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时间:2022-08-12 12:42:48

《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11月13日 有幸参加了华港区教研站在里华中心小学举行的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现就《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世纪老人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言真意切地以朴实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于家乡孩子的热爱,表现了自己对于生命应“开花结果”的渴求。张红老师在教学中以此为线,紧扣文本,循序渐进,教学思路清晰。通过感悟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写作,让学生体会到巴金爷爷付出了“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从而水到渠成了地理解了巴金爷爷“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的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使得巴金爷爷的形象丰满而充满魅力。

作为我国杰出的作家,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语言朴实,情感浓厚。教者以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颁奖词切入教材,并通过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优美的词藻中为学生创设了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情感积累。同时,教者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读悟中感受人物情感,评析文本思想。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研室沙主任在最后的讲座中也提到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我觉得教给学生好的读书、学习的方法同样是重要的,而在这节课上,教者时刻不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法指导。教者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读悟,体会情感。并时刻提醒学生做批注,写感受,把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同时,抓住其中的几个重点词写下来。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给家乡孩子的信》内容丰富。文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孩子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爱。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关联。通过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分析,从不同角度,相机引导,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的中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我想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开花结果”,需要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2、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听了不下10次,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先讲圆明园的“辉煌”,再讲“毁灭”。而且都是“辉煌”用去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毁灭”只是后面的升华。

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我很震惊也很惭愧,人家已经到了那个境界,我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简直就井底之蛙,纯属夜郎自大!

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差距究竟有多大?我认为:

1、我们所谓的“创新”充其量是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是这么导课好呢,还是那么导课好呢;是从篇首开始讲,还是从后面倒着讲;是用这个方法活动,还是用那个方法活动……总之,我们还是在教材的范围内转圈圈。

而窦桂梅老师早以超越教材,超越教材的框架。从文章立意的高度开始着手,从文章的魂开始“动手”,已经如入无人之境地,浑然自如了。

2、我们平时讲课时,也注意把学生平时阅读到的,巧妙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但只是在拓展的时候运用,而不是作为两个同时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停留“主学一个内容”上。而窦老师的课,已经把大量的阅读资料纳入平时的教学中了,从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学生同时学习两个内容已经是没有难度了。课的信息量之多,哪是我能比的?我觉窦老师的课真正做到超越课堂了。

3、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就烟消云散了吗?窦桂梅在《圆明园》一课即将结束时,她出示了当时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所作所为,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她这样说的:“今天你面对着圆明园,你困惑了,迷惘了。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思索,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被三千名侵略者侵入我们的心脏,来抢劫、去焚烧。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毁不掉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中国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应当怎样的有尊严的活着?”我想,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对失去圆明园的痛,不只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是引发了他们对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对我们这一民族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怎么做成为新课程中的弄潮儿,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如果学生是一只鸟,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条鱼,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不是小溪,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与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3、《少年闰土》听课后反思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特级教师熊老师的精彩教学,虽然是课堂实录,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情趣盎然,“爱”由境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熊老师教学时,在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读去感受和体验课文的优美意境,并从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特点。这样,学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课堂学习,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的表情、声音、身姿运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营造为学生喜爱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追求“诵读”,字句关情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能带给学生许多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理解美,体验美,并表达这种美呢?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熊老师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思维之河缓缓流淌,师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交融。这里,熊老师并没有“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没有简单浅层的指导,有的只是在学生自我历练、蓄“情”待发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发挥,这是学生兴致所至时的一种激情的喷发,是文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其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诵读”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意表达,焕发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着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熊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省略了“我”的许多心理和对话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飞扬、兴致勃发的时机,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空白点”,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其亲历了创造文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独特视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创造性地学习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4、《甜甜的泥土》听课反思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课本148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质地以及 、 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 ,按一定的 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

(a) 。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 如: 、 , 、 等。

(b) 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 如:先整体后局部、 、 、 等。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 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 的景物特点。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 准确,注意多种 手法的运用。

[5]“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还要学会 。

【赏析品评】

花园秋晨

清晨,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偶尔从园里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我不觉向小花园走去。

