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⑶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⑴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⑵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⑴ 课型:教读课
⑵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三、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教学反思】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2、《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填空: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情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
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4.拮据( ) 5.褴褛( )
6.煞白( ) 7.张皇( )
阅读课文后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8.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
A.于勒
B.若瑟夫
C.“我”
D.菲利普夫妇
9.小说直接或间接地交待了几个人物,其中于勒与若瑟夫是________关系,菲利普与于勒是________关系,菲利普与克拉丽丝是________关系,克拉丽丝与若瑟夫是________关系。
10.本文是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来安排情节,其中“盼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见于勒是故事的________。
指出下列各句各属什么描写。
1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
12.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 )
1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1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钱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 )
根据对课文理解填空。
15.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________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________的金钱关系。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人物、情节、环境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ji6 j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5.l2n l[(衣服)破烂 6.sh4 煞:非常,由于恐慌、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hu2ng 惊慌、慌张 8.D 9.叔侄 兄弟 夫妻 母子 10.开端 高潮 11.景物 12.外貌 13.心理 14.语言 15.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 剥削 赤裸裸
3、到文本的深处漫溯──《芦花荡》教学实录及反思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4、《奇妙的克隆》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学知识为主,老师指导自学方法、辅导解答疑难问题为辅的教学设计。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上课前,为了便于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辅导学生自学,我把学生的座位做了一下调整:两排中间空出一排,这样老师可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
一上课我采用谈话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生物学专家要到我们学校来做一个关于克隆的报告,你希望了解哪些与克隆有关的知识?”
生:我希望了解什么是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怎么进行克隆。
生:我希望了解克隆有什么意义。
我接着问:“你希望这位专家在做报告的时候注意些什么?”
生:我希望他能讲得通俗易懂。
生:我希望他能举一些例子。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导入。第一个问题,概括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介绍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本文的写法上──怎么介绍。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样的导入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让学生理解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了,也为下一步自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让学生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小标题,看看课文到底介绍了哪些与克隆有关的内容,是不是通俗易懂,并举了一些例子。
学生以前可能自己读过这篇文章,对于这两处问题可能没有思考过,有了刚才的导入,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由于课文较长,让学生全部自学,时间不允许,自学效果也不会好,还会把交流、探究的时间挤掉。
因此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学一部分,并用多媒体打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用横线画出你从这一段中学到的知识;
准备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讲授你学到的知识(讲授之前可以讨论),并想办法把知识讲清楚,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能够听明白。讲授时尽量不看课本,可以举例子、借助板书、图表等等。
3、在课本空白处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师做示范)
4、自学过程中遇有疑难问题,可以查阅工具书,可以举左手向老师请教。不到讨论的时候不要问同学,以免干扰别人的学习。
学生对要求没有疑问,完全看懂之后开始自学。
之所以要把自学要求打出来,是因为,学生一开始自学掌握不了自学的方法和步骤,
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对照。
学生自学的过程,老师看起来轻松,其实是最忙碌的时候。一要观察自学的进度,了解自学的情况;二要对自学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纠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思维偏差;三要给主动提出疑问的学生解答疑问。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生边读边画边写。自由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
当学生自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下的感悟。由于小组成员之间自学的是同样的内容,他们自然有许多共同的话题。组内交流结束开始班内交流。
提出要求:
各小组的同学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写下的感悟,一同学介绍完之后,本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圈点、勾画和记录,学习别人的长处,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请求解答。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只起到了一个主持人的作用。适当的时候,也提出一二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同样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克隆鼠没有多大影响,而克隆羊却震动了世界?”这是跨部分的问题,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教师提出来,可把思维引向深入。
克隆羊的过程,由于专业术语较多,初中生不容易看懂,于是我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形象直观地揭示出这一过程。
讨论结束我没有对课文的知识和写法进行总结,而是对这堂课的自学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
并布置一个缩写练习:
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这一练习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是我参加章丘市课堂教学全员创优,在本市实验中学上的。这堂课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这种方式的学习,可能还是习惯于接受性的学习,乍上这样一节课,不太习惯,不很适应,不过,我觉得我们不能因此牵就学生而墨守成规,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上,不去探索,不去追求,而是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5、《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与反思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⑶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⑴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⑵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⑴ 课型:教读课
⑵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三、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教学反思】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6、《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教、有书读。文章的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
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思考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实际上让学生总结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7、《岳阳楼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8、《兰亭集序》教学思路与教后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人民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这一要求,加大了选文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考虑到公开课的时间因素,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
第一遍诵读:
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诵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遍诵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诵读:
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文言课”。
另外,新课标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评价文章内容,积淀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观,也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任务,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任务,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任务。
9、《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握得不够,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如在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体现出来。
自认为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1、文章特点还没有分析到位。
在本节课中,计划是要体现出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来上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体的特点,即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而将这篇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选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但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同时也有议论和抒情;二是文章细节描写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将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细节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不仅渲染了当时求学的种种苦况,也反衬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和其求学精神的顽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考试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可惜在教学中将之忽略了。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爱在课堂上发言了。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七年级课堂热热闹闹,九年级课堂静悄悄。但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总像缺少了点什么。这学期一开始,在九(1)班上课,学生也不怎么发言,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启发、鼓励。还有一点效果。后来到九(4)班上课,学生可以说是启而不发,他们似乎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入。仅管如此,我还是应该好好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在八年级听吴老师的课时,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九(1)班吴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比在开学之初就要活跃多了,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3、练习处理得有点粗糙。
对于这节课的练习,自认为处理得有点粗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进行精心设计;二是讲评得也很马虎。
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上周末才定下来,本来按我的计划,我是准备上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后来因为学校规定要搞同课异构,和本年级组刘老师一起商量确定了上课内容。本周一,感冒得严重,所以在准备上匆忙了些。在讲评上,我原来没计划安排学生上黑板演板。但后来感觉学生完成得比较快,有时间,加之对学生还是不是很放心,所以还是指名了学生上台演板。在演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已经下课,讲评的时候有些细节没有关注到。比如对“以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这奉不若人也”这个句子,当时只发现学生把“以”字翻译掉了,却没有发现,其实这个句子还应补充一个主语“我”。
认真做一点事,静下心来做一点思考,总会有一点收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采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等。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思考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实际上让学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