础。
教师:①准备导入资料(我国象形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有一种感情,我们出生时便拥有了它。它朴素、自然,如同空气包围着我们,但粗心的我们,确不觉得它的存在。这就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得亲情。)
我国的汉字,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学习《三口之家父母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对亲情、温暖的独特感受的。
板书课题,学生朗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课文写那几个象形字有什么特点?各包含了什么意义?
b.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对父、母、子有怎么样的理解?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教师适时点拨)
C、你还能举出类似的象形字吗?(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各小组讨论、交流。
1、改编故事。
回顾本单元中“比较探究”中的《父母的心》,不用原来的结尾,在不改变主题的前提下,设计一个结尾,讲给本组成员听。
[教师指导]讲述时不要加入自己的口头禅,并注意句子表述的完整,通顺,及流畅性。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推选出讲的好的全班交流。
2、把搜集到的亲情故事或诗词在组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打动你的地方进行简单的赏析。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各组代表展示,其他成员补充。
五、教师小结
围绕学生的交流、思考,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火花,进行总结点评。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从而理解亲情的真谛。
六、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七、作业
试写一个表现至爱情深的片断。(根据本单元所学,尽量使用多种描写方法,比如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也可仿照《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片段进行仿写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