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
这一课,以养成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
1、课始。提出疏通性的问题: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标题会有引号?从图上看到这个人在干活,是不是讲他干活得到很多金子呢?让学生充分时间初读,解决问题
2、课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都说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再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徐虎是利用休息时间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让他特别感动。指导学生找出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数字中感受徐虎的热情服务。当有学生说到徐虎干到凌晨两点真是太感动了时,另有二位学生质疑:徐虎那一个晚上干什么凌晨两点有什么希奇,我还可以到凌晨两点才睡觉呢?课文中只是例举一个晚上的例子,是不是只是一个晚上这样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再去读书,抓住“许多年”“千家万户”等学生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这时教师简介徐虎事迹。另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徐虎利用休息时间为人们修理水电,收不收钱?学生争得很激烈,有认为收钱的,理由是这样辛苦不收钱谁干。有学生认为不收钱,收钱还叫什么“闪光的金子”呢?学生议论,最后加上我的实例:去家访时,摩托车后轮被扎了,远离小镇,打电话叫人去修,找第三家才有人愿意去。学生一致认为,收了钱,但是,他确实是方便了群众,称“闪光的金子”毫不为过。
品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感动,读出自己。
3、课尾。拓展性的问题:
出示补充阅读材料《传递快乐》(内容简介):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 “终身成就奖”,它授予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他是东京一名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投送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这项工作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邮差工作的他,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他到职第一天那样认真和投入。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邮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读后,思考: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动人事迹
2、《闪光的金子》探究性阅读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中,一篇记述上海市水电修理工徐虎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文质兼美的课文。“闪光的金子”,是人们对徐虎高贵品质、奉献精神的评价和赞美,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然而,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一个女孩举手发问:“老师,徐虎为大家服务要不要钱啊?”一石击起千层浪!很显然,这一疑问是孩子价值意识的一种萌动,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孩子头脑中的折射。这个问题不是以简单的“要”与“不要”所能回答的。解疑的最佳途径是回归文本,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一、通读文本
感悟人物
针对学生的发问,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本中有关徐虎言行的描写:“1985年的一天,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开箱时间19时”、“从那以后,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然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按纸条上提供的地址,挨家挨户上门修理。”“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将管道疏通”。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品读中感受:徐虎服务范围之广,信守承诺之诚,履行职责之严。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徐虎关心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居民的生活是否方便!这种感悟把是否“要钱”的疑问,从偏狭、肤浅引向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
二、精读文本
转向探究从学生提出徐虎的服务是否收费这一疑问,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经济生活在孩子价值观上的投影,学生关注个人的付出与回报是人之常情,社会现实。但如何引导学生变换思考角度,在精细阅读探究中,感受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
教学片段:
出示:课题《闪光的金子》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
金子是非常珍贵的,这是一种比喻。
生:这是人们对徐虎的称赞。
师:
讲得很好。“闪光的金子”是人们对徐虎的赞誉。徐虎的心为什么会被人们说成像“闪光的金子”?细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议一议。
生:
专心读文,相互交流。
生1:徐虎挂出“特约服务箱”,想到的是及时为大家服务。开箱时间是晚上7点钟,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下班,他却利用休息时间去为客户服务,我想这就是奉献精神。
生2:他说话算数,从那以后,每天总是定时开箱,挨家挨户上门修理。如果让我干一段时间,也许还能坚持,可是天天去做,多烦多难!人们说徐虎的心像金子,这就是可贵之处。
生3:我觉得他坚持给第五家疏通管道精神更可贵!本来做完四家的活,就够累够饿的了,可他为了别人的方便,硬是撑到凌晨两点多钟才把活干完,徐虎总是用他的心温暖别人。
…………
师:
是啊!徐虎虽然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他把普通的事做得尽善至臻,他的心——
生:
(齐答)像“闪光的金子”!
师:“闪光的金子”就是人们对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评价,最珍贵的回报,也是徐虎的人生追求。
教学随感:
在学生阅读实践中,一旦引进生活体验,阅读的感悟必然会深入下去,主体经验会随之提升,情感也就得到升华。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感知徐虎在“本职工作之外主动付出额外劳动”,“天天坚持及时服务”,深切感受到徐虎“一天中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精神可贵。将文本与生活沟通,变单向文本解读为文本与生活体验互动,阅读进入心灵,这样的体验是真切的,感悟是自发的,自觉的。
三、拓展文本
感悟真情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知识储备,对深入文本是大有裨益的。凡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的,可通过课外阅读、观看影视、调查了解等方法,拓展认知空间,缩小学生实际经验与文本的差距,沟通现实与课文的联系,使补充资料成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料的占有成为阅读主体的间接经验,在阅读探究中促进感悟,提高感悟的质量。
课文《“闪光的金子”》简洁凝炼地叙写了徐虎挂箱特约服务的感人事迹,但对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是否收费并未做交待。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收费的疑问,对此老师如不置可否或生硬说教都是不妥的。适当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解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感悟奉献精神,感悟人生价值。
教学片段:
师: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些什么?