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所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

花园的四周种满了四季常绿的冬青,翠绿翠绿的,给花园镶上了一道绿边,又恰似给花园扎上了一条绿色绸缎的蝴蝶结。绿得嫩,绿得翠,绿得浓……好似一条绿色的小河,潺潺流淌。

在花园的南面,种着好多黄扬。那是绿色的瓜子黄杨。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像瓜子的黄扬。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常常把它和冬青混为一体。经过园丁的精心修剪,这些黄杨显得十分美观、整齐,有球形的,也有圆锥形的。

在花园的东边,放着四盆睡莲。那是几个褐色的大瓷缸,缸壁上雕刻着龙凤呈祥、翩翩浮莲的精美图案。缸里盛着一坛明净如镜的清水,一朵朵嫩绿色的睡莲轻盈而又悠然地漂浮在水面上,很是可爱!瞧,那些莲叶既像小孩张开的手掌,娇滴滴的;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静静地躺着。这时,一条红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摇摆着尾巴,向水面游来;与此同时,顺着莲叶,一颗晶莹的露珠刚巧落在了水面上,圆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好看极了。这可惊动了小金鱼,它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向水深处游去了……

在花园的西边儿,种着数十颗柏树。它苍劲的躯干和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忽然,在一片浓绿之中,一大片常春藤闯入我的眼帘。那枝条细长而柔软,攀附着花架爬得高高的。虽已是秋天了,它的叶子却茂密地遮住了花园的一角,保护着它下面的花和草。

花园的正中是一块小草坪。草坪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花坛,花坛的四周摆着两排月季。月季开得真旺,淡红的花瓣随风微微颤动,好像每片花瓣都各有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看见了一株黄色月季。听爸爸说过,黄色月季是非常名贵的。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一见,果然不假,那嫩黄色的花瓣,沐浴着阳光,闪耀着象牙般的光泽,在绿叶花丛中,亭亭玉立,高傲地昂着头,似乎不屑光顾别人一眼。

思考交流:本文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你认为有哪些佳词妙句值得学习?

【亮出自己】

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景物观察笔记。(注意写景的方法)

参考题目:《花圃》《月夜》《雨中》《秋晨》

也可以根据所观察的其它景物自拟题目。

拟题:《 》

写作提纲:

【我来修改】投影下面的文章,集体评改。

百草园

我们学校中,只有百草园的景色最美。

走进百草园一看,里面有许多的花草,花的种类有月季、菊花、腊梅等,我闻到了花的香味,真香啊!这些花儿们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特别是秋天的菊花,金灿灿的,还有冬天的腊梅,梅花开放时,颜色很鲜艳。

接着,是百草园的草,春天的小草是那么的碧绿,而冬天的小草变成了枯黄色,小草们正在过冬,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正等着春天的来临。

然后,是百草园中的一座小桥,那小桥上雕刻着一些栩栩如生的龙,那些龙象征着龙的传人不屈的精神。

最后,是百草园桥下的荷花,荷叶很绿,到了冬天,叶子枯萎了,花瓣也脱落了。

百草园可真美!

各抒己见:

1、习作写景是否有条理?

2、习作是否从多角度描写景物?

3、习作语言是否生动,景物特点是否鲜明?

学生结合以上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措施。

修改意见:

【自我评价】

学生自主阅读批改后的习作,然后同桌互读,对照以上评讲,交流习作得失,填写自我评价表。

立意

构思

语言

情感

描写对象清楚;景物特征鲜明。

构思精巧、新颖;条理清晰、井然。

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联想丰富。

情景交融,

不死板,

不矫情。

【文法储蓄】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 ,条理井然;

(2) ,有声有色;

(3) ,生机盎然;

(4) ,回味无穷;

(5) ,文采斐然。

【名家之言】

细节:“描写风景的时候,应该抓住琐碎的细节,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 (屠格涅夫)

形象:“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种种感受,由此得到的种种启迪、联想、思想感情上的升华,都需要凝聚在足以吸引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 (袁 鹰)

