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爱祖国》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对主题教学方法的一次摸索,主题教学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在本课中对祖国那份相通的爱国情感。
借助于“爱国之情”这一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爱祖国并不是空洞的一句口号,原来爱祖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诗句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的目的。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主要写了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生送别时,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地下,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根据课文的主题,我觉得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才能感知这浓浓的爱国之情。比如埃斯内尔对肖邦说的话,肖邦的举动,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读。我们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忧伤和愤慨,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文中有两处值得提醒学生的地方,一处是埃斯内尔送肖邦祖国波兰的泥土的蕴意,第二处是肖邦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意义,学生们通过品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课堂内外我都进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绍爱国志士,引导学生阅读爱国情感的文章,学生们被文中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对爱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
一、让丰满的人物形象影响学生
我在《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课备课过程中,通过钱学森回国前后资料的搜集,发现钱学森的爱国跟他的性格是相一致的。钱的性格孤傲而倔强,坦荡而不虚假。美国政府种种不人道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留住钱学森让他为美国服务。注意了这一点,再适时的补充一些课外材料,或者是课前预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孩子才不会仅仅声嘶力竭的呼喊,才能够超越时代去体会放弃一切的艰难,体会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大语文观就是要给学生大视野,这样才能够和文本对话中多元的解读,才能调动多元智能,才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独特体验。
正是有了祖国,有了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要求,
生读: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二、语文实践从点到面,整体感知
我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着让学生品味词句,感悟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在学习钱学森应对美国政府阻挠中,仅仅让学生读,学生愤怒美国政府的卑鄙,无耻,野蛮,诬陷等只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而不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钱学森,让自己走进文本,走进钱学森。我在尝试中发现,抓住只好,硬说,无休止,其实等词引导读,诱导感受,学生理解地就透彻了。教师适时评价:无奈啊,真是霸道,毫无人道,事实在前还要诬陷,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学生无形中就体会了美国政府的险恶用心和钱学森坚定的意志,透露着钱学森的矢志不移的爱国魂。
三、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前铺垫,课中感悟和课外延伸的问题
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前的铺垫应该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还是教师适当的缩小范围,更有利于学生高效率的阅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毕竟学生要掌握的东西是比较多的。课中感悟,补充什么样的材料最合适,补充多少更能发挥作用和课外延伸是怎样提升和拓展阅读空间,这其中教师应该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在本课时教学中不补充这些材料也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的,不过每一节课课前是否都能有这样的铺垫呢?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否直接而有效呢?都是值得思考和继续实践的。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由于这种歌颂祖国类的文章,而且又是诗歌,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所以,这节课上得挺失败的,现总结以下失败的原因: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5、《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教材于我而言没有新旧之说,第一次走上高中语文课堂,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只不过由于个人阅读喜好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尽管当前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对教材真正的解读还是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3、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明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6、遭此“尴尬”为哪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文课,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堂实录结尾片段:
师:(较动情地说)“拳拳儿女心,殷殷报国情。古往今来,歌咏祖国的诗歌不胜枚举。舒婷的这首诗让我们情绪激昂,感慨万端。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对祖国的爱,是很难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的。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生:(漫不经心,小声地)是。
师:(目光在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停留了半秒钟)“相信同学们也会有感而发,写出你心中的那份对祖国的爱的。现在让我们模仿本文第一节的写法,把你的心声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生:(抓耳挠腮,翻阅课本和资料的声音此起彼伏)
(五分钟后)
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生(相互观望后,低头者居多)
师:(稍有不悦,但仍然有笑意写在脸上)“不论你写的是长是短,是平实还是生动,都显示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大胆地读出你心中的感受吧”。
(环顾四周,无一人应声)
师:(生气,烦躁,目光扫视了平常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晓宵,你来读”,“快点,别让同学们等急了。”
生1:(脸红)“老师,我还没想好”。
师:(没说话,也没示意她坐下)“兰林,你的怎么样了?”
生2:(小声地)“我是你河里的小鱼,好多年来喝着污浊的水;我是你天空的小鸟,数年来找不到栖息的巢;我是……”
众生:(哄堂大笑)
师:(尴尬、失望、不安)“算了,算了,还是别读了,课后自己写好润色加工,下节课上交流。”
(随着下课的铃声老师走出了教室,学生长舒了一口气。)
【反思】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课堂遭遇了如此“尴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室里没有了“小手如林”的“感人镜头”、没有了回答问题时“欢呼雀跃的兴奋场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做教师的也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对学生满怀信心的希望?
为此,我反复阅读了陈大伟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其中一位教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语文会有很多困惑和尴尬,但我们不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或是推卸责任的方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实际上和教师的设计是有关系的。如果说学生没有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他有兴趣。”
再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失败的原因:
1、教师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很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平时在教诗歌的时候我们总是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得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谁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有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教师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把话题作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主题,很少有在诗歌方面强化训练的,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诵、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还有一点,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写作也很重要,如果课前教师能精心准备几个这样的开头,我想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的。
【后记】
这节课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思之后,我又调整了思路,认真的写了几段开头,在下节课上我给学生读了自己写的小诗后,又加以引导,学生的诗情才有所激发,写起来还有点兴趣。尽管写的还很幼稚,还达不到“力透纸背”的效果,但学生只要敢大胆尝试,智慧的蓓蕾迟早都会绽放的!
7、《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8、《我们爱祖国》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对主题教学方法的一次摸索,主题教学是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在本课中对祖国那份相通的爱国情感。
借助于“爱国之情”这一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爱祖国并不是空洞的一句口号,原来爱祖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诗句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的目的。
9、《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颜士蕾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0、《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叙述中安排了许多抒情的词句。透过这些与事件紧密相连的抒情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亡国的痛苦激发着他忘我工作,谱写出许多革命乐曲激励着祖国人民奋勇杀敌。可以说,从被迫离国到临终遗言主要人生经历都透露着肖邦强烈的拳拳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去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在角色转换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谈感受,但部分学生仍不能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会这样一种情感,对文本的学习还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上,没有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年级文本的学习绝不能蜻蜓点水,而应在重点故事的感悟、重要语句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现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的熏陶。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国家危难时刻,肖邦选择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从军杀敌?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选择离开祖国是十分无奈的,从“不得不”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选择离开的。
生:我觉得肖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音乐家应该用音乐为武器去打击侵略者,比直接上战场杀敌要更合适,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能再说明白一些吗?他怎么样用音乐作为武器呢?
生:他可以创作革命乐曲,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士兵们就可以奋勇杀敌了。
师:有道理,革命乐曲不是枪炮子弹,但可以发挥比枪炮子弹更大的威力。
生:我觉得他选择离开也是正确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果不能创作音乐了就太可惜了。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他还会回来的。他在国外也可以联络爱国的人士共同支援国内的战争,揭露沙俄的罪恶行径,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沙俄的反对。
师: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会舆论来打击侵略者。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救国策略。
师:同学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许当时有人对肖邦的离开还会说三道四,认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国。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
分析: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1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12、《祖国在我心间》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生词让他们读,增强记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让孩子们看地图,增强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课前预习过的孩子能说出很多课外知识,我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自信和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再次,我让孩子们自学课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让孩子们感受“书要多读,每次的感受不同”。交流的问题的空间很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发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定有不理解的词,教师可以让别的孩子解释,趁机把“太平洋、福建、台湾”等词写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昂首挺胸、假若”等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可让孩子做动作、讨论解决。另外让孩子交流带来的图片,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祖国之美、之辽阔,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从小培养搜集资料的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孩子的写字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没有展现,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单调等等。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语文课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