生:这段的第一句是总括,第二句写大家赞扬徐虎的话。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徐虎为什么要这样做?师:这个问题恐怕在许多人脑海中闪现过。先读读下面的一则资料,再作出回答好吗?
出示资料:
徐虎,1975年开始当上水电修理工,1984年上海市评选服务明星时,许多居民自发投票,他获了一等奖。1985年6月23日,徐虎在他管辖的居民区挂起了报修箱。塞进一张纸条,当晚准能把徐虎叫来。居民们不再为傍晚发生水电事故发愁了,而徐虎下班后的黄金休息时间全没了。
徐虎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拉他做水电安装业务,一个工程就是几十万;还有人拉他到其他公司干,待遇好,工资高,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为什么挂报修箱,徐虎说:是为了报答居民的信任。
教学随感:
学生阅读完上述徐虎的简介后,对课文有了新的理解“挂箱预约”主动自愿;“每天上门”言出必行,他是在回报居民。更有学生指出,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问题自然解决了。语文教学要着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中让学生适时适量阅读相关资料,他们就打开了视野,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变得更加合理,与文本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与人物心灵的沟通、共振也不再只是一种理想化的预设。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必然会引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和见解,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位、感悟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道德的教养。
3、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4、《“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
这一课,以养成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
1、课始。提出疏通性的问题: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标题会有引号?从图上看到这个人在干活,是不是讲他干活得到很多金子呢?让学生充分时间初读,解决问题
2、课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都说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再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徐虎是利用休息时间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让他特别感动。指导学生找出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数字中感受徐虎的热情服务。当有学生说到徐虎干到凌晨两点真是太感动了时,另有二位学生质疑:徐虎那一个晚上干什么凌晨两点有什么希奇,我还可以到凌晨两点才睡觉呢?课文中只是例举一个晚上的例子,是不是只是一个晚上这样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再去读书,抓住“许多年”“千家万户”等学生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这时教师简介徐虎事迹。另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徐虎利用休息时间为人们修理水电,收不收钱?学生争得很激烈,有认为收钱的,理由是这样辛苦不收钱谁干。有学生认为不收钱,收钱还叫什么“闪光的金子”呢?学生议论,最后加上我的实例:去家访时,摩托车后轮被扎了,远离小镇,打电话叫人去修,找第三家才有人愿意去。学生一致认为,收了钱,但是,他确实是方便了群众,称“闪光的金子”毫不为过。
品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感动,读出自己。
3、课尾。拓展性的问题:
出示补充阅读材料《传递快乐》(内容简介):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 “终身成就奖”,它授予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他是东京一名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投送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这项工作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邮差工作的他,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他到职第一天那样认真和投入。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邮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读后,思考: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动人事迹
5、《“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
这一课,以养成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
1、课始。提出疏通性的问题: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标题会有引号?从图上看到这个人在干活,是不是讲他干活得到很多金子呢?让学生充分时间初读,解决问题
2、课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都说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再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徐虎是利用休息时间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让他特别感动。指导学生找出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数字中感受徐虎的热情服务。当有学生说到徐虎干到凌晨两点真是太感动了时,另有二位学生质疑:徐虎那一个晚上干什么凌晨两点有什么希奇,我还可以到凌晨两点才睡觉呢?课文中只是例举一个晚上的例子,是不是只是一个晚上这样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再去读书,抓住“许多年”“千家万户”等学生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这时教师简介徐虎事迹。另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徐虎利用休息时间为人们修理水电,收不收钱?学生争得很激烈,有认为收钱的,理由是这样辛苦不收钱谁干。有学生认为不收钱,收钱还叫什么“闪光的金子”呢?学生议论,最后加上我的实例:去家访时,摩托车后轮被扎了,远离小镇,打电话叫人去修,找第三家才有人愿意去。学生一致认为,收了钱,但是,他确实是方便了群众,称“闪光的金子”毫不为过。
品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感动,读出自己。
3、课尾。拓展性的问题:
出示补充阅读材料《传递快乐》(内容简介):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
“终身成就奖”,它授予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他是东京一名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投送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这项工作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邮差工作的他,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他到职第一天那样认真和投入。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邮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读后,思考: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动人事迹
6、《金子》教学反思
花满楼
挖掘“真金”
《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彼得成功了,他的成功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百转曲折,殊途同归
成功的彼岸,并非一蹴而就。只要心中充满希望,踏一路荆棘,转一路曲折,艰苦的磨练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彼得为了实现梦想,挖金子不成改种鲜花,同样获得了财富。可见,条条大道通罗马,任何一条路上,都有成功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历经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获得思想启迪。
“彼得满怀理想寻找金子,最后他找到金子了吗?”