特色:“一个风景有一个特别的美,永远独立。假若在作品中随便地写些风景,即使写得很美,也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老 舍)

感受:“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景是自然界的存在;写景,是通过作家的感受再现于作品的。它除了自然的美外,同时包含着作家抒发感情的美。”(碧 野)

体验:“写景最好是住在那里一段时间,经历些个风晨雨夕,寒往暑来,一句话,得在认识上下一番功夫。” (吕叔湘)

5、《慈母情怀》听课反思

【教材分析】

《慈母情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刻画了一位瘦弱的母亲,贫苦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突出表现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相信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辛劳的,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摘自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人见解】

杜志群老师先用动漫导入设置温馨情感人的情景,让学生在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殷殷关切中进入课文,此时学生对慈母形象及内涵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用“失魂落魄”这个词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去探究课文,读课文。找到原因后用课外找的文字让学生明白“一元五角”的分量,了解对我们而言少之又少的“一元五角”对这个家庭的意义,为后文的母亲形象的生动鲜明奠定基础。接着重点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作者要钱的,抓住关键的三个句子“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个灯泡烤着我的脸”,“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对着三个句子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

教学思路清晰,一点都不拖沓。我想这一点与杜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有关,她就是要学生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因此杜老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管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那精彩的,充满感情地朗读让人禁赞叹,他们虽然没有朗诵家的风范,却足以让人感到他们内心的跌宕起伏,让听者感动不已。然而当赞叹学生的朗读时,却不得不看到在学生精彩朗读的背后是杜老师那出色的诵读引导,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激情。我想通过这堂课在学生脑海中这一位母亲已经难以忘怀了,同时他们也一定会看到自己生活中的母亲,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

字词教学也很扎实,抓住三个关键的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从词义到放入文本中理解,也用词来理解文本,使学生对母亲工作的环境和对母亲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慈母形象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在内心的感动也会更深。

另外杜老师的个人形象在我的印象中也是非常深的,感觉到老师的个人素质与修为都非常的好。我想说这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老师,《慈母情怀》这是一个好的文本,但是一个好的文本要打动学生,使学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内化,教师首先要自己先被文本打动,要先让自己动容,杜老师在这堂课中投入了无限的情感,用自己的激情调动了学生充分的感悟。比如当讲到“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杜老师很深情地问:“母亲的手难道只掏出了一毛一毛的毛票吗?”当讲到“我”接过钱时,她又很激动地握着拳头问:“‘我’手里拽着的难道仅仅是钱吗?”老师将自己的感动与深情不遮掩饰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感动更进了一层。

6、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听了不下10次,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先讲圆明园的“辉煌”,再讲“毁灭”。而且都是“辉煌”用去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毁灭”只是后面的升华。

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我很震惊也很惭愧,人家已经到了那个境界,我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简直就井底之蛙,纯属夜郎自大!

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差距究竟有多大?我认为:

1、我们所谓的“创新”充其量是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是这么导课好呢,还是那么导课好呢;是从篇首开始讲,还是从后面倒着讲;是用这个方法活动,还是用那个方法活动……总之,我们还是在教材的范围内转圈圈。

而窦桂梅老师早以超越教材,超越教材的框架。从文章立意的高度开始着手,从文章的魂开始“动手”,已经如入无人之境地,浑然自如了。

2、我们平时讲课时,也注意把学生平时阅读到的,巧妙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但只是在拓展的时候运用,而不是作为两个同时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停留“主学一个内容”上。而窦老师的课,已经把大量的阅读资料纳入平时的教学中了,从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学生同时学习两个内容已经是没有难度了。课的信息量之多,哪是我能比的?我觉窦老师的课真正做到超越课堂了。

