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合肥师范附小
范莹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狐假虎威”这个词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读、导、演、评,很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看图说话,实质是一个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语文学习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教学中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以“趣”引路的语文课堂,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首先,我在设计教案时比较注重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
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对课文重要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味。
其次,在教学当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八段时,我安排学生带头饰演一演,找了四位
“小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其实,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早已耳熟能详,对故事的情节我大可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3、《狐假虎威》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插图和狐狸、老虎及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师:(板书“狐假虎威”。)同学们,请大家来读读这个成语。(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看清生字“狐”这个字读(hú),意思是指狐狸,“虎”的意思是老虎,“威”字是什么意思?“假”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内容又是如何呢?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解答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了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他说得对吗?我们一起读读。
生:“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就是狐狸……
师: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可以说说“假”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用的意思。
生:我认为是借的意思。
师:说的真好。一起说,假是什么意思?(生说,师板书:借。)
三、品读感悟,内化体验
师: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吓跑的呢?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生:老虎在森林里寻找食物……
师:“扑过去”、“抓住”说明什么?
生:老虎凶猛。
师:(出示图片。)多么凶猛的老虎啊!眼看狐狸就要被老虎吃掉了,想想狐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害怕。
师: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
(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读。)
师:这个时候狐狸是怎么办的呢?
生:狐狸想办法。
师:从哪个词看出狐狸在想办法?
生:眼珠一转。
师:谁能做做这个动作?(生表演。)
师:它想了个什么办法啊?
生:骗老虎说是……
师:狐狸说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是扯着嗓子说话。
师:为什么狐狸要扯着嗓子和老虎说话呢?
生:狐狸不想被老虎吃掉。
生:它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师:试着读几遍狐狸的话。(生试读。)
师:扯着嗓子说话和平时说话一样吗?谁愿意试读这句话?
生:哼!你敢吃我?天帝……
师:为什么说老虎不敢吃狐狸呢?
生:因为狐狸说是天帝派它来当兽王的。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知道这只狐狸真“狡猾”。那么老虎相信狐狸的话了吗?
生:相信了。
师:完全相信了吗?想想老虎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狐狸又瘦又小,可能吗?
师:从哪看出的?
生:老虎看着又瘦又小的狐狸……
师:用一个词概括怎么说?
生:犹豫不决。
师:犹豫不决什么意思?
生:拿不定主意。
师:看到老虎这样,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试着读一读下面的话。
生:它想了办法骗老虎。
师:你真会回答问题,你愿意读一读狐狸骗老虎的话吗?注意读出狐狸骗人的语气。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评议他读的怎样?(生读。)
师:当它们朝森林走去时,是谁在前谁在后?你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一前一后”、“狐狸后头跟着老虎”这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
师:读读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闭上眼睛想想狐狸的样子,再读读这个词语。
(生反复读。)
师:老虎是什么样子呢?
生:“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师:“东张西望”、“半信半疑”什么意思?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试着读读。
师:老虎在东张西望什么?
生:看看是不是像狐狸说的那样?
师:一起来读读狐狸和老虎不同样子的句子,边读边想想它们的样子。
生:狐狸是……老虎是……
师:森林里的动物看见它们,都吓跑了,知道是被谁吓跑的吗?
生:老虎。
师:但老虎以为小动物们是被谁吓跑的呢?说明老虎怎样?
生:以为是狐狸。说明老虎笨……
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对“假”这个词语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借着谁的威风,是谁吓走了谁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吓唬森林里的动物,还借着老天爷的威风把老虎吓走了。
师:“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借助、倚仗别人的威风或势力吓唬人、欺压人。
四、创说表演,拓展延伸
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生朗读。)
师:谁愿意用自己的话,加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讲。)
师:你讲得真棒!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头饰,谁愿意加入自己的表情、动作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师:课后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反思: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读与思相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2.读与说的有机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读与演相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表演课文的环节,学生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虽然这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练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忽视了部分后进生,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势必会导致班级整体朗读的不均衡。我想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4、《狐假虎威》教学反思:体验角色,深化情感
《狐假虎威》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这样的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哪儿?又该如何突破?想了又想,觉得还是该回归“原始地带”——体验角色,深化情感。
一、查一查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要让儿童真正理解语言,除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还得让学生做一做。本文中有好多词语的意思,学生是一知半解的。如“假、蒙、窜……”我一直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应养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因为查字典能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插上翅膀。”因此在课上,我让学生独自查了“假、扯”的意思,并选出符合文意的正确解释。
二、演一演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狐假虎威》是篇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教学课文的7-8小节时,我学着于永正老师请5位学生分别戴上了老虎、狐狸、小鹿、兔子和野猪的头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当导演。学生把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三、说一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本学期的教研课题。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学生表演7-8小节时,我让台下的学生当导演,说一说: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小鹿、兔子和野猪应在什么地方?采访了小鹿,问它究竟为什么跑?害怕谁?还采访了老虎,问它东张西望什么?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虎告诉我:它在看看小动物们是不是真的怕老虎。小鹿告诉我,它其实不怕狐狸,最怕的是老虎。学生的回答对于寓意的理解已经势如破竹。
课上完了,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考......