“彼得没有找到金子,‘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彼得自己也承认没有找到金子。”
“他无不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彼得他最终找到金子了。”
“同样是彼得的话,怎么会矛盾呢?请您再读课文,说说‘金子’和‘真金’有什么不同?”
“金子是金灿灿的黄金,而真金并不是真的金子。”
“‘金子’也许能直接挖出来,可‘真金’必须通过辛勤的种花才能获得。”
“对,这不是真的金子,却比真的金子更珍贵,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彼得最终找到的‘真金’应该是——”
“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是财富。”
“是拥有财富的梦想。”
“是发财致富的法宝。”
“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
“彼得找到金子了吗?”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苛求一致。“真金应该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目的是使学生历经思维的过程,疑中思,思中学,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从矛盾中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目标专一,全力以赴
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艰辛。确定了目标,就该勇往直前。假如当初,彼得像其他的淘金者那样半途而废,也就不可能有以后更大的发现。假如他不专心于种花,也许会失败。正因为他始终胸怀理想,全力以赴,离目标才越来越近。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现实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尽力引领学生渐渐走进文本,层层深入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所有的淘金者中,彼得为什么是唯一获得财富的人?他与其他淘金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用心读1-2自然段,讨论”
“其他淘金者一无所获,扫兴离去,而彼得不甘心落空,继续寻找金子。”
“你从哪句话能看出彼得不甘心?读第二自然段”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一块没人要的土地,说明这里有金子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彼得还是不放弃。”
“‘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为了找到金子,坚决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哪怕土地的一个角落他都翻遍了。”
“他不甘心落空,默默挖掘着,埋头苦干着,与其它淘金者比,彼得具有什么精神?”
“埋头苦干的精神。”
“吃苦耐劳的精神”
“是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孩子们的回答似乎很圆满,文本的解读应该到词结束了吧!其实不然,彼得争取成功才迈出一小步,对彼得成功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
“正因为他坚持不懈没有离去,才有了以后的成功。可是至此,彼得并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那他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唯一获得财富的人呢?再用心读4-6自然段,划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彼得若有所悟……”
“彼得由什么‘悟’到什么?再读”
“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土地也可以用来种花。”
“‘悟’到种花能获得财富。”
“这可是一个大发现,彼得成功的原因是——?”
“善于观察、发现!”
“他聪明,他善于思考。”
“他善于抓住机会。”
……
本环节,紧紧围绕一个问题“彼得为什么是唯一获得财富的人?”来探讨彼得成功的原因,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紧紧抓住关键词“不甘心”、“若有所悟”,通过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引领学生仔细推敲品味,层层剖析,深入思考,体会彼得成功所具有的个性品质,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深层次的对话,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成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抓住机遇,调整目标
梦想是美好的,可是当你的梦想被命运无情地阻塞时,命运之手往往会给你指引另一条道路。关键是你能否及时发现,彼得发现了,抓住机遇,调整了目标,并为之付出了‘全部精力’。这让我想到了“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当我们孜孜以求“预设”中的美好教学情境时,时常会迸发出“生成”中的尴尬局面。假如适时捕捉,合理利用,也许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孩子们,彼得决心培育花苗,为此他付出了全部精力。请你想象一下彼得是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选择花苗,如何日夜照顾鲜花,如何四处奔波销售鲜花?”
我把“全部精力”重重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围绕“全部精力”,大胆地想象一个成功者背后可能会付出的艰辛努力。
“每天天还没亮,彼得就起床平整土地,一干就是一整天。”
“为了照顾好花苗,彼得刻苦地学习种花的技术。”
……
“彼得手捧着鲜花挨家挨户地推销:‘买鲜花吧?你看这花多美丽娇艳!一朵花就是一个生命,你忍心让这个生命变得枯萎吗?’”
“一个珍惜生命的人,也许会买吧!”
“请买鲜花吧!我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它们,为此我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我为它们浇水、施肥、除草、杀虫多么不容易,你就买下吧!”
孩子们拼命地想唤起消费者的同情心和怜悯心销售鲜花,可是他们哪里懂得消费者千差万别的心理呀?一时的怜悯也许能博得少数人的消费,可是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这是孩子们所无法理解的。这突如其来的不合理,难道放任自流吗?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应该求真务实,避免盲目的多元解读。课堂就是生活,是学生真正的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又何尝不是教育。于是我话锋一转:
“您的辛苦,我能理解,可是先生,我并不需要呀。怎么办?”
