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教学片断及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2、循序渐进 突破古诗教学──《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古诗,两首古诗朗朗上口,每首古诗的后两句都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在教学中难点就是体会每首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在教学第一首诗《题西林壁》时,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大家体会一下后两句诗的含义,开始学生们只能就诗的意思说含义,并没有理解到它深层的含义,这时我急于让学生领悟含义就越俎代庖,把古诗中蕴涵的哲理抄给学生。看着学生埋头抄着老师的板书时,我想,这是我应灌输给他们的,如何用启发式方法让孩子明白古诗中的道理呢?
在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让学生首先反复读后面两句诗,说说你的体会,学生们开始可能会感觉无从说起,这时我就适时点拨,山穷水复疑无路可以想象我们平时什么?这时有学生举手了,回答说:“可以想成我们平时遇到困难或者遇到险境,前面没有道路可走”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道:“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出现转机”一个孩子回答到。“回答得真好”我立刻又让学生重新把刚才两句的含义说一说。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又踊跃发言,有的说遇到困难没有办法时……这样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3、《古诗两首》教学片断及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5、《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6、《古诗两首》教学片断及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7、《古诗两首》教学片断及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8、《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习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2月13日 星期五 天气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
优点:
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
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所以以后在预习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养成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要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才更有效果。
2、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没有了解和朗读,以后在学习这样的古诗的时候,我要多搜集相关的古诗,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比如学习秋天的古诗,就找一些相关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孩子们多读一读,描写梅花的古诗,就要让孩子们读一读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古诗。
3、古诗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把机会给优秀的学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让后进的学生说说,如果他们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10、古诗两首 《春夜喜雨》、《春晓》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春雨》这首诗,学生在《古诗70首》里早就背过,重点是理解意思,我围绕“好雨”一词让学生探索:哪里体现出是“好雨”?学生首先找到的是“润物细无声”,说明对第一句还不太理解。我通过一组反映春旱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春雨及时的重要性,对第一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让学生再读原题《春夜喜雨》,感受此处“喜”的意思,学生说出了代表高兴、喜爱。
上《春晓》的时候,正好顾校长来听推门课,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问题,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与前一课的《春雨》从写作角度及情感体验方法进行了对比,体会了差异。还进行了拓展,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发言,用评价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不能只关注老师要把哪些知识教给学生。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以后到了中高年段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