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满昆虫的衣袋》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中有这么一些内容: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同学们在学习这一内容上与老师有了下面的对话:
生:法布尔的父母不好。
师:为什么?
生:法布尔有种爱好,父母应该支持才是。
师:是的,现在好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我们班好多学生不喜欢乐器,父母还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子去学。法布尔的父母真的不可思议。我也这样想。
生:看来法布尔的父母所做的真的不对。
师:真的不对吗?
生:(挠挠头)小昆虫有的很脏,有的有毒,看来他的父母是爱孩子的。
师:是的,法布尔其实是爱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也不会让你们随便玩这些小昆虫的。
生:法布尔的父母难道不能想一些办法让孩子爱昆虫吗?
师:我想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1823年12月20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生1:我明白了,他生在农村,父母肯定认识的字少,不懂得这是孩子的兴趣。
生2:法布尔的父母让他放鸭子,其实是想让家庭富有,只顾玩丢了鸭子也不好。
生3:他父母责骂他,其实是骂他只顾玩,忘记做真正的事。他们不可能知道法布尔玩小虫子也能玩出名堂。
师:我想应该是这样。其实你们可以买买《昆虫记》来看,读一读他的书,在书中你也会发现法布尔的家并不富有,从课文中也可以看出。法布尔初中就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母怎么可能帮助他呢?
师:我是这样猜想的,法布尔在这里写上的父母,其实也是告诉天下有文化的父母一定要重视着孩子的兴趣。你们认为我的这一猜想合理吗?
(学生点着头齐答合理)
生:高老师,你说法布尔恨不恨他的父母?
师:我想先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对你们严厉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因为我说的是严厉,不是打骂,同学们思考来思考去,感觉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都很严厉)
师:那你们恨不恨自己的父母?
(同学们齐声说“不恨!”事实上,每个同学在父母严厉训斥的那一刻都有着恨的心理,也许说不服的心理更明白一些,当然除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肯定不会把恨久地留在心里,但被训斥的事应该说在孩子的头脑中还会留有一定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法布尔写着自己童年的事,写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严厉训斥,不是对父母的恨,而是一种真实记录。在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应该把他们引到真实上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看得出同学们非常理解法布尔的父母,当然由此也会理解你的父母的严厉。我读这篇文章,其实也反复思考着法布尔的父母,最终我认为这是法布尔的“真实写法”,这样我们读起来,才能感觉到法布尔的成功是真实的,不是欺骗你们的。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习作。有好多同学说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学习这篇文章中的这一点,我想大家一定会有着自己的思考。
生1:我要真实记录着我父母对我的每一次严厉。
生2:我爸爸打过我,但我并没有改,还是犯,结果还是打我,把这些事真实记录下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师: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生3:我们每天发生的事都是真实的,把我们真实记下来,就不怕老师布置的日记了。
师:日记其实就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这样写的。其实你们看到的世界名著也都是这样写的。
…………
[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重点肯定不在这里,但笔者认为,这决不是节外生枝,决不是无意义的生成,更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东西是十分清楚的,那是让学生认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认识他那种痴迷的精神,具体学习作者介绍那法布尔痴迷的场景,还有一些美丽的词与句子,这一切我也做了。我为什么在课堂上还要与学生进行着这般对话?这与我的思考有关。因为这一阶段我的头脑中时刻想着父母教育问题,但对课文中的这件事有着不理解的地方,我与身边的老师探讨这件事,慢慢地才理清思路。当然,我也有一种预感,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不会放过这一点,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对话。也许我的理解有偏差,也许我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特别的自然,特别的精彩,也许把学生引到用“真实”来习作有些牵强,但从学生的反映看,他们是有一些理解,从每位学生的对话投入来看,这种理解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我与学生应该共同感谢这篇文章给予的另外一种收获。
2、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4、《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习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5、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6、《装满昆虫的衣袋》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中有这么一些内容: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同学们在学习这一内容上与老师有了下面的对话:
生:法布尔的父母不好。
师:为什么?
