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慧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关于古代的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都有哪些?
(PPT展示)
图片一:“司马光砸缸”一一七岁的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
图片二:“曹冲称象”一一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这一原理,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图片三:“孔融让梨”一一年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礼仪的孔融。
其实啊!在我国古代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也有两位和他们一样聪颖机智的少年。那么中国古代的儿童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咏雪》来进行大揭秘!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
(板书: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
三、教师活动:作家作品简介。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
(PPT展示)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刘义庆,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课本下的注释,把重要的信息用红笔勾划下来。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卷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请一位同学朗读)
谢谢!请坐。这个“门”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题”,而“咏雪”就出自于“言语”这个专题。
四、教师活动:朗读课文
1.第一遍让全班朗读。
那么《咏雪》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怎样咏雪的?
咏雪起······
(学生朗读)
2.第二遍由老师范读。
读文言文不仅要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呢?就是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用斜线把老师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范读)
(PPT展示)
大家看一下,你们划对了吗?
3.第三遍让全班齐读,要求节奏合理。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朗读)
这遍听起来好多了。
五、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那同学们现在来找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PPT展示)
文中的人物了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PPT展示)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那我们就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用的现代汉语,然后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翻译文言文其实是有方法的,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有效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PPT展示)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用“六字法”翻译一下以下这三个个句式。
(PPT展示)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刚刚我们说了翻译文言文呢,一般要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我们就需要用“六字法”中的“调”,来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那么“白雪纷纷”就应该调整为“纷纷的白雪”,“何”是“什么”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那就应该把“什么像”翻译成“像什么”。那整句话就应该翻译成“这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一样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一我们现代汉语有“把”字句,但在古文中没有,那我翻译这句就可以用“把”字句来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即公大兄无奕女”一一这是一个省略句,谁是“无奕女”呀?那我们就要把主语加上,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好!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大家了,现在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起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全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蒽!翻译得不错。
六.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就回到文章的主体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开端用“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时间(寒雪)、地点(內集)、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儿侄女)、事件(讲论文义),短短的15个字就给我们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板书:背景)
交代完背景以后,作者告诉了我们咏雪事件的起因。
(板书:起因)
“俄而雪骤”,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于是就有了“咏雪”一事。那接下来就是咏雪的经过。
(板书:经过)
这个经过其实就是“一问两答”的经过。谁提出的问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哦!这句话告诉我们原来是谢太傅提出的问题
(板书:一问,谢太傅)
他的这一问得到了两个回答,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回答说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他把纷纷的大雪比作“撒盐”。
(板书:兄子:“撒盐”)
接着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回答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
(板书:兄女:“柳絮”)
在他们俩回答以后谢太傅并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好,而是“大笑乐”,这十分的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一一“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起来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咏雪的结果,也没有表明谁的咏雪句比较好,而只有一个补述的身份。
(板书:补述身份)
这看似无果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只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呢?作者告诉我们她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其实就是再向我们暗示了谢太傅和作者比较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从而赞赏了谢道韫的才华。那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谢朗的好在哪儿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撒盐”这个比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相似,这个比喻达到了我们说的形似。
(板书:形似)
而“柳絮”这一比喻呢,我们知道柳絮的颜色和雪的颜色没有相似之处,而且柳絮在风中往往是漫天飞舞的,雪大都是向下飘落的,所以在形似上这个比喻没有撒盐这么贴切。但是当我们看到“柳絮”一词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春天,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当我们读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板书: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而且这个“撒”字给人一种刻意人为的感觉,没有体现出雪的那种自然姿态,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喻虽形象但却不美。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把雪花随风飘舞的那种动态美体现出来。如此我们看,好的比喻和好的诗句除了要达到形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蕴。
那么可能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谢道韫的这个比喻写得这么好呢?并非偶然,因为谢道韫确实是一个有诗情才学的女子,而她才情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古代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他们以家庭教育为主,所以谢道韫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读出了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信息。下面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一下能体现她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词或句,然后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找同学起来补充。
(PPT展示)
(1)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寒雪日內集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不让孩子有无所事事之时,随时随地和孩子进行文化交流的这种教育氛围。
(2)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讲论诗文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的长辈和孩子们经常互相谈论诗文,从而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这种教育氛围。
(3)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欣然这个词语(内容)中看出谢家的长辈不摆长者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诗文,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的这种教育氛围。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儿童这么聪明了吧?因为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背诵课文
好了,现在请全班同学试着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九、教师活动:拓展延伸
那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有关雪的诗句的诗句吗?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提示: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提示: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十、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回去以后
•1、把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第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2、背诵《咏雪》
2、《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朗读并背诵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2、掌握文言词“尊君、君、家君、期、去、信、顾”,了解文言省略主语的句式。
3、认识元方的人物形象,了解“名士”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研讨
1、读一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比一比,用一用:
①解释划线词: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期中
②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 )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从文中找出省略主语的句子,并补上,使句子完整。(两句)
④补充举例,表示对对方尊重的称呼:令尊、令堂、高堂、令郎、令爱、贤弟、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妹(弟)、犬子
3、译一译:(解释加点词,并写出成语的意思)
期:“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去:“去后乃至”——去危就安:
信:“则是无信”——言而有信:
顾:“入门不顾”——瞻前顾后:
4、找出人物对话的四个句子,翻译它的意义。然后读一读,注意语气,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5、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如果把结尾改成“元方请友人入室品茶”可好,为什么?