5、《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通过一晚对网络资料的研习,《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设计已初步成型。其分为三步:第一步,以复述的形式走进文本,初次对话;第二步,以学演的形式细读文本,深入对话;第三步,以说话的形式走出文本,提升对话。甚至我连要写的教学反思的题目都想好了,那就是《走进角色内心,与文本对话》。当我胸有成竹的走进课堂时,却有着意想不到的预设以外的生成。
教学的第一、第二步进行得非常顺利。尤其是第二步,我让学生用学习表演的方式细读文本,学生读出了很多精彩。学生读出“窜”字体现出了狐狸的慌张;“扯着嗓子喊”显得狐狸想用声音的气势吓住老虎;“蒙住了”表现老虎一下子不知是怎么回事,有些傻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段孩子就是要在咬文嚼字中理解文章的内涵。孩子们在这样的咬文嚼字中体验了角色的内心,走进了文本。等到他们表演时,真的走出了只是闹哄哄的逗笑的表演,而是努力在体现着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学生进行角色评价时,我也站稳了主导者的地位,努力把他们的思维引回文本,让他们从文章中寻找关键词句来进行评价。虽然孩子们的评价还比较稚嫩,有时还会滑出文本,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但他们在努力。
教学的第三步,问题来了。学完这个故事后,让同学们分别对老虎、对狐狸、对同伴、对自己说说你想说的话。这样一个活动设计,原意是想顺理成章地揭示寓意。不曾想,孩子的理解却偏得很远:
——我想对狐狸说,你能在危急之中想出办法逃离老虎,你真聪明!
——我想对自己说,遇到紧急事情时,不要慌张,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我想对同伴说,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可不能学习他的狡猾。
——我想对老虎说,你是最强大的,怎么被狐狸骗了呢?
……不一而足。
虽然也有孩子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也作了及时的回应。但事实上,这节课是失败的。我于无意之中,把一节寓言课上成了童话课。看起来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却失去了文本的特定价值。尤其作为寓言这一文体,它似乎不允许多元取向的存在,就是为了讽刺一些人和事。
课后与同事讨论,自己也静思了很久。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寻到源头《战国策·楚策》,江乙是借这个故事来隐喻昭奚恤将军是狐狸,楚宣王是老虎,众国怕将军,实则是畏楚王。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君臣关系,江乙真是智慧的。但让孩子们去理解,又怎么会想到这么深呢?想起前阵子给他们读过的绘本《咕噜牛》,就是小老鼠借着咕噜牛的威风把森林里要欺负他的动物们赶跑。而那篇文章,颂扬的就是小老鼠的机灵与聪明。学生有了前在经验,难怪会对文本的价值认识出现偏离。可抛开寓言看价值,谁又能说,这样的认识不存在合理性呢?而且,这样的认识才是真正出自孩子心里,是孩子自己读出来的,感悟出来的。对于这样的认识,又该怎么看呢?
6、花的勇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_教后感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 花藏在草下
惊奇 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震撼 花的勇气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配上了画面,在情景互动中,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的面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育。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花的勇气》教学反思,花的勇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教学教学反思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
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何婷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
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何婷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何婷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我想:说何婷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何婷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何婷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还可以写信问问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参加作文竞赛验证看法正误。
何婷不信服,课后和其他同学一起查《新华字典》,发现“反复”是指“重复”,“重复”即是“次数多”;“许多”是指“很多”,“许多次”就是“很多次”。她感到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单独表示也好,一起表示也好,连同上面说的“做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说到底都是表示实验的次数多。两词合用,意思就重复了。删去其中一个,意思照样突出。
何婷把上述过程写成《我的看法对吗》一文,投寄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星园杯创新大家谈》征文竞赛,并请求编委叔叔在报上解答上述疑难问题,结果这篇习作获得了优秀奖和入编《“星园杯”创新教育文集》一书的资格。作者简介:卢惠明,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希望对你有帮助!
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教学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希望对你有帮助!