“小姐,你怎么会不需要呢?你可以买这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一定会给你带来好心情的!”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假如我家里已经有鲜花了呢?”
“你可以送给你的朋友,这代表了你对他纯洁的友谊。”
“说得太好了,还可以送给谁?”
“还可以送给的爸爸妈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送给你的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
……
其实,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引领学生挖掘“真金”的过程,这里的‘真金’也许是学生异样的思维火花,也许是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许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感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成功的教学目标,在“挖”字上下功夫,精心地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全力以赴地指引学生深入文本对话,而又不失时机地抓住动态生成激发生命的活力……挖掘“真金”,让真金光彩熠熠、绽放价值!
7、《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讲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内容很浅显,孩子们自己就能基本读懂。所以教学时,我不想按部就班,而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感悟、自己解答,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了课题,接着请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全班一齐读课题。课题一读完,孩子们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因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部分同学,习惯在老师上这课之前,做一些预习工作。)我叫他们起来回答,有的说:“我想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题为什么加上引号?”有的说:“本文写的是真的金子吗?”有的说:“为什么要用闪光的金子来做课题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个个都提得那么有价值,我的心中暗喜,学贵有疑嘛。
我当然没有急着告诉孩子们现成的答案,那样一定没有任何趣味。而是带着十分肯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课文中,相信你们认真读了课文后,答案会乖乖地跑出来的。”于是朗朗的读书声响起。
几分钟后,刚才提问的好几个同学自己都举起了手。“我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那颗心。”“课题加引号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指闪光的金子,和前面学习的《‘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的引号一样的。”(哈哈,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棒!)课题的疑问都解决了,我问他们:“刚才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马上就有一个同学说:“为什么把徐虎的一颗心比作闪光的金子呢?”这是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的醒目位置,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议议,再读读,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小组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还是抓住了徐虎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事迹的。比如: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他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感悟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此时我还简单地小结了写一件事情,必须讲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让孩子们初步懂得写一件事的几个要素,为以后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是怀着热情和好奇去学习课文的,带着喜悦和满足迎接下课铃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烈,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略有遗憾的是,有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的训练在课堂上落实得不够到位,回答问题不够主动。
8、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9、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
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
10、“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教学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这一课,以养成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目标。
1、课始。提出疏通性的问题: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标题会有引号?从图上看到这个人在干活,是不是讲他干活得到很多金子呢?让学生充分时间初读,解决问题
2、课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都说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再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徐虎是利用休息时间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让他特别感动。指导学生找出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数字中感受徐虎的热情服务。当有学生说到徐虎干到凌晨两点真是太感动了时,另有二位学生质疑:徐虎那一个晚上干什么凌晨两点有什么希奇,我还可以到凌晨两点才睡觉呢?课文中只是例举一个晚上的例子,是不是只是一个晚上这样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再去读书,抓住“许多年”“千家万户”等学生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这时教师简介徐虎事迹。另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徐虎利用休息时间为人们修理水电,收不收钱?学生争得很激烈,有认为收钱的,理由是这样辛苦不收钱谁干。有学生认为不收钱,收钱还叫什么“闪光的金子”呢?学生议论,最后加上我的实例:去家访时,摩托车后轮被扎了,远离小镇,打电话叫人去修,找第三家才有人愿意去。学生一致认为,收了钱,但是,他确实是方便了群众,称“闪光的金子”毫不为过。
品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感动,读出自己。
3、课尾。拓展性的问题:
出示补充阅读材料《传递快乐》(内容简介):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 “终身成就奖”,它授予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他是东京一名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投送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这项工作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邮差工作的他,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这是因为在他从事邮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他到职第一天那样认真和投入。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邮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读后,思考: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动人事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闪光的金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11、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我先教第一和第五自然段,“普通”与“闪光的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一件事情徐虎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时,我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徐虎的热心肠,圈出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像,徐虎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风雨无阻,每天为人们排忧解难。通过反复朗读,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渐渐在学生心理打下了一些烙印。在教学第二件事情徐虎深夜为居民疏通管道时,我试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写写批注。孩子们读到“夜晚10点多钟”时,很多孩子都对徐虎说:“徐虎,天已经这么晚了,你已经累了一天了,明天再干吧!”当读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时,很多孩子都说:“抽水马桶里的污水多脏啊!真臭啊!你却为了他们不怕脏、不怕臭,你真了不起啊!”最后我让学生扮演这家人感谢徐虎,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