“东汉末年到晋代的名士”风格:悲喜形于色的超然风度、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趣。
3、《世说新语》两则(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朗读并背诵课文《咏雪》。
掌握文言词“骤、纷纷、差可拟、未若、也”,了解文言中判断句的句式。
细读文句,描绘大雪纷飞的情景,认识谢道韫的才气。
认识谢太傅“内集”的名士行为。
课前自测
1、《咏雪》选自《》,是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编者是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的一种),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其中不乏像孔融、王戎、阮籍、嵇康等名人轶事。
2、用“/”划分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①阅读并试着翻译句子,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文言词语,再借用工具查找,把正确的解释写下来:
②阅读并试着翻译句子,参照相关注解,如发现自己有不恰当的词语理解,请把正确解释写下来:
4、翻译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课堂研讨
1、“即公大兄无奕女”和“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在翻译时,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请具体分析。
2、短文中兄子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比拟“大雪纷纷”,兄女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请细读文本、理解文意、找出依据。
①谢太傅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②作者又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③你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3、谢太傅“内集”和子侄辈讲解诗文,为什么又要问及“白雪纷纷何所似”?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谢太傅?
四、课后自评
1、积累描绘雪景的诗句和描写纷纷扬扬大雪的比喻句。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精彩片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列举古时聪颖的少年的事例。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王戎认苦李、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可叹停机德这句说宝杈,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正在织布,知道乐羊子回家的缘故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断,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堪怜咏絮才。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
4、《〈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风筝》讲述的是兄弟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都是讲述古时少年儿童的故事。该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课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3、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自古少年出英雄,在中国的古代就出现过许多机智、聪慧的少年,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都流传着。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司马光,四岁会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孔融让梨、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聪慧的少年,他们就是谢道韫和陈元方,这两位人物的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二、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一般来说,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他是南宋的文学家,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学生朗读,第二遍教师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四、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咏雪》问题组: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做“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2(轻松,温馨)(内集,欣然,大笑)
3、重点分析: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答案:
(1)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七、作业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
⑶未若柳絮因风起
⑷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⑸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参考答案:
1.⑴不久,一会儿;高兴的样子⑵相比⑶比不上,不如⑷才⑸约定;丢下,舍弃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5、《《世说新语》两则》重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重点总结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fou)?(“不”同“否”,用在句末,表示询问。)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期:(古)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今)日期;期望。
2.儿女:(古)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与儿女讲论文义。)
(今)指儿子和女儿。
3.去:(古)离开。(太丘舍去。)(今)前往。
4.引:(古)拉(表示友好的动作)(下车引之。)
(今)引用;带领,领导。
5.顾:(古)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今)照顾。
6.文义:(古)诗文义理。(与儿女讲论文义)(今)文章。
7.戏:(古)动词,玩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今)杂技,戏曲,戏剧。
三、词类活用:
1.期日中(n.→v.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2.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省略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于”,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即“<家父>待君久不至,<家父>已去。”)
③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前省略了介词“于”)
④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了主语,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4.敬称与谦称
①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②家君/家父: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③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④家母/家慈: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⑤令尊/令严:尊称对方的父亲。⑥令堂/令慈:尊称对方的母亲。
⑦令媛/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⑧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⑨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⑩贱内: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11舍弟/舍妹:指自己的弟弟妹妹。○12小犬:对自己儿女的谦称。
五、文学常识
1.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主持编纂了《世说新语》。
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组织编纂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对后世笔记体作品影响较大。原书八卷,今传本作三卷。分言语、德行、文事、政事、等36门/类。被鲁迅先生成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6、《世说新语》两则(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慧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关于古代的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都有哪些?