9、《狐假虎威》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插图和狐狸、老虎及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一、揭题设疑,导入新课
师:(板书“狐假虎威”。)同学们,请大家来读读这个成语。(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看清生字“狐”这个字读(hú),意思是指狐狸,“虎”的意思是老虎,“威”字是什么意思?“假”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内容又是如何呢?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解答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了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生复述课文内容。)
师:他说得对吗?我们一起读读。
生:“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就是狐狸……
师: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可以说说“假”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用的意思。
生:我认为是借的意思。
师:说的真好。一起说,假是什么意思?(生说,师板书:借。)
三、品读感悟,内化体验
师: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吓跑的呢?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生:老虎在森林里寻找食物……
师:“扑过去”、“抓住”说明什么?
生:老虎凶猛。
师:(出示图片。)多么凶猛的老虎啊!眼看狐狸就要被老虎吃掉了,想想狐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害怕。
师: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
(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读。)
师:这个时候狐狸是怎么办的呢?
生:狐狸想办法。
师:从哪个词看出狐狸在想办法?
生:眼珠一转。
师:谁能做做这个动作?(生表演。)
师:它想了个什么办法啊?
生:骗老虎说是……
师:狐狸说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是扯着嗓子说话。
师:为什么狐狸要扯着嗓子和老虎说话呢?
生:狐狸不想被老虎吃掉。
生:它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师:试着读几遍狐狸的话。(生试读。)
师:扯着嗓子说话和平时说话一样吗?谁愿意试读这句话?
生:哼!你敢吃我?天帝……
师:为什么说老虎不敢吃狐狸呢?
生:因为狐狸说是天帝派它来当兽王的。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知道这只狐狸真“狡猾”。那么老虎相信狐狸的话了吗?
生:相信了。
师:完全相信了吗?想想老虎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狐狸又瘦又小,可能吗?
师:从哪看出的?
生:老虎看着又瘦又小的狐狸……
师:用一个词概括怎么说?
生:犹豫不决。
师:犹豫不决什么意思?
生:拿不定主意。
师:看到老虎这样,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试着读一读下面的话。
生:它想了办法骗老虎。
师:你真会回答问题,你愿意读一读狐狸骗老虎的话吗?注意读出狐狸骗人的语气。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评议他读的怎样?(生读。)
师:当它们朝森林走去时,是谁在前谁在后?你们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一前一后”、“狐狸后头跟着老虎”这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
师:读读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闭上眼睛想想狐狸的样子,再读读这个词语。
(生反复读。)
师:老虎是什么样子呢?
生:“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师:“东张西望”、“半信半疑”什么意思?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试着读读。
师:老虎在东张西望什么?
生:看看是不是像狐狸说的那样?
师:一起来读读狐狸和老虎不同样子的句子,边读边想想它们的样子。
生:狐狸是……老虎是……
师:森林里的动物看见它们,都吓跑了,知道是被谁吓跑的吗?
生:老虎。
师:但老虎以为小动物们是被谁吓跑的呢?说明老虎怎样?
生:以为是狐狸。说明老虎笨……
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对“假”这个词语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借着谁的威风,是谁吓走了谁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吓唬森林里的动物,还借着老天爷的威风把老虎吓走了。
师:“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借助、倚仗别人的威风或势力吓唬人、欺压人。
四、创说表演,拓展延伸
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生朗读。)
师:谁愿意用自己的话,加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讲。)
师:你讲得真棒!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头饰,谁愿意加入自己的表情、动作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师:课后把今天学习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反思: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读与思相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2.读与说的有机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读与演相结合。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表演课文的环节,学生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虽然这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练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忽视了部分后进生,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势必会导致班级整体朗读的不均衡。我想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10、《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现象的形象代言人,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
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它借老虎的威风干什么?是为了吓跑百兽而满足它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请注意“寻找食物”这四个字。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
新课程告诉我,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11、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2、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我们干什么都要学会反思,学习也好,做事也罢,都得要学会反思才能学得更好干得更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一起来看看吧。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由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入手,一段文质兼美的文字导读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威尼斯——水上城市,然后通过欣赏威尼斯风光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抓住题眼,把握重点,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思路上了解文章的顺序,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想,勾勾画画,讲讲练练,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收到了读的效果。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真正检验本班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这节课我大胆地采用了直接检查课文脉络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小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我提出一个契领整个教学的问题:划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透过小艇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威尼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自己学习的感受和文本结合起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课堂可以看出,几个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各有千秋,感悟较好,说明学生真正学懂了课文,受到了强烈的美的熏陶。
3、珍视体验,启动情感。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由此我启发: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看到了一个()的威尼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我又引导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睡了。”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几点遗憾:
1、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还有一些环节没有落实。还在思考哪些环节还能再大胆地放手,这样的话,后面的教学会更加完整。
2、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纸上学来终觉潜”,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上面就是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了,你们都知道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简短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路教学反思简短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简短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
红楼春趣课后反思简短 2021红楼春趣课后反思教学反思