生:法布尔有种爱好,父母应该支持才是。
师:是的,现在好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我们班好多学生不喜欢乐器,父母还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子去学。法布尔的父母真的不可思议。我也这样想。
生:看来法布尔的父母所做的真的不对。
师:真的不对吗?
生:(挠挠头)小昆虫有的很脏,有的有毒,看来他的父母是爱孩子的。
师:是的,法布尔其实是爱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也不会让你们随便玩这些小昆虫的。
生:法布尔的父母难道不能想一些办法让孩子爱昆虫吗?
师:我想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1823年12月20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生1:我明白了,他生在农村,父母肯定认识的字少,不懂得这是孩子的兴趣。
生2:法布尔的父母让他放鸭子,其实是想让家庭富有,只顾玩丢了鸭子也不好。
生3:他父母责骂他,其实是骂他只顾玩,忘记做真正的事。他们不可能知道法布尔玩小虫子也能玩出名堂。
师:我想应该是这样。其实你们可以买买《昆虫记》来看,读一读他的书,在书中你也会发现法布尔的家并不富有,从课文中也可以看出。法布尔初中就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母怎么可能帮助他呢?
师:我是这样猜想的,法布尔在这里写上的父母,其实也是告诉天下有文化的父母一定要重视着孩子的兴趣。你们认为我的这一猜想合理吗?
(学生点着头齐答合理)
生:高老师,你说法布尔恨不恨他的父母?
师:我想先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对你们严厉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了小手。因为我说的是严厉,不是打骂,同学们思考来思考去,感觉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都很严厉)
师:那你们恨不恨自己的父母?
(同学们齐声说“不恨!”事实上,每个同学在父母严厉训斥的那一刻都有着恨的心理,也许说不服的心理更明白一些,当然除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肯定不会把恨久地留在心里,但被训斥的事应该说在孩子的头脑中还会留有一定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法布尔写着自己童年的事,写上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严厉训斥,不是对父母的恨,而是一种真实记录。在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应该把他们引到真实上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看得出同学们非常理解法布尔的父母,当然由此也会理解你的父母的严厉。我读这篇文章,其实也反复思考着法布尔的父母,最终我认为这是法布尔的“真实写法”,这样我们读起来,才能感觉到法布尔的成功是真实的,不是欺骗你们的。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习作。有好多同学说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学习这篇文章中的这一点,我想大家一定会有着自己的思考。
生1:我要真实记录着我父母对我的每一次严厉。
生2:我爸爸打过我,但我并没有改,还是犯,结果还是打我,把这些事真实记录下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师: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生3:我们每天发生的事都是真实的,把我们真实记下来,就不怕老师布置的日记了。
师:日记其实就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这样写的。其实你们看到的世界名著也都是这样写的。
…………
[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重点肯定不在这里,但笔者认为,这决不是节外生枝,决不是无意义的生成,更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东西是十分清楚的,那是让学生认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认识他那种痴迷的精神,具体学习作者介绍那法布尔痴迷的场景,还有一些美丽的词与句子,这一切我也做了。我为什么在课堂上还要与学生进行着这般对话?这与我的思考有关。因为这一阶段我的头脑中时刻想着父母教育问题,但对课文中的这件事有着不理解的地方,我与身边的老师探讨这件事,慢慢地才理清思路。当然,我也有一种预感,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不会放过这一点,所以就有了上面的对话。也许我的理解有偏差,也许我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特别的自然,特别的精彩,也许把学生引到用“真实”来习作有些牵强,但从学生的反映看,他们是有一些理解,从每位学生的对话投入来看,这种理解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我与学生应该共同感谢这篇文章给予的另外一种收获。
7、《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邓秀春《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8、《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9、《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断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像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学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还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长大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迷恋。学生学完后,对法布尔有着深深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