3、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就烟消云散了吗?窦桂梅在《圆明园》一课即将结束时,她出示了当时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所作所为,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她这样说的:“今天你面对着圆明园,你困惑了,迷惘了。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思索,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被三千名侵略者侵入我们的心脏,来抢劫、去焚烧。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毁不掉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中国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应当怎样的有尊严的活着?”我想,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对失去圆明园的痛,不只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是引发了他们对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对我们这一民族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怎么做成为新课程中的弄潮儿,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如果学生是一只鸟,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条鱼,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不是小溪,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与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7、《少年闰土》听课后反思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特级教师熊老师的精彩教学,虽然是课堂实录,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情趣盎然,“爱”由境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熊老师教学时,在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读去感受和体验课文的优美意境,并从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特点。这样,学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课堂学习,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的表情、声音、身姿运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营造为学生喜爱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追求“诵读”,字句关情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能带给学生许多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理解美,体验美,并表达这种美呢?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熊老师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思维之河缓缓流淌,师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交融。这里,熊老师并没有“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没有简单浅层的指导,有的只是在学生自我历练、蓄“情”待发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发挥,这是学生兴致所至时的一种激情的喷发,是文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其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诵读”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意表达,焕发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着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熊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省略了“我”的许多心理和对话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飞扬、兴致勃发的时机,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空白点”,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其亲历了创造文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独特视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创造性地学习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8、《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11月13日 有幸参加了华港区教研站在里华中心小学举行的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现就《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世纪老人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言真意切地以朴实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于家乡孩子的热爱,表现了自己对于生命应“开花结果”的渴求。张红老师在教学中以此为线,紧扣文本,循序渐进,教学思路清晰。通过感悟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写作,让学生体会到巴金爷爷付出了“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从而水到渠成了地理解了巴金爷爷“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的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使得巴金爷爷的形象丰满而充满魅力。

作为我国杰出的作家,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语言朴实,情感浓厚。教者以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颁奖词切入教材,并通过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优美的词藻中为学生创设了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情感积累。同时,教者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读悟中感受人物情感,评析文本思想。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研室沙主任在最后的讲座中也提到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我觉得教给学生好的读书、学习的方法同样是重要的,而在这节课上,教者时刻不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法指导。教者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读悟,体会情感。并时刻提醒学生做批注,写感受,把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同时,抓住其中的几个重点词写下来。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给家乡孩子的信》内容丰富。文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孩子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爱。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关联。通过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分析,从不同角度,相机引导,带领学生走进文章的中心,从而更好地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了我更多的思考。我想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开花结果”,需要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9、《揠苗助长》听课反思

听了《揠苗助长》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整节课以成语贯穿始终。老师在做课前游戏时,以看图片猜成语为开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游戏做好以后,紧接着,老师在的揭示课题这一环节中说道: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一个跟成语有关的故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最后,在总结课文时,又用到了“急于求成”这个成语给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总之,在这节课中,学生对成语有了很好的认识,语言也有所积累。

二、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方法的多样性。由于《揠苗助长》是小学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并没有进行理论化的口头说教,而是充分地抓住了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够活跃的特点,借助动作演示,找找朋友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例如:在教学“喘气”时,老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喘气的动作,从而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在教学“焦急”时,赖老师通过对“焦”字象形字中意思的拆解,让学生明白“焦”的上半部分是鸟的意思,而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其意思;在教学“巴望”时,则通过让学生给它找意思相近的朋友来体悟。

三、重视指导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通过感情朗读和说读结合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例如:在指导朗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时,老师通过“你还不够焦急”“你有点焦急了”“你的眉毛都皱起来了,你是多么焦急啊”等评语,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朗读。又如:在指导朗读“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看。”老师通过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这位老爷爷,你会对禾苗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老爷爷当时是多么盼望禾苗快点长的心情,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幼儿园反思推荐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春笋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反思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问银河教学反思 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听课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回归平淡——《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教后反思 《詹天佑》教后反思 一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后反思 《月亮湾》的教学反思:回归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月亮湾》教学反思:仿写《月亮湾》 《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快乐的课堂

相关信息 孩子气的爸爸作文500字 孩子喜欢玩沙_幼儿园教育随笔 孩子上学家长心情文案说说75条 孩子情商教育从幼儿开始 孩子不喜欢参加活动怎么办 家乡新变化心得体会范文集锦 孩子家园两面性因家长没权威 家乡菜100字好评大全38句 家乡菜100字好评模板评语34句 家乡菜的5星好评模板3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