(PPT展示)
图片一:“司马光砸缸”一一七岁的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
图片二:“曹冲称象”一一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这一原理,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图片三:“孔融让梨”一一年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礼仪的孔融。
其实啊!在我国古代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也有两位和他们一样聪颖机智的少年。那么中国古代的儿童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咏雪》来进行大揭秘!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
(板书: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
三、教师活动:作家作品简介。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
(PPT展示)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刘义庆,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课本下的注释,把重要的信息用红笔勾划下来。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卷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请一位同学朗读)
谢谢!请坐。这个“门”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题”,而“咏雪”就出自于“言语”这个专题。
四、教师活动:朗读课文
1.第一遍让全班朗读。
那么《咏雪》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怎样咏雪的?
咏雪起······
(学生朗读)
2.第二遍由老师范读。
读文言文不仅要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呢?就是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用斜线把老师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范读)
(PPT展示)
大家看一下,你们划对了吗?
3.第三遍让全班齐读,要求节奏合理。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朗读)
这遍听起来好多了。
五、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那同学们现在来找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PPT展示)
文中的人物了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PPT展示)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那我们就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用的现代汉语,然后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翻译文言文其实是有方法的,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有效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PPT展示)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用“六字法”翻译一下以下这三个个句式。
(PPT展示)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刚刚我们说了翻译文言文呢,一般要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我们就需要用“六字法”中的“调”,来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那么“白雪纷纷”就应该调整为“纷纷的白雪”,“何”是“什么”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那就应该把“什么像”翻译成“像什么”。那整句话就应该翻译成“这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一样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一我们现代汉语有“把”字句,但在古文中没有,那我翻译这句就可以用“把”字句来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即公大兄无奕女”一一这是一个省略句,谁是“无奕女”呀?那我们就要把主语加上,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好!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大家了,现在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起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全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蒽!翻译得不错。
六.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就回到文章的主体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开端用“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时间(寒雪)、地点(內集)、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儿侄女)、事件(讲论文义),短短的15个字就给我们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板书:背景)
交代完背景以后,作者告诉了我们咏雪事件的起因。
(板书:起因)
“俄而雪骤”,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于是就有了“咏雪”一事。那接下来就是咏雪的经过。
(板书:经过)
这个经过其实就是“一问两答”的经过。谁提出的问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哦!这句话告诉我们原来是谢太傅提出的问题
(板书:一问,谢太傅)
他的这一问得到了两个回答,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回答说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他把纷纷的大雪比作“撒盐”。
(板书:兄子:“撒盐”)
接着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回答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
(板书:兄女:“柳絮”)
在他们俩回答以后谢太傅并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好,而是“大笑乐”,这十分的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一一“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起来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咏雪的结果,也没有表明谁的咏雪句比较好,而只有一个补述的身份。
(板书:补述身份)
这看似无果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只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呢?作者告诉我们她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其实就是再向我们暗示了谢太傅和作者比较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从而赞赏了谢道韫的才华。那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谢朗的好在哪儿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撒盐”这个比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相似,这个比喻达到了我们说的形似。
(板书:形似)
而“柳絮”这一比喻呢,我们知道柳絮的颜色和雪的颜色没有相似之处,而且柳絮在风中往往是漫天飞舞的,雪大都是向下飘落的,所以在形似上这个比喻没有撒盐这么贴切。但是当我们看到“柳絮”一词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春天,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当我们读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板书: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而且这个“撒”字给人一种刻意人为的感觉,没有体现出雪的那种自然姿态,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喻虽形象但却不美。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把雪花随风飘舞的那种动态美体现出来。如此我们看,好的比喻和好的诗句除了要达到形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蕴。
那么可能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谢道韫的这个比喻写得这么好呢?并非偶然,因为谢道韫确实是一个有诗情才学的女子,而她才情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古代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他们以家庭教育为主,所以谢道韫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读出了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信息。下面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一下能体现她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词或句,然后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找同学起来补充。
(PPT展示)
(1)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寒雪日內集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不让孩子有无所事事之时,随时随地和孩子进行文化交流的这种教育氛围。
(2)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讲论诗文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的长辈和孩子们经常互相谈论诗文,从而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这种教育氛围。
(3)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欣然这个词语(内容)中看出谢家的长辈不摆长者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诗文,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的这种教育氛围。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儿童这么聪明了吧?因为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七、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背诵课文
好了,现在请全班同学试着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九、教师活动:拓展延伸
那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有关雪的诗句的诗句吗?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提示: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提示: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十、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回去以后
•1、把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第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2、背诵《咏雪》
7、《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重点字词
(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需掌握的字
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无奕(yì)女
尊君在不(fǒu)
三、多义词
1.而
(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因
(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
3.与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
4.乃
(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
四、重点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4.差:差不多。
5.拟:相比。
6.期:约定。
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
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
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
五、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六、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
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
七、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八、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九、背景知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十、文章结构
《咏雪》
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8、《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33—135页。讲述的是古代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从文中信和礼的重要性上去体会这样为人的道理,同时去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1.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
2.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突破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 1.交流故事,进入新课。
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3.设置问题,研读交流。 3.疑讨论,相互交流。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三、设置问题,探究学习《咏雪》(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知识,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1.复习上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研读交流。 2.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3.联系生活,注重应用。 3.联系生活谈读后感。
一、复习已学知识,进入《陈太丘与友期》的学习(约分钟)
二、设置问题,探究学习(约分钟)
三、小结全文,布置作业(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所选的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语言简洁隽永。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志人小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体现了学习古文要古为今用的原则。
板书设计
(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咏雪》中咏雪的两个比喻是这则故事的关键,让学生对这两个比喻做评价,关键是要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的句子。教师可以先提出两种相反的意见,然后让学生就这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要强求学生对这两种意见作评价,学生言之成理就可。学生如果有其他的比喻也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飞何所似。()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尊君在不。()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翻译下列语句。
(1)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1.(1)内集:家庭聚会(2)何:什么(3)去:离开(4)不:同“否”(5)信:讲信用。2.(1)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个性练习设计
1.对“撒盐空中”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谢太傅会赞同哪一句?作者会赞同哪一句?你认为那个更好?为什么?
