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樱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能看得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顺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2、《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同课头
复议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导学主备人:教导处评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重难点
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一、走近文本
1、介绍作者情况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释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二、积累运用
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字、号。
2、整理字词
古今异义:臭博士再汤走趋
“以”的一词多义:①无从致书以观②计日以还③以是以书假余④以中有足乐者⑤以衾拥覆
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词类活用:腰腰白玉之环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教子、韦编三绝、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六、达标测试
(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ài()。
2.或遇其叱()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负箧曳()xǐ()行深山巨谷中。 4.足肤jūn()裂而不知。
5.媵()人持汤沃()灌,以qīn()拥覆,久而乃和。
(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余幼时即嗜学2.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
3.益慕圣贤之道4.未尝稍降辞色
5.故余虽愚6.卒获有所闻
7.援疑质理8.俟其欣悦
9.媵人持汤沃灌10。烨然若神人
(三)⒈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叵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走(2)腰(3)俟(4)汤(5)被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3.翻译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计日以还。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4.选文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作对比,体现作者_________的精神追求。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已求学的艰难?
3、《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樱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能看得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顺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2.我能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嗜学()硕师()
叱咄()俟()
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
衾()绮绣()
容臭()烨然()
裘葛()缊袍()
冻馁()谒见()
撰写()贽()
2.解释词语古今意义:
①臭古义:
今义:
②走古义:
今义:
③再古义:
今义:
④汤古义:
今义:
⑤或古义:
今义:
⑥趋古义:
今义:
⑦遗古义:
今义:
⑧假古义:
今义:
⑨县官古义:
今义:
⑩博士古义:
今义:
3.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借助字词解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五、当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嗜学(shì)硕师(shuò)
叱咄(chìduō)俟(sì)
负箧(qiè)曳屣(yèxǐ)
皲裂(jūn)媵人(yìnɡ)
衾(qīn)绮绣(qǐ)
容臭(xiù)烨然(yè)
裘葛(qiúɡě)缊袍(yùn)
冻馁(něi)谒见(yè)
撰写(zhuàn)贽(zhì)
4.解释词语古今意义:
①臭古义:气味
今义:难闻的气味
②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再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
④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⑤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⑥趋古义:快步走,奔向
今义:趋势
⑦遗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遗留
⑧假古义:借
今义:虚假,与“真”相反
⑨县官古义:朝廷
今义:掌管县政府的官员
⑩博士古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今义:一种学位名称
5.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借助字词解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略
五、当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后)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已经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5.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见面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5、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1、课文第一段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3、求师奔走之劳勤且艰
4、住读生活之苦
2、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答:(1)叙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对比自己的求学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2)衣食、从师、求教和书籍四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自己从师问学的“勤”‘、“艰”时,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答:(1)略无慕艳意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为了指出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奋好学,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答:(1)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生:色愈恭,礼愈至
突出求师的艰难,态度的虔诚、恭敬。
(2)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突出生活艰难却专心向学的可贵。
5.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当堂检测
1、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怎样?通过对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略
点拨:学生从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及学习感受出发,观察学习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6、《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2、益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孙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8.《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0、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25、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26、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
名言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发悔读书迟。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五.内容理解:
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7、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8、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
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10、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7、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2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 逾 叩 叱咄 俟
负筐 皲 媵 烨 廪稍稍
馁 谒 撰写 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平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二、品读课文,研读探究。
1、请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小组合作,研读探究(突出重点)
出示问题:
①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②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样?
③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3、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三、朗读体验,能力训练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3、练习背诵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段背诵,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四、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2、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3、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为学》,《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习“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今日太学生
衣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住宿:行深山巨谷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从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未有问而不告
书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表现手法: 对 比
结论: 专心 勤奋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苏教版高二上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激励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本课的字词,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初步感受了作者的刻苦求学的精神。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二、研读赏析
㈠自由朗读第一段,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理解作者求学的艰难。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从作者克服求学困难的角度,试着为第一段划分层次。
㈡齐读第二段,完成任务二。
任务二:理解第二段内容及对比手法的妙用。
1、概括一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2、第二段和第一段的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完成下表(用课文关键语句作答)。
序号 对比方面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1 衣
2 食
3 行
4 书籍
5 求师
3、通过对比,作者想说明什么道理?
三、联系自己谈体会,完成任务三。
任务三:联系自己谈体会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刻苦求学的动人事例?
2、许多古人包括作者,都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克服了重重艰难,终有所成,其精神难能可贵。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四、总体把握,完成任务四。
任务四:把握全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2、总结一下全文行文思路。
五、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搜集古今中外的刻苦学习的动人事例。
2、就“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大家课后交流。
【资料链接】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车胤,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吏部尚书等。(囊萤)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映雪)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悬梁)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画荻教子: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茎可以编席箔。
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年抄书之艰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无奔走之劳
求师奔走之劳有专门老师
住读生活之苦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结论
写序原因和意图
9、《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 八年级下册 学科 语文 上课日期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 执教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科思想与方法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学生活动经验 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时间
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解题,简介作者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3、齐读。4、自主与合作学习: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五、小结: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背诵课文二、字词句练习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致:得到假:借。(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习,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四、探究写作技巧: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上问题医学生发言为主,然后教师点拨归纳。五、课外延伸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分组比赛,看哪一组讲出的成语故事多。六、板书设计: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且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若艰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