2.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粗暴态度,回应道:“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一回敬语言中,我们看到了年仅七岁的元方是怎样一个人?从“无信”、“无礼”的驳斥中,告诉了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答案与提示:1.第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文中对两个答案未作评判,可以根据“大笑乐”去思考;第二问,作者虽没有明确表态,但从文末特意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来看,他是暗示自己是赞赏道韫的才气的;第三问略。2.元方聪颖机智,明理有节,善于说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节的道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的学习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在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了语感,并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语。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
补充资料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世说新语》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9、《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点)
3.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信“和”礼“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
在不(fǒu)惭(cán)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约定)(丢下、丢弃)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组评分()
(一)《咏雪》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课堂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小结: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课堂探究】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他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拓展延伸】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关于聪明少年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动不。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搜集古诗文中咏雪的名句,并背下来。
【作业布置】1.完成第5课语文校本作业。2.预习第6课。
10、《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名校讲坛
1.走近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
(2)古今异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
②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③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④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⑤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3)特殊句式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3.主题解说
《咏雪》: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主要记叙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
短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你还有其他好的比喻吗?
提示一:“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提示二:“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应该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其他的比喻如:像飞舞的芦花;像撒出的面粉;像飞舞的鹅毛。
5.难点攻克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一:没有失礼,客人“无礼”“无信”,陈元方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提示二: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提示三:应该算作失礼,因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况且客人也是长辈,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所以这也算无礼。
6.结构图解
背景:雪日论诗
空中撒盐
咏雪故事:命题答疑
柳絮因风起
点题:赞赏才气
陈太丘过期不至→无信据理
与友期对子骂父→无礼相驳
7.拓展延伸
咏雪名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
太傅()韫()无奕()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待君久不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陈太丘与友期行()(4)去后乃至()
(5)元方时年七岁()(6)元方入门不顾()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8.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10.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12.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11其母,说○12其义,即舍○13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14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11贤:以……为贤。○12说:通“悦”,为……感到高兴。○13舍:通“赦”,赦免。○14《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下车引之
(3)三年归休
(4)非吾所欲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6.【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7.“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把冬雪的质地、形态等精妙地展示了出来。请走出教室,看看雪天的景色,写一段话,把它描述出来。
文言文对照翻译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谈论议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
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随风而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实词]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谈论诗文。骤:急。公:对谢安的尊称。欣:喜悦。兄子:哥哥的儿子。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无奕女: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
[虚词]与:介词,同,跟。俄而:不久,一会儿。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疑问代词,什么。所:助词,与“似”构成所字结构。“何所似”,可译为“像什么”。未若:不如。即:就是,表判断。因:凭借。
[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省略主语“谢道韫”,也是判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
才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许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太丘那个)朋友便很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元方说:“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实词]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做太丘长。期:约定。行:出行,外出。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待:等待。君:对对方的尊称,您。非人:不是人。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信:信用。礼:礼貌。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虚词]与:介词,同,跟。乃:副词,才。不:通“否”,表疑问。已:已经。便:副词,就。哉:语气词,啊。相:这里仅指一方,没有“相互”之意。而:承接连词,就。则:就,副词。之:代词,代元方。
[句式]过中不至:省略句,“不至”前省主语“友”。去后乃至: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主语。答曰:前省略主语“元方”。
【参考答案】
1.xùnǐfǒuzhòufùyùnyì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君与家君/期日中(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待君久/不至
3.(1)不久,一会儿(2)比不上(3)约定(4)才(5)当时(6)回头看
4.(1)怒不可遏(2)至死不渝言而有信
5.(1)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恰当。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恰恰反衬出陈太丘的守信用;而对元方的描写,则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通过儿子来写父亲的守信和知礼。
7.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8.(1)小林不懂礼。(2)示例:老爷爷,请问到西流湖还有多远?(符合意思就可)
9.(1)聚会(2)急(3)相比(4)凭借
10.(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1.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12.“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13.(1)相约同行(2)拉(3)退休回家(4)所想要的
14.(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母亲。
16.【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文中的“友人”和“田子”都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7.【例文】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11、《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了解古代聪慧机敏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并能联系实际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重难点突破
1.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突破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3.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4.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师点拨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2.学法:合作探究式学习,结合学习文言文时用到的勾画法等,培养解决学习文言文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咏雪》,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问句,理解文意。
2.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严寒的冬天,当花儿小草都躲起来了,当大雁小鸟都回家了,我们最期待的是什么呀?(学生:下雪),对啊,雪花是冬天送给我们的一份大礼,同学们能来说说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样的吗?最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谁的说法更胜一筹呢?
2.检查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絮、骤、奕、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3.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结合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介绍下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完后,学生齐读,齐读完后请一位学生再读这句话,注意断句。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并讲解。
1.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2.谢太傅和作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句呢?
4.齐读课文
六、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1.我们昨天了解到了谢道韫这样一个聪明的少年,其实这样的小才子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吧。
2.预习检测
(1)同桌间诵读并翻译课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再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3.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4.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又没有定下具体时间,怎么判断是否迟到呢?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齐读课文
12、《《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13、《世说新语》(三则)(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世说新语》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了解“魏晋风度”。
3、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魏晋风度”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世说新语》
(一)编者
《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手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梁时刘孝标为此书作注,引用古书四百馀种,更加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二)内容
《世说新语》的大部分篇幅是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名士有意玩弄风度、风流自赏的情态。他们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如《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
《世说新语》的一些记载还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凶残暴虐、贪婪悭吝等丑恶本性。如《》石崇高与王恺争豪》。
《世说新语》也记载和称颂了一些好人好事。《言语篇》“新亭对泣”一则表现士族爱国思想,《德行篇》写荀巨伯忠于友情,不肯“败义以求生”;《识鉴篇》写郗超不计小怨,顾全大局;《自新篇》写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等,也都有一定教育意义。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有接触到广大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生活的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这不能不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并给后世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魂奇”,可以视作本书在艺术上的总的特色。
1、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革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如《忿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吃鸡子时“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纳)口中,齧破即吐之”。通过几个小动作就把王蓝田的性急,绘声绘色地刻划出来了。《世说新语》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通过管宁、华歆对金钱、对权贵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两人品格的优劣。仅仅六十一个字,却明情节,有动作,十分紧凑精采。
2、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如《雅量篇》描写晋孝武帝见了慧星后的心情,他深夜入园中对星空举杯祝酒说:“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种行动和说话,把他在见到彗星后故作达观的心理完全表露出来了。又如《贤媛篇》记李势妹在南康公主威胁之下所表现的神态和对话,反映了一个妇女不忘故国的悲痛心情。
3、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就其中一些优秀篇章的艺术成就说,这评语是确切的。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风度
“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具体而言,是指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们普遍崇尚的一种精神风尚,即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都反映出魏晉時代的“名士风流”。所谓风流,指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古人云:是真名士自风流。那么,如何才是名士呢?“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这个名士。”因此,真正的风流必须有四个条件:玄深,洞见,妙尚,深情,这是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世说新语》记录了当时许多名士风流故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名士的教科书。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管宁淡泊名利。
又如阮籍的简傲:
“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又如刘伶的放诞: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于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
三、课文分析
(一)《过江诸人》重在写言语。通过周顗的感慨与王导的呵斥之间的对比,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寥寥百余字,场景、气氛与人物的表情、风貌俱跃然纸上。
(二)《雪夜访戴》重在记行为。王子猷不讲实务、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世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
(三)《石崇与王恺争豪》重在记事件。揭露了当时豪门士族的奢侈、骄纵。
三篇笔记小说,文字简洁生动,刻画人物形神毕现,意味丰富深长。
四、思考与练习
1、“新亭对泣”这个成语的意义是什么?
2、以三则笔记小说为例,分析《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五、推荐阅读书目
张万起、刘恕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